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2014-5-11 0:11:41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1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白  谷足音  缺  前绝后

B.誉  歌载舞  重  风雪

C.片  游标尺  关  语言

D.新  严重伤  痕  重敌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光彩  过河卒  根深蒂固  为山九仞,功亏一匮

B.装潢  股份制  事必恭亲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影牒  放像机  宁缺毋滥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赝品  莫须有  蔚为大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早先曾有厂家信誓旦旦,车价已“接轨”,多长时间不会降价。结果,日子未到,就降了,还是陡降,什么样的解释都没有,厂家应当一言九鼎,消费者要的是诚信。

B. 文章在对小麻雀的叙述、描写中倾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读来真是楚楚动人

C. 尽管老师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多种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

D.黄昏时分,暮色苍茫,朝山海关方向望去,只见一抹如烟似雾的淡影和四野的炊烟暮霭融合在一起,像三春烟雨中的景色一样扑朔迷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可靠消息,2007年,黑龙江将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届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B .泸州集装箱码头的建成,将使我市的水路航运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川南物资集散、转运的第一港口。

C .我们常说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幻想是创新的动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妨从科幻教育抓起。

D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依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相当完善的构造、相互适应,因而难以令人满意。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人类血型由进化决定

  最近,有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血型其实是由进化决定的。

  我们的四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的。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食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从而猎取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出现于公元前6万年至公元前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的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四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向非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公元前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以杂食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现今住在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旱的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许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人体的4种血型最后出现的是AB型,它的出现距今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科学家估计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的人将抵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

5.下列不能成为“人类血型由进化决定”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公元前6万年至公元前4万年之间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四万年前出现的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

B.公元前2.5万年至公元前1.5万年之间,农耕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

C.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旱的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

D.印欧语民族和蒙古人混杂在一起,使这种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食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从而猎取新食物,克鲁马侬人在猎光了所有的野兽后,他们向非洲和亚洲转移。

B.蒙古人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后,气候的变化便成了蒙古人具有B型血的主要因素。

C.在距今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最后出现的血型是AB型,它是具有A型血和B型血的人种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这种血型的人易患恶性肿瘤。

D.新的饮食结构的出现,导致人的血型也会随之变化,紧接着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发生变化。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人类的血型其实是由进化决定的。

B.科学家估计,C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

C.人类不断的进化再加上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于是形成了我们的不同血型。

D.现在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会使原先那四种血型很快消失,一种新血型将取代它们。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父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开皇中,天下混壹,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彦谦惊曰:“无妄言!”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校仇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隐太子与王有隙,王召玄龄与计,对曰:“国难世有,惟圣人克之。大王功盖天下,非特人谋,神且相之。”乃引杜如晦协判大计。故太子忌二人者,奇谮于帝,皆斥逐还第。太子将有变,王召二人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王为皇太子,擢右庶子。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

进尚书左仆射。帝曰:“公为仆射,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比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乃敕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会诏大臣世袭,授宋州刺史,徙国梁,遂为梁国公。未几,加太子少师。始诣东宫,皇太子欲拜之,玄龄让不敢谒,乃止。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

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帝得疏,谓高阳公主曰:“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

《新唐书 列传第二十一》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谓隋方永   祚:君主的位置。

  B.非人谋      特:仅仅。

C.功班赏      第:排名。

D.闻阅牒讼日数百 比:比较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体现房玄龄“识过”和“”的一组是(  )

  A.①贯综坟籍,善属文     ②国难世有,惟圣人克之

  B.①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 ②乃引杜如晦协判大计

  C.①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②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

  D.①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   ②王召二人以方士服入,夜计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很有才华,见识过人,人们都认为隋朝能够长治久安。但他却认为隋朝统治很快就会灭亡。

  B.吏部侍郎高孝基是当时的知名人士,他认为房玄龄才能出众,与众不同,今后必能成国家栋梁。

C.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王位争夺中,房玄龄不仅自己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还举荐杜如晦同谋大计。

D.房玄龄晚年多病,唐太宗让他卧床治事。病情加重后,征召他赴宫可以乘轿入殿。

第Ⅱ卷   非选择题(120分)

2,4,6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5分)

译文:                             

                                

  (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冷针,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

种意境的。(4分)

                                                      

                                   

 (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远人村,          。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⑵.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前 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足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人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样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4.“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文中分析离家的原因有哪几点,请概括。(6分)

                                    

                                   

15.题目“前方”有何含义?文中的“家”有哪些含义?(4分)

                                   

                                    

16.对“人的悲剧性的实质”中的“悲剧性”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17.文章开头的描写描绘的是一幅摄影作品中的画面,有人称本文为“摄影散文”,请结合本文的写作特色,概括本文的主旨。(6分)

                                   

                                   

六.(15分)

18.把下列句子填在下面一段话中的横线上,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4分)

①圆明园断壁残垣,矗立斜阳,饱含了多少历史的耻辱与辛酸

②激起无限的赞叹

③京剧的铿锵,越剧的柔美,昆曲的绵长,那跨越历史的生命力而今正经受严峻的考验

④增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览中华文化遗产,可以       ,可以触发深沉的思索,可以        。你看,长城横亘万里,何其雄伟,熔铸了无数人的智慧与血汗;              

  顺序是:           

19.请将下列长单句,改写成几个有意义联系的短句。(5分)
   总部设在德国柏林的透明国际是1998年成立的旨在加强有关国际组织与各国反贪机构之间的联系,遏制国际商务活动中腐败行为的一个非政府、非赢利的国际反腐组织。

                                   

20.国家发改委就“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征求意见,内容涉及到缩短“五一”“十一”长假时间,增加中秋节、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请你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超过60个字。(6分)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的南京财经大学胡连生教授说,现在少数学生中存在的迷恋网络、虚度光阴、不求上进等现象,从根本上讲,都是责任感缺失的外在表现。一个连对自己和父母都不负责任的学生,怎么会承担对集体、国家和事业的责任?

《中国青年报》上《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一文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才会真正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老人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恐怕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12分)

1.B(A项依次为:kòng kōng kòng kōng ; C项依次为:kǎ  kǎ  qiǎ  qiǎ  D项依次为:chuàng chuāng chuāng chuāng)

2.D(A匮—篑;B恭—躬;C牒—碟)

3.C(A项“一言九鼎”是说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很有分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合语境。应为“一诺千金”。B项“楚楚动人”形容女子姿容美好,令人动心。用在这里显然不妥。D项“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使用对象不当。)

4.A(B项“成为”之前缺主语。C项,“创新能力和意识”语序不当,应为“创新意识和能力”。D项,“即使、如果”和“因而”这两种不同关系的关联词语混合在一起,造成句式杂糅,可把“因而”改为“仍然”。)

二.(9分)

5、D (此项是AB血型的人的特点,不是“人类血型由进化决定”的依据)

6、C (A.不是“猎光了所有的野兽”,是“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B是 “东非的一部分人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 ;D先是“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有所变化”,然后才是血型变化)

7、B (A项“证实”错,原文是“认为”。C项应为“血型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逐渐形成的”条件不全面。D项原文是估计,不是指“现在”,推断过于绝对。)

三.(9分)

 8.D(比:近来) 

9.C 

lO.B(“名知人”是以知人闻名。)

四、(23分)

 11.(10分)(1)我观察过的人多了,却没有见过像这样的人。(他)应当是国家的栋梁,只是遗憾看不到他耸立云霄的那一天。( “仆”“国器”“但”“恨”“耸壑昂霄云”各1分。) 

  (2)让位确实是美德。可是国家受到您的辅佐已经很久,一日失去(您这个)好辅助,(我)如同失去左右手一样。(5分。译出大意给1分.译出判断句、“相眷赖”“良弼”“亡”各  1分。)

12.

(1)①孤寂(悲凉、凄凉、凄苦)1分

②情景交融给2分(或融情、景、声、色于一体)

③“感觉联通”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1分,要注意“吹”的特殊用法

④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1分(回答中要点出诗歌意境的特点)

(③④两点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⑵ ①《秋歌》写景抒情,《冬歌》写人叙事;

②《秋歌》中有场景描写,《冬歌》则着力刻画一个生活片断(细节描写);

③《秋歌》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着力于个体形象的刻画;

(一点2分,答到两点即得满分。)

13.略

五.(22分)

14. (1)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2)外面的世界的诱惑,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3)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的压迫。⑷人们对不确定前方的幻想。(考查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并概括,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15. “前方”在不仅指的是空间上的概念,更多的是指理想,是理想的召唤。(2分)“家”是双关词语,既是指 “那个可遮蔽风雨的实在的家”,又有比喻义,指人的精神的归宿地,精神的栖息之所。(2分)(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求结合全文来理解。)

16.这种“悲剧性”主要揭示了人类精神状态中的三重悲剧: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无法还家”;三、“即便是到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每点2分)(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同时要结合全文理解。)

17.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1分),由离家到人类的精神境遇(1分),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1分),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像及思考相结合(1分),揭示出人类精神状态中的悲剧特点(2分)。(既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上的特色,又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概括。)

六.(15分)
18.(4分)②④①③

19.透明国际是一个非政府、非赢利的国际反腐组织,它1998年成立,总部设在德国柏林,旨在加强有关国际组织与各国反贪机构之间的联系,遏制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腐败行为。(每句1分,不合逻辑酌情扣分)

20.有观点有分析,表达清楚通顺。(6分。有欠缺酌情扣)

21.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县人。父亲房彦谦,出仕隋朝,历任司隶刺史。玄龄幼时机警敏捷,贯通经籍,擅长写作文章,书法兼通草书和隶书。开皇年间,天下统一,人人都认为隋朝将会长治久安,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本无功德,只是因为是周室近亲,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算,混淆嫡庶之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轧争吵,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看如今天下虽然太平,但其灭亡之日,迈开半步之时就可到来。”彦谦大惊说:“不要胡说!”十八岁那年,应举于进士科。授职于羽骑尉。校仇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以善于了解人而知名,对裴矩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这个人的,必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只是遗憾不能见到他耸立霄云中的情景。”

   隐太子与秦王有矛盾,秦王召房玄龄商议。他回答说:“国家患难,何世不有,唯有圣人能够(平定祸乱)。大王您功盖天下,不仅仅凭借人谋,神明也将相助。”便引荐杜如晦同谋大计。由此隐太子忌恨房杜二人,尤其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二人都被)放逐还家。太子将起事图变,秦王征召二人穿上方士的服装潜入秦王府,深夜议事。事平之后,秦王成为皇太子,玄龄升任为右庶子。太子即位后,担任中书令。按功封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居第一。进爵为邗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

   后来进升为尚书左仆射,太宗说:“您为仆射,应当辅助我增广耳目,搜访贤才。近来闻知您审阅牒讼每天达数百件,哪有闲暇访求人才呢?”便命玄龄将细务交给左右丞处理,大事才由仆射过目。后逢下诏大臣世袭,授职为宋州刺史,徙封为梁国公,不久。加衔为太子少师。初次前往东宫,皇太子想行拜礼,玄龄推让而不敢见,方才作罢。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让位确实是美德。但国家靠您辅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膀右臂。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太宗将伐辽东,命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但凡粮草器械的调集输送,部队的调动留止,全听玄龄总揽。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不要轻敌深人,长久讨伐外夷。

   晚年多病,那时太宗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师,听其卧床治事。病情加重后,允许他可以乘轿人殿,太宗对着他流泪,玄龄也因感动咽哽而不能自禁。玄龄便对诸子说:当今天下之事无不得宜,唯有讨伐高勾丽不止,皇上含怒未决,群臣无人敢谏,我如而不言,就会抱愧入地了!”便上疏。太宗接到表疏,对其儿媳高阳公主说:“他自己已经很令人担心,还在为我国事担忧啊!”

语文试题答题卡

题号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11.(10分)

(1) (5分)译文:                           

                                 

(2) (5分)译文:                           

                                 

12.(8分)

(1)(4分)答:                                              

                                   

                                   

(2)(4分)答:                                               

                                   

                                    

13.(5分)

⑴.                                

⑵.                      

14.(6分)答:                            

                                   

                                   

15.(4分)答:                             

                                   

                                   

16.(6分)答:                            

                                   

                                   

17.(6分)答:                            

                                    

                                    

18.(4分)答:         

19.(5分)答:                               

                                    

                                   

2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