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三
语 文 试 题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为了尽早破案,专案组当即奔(bēn)赴几百里外的海州,一路奔命 ,终在机场截获了逃犯。
B.血淋淋的教训提醒人们,应切实加强警察培训工作,以减少执勤中流血(xiě)事件的发生。
C.此次事故后,参研人员才吐露,婴儿服用该药物,可能出现吐(tù)奶、腹泻等不良反应。
D.他常搜罗名家帖(tiē)子刻苦临摹,书法水平提高很快,在网上所发的艺评帖子也令人信服。
2.下列句子, 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 )
A.《十面埋伏》上映后,“针砭张艺谋”似乎成了一种风尚,一些媒体趋之若鹜,不惜拿出大量篇幅,口诛笔伐。
B.鲁迅并非我们印象中的一贯箭拨弩张,睚眦必报,而是一个善于沟通、珍视友谊、饱含爱心的可敬又可亲之人。
C.光彩绚丽的繁华后面或许隐藏着劣根性,西装革履的人或许正在谋划肮脏的交易,食不果腹的人或许拥有美好的心灵。
D.普利斯特里因过分自信而殆误了大事,可见自信心必须有一个度,否则会导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金兵南侵造成人民生灵涂炭,李清照被迫辗转江南,她的词也由明丽轻快转向凄婉悲愁。
B.马来西亚总经理马哈蒂尔称,在东南亚经济发展史,海外华人扮演了举重若轻的角色。
C.鉴于鲁迅的声望,国民党也想拉拢他,他却假以辞色;后来压迫加重,他仍愈战愈勇。
D.荒谬的“红颜祸水”论调,把太多的女性看作是国家衰亡的制造者,认为他们罪不容诛。
4.下列名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南极探险队已向南极冰盖之巅DomeA进军,将在南纬88度零分、东经156度47分为中心,半径一英里的区域里建立四个卫星信号接收器。
B.通过体制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使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我国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C. 由于17日发生的枪击事件,英国决定断绝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要求利比亚外交人员七天内离开伦敦,本国驻该国的外交人员也将于日内撤回。
D.俄罗斯当前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不但美国不解散北大西洋公约这一军事组织,而且把原来属于华沙公约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拉拢了进去。
二、现代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5~8题。
湖湘文化究竟是一个地域文化概念,还是一种思想文化或文化精神概念?是否确实存在着一种具有湖湘大地独特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系统(而非从属于湖北为中心的荆楚文化的予系统)?湖湘文化的源头究竟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湖湘文化的内涵及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湖湘文化的发生发展史着眼。如果仅仅满足于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史实或人物思想活动中截取一些片段、数据或者思想因予敷演成文,所论自然难免既显得单薄,又失之片面,甚至完全难以成立。
例如,有人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如果是这样,楚文化以上的越文化、三苗文化、虞舜文化、炎帝文化等也是在古代湖南大地上有着重要表现的古文化,为什么未在湖湘文化中留下丁点儿痕迹和影响呢?有人还提出了“湖湘文化起源于北宋周敦颐”、“南宋湖湘学派当作湖湘文化源头”、“湖湘文化是“以岳麓书院为基地发育成长起来的区域文化”等学说,将湖湘文化等同于少数文人的精英文化,等同于“经世致用”思想,等同于书院文化,其实,英湖湘文化的内涵岂能如此单一?仅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之河床,如何容纳得一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湖湘文化之奔腾不息的河水?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蕴涵丰富。从广义上看,她指的是生息在湖南这方热土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她指的则是自古以来湖南的原住民、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无论是对其进行界定,还是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湖湘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她既包含了意识形态层面的观念文化,也包含了物质形态的物质文化;既包含了精英文化,也包含了世俗文化。如果没有众多的支源,何来湖湘文化的汪洋恣肆,多姿多彩?
钱基博先生曾指出:湖湘之人“厌声华而耐艰苦,数千年古风未改。惟其厌声华,故朴;唯其耐艰苦,故强。”笔者认为,这种精神风气与“九黎”首领蚩尤及其后的“苗蛮”等湖湘先民与天斗、与人斗而“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顽强拼捕精神一脉相承,恰恰是同当时中原各国文化迥乎而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湖湘文化之“独立根性”的渊源所自。这种精神风气,正是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独特价值之所在,也是近现代湖湘文化奉献予中华民族卓异贡献的根源之所在。
(摘选自《重构湖湘文化成立史》,作者万里,有删改)
5.第三段中加点的“两个方面”,在文中具体指代的是 ( )
A.广义的湖湘文化概念与狭义的湖湘文化概念
B.对湖湘文化作出界定与对湖湘文化进而研究
C.意识形态层面的观念文化与物质形态的物质文化
D.湖湘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与湖湘文化中的世俗文化
6.下列各项中,对“湖湘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已拥有了几千年历史和众多的支源,汪洋恣肆,多姿多彩。
B.湖湘文化蕴涵丰富,不能简单等同于精英文化、“经世致用”思想和书院文化。
C.湖湘文化是多层面复合体,含意识、物质两层面,观念、物质、精英、世俗四文化。
D.湖湘文化传承了湖湘先民“顽强拼搏”的精神,具有“独立根性”和独特价值。
7.下边各项中,不属于文中指出的“湖湘文化”研究所存在误区的一项是 ( )
A.只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史实或人物思想活动中截取其中一些片段、数据或者思想因子,而没有着眼于湖湘文化的发生发展史的研究。
B.无视越文化、三苗文化、虞舜文化、炎帝文化等古文化未在湖湘文化中留下痕迹和影响的基本事实,对湖湘文化源头的追溯失之武断。
C.把湖湘文化的内涵看得过于单一,将其等同于精英文化、“经世致用”思想或书院文化,而不是看成一个丰富的,多层面的复合体。
D.将湖湘文化的各个层面分割开来,仅视为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的总和,而未看到她是古代湖南原住民、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精神。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湖湘文化以湖南为中心,是一种具有湖湘大地独特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系统,绝对不是从属于以湖北为中心的荆楚文化的子系统。
B.湖湘文化不能等同于精英文化、“经世致用”思想或书院文化,因此,周敦颐并不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岳麓书院并不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基地。
C.湖湘文化具有多源性,越文化、三苗文化、虞舜文化、炎帝文化、楚文化、北宋理学、南宋湖湘学派、岳麓书院文化等,都是她的“众多的支源”中的一部分。
D.湖湘文化虽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具有独特价值,曾为中华民族作出卓异贡献,但是,对她的研究还不够,应该从研究湖湘文化发生发展史等基础工作做起。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 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见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赍、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韶关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巳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主,离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有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岳麓出版社1988年版《古文观止》卷之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见:表现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折辱
C.楚庄王伐郑,郑伯肉祖牵羊以逆 逆:抵抗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称:相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A.
![]() |
B.
![]() |
C.
![]() |
D.
11.下边各项中,能够直接说明留侯张良的“大勇者”本色的一项是 ( )
A.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卒兢相遇于草野之问,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
D.其状貌乃如妇女子,不称其志气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应制科考试而作的策论,开头泛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指出他们因能忍与不能忍,有了匹克之勇与天下大勇之分,从而立定了全文骨架,并造就了一股磅礴文气。
B.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一身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C.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巨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枝不蔓。
D.“翻安”文章容易矫枉过正。年青苏轼为强调“忍”的重要,将“忍”说成张良建功立业的根本原因,甚至将刘项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忍”与“不能忍”的个人气质,显然有片面性。
第Ⅱ卷(共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译文:
(2)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译文:
(3)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译文:
14.阅读下边两道诗,根据揭示,完成赏析。(6分)
宋代民歌 观祈雨
(施耐庵《水浒传》) (唐)李约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大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则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写法,先写“桑条无叶”、“土生烟”,从农事的侧面写春旱的深重;后写“箫管迎龙”,则从农夫的侧面表现了人们祈雨的急切。
(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诗歌主题。第一道第三句写“农夫”的焦急愁苦,第四句写“公子王孙”的闲适逍遥,二者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剥削阶级的厌憎;第二首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 , ,有所希冀? (李密《陈情表》)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终日不成章,
。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故乡的里菜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①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来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里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浏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日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业务水平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②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锈,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央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徘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注】①钓于斯游于斯;韩愈《送杨少尹序》:“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子时所钓游也。”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也。②瀹(yuè):煮。
16.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答: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答:
17.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8.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4分)
答:
19.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淡语家山情味长
——简析《故乡的野菜》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巧化野趣为雅趣
——简析《故乡的野菜》中引用的作用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鼠标是计算机的输入设备,我们可以借助鼠标操控计算机,选择有益的信息,激活沉睡的软件,刷新过往的信息,描绘美丽的图景……
鼠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选取其中一点,联系你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人生的鼠标”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B | C | D | C | A | C | D | D | C | A | C | A |
13.(1)译文:突然而对危险却不惊慌,无故蒙受侮辱却不动怒。(“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各1分)
(2)译文:郑国君主能够谦卑地待人,一定能被百姓信赖并乐为所用(或“必定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其主”“能下人”“信用其民”各1分)
(3)译文: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吧!(判断句式、“所以”“其……为子房”各1分)
14.(1)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法(1分),先写“赤日炎炎”,从正面揭示干旱的自然原因(1分);后写“野田禾稻”,从侧面表现干旱的严重后果。(1分)
(2)前两名写百姓面临干旱,苦求龙王赐雨(1分),后两句写“朱门”歌舞升平,生怕天阴影响管弦发声效果(1分),二者构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对立(1分)。
15.(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
16.(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2分)
(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
17.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
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18.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
19.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2分)
20.【赏析示例】
淡语家山情味长
——简析《故乡的野菜》的主题思想及表现
《故乡的野菜》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恋。
第一段,作者先用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表面看,作者对浙东故乡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故乡”、“家乡”的界定,已经撩起故乡之思。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卖,引起对故乡的追忆。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极富地域特点。吴地与浙东风俗的不同,凸显了“故乡”的与众不同。第三段介绍黄花麦果时,既写了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和浙东用茧果作供的独特风俗,又写出了多年不见黄花麦果糕的怅惘,表达出一种追怀过往的故园深情。第四段写紫云英,写它白花可治痢的传说,这种知识得之于乡间,“故乡”二字隐含其中。调皮小孩听到上坟船的鼓吹声或发现篷窗下的紫云英(还有杜鹃),就带着好奇和新鲜的冲动去追着“船里的姣姣”,生活情趣非常浓郁,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恋可见一般。
全文淡笔浓情,意味深长。
巧化里趣为雅趣
——简析《故乡的野菜》一文中引用的作用
《故乡的里菜》一文主要谈的野菜,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既有野趣也不乏雅趣。这得益于周作人在文中的广泛征引。
文章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其中他征引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浏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古证今,把吴地和浙东一带民俗提高到了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增加了文章的雅趣。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比附印照,譬如说到黄花麦花果时作者便以日本的“御形”做比照,“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俳句大辞典》里的有关记载,强调了紫云英的可爱,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到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层面上,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品位。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