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段考试题

2014-5-11 0:11:42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段考试题

试卷类型 (A)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33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2小题作答)(4分)

(1)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杜牧《阿房宫赋》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观沧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 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4分)

答:                   

  (2)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5分)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7题。(20分)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囚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至。 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谢,帝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簿、裴珀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大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

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

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盂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盂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无膺上其诏,请明枉直,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无常,皆矫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姿仪瑰秀,有识      器:才能。

B.既谢,帝问政事      逮:趁机。

C.臣等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昧:愚昧。

D.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     部分:部署,分派。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如期至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①请明枉直,显褒惩  ②留待限期,塞官责。

C.①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大风浪不能鸣也。

D.①上言  ②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

5.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吕元膺“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

①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②上其诏,请明枉直

③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④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

⑤独元膺秉正自将        ⑥居官始终无訾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不顾属下反对,在大年初一将囚徒释放回家探望父母,而这些囚徒也很守信用,如期而返,境内的盗贼也受到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任鄂岳观察使时,曾在夜间想登城巡视,守城人认为夜间辨认不清身份,不许他登城,元膺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大将。

C.吕元膺任尚书左丞时,度支使潘盂阳与太府卿王遂两人闹矛盾,关系紧张,他就安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在公文中并不明确指出谁是谁非,成功地化解了二人的矛盾。

D.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邸兵与山棚人阴谋叛乱,守军势力孤弱,人们惶恐不安;面 对危急的形势,吕元膺坐在城门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平定了叛乱。

7.断句和翻译(8分)

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下列文言文语段断句,用“/”标出句读(3分)

(3)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畏(xǐ)  (xuàn)染  (jiāo)揉造作  风(gāng)

B.倾(zhá)  (qiàn)影  忐(tè)不安  古(gèn)

C.(jǔ)丧  (xián)水  (pǐ)极泰来  股(gōng)

D.体(xù)  (wèi)亵   (qìng)竹难书 病(gòu)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因小事发生争执,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平心静气地解决,根本没必要对簿公堂

B.我们一方面要坐而论道,加强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两组建筑,铁黑与雪白的对比,壮美与精巧的映衬,异常强烈,游人无不叹为观止

D.对他人的先进经验,要虚心学习,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服务。

10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后天神童》这本书没有单纯、机械地讲解这些教育理论,而是作者以自述的方式,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在趣味中得到启发。

B.老鲍的晚年堪比他书生意气的时代,依然充满活力,平素不仅参加棋牌活动,还参加了节日工会组织的各项竞技比赛。

C.在商场办画廊,对于我还是大姑娘坐花轿    头一回,不能不使我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紧张。

D.一片新生的松林围着一间护林人小屋,它们就坐落在美丽的金鸡山南坡。

二、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1.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3分)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    ;杨朱的贵我人格,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12.从下列有关海啸的材料中提取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海啸”作一解说。(5分)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所及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间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都将造成惨重损失。

答:海啸是                            

13.李青语数外成绩都很好,对写作很感兴趣,常在校刊发表文章。在报选考科的时候,她选择了文史,准备以后报读大学中文系。但这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她母亲认为读法律或财经专业好就业,有前途……

假如你是李青的表姐(表兄)兼好朋友,你怎样说服李青的母亲让她同意李青报读文史类呢?(答案不超过60字)(6分)

14.阅读下面语句,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写出与画线句子类似的相关语句。(4分)
大自然的万物都在表现自己,假若百笋不表现自己,怎会有浓郁苍翠的竹林              ,                  ?人类在社会中同样需要表现自己,假若陈景润不表现自己,怎能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                 ?因此,哪里有成功和胜利,哪里就有表现。

三、论述文阅读(必考)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5分)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

刘守安

①我们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并不是为书法下定义,只是一个范围的界定。时下人们为“中国书法”已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表述的方式各不同,但使用的一个关键词和核心概念是一样的,那就是“艺术”。特别是几位著名的学者提出书法是“艺术”,甚至是“纯粹艺术”、“最高艺术”等等,影响甚大。

②人们把中国书法定义为艺术是基于中国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把汉字的字形放在“中国书法”作为文化层次的结构中来审视,就会发现,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体现的。在整体的书法文化或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法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这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部分。当人们对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给予充分的估量和赞美的时候,我们看到研究者往往只限于对“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并且往往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所以人们对书法“物态层”的研究与描述也往往是不全面的。在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中,只就其表层结构进行分析,把它当作书法“本体”、全体,并由此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这种研究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斟酌。

③在对一种文化形态作文化结构的观察中,我们分出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文化层次,以求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中的各个文化层次并非具有同等的意义。其中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体现着该文化形态被创造的目的。因而也集中体现着该文化形态的价值、功能。就具体的书法作品来说,展示汉字字迹的形态不是目的,展示出一定的文字的内容,以实现文字的记录、传播功能才是目的。各种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体现着作者、书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展示出蕴含着经济、政治、宗教、家族、社会风习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世界”。如果说在对“书法”这种文化现象的考察中,对物态文化层次专注而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物态文化的体现可能有所忽略的话,那么忽视对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考察、认知则是完全不应该的。文字内容属于书法文化的“心态文化层”,是体现“作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这还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吗?

④如果我们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方面作观察,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书法与汉字密切相关,而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有形、音、义三要素。书写者总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为书写而书写。现在的问题是,“书法”研究者仅着眼书写者的构“形”和接受者的识“形”、观“形”,把书写者显“义”和接受者会“义”的目的丢掉了。这样,研究者尽管把汉字的“形”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抽掉了汉字“文化”核心内容,也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

⑤一些论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对“形”本身的艺术价值扩大、拔高,其基本论据是将汉字与绘画相比符。这是违背文字的本质规定的。汉字是一种符号而不是图画,符号是约定的,其“形”与其表示的“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符号显示的汉字字“形”,其本身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是稀薄的,不确定的。一个个汉字字“形”并非一个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字“形”方面所显示出的点画(笔法)、结体(字法)、布局(章法)虽然可能显示出某种“形式美”,但它在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毕竟属于“形式”,从根本上说都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并受到这种目的的制约。那些被称为中国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具有“郑重的用途”(启功语)的实用性书写,绝不是书写者自由“创作”的“为艺术的艺术”。只用“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难以讲说这些书迹的产生与变化发展。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有删减)

15.第②段,作者认为,一些书法研究者对书法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是不全面的,其理由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④段,“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的“结论”是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                        _。

17.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为申办2010年亚运会标志的狂草书写的“广州”,谈谈你对书法文化意义的认识(也可以另外举例)。(100字以上)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全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字体书法的形态,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部分。

B.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只是对其范围的界定,是为了反对人们把书法定义为艺术的做法。

C.一件书法作品的价值、功能和创造目的完全体现在作为核心部分的心态文化上。

D.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体现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的。

E.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从根本上说是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

 

四、选考(只选其中一类作答)(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5分)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5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19.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文章中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至24题。(15分)

访乔羽 初小玲

我想采访乔羽。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采访“乔老爷” , 竟是我来报社十多年来最尴尬的一次。

我一见到乔羽,就把酝酿已久的问题提了出来:“您的歌为什么让人久唱不衰?”

乔羽慢慢吐了一口烟,面部笑肌把原本不大的眼睛挤成了一条缝:“我不知道。”

我一下“卡壳”了,突然发现自己这个问题提得有多傻。

他也许发现了我的不自在,用力吸了口烟,自己说了起来:“我写的歌词,经人谱曲流传出来的,按比例说,大概只有1%,那99%是不流行的。这是为什么,我也不知道。那99%的词不一定写得不好,可就是不流行,我有什么办法?”

“您能否说点具体情况?”我需要的不是这些――我心里暗暗想。尽管他说得坦白、真诚,并非矜持,也无做作。

“就说《思念》吧,歌词是10 前写的,也有作家谱了曲,并且都发表了,可就是无人知道。去年经谷建芬谱曲,在春节联欢会上毛阿敏一唱,就流行了。有人说我赶得上时代,可《思念》是10年前写的,10年后它却流行了,真有点滑稽。更可笑的是,去年除夕,我与家人一起看电视,事先我一点不知道当晚毛阿敏要唱这首歌。待电视播完后,我还很纳闷儿,怎么大过节的唱这离别之苦的歌儿?过了一会,一个亲戚打来电话:听到您的歌了。这歌太好了,自从我们与台湾关系松动,许多人写歌,谁也没写好,怎么您一写就成了……我拿着电话真是哭笑不得。没有办法,诗是无法解释的,人家怎样理解就是怎样,歌词也一样。”

“那么其他的歌儿呢?”我有点急了。

他仍是慢条斯理,一口接一口地吸烟。“我写的歌词大多是‘遵命文学’,遵朋友之命。比如说《我的祖国》,那是我1956年写的,当时,我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特约编剧,正在江西写《红孩子》电影剧本。电影《上甘岭》导演沙蒙接连不断地来电报催促我回长影,为《上甘岭》插曲作词。我曾看过剧本,除了坑道就是大炮,这能写出什么好歌词?沙蒙也很固执,电报不断。我索性放下手头的创作,八千里路云和月,赶到长春。看完样片,我被银幕上战士的爱国精神感染了。‘对歌词你有什么要求?’我问沙蒙。他说:‘只希望将来片子没人看了,歌仍在流传。’好家伙,他这一句话可把我憋住了。我把自己关在长影‘小白楼’的房间里,不停地抽烟,不住地喝酒。一天天过去了,沙蒙每天到这儿来看看,喝口酒就走,什么也不说。可我心里明白,他是在催我的词呀。10天过去了,我将憋出来的歌词递给沙蒙:‘好歹就是它了。’沙蒙默默看了几分钟,一拍大腿:‘就是它了。’没过几天,沙蒙又找我,让把歌词里‘一条大河波浪宽’改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我说,这可不行。这首歌是写家乡、写祖国的。人们都会思念故乡的河,哪怕是家门前一条小水沟,在心目中也是一条大河。这样‘我家就在岸上住’,才使更多的人感到亲切。”

对乔羽的第一轮采访结束了,整理出来一看,从他的嘴里依然得不出为什么“久唱不衰”的答案。不行!我咬咬牙,坐了一个多小时汽车又来到航空饭店。按钟点到了,他还未到。闲坐着无聊,看见郭兰英在楼道闪过,“何不先去找她聊聊”,我追了过去。我正与郭兰英夫妇交谈,乔羽来了,我一时不能中断谈话,等结束后,他又要出去了。真是鬼使神差,我只好硬着头皮与他同去,在行进中的车上,我又开始了新的采访。

“您在不同时代作词的歌曲为什么能流传下来?”我还是固执地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想从他嘴里抠出个究竟。

见我“穷追不舍”,乔羽吸烟,把头靠在车座背上,“让我想想。”沉思片刻,他这样对我说:“如果说,我的歌词还有可取之处,那就是我注意在不同年代写人民群众里的真实感情。还是说《我的祖国》这首歌,当时正是新中国诞生不久,这可是来之不易啊,每个中国人都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这种朴实的感情我是深有体会的。那时心里对今后祖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那种向往之情真是无法言喻。上甘岭的战士也是怀着这种心情走上战场的,这种感情就是50年代人民大众心里最美好的东西,把它融进歌里,再现出来,人民就接受它。”

乔羽的这段话使我不由得想起1984年,中央电视台在粉碎“四人帮”后第一个实况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情景,除旧迎新的钟声刚刚敲过,坐在电视机前的许多人此时心里有多少想说的话,对昨天?对今天?对明天?……此时电视机里传来赵忠祥深沉的朗诵:“难忘今宵,难忘今宵,不论天涯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歌声响起,多少历经磨难的人热泪盈眶,这首由乔羽作词的歌,在这个时候再一次表达了中华民族每个人的感情与祝愿。

我明白了,乔羽在不同年代写的歌之所以能流传,不仅由于他深蕴的创作实力,而且他寻到了艺术的真谛;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去表达这个时代人民大众心底最美好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乔羽的歌久唱不衰。

(节选自《北京日报》1989 年 l 月24日) 

22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综合,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本文结构起伏多变,从开头卡壳到一步步深入,直至“我明白了”,引人入胜。

B .尽管作者提问多傻且固执,但乔羽回答却慢条斯理,不慌不忙,生动有趣。

C .本文发表在1989年,当时港台歌充斥舞台。这篇专访告诫人们只有写出人民群众心里真实感情的歌才能久唱不衰。

D .《我的祖国》《思念》《难忘今宵》,这些反映 50 年代的歌词至今广为流传,得益于乔羽浓厚的创作实力和爱国情怀。

E .文章开头直接点题,制造悬念;结尾回答问题,解开悬念。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23“我想采访乔羽。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采访‘乔老爷’,竟是我来报社十多年来最尴尬的一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回答。(5分)

答:                                   

24下面是乔羽创作的《思念))一歌的歌词,请结合本文,探究这首歌词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创作特色。要求内容具体,文字简洁。(6分)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不知能作几日停留,

我们已经分别太久太久。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你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

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

难道你又匆匆离去,

又把聚会当作一次分手!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不仅在于此。在那里,只有根系发达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5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点地蓄积养分,在第6个春天,才在地面吐芳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尤其让人叹惋的是,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同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18周考试答卷

试卷类型:[A] [B]  考试科目:[语] [数] [英] [综] [选]

甲  必考题

3

4

5

6

8

9

10

18

[A]

[A]

[A]

[A]

[A]

[A]

[A]

[A]

[B]

[B]

[B]

[B]

[B]

[B]

[B]

[B]

[C]

[C]

[C]

[C]

[C]

[C]

[C]

[C]

[D]

[D]

[D]

[D]

[D]

[D]

[D]

[D]

[E]

注:试卷类型、考试科目、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规范填涂,违者不给分。

1.(1)                              

(2)                                 

(3)                              (4分)  

2.(1)                               

                                  

                             (4分)

(2)                               

                                  

                             (5分)

7.(1)                                

                             (3分)

(2)                             (2分)

(3)正 色 立 朝 有 台 宰 望 处 事 裁 宜 人 服 其 有 体 以 疾 改 太 子 宾 客 居 官 始 终 无 訾缺。(3分)

11.(3分)             

12.(5分)海啸是                          

                         

13.(6分)

61

           

14.                                  

                                 (4分)

15.①                               

                             (2分)

②                                

                             (2分)

16.                               

             (2分)

17.                               

                                 

                                 

                                 

                                  

                                 

                                 

                             (5分)

四、选考题[选19-21或22-24]

19.①                               

                            (2分)

                                

                            (2分)

20.                               

                            (5分)

21.①                                

                              (3分)

                                

                                 

                                  

                                  

                               (3分)

###############################################################

22.[  ] [  ]  (4分)

23.①                                

                              (2分)

                                

                               (2分)                                

                                

                               (2分)                             

24.                                 

                                  

                                   

                                   

                                  

                                  

                                   

                             (5分)

高三语文段考参考答案

(单选题每题3分,双选题,每题对一项给2分)

1.(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于修能。(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每题2分,共4分)

2. (1)“疑”、“急”二字用得最好。(1分)一个正在村边玩耍的儿童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有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回去打开柴门迎客。(结合诗句分析1分)这一场景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效果1分)描绘/生动形象地表达(手法1分)出来了。

2.(2)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手法1分)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景象2分)……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谐而富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特征2分)

3.C(昧:冒着。昧死:冒死,古时臣下上书多用此语,以表示敬畏的意思)

4.A(两句中的“而”均是连词,第一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第二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 B项两句中的“以”均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广以便” C项两句中的“虽”均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即使” D项两句中的“或”都是不定代词,“有人”、“有的人”)

5.D(①④⑥均与“正直无私”无关。②③⑤句均能表现他“正直无私”,结合分组情况,答案选D)

6.C(“安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的不是吕元膺,而是朝廷,吕元膺只是反对朝廷这种无原则的做法)

7.(1)下属陈述说“不行”,元膺回答说:“我用诚信待人,他们怎么(难道)会背叛(欺骗)我呢(吗)?”(“白”、“信”、“人岂我违”各1分)

(2)陛下过问(问及)此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喜庆征兆。(“及”、“休”各1分)

(3)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望”、“宜”、“体”后断对各得1分)

参考译文: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县人。形貌瑰伟,姿容秀丽,有才能有见识。历任右司员外郎。外调为蕲州刺史,曾审问囚犯,囚犯中有人告诉他说:“父母在堂,明天是大年初一却不能探望,以此为遗憾。”说完伤心落泪,元膺也很伤心,全部打开了刑具放他们回家,并且告诉了他们归还的日期。下属陈述说“不行”,元膺回答说:“我用诚信待人,他们怎么会欺骗我呢?”囚犯们果然如期返回。从此强盗们受到感动,深感愧疚,都离开了蕲州。

元和年间,经多次升迁做了给事中。不久又外放为同州刺史。辞行的时候,皇帝趁机询问政事,他的回答详细明畅。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元膺一身正气,敢说真话,应该留在我身边,为什么外放他呢?”李簿、裴珀谢罪说:“陛下过问(问及)此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喜庆征兆。臣等冒死请求留下元膺在身边侍奉皇帝。”不久,兼任皇太子侍读,进封御史中丞。被授予鄂岳观察使。

曾经夜间登城巡视,守城人不许他登城。他身边的人说:“这是中丞大人。”守城人答道:“夜间辩认不清。”元膺就回去了。第二天,提拔守城人做了大将。

调到京城做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关系不和,朝廷就调孟阳任散骑常侍,王遂任邓州刺史,诏书中并没有指出谁是谁非。元膺呈上那道诏书,请求指明是非曲直,来显示朝廷惩恶扬善。

江西观察使裴堪审查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一案,没经审讯就将李将顺降职。元膺说:“观察使弹劾部刺史,不加审讯,即使他的罪行当诛,也不能成为天下执法的典范。”请求朝廷派御史审查,宰相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见。

吕元膺被选拜东都留守。按照惯例,留守将被赐给旗甲仪仗,轮到元膺做了东都留守,却免了这一规矩。有人上书说:“朝廷正用兵讨伐淮西,东都邻近惟西,减少他的仪仗就会有损他的威望,请求和华州、汝州、寿州的仪仗一样。”皇帝不许,连同三州的仪仗也一同免除了。留守不赐给旗甲仪仗,从这时开始。东都有李师道留下的官邸,邸兵和山棚人密谋叛乱,事情败露,元膺擒获了他们。当初,叛乱发生时,东都人人恐慌,守兵势弱不足仰仗,元膺坐在城门指挥分派,神态安闲自若,人们赖以安定下来。东畿西南通邓州、虢州,川深谷旷,多麋鹿,人们以射猎为业却不从事生产,迁徙不定,都矫健勇悍善于格斗,号称“山棚”。权德舆任东都留守时,想笼络他们,没能实现,至此元膺招募他们为山河子弟,让他们保卫宫城,皇上下诏许可。

 改任河中节度使。当时方镇多无原则地纵容,只有元膺坚持正道严格自律,监军和来往办事的宦官,无不敬畏。进京做吏部侍郎。(他)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有宰相的声望,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因病改任太子宾客。为官始终没有过失。死时七十二岁,追赠吏部尚书。

8.C(A项“矫”读jiǎo  B项“轧”读yà  D项“猥”读wěi)

9.C(A项:“对簿公堂”,意为在公堂上受审;B项:“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D项:“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

10.C(A语序不当。“作者以自述的方法”改为“以作者自述的方式”。 B结构混乱。主语“晚年”不能支配“参加”的行为。 C多重否定句的理解。D坐落指土地或建筑物位置在某处,不可用于“松林”。)

11.(3分)正确顺序③④①②(答对4个3分;答对3个2分;答对2个1分)

12.(4分)海啸是由海底强烈地震,或沿岸山崩、火山爆发引起的,以震荡波的形式传播的灾难性的海洋波浪运动。(意思基本相同即可)(单句1分,“由海底强烈地震”1分,“或沿岸山崩、火山爆发引起的”1分,“以震荡波的形式传播的”1分,“灾难性”1分)(不是单句形式0分)

13.(6分)示例:①阿姨(姨妈、舅妈),一个人的兴趣对他的未来的成功是最重要的,李青有写作的兴趣和才能,读中文系很合适,说不定家里将来会出个大作家呢。②阿姨(姨妈),李青有写作的爱好和才能,上中文系很合适的,将来不管是当作家记者,还是教师公务员,也都是挺不错的职业吧。(按答题的等次分优、良、一般、较差分别评6、5-4、3-2、1-0分。表达中不写称谓不扣分)

14. (4分)仿写示例:

假若溪流不表现自己,怎会有浩瀚无边的江海?

假若袁隆平不表现自己,怎能获得“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各2分)

15.①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②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重要事实(共4分,各2分)

16.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不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3分) 

17.以狂草书出申亚城市“广州”,舒展自由,又似“2010”的数字组合。该标志表达了人、运动、自然、广州的四层内涵,中间神来一笔如珠江穿越广州,设计元素和形态联想丰富,传达了强烈的现代城市精神、人文精神和亚运精神。其巧妙运用的线条又似女子艺术体操腾空舒展、绸带环绕的动作,具有强烈的运动艺术表现力。标志的整体色彩与奥运会标志颜色近似,色彩活泼健康,透出浓厚的健康环保和活泼动感的思想。

比如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法帖,从文化意义上看,那就不只是对他挥洒自如书法的欣赏,我们还能从书法《兰亭集序》的内容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还能从他书写时出现的漏字、改字感受到他的随意和放松的心态 (内容近似即可,主要是体现对文化意义的认识)(5分,例子2分,文化意义3分)    

18.B(没有反对人们的做法)、C(犯了绝对化的毛病) (共6分,各3分) 

四、(一)

19.(1)鲁迅批判了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2分)

(2)阐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重要性。(2分)

20.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用鲁迅精神批判阿Q精神。或:今天,重铸国民灵魂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5分)

21.(1)“器物文化”指吃喝玩乐衣食居行等具体的用具与活动。 (3分)

 (2)要点:利用白话的形式;讲究文字技巧;欣赏玩味中国传统的器物文化;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情调。 (3分)

(二)22. B  D (4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B 项“提问多傻且固执”不正确,作者提问得具体,之所以说自己“问题提得有多傻”“固执”是抑自己扬乔羽。 D 项“50年代”应是“不同年代”,根据原文《思念》歌词创作于1979年、《难忘今宵》歌词创作于1984年。

23.(6分,每点2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地方:

① “乔老爷”一开始就回答“不知道”,使“我”的采访卡壳。

② “从他的嘴里依然得不出为什么‘久唱不衰’的答案”,“我只好硬着头皮”在行进的车上采访他。

③ 在“我穷追不舍”下,终于“从他嘴里抠出个究竟”。

作者这样写,既衬托出了乔羽谦逊不事张扬的个性,又使采访的结构起伏多变,使读者受到吸引和感染。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文本的结构、写作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题干所引用的句子运用对比和衬托并制造悬念,“结合全文就要抓住文中的重要情节及其语句,并进行事例的概括;回答作用应从表现人物个性、写作特色和结构三个方面去发掘”。

24.(5分)这首歌词抒发了对朋友浓浓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友谊长存、美好长存的期盼和呼唤。“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轻轻一句呼告与询问,充满温暖的关怀和殷切的思念,此句反复出现,更强化了这种感情。“分别太久太久”又加上“一去便无消息”,不但与反复句相呼应,而且把思念的原因尽情说出。“太久太久”与“匆匆”、“分别”与“离去”、“聚会”与“分手”,形成强烈对比,使对朋友的思念和难舍之情跃然纸上,真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聚会分手时候!”

吟唱这首歌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联想。“朋友”一词可比喻为台海两岸的中华儿女、久别的理想愿望、人生价值、人文关系、祖国的繁荣富强等等。

歌词语言清新质朴,如诉家常,呼告、比喻、反复、设问、复迭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更觉亲切祥和,表达了人民群众心底最美好的感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愿望和情感的期盼和呼唤。这首70年代创作的歌至今还广为流传,原因就在于此。

解析:探究要展开联想,要从思想情感、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等角度和层面去回答。

25.作文给分说明:审题要求:50-60分,切题;40-49分,符合题意;30-39分,基本符合题意;偏题,30分以下给分;离题,10分以下给分。字数要求:不足字数,每50个扣1分;不足600字,30以下给分;不足500字,20以下给分;不足400字,10分以下给分。扩写,37分以下给分。错别字,每1个扣1分。其余要求参见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