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三校联考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估量 辜负 蛊惑人心 沽名钓誉
B.鸟喙 贿赂 诲人不倦 风雨如晦
C.挣脱 狰狞 铮铮铁骨 云蒸霞蔚
D.附和 凫水 覆水难收 循环往复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岔路 集腋成裘 心心相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坐落 其貌不扬 一笔勾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毕竟 戴罪立功 责无旁贷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D.腊黄 幅员辽阔 善罢甘休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拥有魅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然而魅力并不 于所有女人。
②这是不必要和不可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 ,再持续下去,对中国
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
③边城凤凰像一块磁石久久地吸引着我们,但直到今年夏天我们才有缘
去朝拜 已久的圣地。
④故乡的小溪永远在我的心中静静流淌, 轻轻私语, 我精神的抚慰。
A.钟情 飙升 向往 给予 B.衷情 飙升 向往 给以
C.衷情 狂飙 心仪 给以 D.钟情 狂飙 心仪 给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客户至上,诚信为先,最近的几起理赔案也体现了该公司对社会、对客户一言九鼎的庄严承诺。
B.滔天巨浪,迎面扑来,并发出瓦釜雷鸣般的巨响,使岸边的人们惊骇不已,手足无措。
C.对名嘴黄健翔离开央视一事,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说他率真激情,胸无城府:有人却认为他意气用事,缺乏职业操守。
D.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三方必须精诚合作,才能把这项造福太原百姓的浩大工程搞好。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第十五届亚运会于:2月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幕,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万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盛会,这是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亚运会。
B.目前这一代中年高、中级知识分子,大都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和骨干,不少人担负着领导职务。
C.对山西省方山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取缔所有非法网吧的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净化网络环境,取缔是最好的办法吗?
D.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垒委会11月12日下午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49岁的铁凝为中国作协主席.成为担任这一职务的首位女性作家。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那是1978年的春末夏初,我第一次告别古都金陵,从成都乘长途汽车去藏东南林区。 。 。 。 。我们驱车在杜鹃花夹峙的盘山路行驶,欣赏着杜鹃花的风采,当时的心境真可谓“醉入花丛”。
①当时正值小乔木状、灌木状杜鹃的盛花期,各色的杜鹃花把冷杉林下、林缘和路边点缀得生机盎然。
②当我们的汽车到达海拔4500米的色季拉山口时,一下子就愣住了。
③从这里到海拔4700米是一个灌丛带,杜鹃几乎形成了单优群落,漫山遍野起伏绵延,粉色的、浅红的、淡紫的杜鹃花组成了花的海洋。
④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杜鹃花丛,在雪山碧树间,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景观。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来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斗茶” 采用 “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胜者获得茶亭主人设下的华贵奖品。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 “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室町中期(十五世纪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宋人游艺变成了真正的本土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日本丰臣秀占时代(十六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他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而后,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的时候,将军丰臣秀吉借口平乱,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但今日中国,有大碗茶,有极品茶馆,却无茶道。能见到的茶道,都是日式器具、礼仪、程式、塌塌米式的茶室环境,连服务小姐也是高髻和服,跪式服务,这不令人深思吗?
7.下列关于“茶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茶道的最早记载是中国唐朝的《封氏闻见记》,这证明茶道起源中国而后才流传到日本。
B.唐朝时茶道的形式是“茶宴”,茶宴是对环境气氛、操作品饮程序仪式都很讲究,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市井平民的一种社交活动。
C.茶道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内省修行、修身养性的方式。
D.中国茶道被引进日本是由南浦昭明禅师实现的。他是在浙江余杭经山寺学得茶宴仪程并在南宋末年将茶道带回日本的。
8.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时的茶道是“茶宴”,它突出的是礼仪;宋时流行的是“斗茶”,它的特色是游艺。
B.斗茶时如果能说山是否本地茶叶,冲茶之水的由来并且得分最多,便可获得奖品。
C.珠光流茶道的出现,标志着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的茶道日本化的开始。
D.日本茶道的顶峰标志是千利休创立的“利休流草庵风茶法”流行于全世界,但因以茶干政,千利休终被当政者勒令自杀。
9.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宋徽宗赵佶爱茶,他认为茶能使人“闲和宁静”,“致清导和”,这必然影响他,使他
性格更软弱,而这可能影响了北宋对金的政策:对金人屈膝退让。
B.茶种利茶文化都是由日本僧人引进日本的,可见随同佛中东传日本的还有中国的儒
学、社会生活习俗等。
C.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但引进后日本创立了“珠光流茶道”、“利休流草庵风茶法”,说
明日本民族不仅善于学习,还善于创新。
D.日本茶道四规明显有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但日后中国茶道式微而日本茶道兴盛以至于反传中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日本渐渐分道,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有删节),完成10-13题。
传是楼记
〔清〕汪 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唯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节选自《四部丛刊》本《尧峰文钞》
【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 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 呻佔(zhān):诵读。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间命工斫木为橱 间:隔些时候,稍后
B.鼎彝尊斝之物 尊:同“樽”,酒器
C.采其华而忘其实 华:精华
D.哗众而窃名 窃:盗取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遂名其楼为“传是”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是说也,人常疑之
C.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 之二虫又何知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明建楼藏书意义的一组是 ( )
①部居类汇
②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
③素标缃帙,启钥灿然
④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⑤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⑥吾方以此为鉴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②④⑤
13.选出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此文是徐健庵先生请汪琬为他的藏书楼写的一篇记的一部分。
B.选文重点是介绍藏书楼的由来、用途和布置,颂扬徐健庵先生的美德。
C.选文是围绕建楼藏书的意义这一重心写的,分作两层。前一层(第1、2段)是楼主人所想,后一层(第3段)是作者所想,由书的收藏想到守,想到读,一直到“躬体而心得之”,由表及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D.赞扬楼主人写得简单,但也非等闲之笔,因为是为人作记,就不能不提及主人。这既要颂扬美德,又要实事求是。这方面,作者也写得恰如其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11分)
四、(21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3分)
译文
(2)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2分)
译文
(3)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3分)
译文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探春(黄庶)
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画出的是 时节的图景,表达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万叶千花一手裁”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分析这句诗艺术上的表现特点。(4分)
16.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腾王阁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 , ”一联,仅仅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了出来。(杜甫《登岳阳楼》)
(2) ,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出场的诗句是:
“ , 。” (白居易《琵琶行》)
17.填写下面句子中空缺部分(2分)
一部巨著,标识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伟大的作家,撑起一个民族的精神大厦。如西班牙因塞万提斯的《 》而奏响拉丁文学的强音;印度因为 《吉檀迦利》让全世界着迷于东方神奇的哲理。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武夷归来话柳永 陈志泽
柳永的词艺术成就极高,据说少年时代就在家乡有“一枝笔”的美誉。后来,他为歌妓乐工写歌词,其广泛传唱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柳永的家乡在福建崇安县(即现在的武夷山市),作为福建人,多年来我总想前往寻访一番。盛夏里到武夷山,便直奔不远的上梅乡茶景村而去。
茶景村的鹅子峰苍翠、俊美。这里就是柳永的故里。远眺鹅子峰,我们霎时感受到这里山水的灵气。柳永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遗址之上,现在建起的一座神庙和柳永毫不相干。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疑惑。村民把柳永故居残存的地基指给我们看。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据说柳氏故居前方原竖有石碑,现在还能找到断裂了的一块,可惜字迹看不清了,岁月把石头磨平了。那些记载的文字早已消融在霜晨雨夕里了。……我们就这么冒着骄阳在茶景村,在山巅、在村道、在水旁找着柳永当年的踪迹。这个风水极佳的村落,到处是一片碧绿青翠。近旁是武夷山水,地脉紧紧相连。这里活脱脱是一处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柳永就在这里汲取家乡的乳水长大,柳永的才华就在这里孕育。在这块土地灵气的熏陶下,柳永的脚步渐渐变得矫健、变得潇洒、变得风流,直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
就因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他削落进士之榜。填词去就填词去,他倒痛痛快快的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浪迹在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专力作词。50多岁时,他改了一个名字考中进士,但仍因作词得罪了皇帝,被弃之不用。柳永一生遭受许多困厄,74岁时死在异乡。但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地层的歌妓们发自心灵的热爱,这是很可以欣慰的。歌妓界有首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病逝,穷到无钱安葬,还是歌妓们集资,为他置办上好的棺木安葬。柳永在歌妓们的一片哭声中葬到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她们在寒风中绕着柳永的新坟,低着头,洒着泪水,一回又一回缓步而行,不忍离去……有诗为证:“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断的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垂青柳永,经他圈点的柳词就达50多首,还有他书写的柳词《望海潮》的狂草墨宝……当然,柳永是有缺陷的,柳永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甚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一个旷世奇才!再就是要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壤。
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9期,有删改)
18.柳永之所以能驰名北宋词坛,成为一代旷世奇才,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4分)
19.第四段中摘引了柳永的大量词句,旨在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0.作者为什么说“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21.文中不惜笔墨写了歌妓们对柳永的热爱与伤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六、(12分)
22、把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3分)
英国电信局准备实施新规定,在所有青少年节目中禁播含有高脂肪、高盐分和高糖分食品的垃圾食品广告,以便遏制儿童肥胖现象。这一项禁令还会扩展到青少年观众占到一定比例的其他电视节目。
电视行业担心,这一禁令会导致广告收入下降,从而使青少年节目减少。但一些健康专业人士和反肥胖运动者却说,英国电信局的这项新规定还不够彻底。他们呼吁,在每天晚9时前禁止播放所有垃圾食品广告。英国医学协会的薇薇恩说:“我们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比广告收入更重要?” (《羊城晚报》)
一句话新闻: 。
23.观察下图,把它想象为某种事物或情景(力求准确、新奇、生动),然后拟定一个以该事物或情景为内容的标题,并抓住该事物的特点加以描写。50字左右。(5分)
![]() |
题目
60 |
24、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写两个句子。(4分)
例句: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
(1) , 。
(2) , 。
七、(60分)
25.阅读材料,然后作文。
这是一个充满“流行”的社会:流行评选“十大感动人物”、“十大新闻人物”、“十大经济人物”、“十大法制人物”、“”十大模特”;流行博客,流行MP3,流行时尚手机,流行服饰,流行买车;流行网络文化,流行游戏,流行绯闻,流行炒股,流行旅游;流行GDP绿色指标,流行幸福指数,流行年度检查,流行年终评比……当然,还有流行感冒。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流行”为话题写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
高三三校联考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答题卷
第I卷(39分)
一(18分) | 二 (9分) | 三 (12分) | 注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每小题 3分 |
第II卷(111分)
四、(21分)
14.(8分)
(1)(3分)
(2)(2分)
(3)(3分)
15.(6分)
(1)(2分) ,
(2)(4分)
16.(5分)选择第 题
① 。
② 。 。
③ , 。
17.(2分)《
》
五、(18分)
18.(4分)答
19.(4分)答
20.(4分)答
21.(6分)
![]() |
六、(12分)
22.( 3分)
23.(5分)
题目
60 |
24.(4分)
(1) , 。
(2) , 。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充满“流行”的社会:流行评选“十大感动人物”、“十大新闻人物”、“十大经济人物”、“十大法制人物”、“”十大模特”;流行博客,流行MP3,流行时尚手机,流行服饰,流行买车;流行网络文化,流行游戏,流行绯闻,流行炒股,流行旅游;流行GDP绿色指标,流行幸福指数,流行年度检查,流行年终评比……当然,还有流行感冒。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流行”为话题写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语文试卷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B(B项,都huì;A项,“蛊”读gǔ,其余读gū;C项,“挣”读zhèng,其余读zhēng;D项,“凫”读fú,其余读fù。)
2.B (A心心相印 C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D蜡黄 )
3.A钟情:动词,指感情专注。 衷情:名词,指内心的情感。 狂飙: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 飙升:指暴风般地升高。心仪:指心中仰慕。向往: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给以:后面只跟事物,不跟人。
4.C
5、A(B、宾语中心“中坚和骨干”意思重复,应把“中坚和”删去,留下“骨干”。c、介词淹没了主语,删除“对”。D.搭配不当,后一个分句缺主语,应加“铁凝”。)
6、B(第②句承前文,总说我们的“神态”,接着总说“动人景观”,然后分说)
二、(9分,每小题3分)
7.D(流行于“市井平民”错。当时大行于“王公朝士”,而后三种茶宴皆流行于上层社会)
8.D (“流行了全世界”错。文中“风靡天下”指流行全日本。“以茶干政”错。千利休未干政,只是“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注意“莫须有”三字。)
9.A (爱茶,“闲和宁静”的生活方式、环境气氛可能影响其性格,并无使他的性格软弱的必然性。“更”,言此前已软弱,属主观臆测。)
三、(12分,每小题3分)
10、C(“华”为华丽的辞藻。)
11、B(B项两个“是”均为代词。A项前句“传”意为传给,后句“传”解释经书的著作。C项前句“以”介词,意为“把”,后句的“以”,连词。D项前句“之”,结构助词,意为“的”,后句的“之”,代词,“这”。)
12、D(①是说图书的分类收藏的情况 ③是说图书布置的情况 ⑥是说建楼的目的。)
13、A(选文的重点是阐明建藏书楼的意义。)
四、(21分)
14、见译文。略。
15.(6分)(1)早春时节(1分) 对春天的向往(或 向往春天 1分 意思对即可)(2)诗中的“万叶千花”,既是眼前所见的早春落梅映雪,梅枝缀雪的奇特景象,更是想像之中的百花斗妍的春天的气象。“一手裁”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春天裁得“万叶千花”的美景,充满了对春之神造化之功的赞赏。(意思对即可得分 4分 )
16. (1)秋水共长天一色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楼船夜雪瓜洲渡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7. 唐吉诃德 泰戈尔
五、(18分)
18. ①家乡山水的孕育,故土灵气的熏陶;②对文学创作的爱好;③仕途的挫折使他更加专力填词;④与下层市民的亲近与融合,使他尽情挥洒艺术创作之美。(共4分,每要点1分)
19.用词句概括柳永的经历,说明柳永一生遭遇坎坷,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是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形象。(共4分,每要点1分)
20.因为柳永的许多词作为人们所熟知,并且大都能写出词人的真情实感,耐人寻味,动人心弦,能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共4分,大意对即可)
21.一是说明贫困而自由的平民生活成就了柳永的才华,使他赢得世人的喜爱;二是衬托柳永仕途的不得志,表现其怀才不遇的遗憾;三是承上启下,使文章由对柳永家乡的寻访转到对其浪迹天涯、驰名词坛的原因的探求。(共6分,每要点2分)
六、(12分)
22、英国电信局欲禁播儿童垃圾食品广告。(3分)
23.(5分)此题答案,可以把图想象成日月升落、彩虹凌空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想象为凉帽篷船、孤坟小岛等常见事物,不拘一格。联想要合理,(2分)所描写的事物能抓住特点,语言生动形象(3分)。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联想、想象、创新能力。
24. 示例: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
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
(每句2分。其中句式和修辞手法,1分;句意,1分。)
七、作文。略
【附译文】昆山的徐健庵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隔些时候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书橱,藏书若干万卷,(把书)分作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类,经部后附以传、注、义、疏(均为解释经文的著作)等方面的书,史部后附以日录、家史、地志、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后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后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设置七十二个书橱,把书分部归类,同类的书放在一起,(各种书)都按它的等第(排列)。都有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
于是先生召集儿子们,登上藏书楼而告诉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的前代,本来就以良好的家风使家族兴旺,我所闻所见已年深日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辈祖辈的,(有的)常常想把土地家产传给他们的子孙,而子孙却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这类宝贵的供玩赏之物传给子孙,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代代珍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林池塘、歌台舞榭以及车马等用具传给子孙,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代代享受这些娱乐。我将以此作为教训。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把这座楼命名为“传是”(楼),并求我(为此楼)作一篇记。
……
不过,我却以为藏书的艰难还比不上保存这些书的艰难,保存这些书又比不上读这些书的艰难,更比不上亲身体验,心能领悟它(指义理)的艰难。所以,只藏书而不保存住(它),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只保存住它却不去读它,同不保存没有什么两样。读了之后,有的人却是说的跟做的相反,想的跟做的相抵触,只取其华丽的辞藻而丢掉了(书中的)义理,那么这只是诵读一类的学习,正是所说的用浮夸的言辞讨人喜欢的骗取名声的做法,这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群书),到最后就专而深入,博览群书并不是炫耀自己读书多,攀比华美,专而深入并不是保守不改进和安于浅陋、不求深入理解。善于读书的人,以修养品德为根本,而极力发扬光大事业和功绩。(善于读书的人)循着水流追溯源头,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他们)明白了根本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够做到这样吗?
语文试卷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B(B项,都huì;A项,“蛊”读gǔ,其余读gū;C项,“挣”读zhèng,其余读zhēng;D项,“凫”读fú,其余读fù。)
2.B (A心心相印 C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D蜡黄 )
3.A钟情:动词,指感情专注。 衷情:名词,指内心的情感。 狂飙: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 飙升:指暴风般地升高。心仪:指心中仰慕。向往: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给以:后面只跟事物,不跟人。
4.C
5、A(B、宾语中心“中坚和骨干”意思重复,应把“中坚和”删去,留下“骨干”。c、介词淹没了主语,删除“对”。D.搭配不当,后一个分句缺主语,应加“铁凝”。)
6、B(第②句承前文,总说我们的“神态”,接着总说“动人景观”,然后分说)
二、(9分,每小题3分)
7.D(流行于“市井平民”错。当时大行于“王公朝士”,而后三种茶宴皆流行于上层社会)
8.D (“流行了全世界”错。文中“风靡天下”指流行全日本。“以茶干政”错。千利休未干政,只是“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注意“莫须有”三字。)
9.A (爱茶,“闲和宁静”的生活方式、环境气氛可能影响其性格,并无使他的性格软弱的必然性。“更”,言此前已软弱,属主观臆测。)
三、(12分,每小题3分)
10、C(“华”为华丽的辞藻。)
11、B(B项两个“是”均为代词。A项前句“传”意为传给,后句“传”解释经书的著作。C项前句“以”介词,意为“把”,后句的“以”,连词。D项前句“之”,结构助词,意为“的”,后句的“之”,代词,“这”。)
12、D(①是说图书的分类收藏的情况 ③是说图书布置的情况 ⑥是说建楼的目的。)
13、A(选文的重点是阐明建藏书楼的意义。)
四、(21分)
14、见译文。略。
15.(6分)(1)早春时节(1分) 对春天的向往(或 向往春天 1分 意思对即可)(2)诗中的“万叶千花”,既是眼前所见的早春落梅映雪,梅枝缀雪的奇特景象,更是想像之中的百花斗妍的春天的气象。“一手裁”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春天裁得“万叶千花”的美景,充满了对春之神造化之功的赞赏。(意思对即可得分 4分 )
16. (1)秋水共长天一色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楼船夜雪瓜洲渡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7. 唐吉诃德 泰戈尔
五、(18分)
18. ①家乡山水的孕育,故土灵气的熏陶;②对文学创作的爱好;③仕途的挫折使他更加专力填词;④与下层市民的亲近与融合,使他尽情挥洒艺术创作之美。(共4分,每要点1分)
19.用词句概括柳永的经历,说明柳永一生遭遇坎坷,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是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形象。(共4分,每要点1分)
20.因为柳永的许多词作为人们所熟知,并且大都能写出词人的真情实感,耐人寻味,动人心弦,能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共4分,大意对即可)
21.一是说明贫困而自由的平民生活成就了柳永的才华,使他赢得世人的喜爱;二是衬托柳永仕途的不得志,表现其怀才不遇的遗憾;三是承上启下,使文章由对柳永家乡的寻访转到对其浪迹天涯、驰名词坛的原因的探求。(共6分,每要点2分)
六、(12分)
22、英国电信局欲禁播儿童垃圾食品广告。(3分)
23.(5分)此题答案,可以把图想象成日月升落、彩虹凌空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想象为凉帽篷船、孤坟小岛等常见事物,不拘一格。联想要合理,(2分)所描写的事物能抓住特点,语言生动形象(3分)。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联想、想象、创新能力。
24. 示例: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
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
(每句2分。其中句式和修辞手法,1分;句意,1分。)
七、作文。略
【附译文】昆山的徐健庵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隔些时候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书橱,藏书若干万卷,(把书)分作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类,经部后附以传、注、义、疏(均为解释经文的著作)等方面的书,史部后附以日录、家史、地志、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后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后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设置七十二个书橱,把书分部归类,同类的书放在一起,(各种书)都按它的等第(排列)。都有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
于是先生召集儿子们,登上藏书楼而告诉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的前代,本来就以良好的家风使家族兴旺,我所闻所见已年深日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辈祖辈的,(有的)常常想把土地家产传给他们的子孙,而子孙却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这类宝贵的供玩赏之物传给子孙,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代代珍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林池塘、歌台舞榭以及车马等用具传给子孙,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代代享受这些娱乐。我将以此作为教训。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把这座楼命名为“传是”(楼),并求我(为此楼)作一篇记。
……
不过,我却以为藏书的艰难还比不上保存这些书的艰难,保存这些书又比不上读这些书的艰难,更比不上亲身体验,心能领悟它(指义理)的艰难。所以,只藏书而不保存住(它),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只保存住它却不去读它,同不保存没有什么两样。读了之后,有的人却是说的跟做的相反,想的跟做的相抵触,只取其华丽的辞藻而丢掉了(书中的)义理,那么这只是诵读一类的学习,正是所说的用浮夸的言辞讨人喜欢的骗取名声的做法,这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群书),到最后就专而深入,博览群书并不是炫耀自己读书多,攀比华美,专而深入并不是保守不改进和安于浅陋、不求深入理解。善于读书的人,以修养品德为根本,而极力发扬光大事业和功绩。(善于读书的人)循着水流追溯源头,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他们)明白了根本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够做到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