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科三校联考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共33分)
一、(12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粗糙(cāo) 狡黠(xiá) 擢(zhuó)发难数 戛(jiá)然而止
B.垂涎(xián) 整饬(shì) 运筹帷幄(wò) 忍俊不禁(jīn)
C.罹(lí)难 皲(jūn)裂 唾(chuí)手可得 渎(dú)于职守
D.惬(qiè)意 赝(yīng)品 亘(gèn)古未有 色厉内荏(rěn)
2、 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动物园举办的动物认养活动中,许多人提出的问题让饲养员啼笑皆非,难以回答。
B、这种首饰款式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抢购。
C、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同学们最佩服李老师,因为不仅他课讲得好,而且能说能画,尤其是写得一手好字。
B、许多植物的病害系由病毒和菌类原体混合感染而致病。
C、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一场不幸的噩运突然降到石家的头上。
D、民主集中制是科学的、合理的,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规范性、操作性、配套性不够等等,也确实存在或民主不够、或集中不够的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①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并且为了这种表达,常常将现实表象的固有常态拆碎,按照表达的需要重组。因而主张形神兼备以神为要,主张虚实结合而尤尚空灵,以精练求深广,于一瞬求永恒,努力创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文学作品,作家是“极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涵泳工夫兴味长”,“莫将言语坏天长”,需要“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获取“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获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评点当细读细研作品,自然就比较易于达到“深观其意”的要求。
②中国文学的重写意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上,同时还体现在古代的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论上。理论上的“气”、“风骨”、“韵味”、“神”之类概念,颇为多义,不便于诠释,因而需要意会;批评时所谓“隽永”、“清丽”、“雄浑”、“沉郁”之类的判语,微妙而近玄虚,还是需要意会。意会之后的表达,能常采取拟象取譬之法,从具象到具象,那么,理解时还是不能不靠意会。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文学批语中更是到处碰到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论和批评大体是由鉴赏始,以鉴赏终,鉴赏贯穿全过程。传统评点方法于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鉴赏,鉴赏中提出法则,鉴赏中阐释意义,鉴赏中表达感情,甚至还可以在鉴赏中来点意识流,上挂下联,心骛八极,神游四方,尤其体现了中国文学重写意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③不可思议的是,传统评点方法竟然在现代文学里消失,而且消失得非常突然!原因复杂多样,需要请有关文学史专家们立一个专题来研究。在此我斗胆猜度,本世纪初西风东渐,正值国人因新奇而趋鹜于西方式抽象思想方法的时候,传统评点方法在中国历史的“百慕大三角”时期神秘失踪,或许正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呢!不得而知。时之今日,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心有定数,大体看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可笑,在此不论。事实上,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归纳演绎固然长人见识,接近于科学;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建立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直觉体会,以意逆志,追求顿悟,却也十分启人心智,接近于文学本体。西方式的文学批评惯于从作品中提出问题,然后抛开作品,抽象出世界的大小道理,做自己的千古文章,文章可能深刻完整,但不一定与原来的作品紧密相关;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紧扣本文,从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去,为作品作阐释,作褒贬,作升华,批评未必完整深刻,但肯定与作品紧密相联。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可以吸引文学以外的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作品的各种内涵进行批评,可能丰富深致,但也可能抓住一点而不及文学;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则非文学中人不可,因为它十分具体,局外之人在作品的通幽径前必然茫茫然手足失措。这么说丝毫没有扬此抑彼的意思。人类认识解释世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非墨即杨实在是画地为牢,自我窒息。如果确系西学的影响固然很好,西式批评方法完全可以请进中国,而中国的传统评点方法也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二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5、选出不属于中国文学具有的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的一项是 ( )
A、在创作上,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就是重在写意。
B、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
C、在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上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
D、在认知过程中,旨在表达客观事物的各种表象的反常态的排列。
6、作者推测“传统评点方法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是因为国人对西方式的抽象思想方法感到新奇而追求它。
B、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
C、是因为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D、是因为传统评点方法仍处在中国历史上神话传说的时期。
7、对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的优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两者思维基础不同,前者偏重于理性,接近科学;后者偏重于感性,接近文学本体。
B、两者的全局观念和深刻程度不同。前者可能深刻完整,后者缺乏全局观念且不够完整。
C、两者与原作品的相关程度不同,前者未必与原作紧密相关,后者与原作关系密切。
D、两者参与“批评”的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同,前者未必是文学中的人,而后者非文学中人不可,因此,前者的研究有可能丰富深致,也可能远离文学,后者能曲径通幽。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言郡国不便盐铁,可罢。上由是不说式。明年当封禅,式又不习文章,贬秩为太子太傅。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数:多次
B.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C.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D.上由是不说式。 说:劝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尊显以风百姓。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上贤之,下诏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焉能致此位乎?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卜式“忠心为国”的一组是( )
①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②愿输家财半助边③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④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⑤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⑥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②③⑥ D ①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卜式靠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人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很难得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1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3分)
译文:
(2)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2分)
译文:
(3)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3分)
译文: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 (填人名)在《 》(填篇目)“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2分)
(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试对这一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3)简要说说"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话的含义。(2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组)(5分)
第一组
(1)人生得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
第二组
(1)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2)暧暧远人村, 。 ,鸡鸣桑树巅。(陶潜《归园田居》)
(3) ,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五、(21分)
中国式生命
王博
精神总是要依附形体的,谈国学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四库全书》,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如果我们把国学落实到一个形体上面,它就是个代表。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也称四部。 这四部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籍,最重要的知识和学术。
“经、史、子、集”这四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书籍或者知识,更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理解。经典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常态。经就是常,我们说“经常”,“常”就是日用伦常,就是生活中不断实践,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它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经典是生命的常态,而历史则是生命的经验。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史书去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历史是拓展生命经验的东西。子部意味着什么?子部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生命样式的多元化,是生命多元的展现。经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诸子却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读儒学能使我们了解做人的伟大和快乐,读《周易》能使我们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生存感悟。读《中庸》,读《荀子》,都能使我们有一种人与天地相参的感觉。而道家让你产生另一种感觉。人是什么?人在天地面前一无所有,太渺小了。不要说和天地相参了,人能够和天沾边就不错了。在儒家那里找到的是自豪感,是生命的健全,是伟大的感觉。在道家那里找到的则是生命的残缺,让你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伟大。墨家、佛教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样式。集部的诗赋是什么?是生命的内涵。生命不仅仅有道德、有理性、还有情感。我们需要宣泄自己,需要这样的知识。我们不仅生活在白天,也要生活在夜晚,我们需要哭泣,这是情的发泄。生命不仅是道貌岸然,也有脆弱,也有喜怒哀乐需要调整。
我还想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来谈一下国学的精神或者特点。从经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看到圣人意识的发达和宗教意识的淡薄。中国人的经典是世俗化的经典,是来自于人的经验,而不是像《圣经》一样的神的启示。古代中国人不信上帝,信圣人。可以和经典划等号的是圣人,经典是圣人造就的。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人即使信,也是兼收并蓄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相信三教,一个寺庙譬如安徽亳州的道德中宫,既有观世音菩萨,也有太上老君,这也是宗教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
从史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意识的发达。中国人从来都把历史看作生命中重要的根基,当下的根据。墨家讲三表法,第一条就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我们经常引经据典,但不是复古。中国人从来都是古为今用的。
从子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宽容精神的突出。古代中国人从来不是只尊崇一个经典,而把其它统统砍头。譬如东汉的王充曾经这样讲经、子关系:“知经漏者在诸子”。诸子能够起到救经之弊的作用。经、子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
从集部,我们可以看到对均衡生命的强调。中国人从来不认为生命是干枯的、单调的。古代人喜欢琴棋书画。琴棋书画不是专家之学,而是很多人都会的东西。因为这是生命,是均衡的生命的展现。集部要塑造培养的就是均衡的生命。
总之,在国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形象。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当四部的知识在你的心里融化时,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也就出现了。
(选自2006年1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
15、文章第四段阐释了“四部”对中国人生命的意义,请对此分条概括。(4分)
答:
16、文章说“墨家、佛教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样式”试参照文中对“道家”生活样式的阐释,对“墨家”、“佛教”或“诸子”中的其他学派的生活方式作一阐释。(任选一种)(5分)
答:
17、作者在文中既阐释了“国学”对“经”的态度,也阐释了“西学”对“经”的态度,试比较其不同之处。(6分)
答:
18、文末说:“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该句中“中国人”应指怎样的人?结合全文作具体阐释。(6分)
答:
六、(15分)
19、下面一则报道,在标点、词语和语法等方面有一些毛病,请找出加以改正。(5分)
①国务院领导就机构改革问题的电视讲话,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②近日,北京、上海、杭州、浙江、江苏等省市的各级领导认真学习这一讲话,并进行各种座谈会,③舆论普遍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机构臃肿,人员增多,致使经费开支增大、办公用房、职工宿舍越修越紧张,④“文山”越垒越高,“会海”越填越深,精简机构势在必行。
答:
20、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4分)
法国总统决定从1月4日起解除去年11月因法国一些城镇骚乱而宣布实行的紧急状态。
去年巴黎郊区等地发生骚乱后,法国总统希拉克于11月8日采取了特别措施,决定实行紧急状态。法国议会11月21日将紧急状态实施期限延长至3个月,在实行紧急状态不到两个月后,希拉克总统今天决定从1月4日起解除在法国实行的紧急状态。
答: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21、国民党原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北大学子打出了“连哥,你让中国人感动”的条幅,对此有人认为称连战为“连哥”有一种亲切感,有人认为此称呼太过俗气。你是怎样看的,请在100字内写出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
答: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什么叫做文化?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触,请以“人与文化”为话题,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语文试卷答题卷
第二卷 117分
四、(21分)
12、翻译(共8分)
(1)
(3分)
(2)
。(2分)
(3) 。(3分)
13、诗歌鉴赏(8分)
(1) 《 》(2分,每空1分)
(2)
。(4分)
(3)
。(2分)
14、默写(5分。每句1分,有错字不给分)
第( )组
(1) , 。
(2) , 。
(3) 。
五、文段阅读(21分)
15、(4分)
。
16、(5分)
。
17、(6分)
。
18、(6分)
。
六、语言运用(共15分)
19、(4分)①
② 。
③ 。
④ 。
20、(5分) 。(不超过12个字)
21、(6分)(100字以内)
。
语文答案
1、A (B整饬(chì)C唾(tuò)D赝(yàn))
2、B (随声附合 改成 随声附和)
3、A (B慷慨解囊:比喻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C项“不三不四”是指不正派也不规范。D蓬荜生辉:使贫家增添光辉。用于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4、D(A前后两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语"不仅"应置于"他"后。 B"病害""致病"主谓不搭配
C"噩运"指坏运气,"不幸"与"噩"意重复,即定语多余。)
5. D (依据“感知”、“按照表达需要重组” 和“因而”一句判断。)
6、D (“神话传说时期”错)
7、B (“不同”前应加“可能”;“缺乏”,“不够”也与“未必”不相符。)
8、D(“说”通“悦”高兴)
9、D(都是“怎么”;A、第一个“为”是作为的意思,第二个“为”是替、给的意思。B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第二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C、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
10、C(①讲卜式放牧有方法,④指卜式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⑤是皇帝因卜式忠心而拜他为官)
11、C(A原因是因为公孙弘认为“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教化的楷模而扰乱了法纪”。B皇上重赏卜式,是因为他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当然其布告天下有以此来教化百姓的目的,但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鼓励富商大贾。D“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是对原文“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意思的曲解。)
12、(1)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借给)他;品行不好的,我劝导他;(“贷”译对1分,“教”译对1分,整句意思对1分。共3分)
(2)这原是以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的那个人。(“输”译对1分,整句意思对1分。共2分)
(3)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每译对一句1分。共3分)
13、(1)王实甫 西厢记(每空1分,共2分)
(2)青碧瓦蓝的天,铺满了黄叶的地;秋景连绵无际,一直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这里写出了景象的空阔冷清,同时一句一景也暗含诗人心中的思乡离愁。(景物2分,分析2分)
(3)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意思对即可,2分)
14、第一组。(1)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二组。(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3)穷则独善其身(每空1分,有漏、错字该句不得分。共5分)
15、(1)“经”为中国人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2)“史”拓展了中国人的生命经验。(3)“子”为中国人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4)“集”宣泄了中国人的内心情感。
评分说明:本题4分,分“经”、“史”、“子”、“集”作答,每点1分
16、示例一:在墨家那里找到的是生命的硬度,让你体味生命的另一番风景——无论风吹雨打,生命之伞都可以撑起一片蔚蓝的晴空。
示例二:在佛家那里找到的是生命的超越,让你觉得自己 绝食众生,众生就是自己,从而心生一份宽容与仁慈。
示例三:在兵家那里找到的是生命的智慧,让你顿生万物皆为我驱,万事均为我用的豪情。
评分说明: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共5分,能答出某一学派的生活方式的内涵和特点的得3分,演绎方式能参照原文对“道家”生活样式阐释的得2分。
17、(1)“国学”信圣人,“西学”信上帝。(2)“国学”在信仰上兼收并蓄,“西学”在信仰上较为单一。
评分说明:本题6分,第(1)占2分,因为 文中有现成的信息;第(2)点占4分,因需要挖掘隐含信息。
18、指具备了发达的圣人意识、发达的中国历史意识、突出的中国宽容精神和有均衡生命力的人。
评分说明:本题6分,能概括出“经、史、子、集”所代表精神的得4分,每点占1分;信息的整合和语言的表达占2分。
19、①“就”改为“关于”,或在“的”前面加“发表” ②“杭州”删除;“进行”改为“召开” ③“增大”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④“垒”改为“削”。
评分说明:本题4分,共四处错误,每改对一处得1分
20、、法国提前解除紧急状态。
评分说明:本题5分,不答出“提前”意思的给3分,每超出2个字扣1分。
21、示例一、赞成称连战为“连哥”,因称呼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上称哥称姐,能让人产生亲切感,我们称连战为哥也能达到同一效果。示例二、不赞同称连战为连哥,因为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连战是国民党主席,且年龄70多岁了,我们将其称为哥显得不伦不类等。
评分说明:看法2分,理由4分,只提出看法只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