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4月调研卷

2014-5-11 0:11:41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4月调研卷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命题人:黄少群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狞 言 脱 嵘岁月 铁骨铮铮  

B.据 反 梗 仓造字 残碑断

C. 车 太 越 不容发 熏陶染 

D. 草 口 田 黄军校 花苗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告罄   杀戮   尺椟   残羹冷炙  

B.诙谐   踌躇   祭祀   矫揉造作

C.联袂   污垢   舒朗   蚍蜉憾树

D.惆怅   喧嚣   付梓   祟山峻岭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历代皇帝之所以如此垂青关羽,给他追加一个个尊贵美好的谥号,无非是希望自己的臣子能够见贤思齐,也像关羽效忠蜀汉一样效忠自己。

B.这里的高山深壑,出产极为稀有的菊花石,所产一尊2米高、盛开128朵白菊的菊花石珍藏在国家地质博物馆,其品位无以复加,举世驰名。

C.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

D.中国加入WTO,为改革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许多部门和企业带来了危机,这是不容置喙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B.中美两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不仅符合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也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C.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D.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5.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徜徉在田间,你可以看到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着的,而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着的。

B、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林波的名字,而且知道他的能力很强。

C、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D、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什么叫“不需要教?”就是学生对知识不但理解而且能够运用,形成了能力和习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共9分 ,每小题3分﹚

破解古玻璃“身世”之谜

 玻璃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公认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的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但是近年在湖南等省一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上面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古玻璃研究专家、广西博物馆馆长黄启善说,它们的出土不仅涉及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出土的这些古玻璃究竟属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专家同时认为,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因此,当既具有中国古代玻璃优点、耐温性能又好、适应性又强的“钢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这类外来品与中国的“铅钡玻璃”在性状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人不知道它们是同一类物质。

“铅钡玻璃”如何起源?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代中国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铅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铅制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种化妆品。同时古人非常热衷的炼丹术也叫铅汞之术。早在战国时期,就流行“食金饮玉”可以长生的说法,炼丹术兴起后试炼珠玉(即玻璃)也就成为炼丹家的活动之一。不过炼丹家着眼于养生,因此制作玻璃没有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更谈不上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技术来。又有学者认为中国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制陶技术,青釉器物的烧成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春秋时期已掌握熔化生铁的135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一般情况下,温度只要达到1200—1300摄氏度就可以制造玻璃。

 黄启善说,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国玻璃的“成长史”正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历史已经证明古代中国人可以用特殊材料独立制成“铅钡玻璃”,但当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缺陷,而不能被老百姓认识和接受时,它就需要不断完善,就需要像“钠钙玻璃”这样代表先进文化的技术代替它,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  

6.下列关于“古玻璃”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铅和钡,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B.中国古玻璃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特点,适合做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

C.中国古玻璃易碎、不耐高温,其实用性不如陶瓷、青铜、玉石,发展不充分。

D.古玻璃其实就是“铅钡玻璃”,它是古人利用特有的原料独立制成的。

7.下面不属于对中国古玻璃“身世”说明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

B.学术界曾认为中国古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

C.中国古玻璃的起源与古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炼丹家试炼的“珠玉”也就是玻璃。

D.中国古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关系密切,春秋时已有制造玻璃所需的温度达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土的刻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纹饰及图案的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表明中国最晚在战国时已有玻璃制造技术。

B.中国古玻璃不全是从古埃及传入的,因而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不是古埃及人。

C.“钠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是因为这类外来品在性状上与“铅钠玻璃”有巨大的差异。

D.如果古代炼丹家在炼制“珠玉”时给玻璃以足够的关注,那么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也许能早些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2分,每小题3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篲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9.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中立不倚者        中立: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

B.则思砥砺名行         砥砺:磨练

C.及于亭之东南隅       履:鞋子

D.疏其间,其下        封:堆土加高地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居易拔萃选及第      ②仆口语遇遭此祸

B.①见丛竹斯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C.①此相国手植者       ②使秦复爱六国

D.①芟翳荟          ②良入,具告沛公

1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A.询于关氏之老      B.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

C.竹,植物也        D.书于亭之壁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提出“竹似贤,何哉?”的设问,接着以竹所代表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美质来象征君子的品格,这样写是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记叙了已故关相国园中一丛“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之竹的变化。作者出于怜竹之心、爱竹之情,一番辛勤培植,最后使竹丛呈现出了一片盎然的生机。

C.作者借物抒情、托物寄意,叙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文章批评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主旨。

D.本文立意深刻,借物喻理,说理自然,卒章显志,多用对偶、排比句,句式工整,语言清隽,意境优美,体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散文美。

第Ⅱ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共21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3分 )

2.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3分)

3.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15、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两题中任选一题,6分)

(1)《琵琶行》一诗中表现诗人急欲想见,而琵琶女却心情复杂的诗句是:“          ,           。”李密在《陈情表》中叙说家门人丁不旺的句子是:“             ,            。”《蜀相》中杜甫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息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成的千古名句是:“            ,             。”

(2)岳阳楼真是幸运,有过杜甫“           ,         ”的苍凉,也有过孟浩然“                       ”的豪情,范仲淹一句“                         ”更为山水添色,使岳阳楼名震天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共21

寒 山 寺    谢宗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作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正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世纪末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的手术刀下出来。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

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飘渺着隐隐雾气。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肤浅了。

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影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抵点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观的东西。

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闲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醺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

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

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砺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我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惟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

(选自《新散文周刊》,有改动)16.“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作者的心头为 什么一直缭绕着这股意绪?这首诗对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17.“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作者游览寒山寺,在哪些方面感到出人意料?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4分)

18.“陌生人”的一席话,使“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作者从“陌生人”的一席话中领悟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5分)

19.文章结尾又写到诗人张继,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六.语言表达题 (共12

20.现在有一位你最喜欢的作家来学校举办文学讲座。作为听众,你向这位作家提一个能引起师生兴趣的问题。(4分)

你的问题是: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做到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可适当增删个别字词。4分)

白日里浑然一片泉鸣,此时却分出许多层次:激流直下陡壁的雄浑像铜管齐鸣万道细流汇于山谷的厚重像倍司轰响;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来的滴泉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修改为:

22.下面“中国”的英语拼写 “ i”少了一点,请你发挥想象,用某一图形或标志来代替这一点,并阐释添加这一图形或标志的含义。(4分)

(1) 添加的图形或标志(用文字表述):               

(2) 添加的含义: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绚丽的色彩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对我们的心理、情绪乃至思想都会产生影响。比如蓝色,或淡如轻烟,或深如碧海,使人想起天空和海洋,给人以宇宙 无垠之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性格气质,因而对各种颜色的感觉也不一样。你最喜欢哪一种颜色,为什么?

请以“一种给我感受最深的颜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