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5月综合练习(1)

2014-5-11 0:11:43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5月综合练习(1)

语文试卷

一、(5×6=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制xié  脸jiá  永jùn   轻怕重niān

B. 饰jiǎo  缩 juǎn  染xuàn  恶不悛hù

C.临bīn  造yì   油zì   含英华jǔ

D. 查jī   围jiān  大ruò    光瓦亮chéng

2. 下列四组词语中的多音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背债/背道而驰     模样/模棱两可     调动/调虎离山

B.空暇/空谷足音     夺冠/冠冕堂皇     哄动/一哄而散

C.间隙/间不容发     劲拔/疾风劲草     干练/外强中干

D.量刑/量体裁衣    称道/称心如意     塞外/敷衍塞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张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人品甚高,光明磊落,如光风霁月,在师生中很有威望。

B、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出后,众多专家的精彩演讲使广大电视观众进一步领悟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C、学者阎崇年在《百家讲坛》中认为,年羹尧立下了赫赫战功,却不被重用,他的功高不赏令人同情。

D、易中天品《三国》神采飞扬,得益于什么呢?得益于他的口惹悬河,得益于他的平铺直叙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纵然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B、 近期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大敦煌》,催人泪下,几近完美。但由于在制作设备、技术等方面存有缺憾,它也给观众留下了不少的缺陷

C、 在人生伴侣钱钟书离去数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深情写下了回忆录《我们仨》。笔端流露出的既有深深的忧伤,也有诙谐和幽默,读来令人哀而不伤

D、 有些心情浮躁的人每当听到一些顺耳的话,不管是外交辞令还是真心赞许,马上就变得非常“灿烂”,飘飘然忘乎所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国防科工委官员介绍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成功发射,应用及运行,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地球卫星表示了浓厚兴趣。

B、 教职工代表大会期间,广大教职工代表认真阅读领会《学校八年发展纲要》的精神实质,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C、 《财富》杂志将莱卡列入了“20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服装品牌”之一。

D、 春节前,扬州的“老字号”出现“井喷”现象,牛皮糖卖火了,包子卖空了,酱菜卖疯了:传统食品销售异常火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听到前方战士传来战败的消息,他内心方寸大乱。

B、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 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D、 昨天,郑州铁路局最后一辆蒸汽车8077号在焦枝线宝丰境内退役,宣告郑州铁路局百年蒸汽时代的结束。

二、(20分,每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根据目前最权威的语言学流派的看法,人类一生下来就有认识和形成语言的遗传天赋。这一定意味着,我们有接受一切信息的基因,有着一条条特殊的、人类所特有的DNA,能够认知语句的意义。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意味着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讲,人脑能产生词类以外的东西也是预先编码的。

这种观点跟一个非常古老的观念相符合,那就是,对于意义的理解力似乎在我们一生下来就植入了我们的大脑。我们一生下来就带着一些模板,随着生命的继续,把所有适合的东西都嵌入这些模板。我们积累信息,就像细胞积累能量一样,当我们碰巧找到一个与感受器直接匹配的事实,那么,我们的大脑深处就发生一次爆炸,那一观念突然扩大,收拢,充满新的能量,并开始复制。有时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爆炸,摇撼了一切,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想像受到了震动。

我们的生活靠的是把能量转换成话语,加以贮存,再以受控爆破的方式释放出来。没有语言的动物做不来这样的事。它们办事局限于一锤子买卖。它们也像我们一样,东游西荡寻找与假设相符的事实,但当感受器碰着对号的事实时,只有嗒的一声响。如果没有语言,像弹簧一样卷曲在信息里的能量就只能使用一次。
  用言语从一处向另一处传播重要信息时,模糊性似乎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分。为传达意义,经常需要有一种微弱的奇异感和扭曲感,没有语言的动物和细胞做不到这一点。淋巴细胞表面被按种别跟踪抗原,不能派该细胞去寻找完全不同的抗原;当蜜蜂使用偏振光追踪蜜源,像我们看手表一样观察太阳时,它不能分心四顾,去发现一朵花的动人魅力。只有人的大脑能这样做,面对被跟踪住的信息,也还能骋目他顾,不断寻求新的、不同的旨趣。
  假如我们没有感知所有语言的字词所具有的这种模糊性和奇异性的本领,我们就无法识别意义中多种声部的层次,我们就会整年整月坐在石墙上抬眼望着太阳出神。的确,那样我们就会永世使用那二十六个字母讲讲柴米油盐,大概还会达到能够闲聊的程度,却不大可能从简单的词语进化到巴赫式的复调。人类语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防止我们停留在手边的事情上。

(节选自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信息》)

7、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与感受器“直接匹配的事实”的一项是
A.与基因的预先编码相一致的信息

B.大脑深处连锁反应后产生的信息

C.动物寻找到的与假设相符的事实

D.蜜蜂使用偏振光而追踪到的蜜源

8、下列表述中,对“它们办事局限于一锤子买卖”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动物接受信息后,不会将信息的内涵转换成话语贮存,在遇到与之相关的具体或抽象的信息时,也不会使用语言传达意义。

B.动物只会东游西荡寻找与假设相符的事实,不会将接受到的信息复制贮存,并使用它去发现与假设不相符的事实。

C.动物只会追踪与感受器对号的信息,并一次性地使用这些信息,不会在跟踪住的信息之外寻求新的、不同的旨趣。

D.动物接受信息后,在大脑中对该信息做连锁反应的判断与想像,但不会将信息的内涵转换成话语贮存起来。

9、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一生下来就有的遗传天赋是认识语言,这是目前最权威的语言学流派的观点。

B.事实上人类能够欣赏巴赫式的复调音乐,也是基因预先编码的遗传天赋使然。

C.语言的模糊性可能是用言语传播重要信息时,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分。

D.语言是人类从认知简单的、具体的信息的意义进化到认知复杂的、抽象的意义的前提。

10、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一生下来就有认知声像信息的遗传基因。

B、 动物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时不会有多种方法。

C、 追踪的信息一旦有偏差,细胞就不能对之作出准确反应。

D、 上课走神与人类感知语言的模糊性和奇异性的本领有关。

三、诗歌鉴赏(14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 楼 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2分)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3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3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 句(其一)

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四、默写(10分)

13、(1)____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5)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___。

(6)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

(7)试玉要烧三日满,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

(9)刑天舞干戚,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五、语言表达题:(16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们的母语汉语,如春之牡丹,夏之芙蓉,秋之海棠,冬之腊梅,令人喜爱、陶醉。尽管今天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接成一个村庄,尽管你的作品可能进入不同语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但即使如此,有些深层次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转达,无法获得对等理解。它们涉及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都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我们如何使美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作为一种衡量尺度,语言的可靠性甚至远在肤色之上。余光中问得尖锐:“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我们只能在母语中生存。一个汉语写作者,与其孜孜于让外国人说好喝彩,梦寐以求登上斯德歌尔摩的颁奖台,不如潜心倾听他生息其上的那片土地的歌哭,用母语的音符谱写一部部交响乐或者一支支小夜曲。只有对汉语具有像对母亲般的深情,才能够把握那一支族系的血脉,贴近那片土地的秘密,从而成功地记录、描绘和抒写,使自己的生命借助作品得到延长和扩大,使生存变得坚实。

(1)请说明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

答:                            

(2)简要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3分)

答:                            

15、阅读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短文,对英国报纸的行为进行概括。(不超过15字)(3分)

读英国的报纸,你会马上发现,要读到你的国家的新闻,很难。如果你的国家发生大灾难,死了几百人,也许,在国际新闻版的新闻速写板上,会看到50个字的描写,塞在3寸宽的方格内。如果你的国家被北约攻打得一塌糊涂,对不起,报纸上没有人替你掉眼泪。当然,像印尼的大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纠纷、中国的一箭两星上天,还是有的,姑且不论报道是否够客观。报道飞机意外事故,如果是死了两个美国人,新闻上会报道:“两个美国人在飞机事故中丧生。”然后你会读到死者的姓名,第二天还会有有关处置他们遗体的后续报道。但是,机上同时遭殃的200个亚洲人和非洲人,很抱歉,只有一句带过。英国一个不知名小镇上一位善良的妇女养了50只小猫?新闻当然要报道。非洲一个大国食物短缺,恶疾散播500万人的性命受威胁?很抱歉,没有新闻价值。

                                     

16、根据下面文段归纳“人类的远祖”发展成现代人的四个条件。(8分)

本身具备着可能发展条件人类的远祖,正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从古猿分化出来之后,通过必需的生产活动,使前肢解放为手,用双手制造并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改造了自身,终于由接近类人猿的原始人发展成为现代人。

“人类的远祖”发展成现代人的四个条件是:

答:                                   

                                       

                                     

                                      

六、作文:(60分)

题目:“那一刻,我想哭”

要求:(1)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真实的事;

(2)注重心理刻画,环境渲染,细节描写;

(3)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C (A项中“隽”应为juàn B项中 “蜷”应为quán D项中“锃”应为zèng )

2、B( kòng/kōng  guàn/guān  hōng/hòng A bēi/bèi mú/mó diào/diào  

    C jiàn /jiān  jìng/jìng gàn/gān  D liàng/liàng  chēng/chèn sài/sè )

3、A (A“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明净的景象。比喻人品高尚,胸怀开阔。B、“领悟”改为“领略”。C、功高不赏:不是“大功劳不给奖赏”,而是功劳大的无法加入赏赐,极言功劳之大。D、指文章平淡无奇,按次序简单叙述。)

4、D(A、“纵然”应为“固然”。B、“缺憾”与“缺陷”对调。缺憾:不够守美,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缺陷: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C、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分与不及之处。D、忘乎所以: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

5、D (A语序不当,应改为“发射、运行及应用”;B搭配不当,应改为“认真阅读《学校八年发展纲要》,领会它的精神实质”;C搭配不当,将“列入了……之一”改为“列入了……之中”。)

6、B(A“方寸”即内心与前面成份重复,删去“内心”。C搭配不当改为“缓解……压力”或“减轻……负担”。D、后一句缺主语。)

7、B(关键词“直接匹配”。“大脑深处连锁反应后产生的信息”与“直接匹配的事实”概念不同一。)

8、 A(解题依据是“我们的生活靠的是把能量转换成话语,加以贮存,再以受控爆破的方式释放出来。没有语言的动物做不来这样的事”。)

9、 C(解题依据为“用言语从一处向另一处传播重要信息时,模糊性似乎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分。”A认识和形成语言是遗传天赋之一,遗传天赋不仅限于认识与形成语言。概念的种属关系混淆。B原文“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意味着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讲,人脑能产生词类以外的东西也是预先编码的”是个假言判断,“事实上”的说法与该判断不吻合。D语言是凭借的方式手段,不是前提。)

10、D

11、(1)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12、(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13、略

14、(1)对一个不喜爱汉语的人,无法用汉语与他沟通。

 (2)汉语优美、独特,我们应热爱汉语,自觉用好汉语。

15、英报新闻只重英美不重别国。

16、(1)在一定环境下已经从古猿分化出来 (2)生产活动使前肢解放为手

 (3)双手制造并使用工具去改造自然  (4)改造自然中逐步改造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