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期末试题

2014-5-11 0:11:43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期末试题

一、语言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罢  壮  劣  左支右  咄咄怪事

B摩  祥  息  水流急  惴惴不安 

C驾  会  帖  卖官爵  毁家

D海  榔  相  而不用  发苍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B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驶,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才赶到了大坝。

C鉴于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我国出口企业除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还应努力开拓新的市场,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

D您寄来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有几处我看不明白,特去信垂询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组是(    )(3分)

A“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流行竟缘于电视剧,元好问怕是想不到的。

B他未按学生会的规定,把比赛日期告诉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C“扬州八怪”并非都是扬州人,其实指的是形成于扬州的八位画家的某些共同特征,或曰扬州画派。

D由于陈一鸣平时涉猎广泛,善思求新,所以在我校第一届综合素质大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B古人清明踏青往往还举行体育活动:踢球呀、射柳呀、放风筝呀、荡秋千呀……其中荡秋千最受人们喜爱。

C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D“激情”缘于希腊语,原意是“上帝本色”,这里的上帝本色不是别的,而是指一种恒久不变的爱心——恰当的自爱(自我接受)和由此延伸出的对别人的爱。

5、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丹的名字似乎已经“臭名昭著”,然而,本·拉丹的同父异母弟弟——IBL大型股份公司的老板伊萨姆·本·拉丹却别有一番考虑。

他注册了一个“本·拉丹”服装品牌。伊萨姆·本·拉丹并非意在保持同其十七哥的联系,而是认为这会招来大批的顾客。他认为,只有最高贵、最时髦的服装才“配”用这个商标。

答:

 

 

 

 

 

 

 

 

 

 

 

 

 

 

 

6、请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匠心之意是让你尽量透过廊、窗取景,抬眼时便是一幅图画。

②墙为纸,物为墨,随风摇曳,影布墙上。

③这个园子多回廊,亭堂又多窗。

④窗外常是粉墙,窗与墙之间或植竹数竿,或插梅一支。

⑤且天生的艳红翠绿,这是任何丹青高手所不能企及的。

答:                             

7、请仿照下面句子的修辞和句式特点,另写一组句子。(不一定与原句字数相等)(4分)

夜空的疏星,并不因为明月就在面前而收敛光辉;

园中的兰花,并不因为牡丹就在头上而羞于绽放;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上 枢 密 韩 太 尉 书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下列句子中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充乎天地之间,其气之小大。    称: 相称,符合

B 思之至深,以为文者之所形。    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 太尉以才略天下          冠: 位居第一

D 将以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 好处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以为文者气所形     且夫水积也不后

B知天地之广大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C入周公、召公      于其身也,耻师焉

D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10、下列各句中,与“而辙也未之见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C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D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澹泊、秀杰清落。

12、请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3分)

  译文: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3分)

译文:                                  

                                     

13、请用“/”给上面的文言文的最后一段划线处断句。(3分)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二)诗歌阅读(6分)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问题。(6分)

                   山 家

      刘 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 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 雀声先我到山家。

14、请赏析前两句诗中写景的特色。(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5、请补写下列名句空缺的部分。(6分)

(1)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          

(2)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                       

(3)故木受绳则直,             ,                 

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现代文阅读。(33分)

三、必考部分。(18分)

请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回答16—20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梁思成

①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②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③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④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⑤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方向控制了。

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⑦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曲、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⑧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⑨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无伤“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样的花窗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

16、对②段“知鱼之乐”典故出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17、第⑤段“把你的感受方向控制了”一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的是:把阅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上。

B指的是:把阅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中排列的“瓦垄”上。

C指的是:让阅读者注意到画面中的几条街道既有统一性,又有若干变化。

D指的是,让阅读者注意到画面中的树、船、房,特别是瓦垄的共同特性。

18、对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是创作中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B故宫与颐和园长廊,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

C写回廊墙上的花窗一例,是强调建筑应各具一格,千变万化。

D本文介绍了音乐、绘画与建筑,但以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

19、第⑨段,作者“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其目的是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

                                       

20、本文的副标题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请结合全文内容,指出其在文中的含义。(6分)

                                       

                                       

                                        

 

四、选考部分。(15分)

   请在以下文学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系列中,选择其中一个系列的内容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请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15分)

诗  人

       梁实秋

  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这话不错。看看古代诗人画像,一个个的都是宽衣博带,飘飘欲仙,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辋川图”里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个个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萧然,我们只觉得摩诘当年,千古风流,而他在苦吟时堕入醋瓮里的那副尴尬相,并没有人给他写书流传。我们凭吊浣花溪畔的工部草堂,遥想杜陵野老典衣易酒卜居茅茨之状,吟哦沧浪,主管风骚,而他在耒阳狂啗牛炙白酒胀饫而死的景象,却不雅观。我们对于死人,照例是隐恶扬善,何况是古代诗人,篇章遗传,好像是痰唾珠玑,纵然有些小小乖僻,自当加以美化,更可资为谈助。王摩诘堕入醋瓮,是他自己的醋瓮,不是我们家的水缸,杜工部旅中困顿,累的是耒阳知县,不是向我家叨扰。一般人读诗,犹如观剧,只是在前台欣赏,并无须厕身后台打听优伶身世,即使刺听得多少奇闻轶事,也只合作为梨园掌故而已。

  假如一个诗人住在隔壁,便不同了。虽然几乎家家门口都写着“诗书继世长”,懂得诗的人并不多。如果我是一个名利中人,而隔壁住着一个诗人,他的大作永远不会给我看,我看了也必以为不值一文钱,他会给我以白眼,我看看他一定也不顺眼。诗人没有常光顾理发店的,他的头发作飞蓬状,作狮子狗状,作艺术家状。他如果是穿中装的,一定像是算命瞎子,两脚泥;他如果是穿西装的,一定是像卖毛毯子的白俄,一身灰。他游手好闲,他白昼作梦,他无病呻吟,他有时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他有时终年流浪,到处为家,他哭笑无常,他饮食无度,他有时贫无立锥,他有时挥金似土。如果是个女诗人,她口里可以衔只大雪茄;如果是男的,他向各形各色的女人去膜拜。他喜欢烟、酒、小孩、花草、小动物——他看见一只老鼠可以作一首诗,他在胸口上摸出一只虱子也会作成一首诗。他的生活习惯有许多与人不同的地方。有一个人告诉我,他曾和一个诗人比邻,有一次同出远游,诗人未带牙刷,据云留在家里为太太使用,问之曰:“你们原来共用一把么?”诗人大惊曰:“难道你们是各用一把么?”

  …… 

  变戏法的总要念几句咒,故弄玄虚,增加他的神秘,诗人也不免几分江湖气,不是谪仙,就是鬼才,再不就是梦笔生花,总有几分阴阳怪气。外国诗人更厉害,作诗时能直接的祷求神助,好像是仙灵附体的样子。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

  把无限抓在你的手掌里

  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

  若是没有一点慧根的人,能说出这样的鬼话么?你不懂?你是蠢才!你说你懂,你便可跻身于风雅之林,你究竟懂不懂,天知道。

  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做诗人的一段经验。在“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节,看花谢也心惊,听猫叫也难过,诗就会来了,如枝头舒叶那么自然。但是入世稍深,渐渐煎熬成为一颗“煮硬了的蛋”,散文从门口进来,诗从窗口出去了。“嘴唇在不能亲吻的时候才肯唱歌。”一个人如果达到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经风吹雨打,方寸间还能诗意盎然,他是得天独厚,他是诗人。

  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炼孕育成功,写出来到哪里去找顾主?诗不能给富人客厅里摆设作装璜,诗不能给广大的读者以娱乐。富人要的是字画珍玩,大众要的是小说戏剧,诗,短短一橛,充篇幅都不中用。诗是这样无用的东西,所以以诗为业的诗人,如果住在你的隔壁,自然是个笑话。将来在历史上能否就成为神圣,也很渺茫。

21、纵观全文,作者用了哪些理由来证明“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请分条陈述。(5分)

答:                                       

                                        

                                       

22、“散文从门口进来,诗从窗口出去了”蕴含了什么道理?这样的措辞有什么效果?

(4分)

答:                                       

                                        

                                       

23、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本文引用杜工部旅中困顿的典故。有人认为这有损于杜甫的形象,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个短评。(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请阅读下文,完成24-26题。(15分)

  长征之初,毛泽东四十岁。他双颊深陷,憔悴消瘦,黑发长得几乎齐肩,两眼炯炯发光,颧骨高耸,看上去很难受。他患疟疾,经常复发,一病数月。尽管教会医院出身的傅连暲医生使尽浑身解数,他还是处在半恢复状态,感到虚弱和乏力。

  自桐梓经良村至赤水县之土城,均系大路,地势均向上,间有几段筑有汽车路基。但此种汽车路,确为中国最难行之汽车路。如值下雪,路上湿而且滑,行路之难莫甚于此。毛泽东亦手提竹杖,步行上山,两脚污泥及膝,且满身沾泥,系滑跌于污泥中所致。

  毛泽东,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似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

  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辞令。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医生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

  当红军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毛泽东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当时毛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红军在遵义修整期间,红军总司令朱德曾亲至总卫生部之病房,慰问伤病兵,与参加乌江战役的红军受伤兵士谈话,嘱他们安心静养。

  马海德医生回忆朱德在会宁会师时的情景:“他瘦得像个精灵,可是身体强壮结实,长得满脸胡须,穿着一身破烂皮袄。”“朱德最令人惊异的是,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军事指挥员,倒很像红军的父亲。他两眼锐利,说话缓慢、从容,总是露出和蔼的笑容。他随身带着一支自动手枪,枪法精良。烟抽得很厉害。满脸皱纹;但他动作有力,身体结实。”又回忆当时对张国涛的印象:“政治委员张国焘是个又高又大的胖子,满脸红光。我真不了解,人人都瘦下来,他怎么还能那样胖。”

  刘伯承元帅回忆说,朱德涵养好,度量大。长征当中,张国焘再三再四逼朱总司令反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呢,不管你张国焘说什么,他总是不动气。总司令说:北上的方针,我是举了手的。朱毛、朱毛,朱是不反对毛的。

  毛泽东对于每个决定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力图使自己的观点占上风。周恩来偶尔表示反对意见,但他不是固执地坚持己见。他在1934年夏也曾提出从中央苏区突围的建议,但因“三人团”中的多数——博古和李德——表示反对,他就让步了。

  长征中任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二六二团二营教导员的周纯麟回忆首次见到周恩来、毛泽东的情景说:周恩来穿着破旧灰军装,脸上长着浓密的大胡子,拄着木棍,后面跟着牵着马的警卫员。周恩来自我介绍说:“我是周恩来!”即问:“你们很辛苦!你们是哪部分的?”“你们部队现在粮食怎么样?”周纯麟说,周恩来和蔼可亲,话语坚定有力。毛泽东身材魁梧,头发很长,脸庞瘦削,穿着灰色旧军装,也拄着根棍子。他显得有些疲劳,后面警卫员拉着马匹,还跟着挑子。毛主席伸了大手来,同周纯麟握,并简单地问了一些战士们的情况。

  周恩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对人和蔼可亲。长征途中,他亲手把伤员轻轻扶上担架,唯恐别人的手用力太重。

  1936年10月10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任荣将军回忆说:在此期间,周恩来骑马到“红大”看望学员。他精神抖擞,满脸大胡须,是名副其实的美髥公。我们自动站在路旁欢迎他进村。他一下马就向我们问好,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来迎接你们。大家热烈鼓掌。

                         选自《新华文摘》2006.22

24、文章以翔实的材料,细腻的文笔,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的风范。请就其中某一位领袖的个性作简要的分析。请分条陈述。(5分)

                                       

                                        

                                       

                                       

25、本文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颇具特色,请作简要分析。(4分)

                                        

                                       

                                       

26、文章没有全景式地反映波澜壮阔的长征,而是撷取长征途中一个个细节,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透视这部伟大历史的概貌。有人认为,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历史,决定了长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写作。(60分)

2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夫汤姆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有件事让他感到有些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汤姆盘算着要卖掉黑羊:“这样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冬天到了。一天,在一场暴风雪中,汤姆与羊群走散了。当暴风雪停息的时候,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汤姆四处寻找,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这时,汤姆看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跑过去,果然是那只黑羊!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汤姆高兴地抱起那只立功的黑羊:“多亏有了你!”

春天,汤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几只小黑羊,他的歌声依旧嘹亮:“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

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B  (3分)

A chù zhuó zhuō chù duō

B chuǎi ruì chuǎn tuān  zhuì

C 除最后一个读shū,其余都读yù

D bīn bīng bīn bìn bìn

2、C (3分)

A 不虞之誉,没有预料到的赞扬。“没想到”与“不虞”重复。

B 安步当车,表示心情闲适平和,不慌不忙地慢慢步行,与抗洪抢险的紧急状况不协调。

C 东方不亮西方亮,表示尚有选择的空间。

D垂询,上级对下级的询问,是敬辞。此处应改为“请教”。

3、A (3分)

B 歧义句。学生会规定告诉对方,还是“他”违规告诉对方。

C 语序不当且成分残缺,造成搭配不当,应是“形成于扬州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八位画家”。

D 前后主语一致,“由于”应在“陈一鸣”之后。

4、D (3分)

A “二”和“三”之前均应改为分号。

B 顿号改逗号,并列各项都带语气词“呀”,停顿较大才用逗号。

C 冒号后的“凤”和“凰”都应加上双引号。

5、本新闻由两段组成,中心段是第二段,第一段是引言,是虚的,不是信息的要点,可直接删掉。第二段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是信息的主体,第二句是目的,第三句是想法。所以,抓住第一句进行压缩就可以了。

参考标题:“拉丹”牌服装将问世;或:“本·拉丹”服装品牌注册 (4分)

6、第③句为总起句,介绍这个园林布局的特点和用意;第①句中的“图画”既合上句的“取景”,又领起下文;第④②句具体描绘“图画”之美;第⑤句收束全段。

答案:③①④②⑤  (4分)

7、参考答案: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山下而停止歌唱;

       路边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胆怯躲藏。(4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8、D(益:更加)  (3分)

9、B(以便、为了) (3分)

10、B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3分)

(A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D省略句,省谓语“鼓”) 

11、B(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12、⑴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3分)

⑵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3分)

13、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3分)

14、        ①诗歌前两句写景情景相生,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画面感强。②诗中马蹄踏水,水波激荡,明霞散乱,天光水色,闪烁迷离,天上地下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两种景物被聚拢于马蹄之下,有了化静为动的意趣。③醉袖乘马迎风飘举,林花因风而落,落而沾袖,动静结合,写出了花树葱茏,人醉美景的意蕴。④溪水的潺湲、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辉映,有声有色。透露出诗人恬适的心境。(6分)(答对其中2点就可)

15、(每句1分) (1)其叶沃若         无食桑椹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3)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6、D (3分)

17、D (3分)

18、C (3分)

19、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会导致散漫凌乱。(3分)

20、“通感”不是修辞意义上的通感,而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重复与变化。(或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重复与变化,而这种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6分)

21、(1)诗人在生活上往往不拘小节;(2)创作时难免有一些江湖气;(3)作品往往没有实际的用途。(5分)

22、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入世稍深,便失去了作诗的冲动,更适合写散文。这样的语句,用生活化的词语来描述抽象的创作规律,贴切而生动,严肃中见幽默。(4分)

23、作者在本段阐述的道理是:对古代诗人,后人总是隐恶扬善,甚至加以美化。而作者不为尊者讳,引用杜甫在耒阳狂啖牛炙白酒胀饫而死的景象,虽不雅观,但取例典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很有说服力。(如果不同意作者的写作,言之成理亦可。)(6分)

24、答:以朱德为例。(1)立场坚定。坚持北上,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央。(2)憨厚和蔼。总是露出和蔼的笑容,言谈毫无傲慢。(3)体恤下属。亲自慰问红军伤病战士。(4)有统帅风范或长者风范。眼光锐利,说话从容,动作有力,像红军父亲。(5分)

25、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借鉴影视技术中的“镜头剪接法”,将一个个历史的特写镜头有机地组织起来,向读者提供了红军长征途中最原始、最真实的文本。(意思答对即可)(4分)

26、答:要点:(1)历史由细节组成;(2)细节见品质,细节见精神;(3)细节影响甚至决定重大事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