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

2014-5-11 0:11:43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总分150分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全不同的一项是

    A、机/候    上/风       引/欲故纵

B、纸/游    听/围       靖/半身不

C、钱/扎       然/安       一眼/啾声

D、大/怯    积/编纂       拥/目惊心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聚讼  无法企及  与事无补  心悦臣服  曲境通幽

B、程式  最后通谍  庸人自忧  哀声叹气  无以伦比

C、防犯  诈取血汗  宁缺勿滥  传种接代  个中三味

D、起迄  优哉游哉  天崖海角  尸味素餐  思维定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都正确的一句是

    A、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诗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诗的胶着(诗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B、这家银行人员富余,下属支行太多,问题一发生,当然就尾大不掉,很难及时妥善处理。

C、范志毅早已不是上海足坛的“大佬”,可是从他的行迹来看,他与上海足坛仍是藕断丝连

D、老作家没有陶醉于著作等身的辉煌业绩,而是与我侃侃而谈他的所感、所悟、所想、所盼……依然是那样深沉睿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他大学时读过不少历史类、哲学类、文学类和宗教类的著作,对他影响最深的,主要是中国儒学和禅宗的公案——那些呈现人生智慧的小故事。

B、在一些贫穷的地区,人们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不得不破坏生态环境,是一种源自贫困的压力;但在其他地区,破坏却主要来自“致富的压力”。

C、国际间的电话交谈有相当一部分要通过高悬于世界各大洋上空的3.6万公里高处的国际通信卫星来进行,这些卫星每天要传送难以胜数的通话信号。

D、开口闭口要对大陆发动圣战,善于给美国主子舔腚的陈水扁忽略了一件“小事”:“圣战”是美国人头疼的词语——反美武装在“圣战”的旗号下,要了美国近两千名士兵的命。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如同诗文的情感因素一样,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线的艺术又恰好与情感有关,正如音乐一样,它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线条、体积为重要因素的标准的空间艺术部类的建筑中,构成中国民族建筑某些基本特色。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便已开始,它终于成为后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翚(huī,古书中指一种五彩羽毛的野鸡)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但是,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一股所谓“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随着社会新阶段的到来,也盛极一时地蔓延开来。先秦典籍中多有筑台建室的记载,例如《墨子·非乐》中说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七年不成,《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春、夏、秋三季筑台的记述,《国语·齐语》有齐襄公筑台等等。“美哉室, 其谁有比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台美乎”(《国语·晋语》),如此等等。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日益成为贵族们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所在。

这股建筑热潮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而达到最高点。据文献记载,二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这些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相当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情况看,那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从这些泥俑的身材状貌到建筑材料(秦砖)的厚大坚实,也无不显示出那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比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而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秦代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5、下列对第一段中“这些”指代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线的艺术大都与表现出理性美的情感有关,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

B、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与情感有关的线的艺术,其情感大都表现出理性美。

C、线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含有理性美的情感。

D、与情感有关,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理性美的艺术,叫作线的艺术。

6、下列对中国建筑的美学风格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显示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

B、《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关秦代宫殿建筑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建筑逶迤交错的特征。

C、泥俑的身材状貌与建筑材料的使用,显示了其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D、中国建筑重视各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安排,反映了其追求浑然一体的特点。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建筑艺术的美学风格虽有发展,但基本没有脱离已定的基础规范。

B、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成为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与汉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有重要关系。

C、兵马俑与金字塔整体结构特点不一,但完全可以与之相比美,显示了不同民族建筑艺术之间相通相融。

    D、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因而大大影响了中国民族建筑中一些基本特色的形成。

三、(9分,每小题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围人也。邕性笃孝,母亲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云尔。建宁三年,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杨赐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宾客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谋之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翦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返旧京,然后议之。”卓从其言。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邕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缙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颂焉。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释海》以戒云尔    厉:勉励

B、邕在司徒王允          坐:做客

C、所宜同忿,而怀其私    遇:知遇之恩

D、即付廷尉治罪          收:留下,不让离开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卓谋之邕                    B、邕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

      刑寡妻,至于兄弟               百姓皆王为爱也

C、观视及摹写者                 D、兖州、陈留间皆画像颂焉

  无他焉,善推所为而已矣          举欣欣然有喜色相告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侍奉母亲极为孝顺,他的母亲曾卧病三年,蔡邕连续七十天没有脱过衣服,也没躺下睡过觉。

B、熹平四年,蔡邕与杨赐等人奏请订正《六经》中的文字。灵帝批准后,蔡邕派人把经书雕刻在石碑上,让晚生后学都来寻找经书中的错误,以便集思广益,结果应者云集。

C、董卓的门客想让董卓尊比姜太公,称为尚父,于是董卓向蔡邕问计,蔡邕义正词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让董卓打消了念头。

D、蔡邕其实并未依附董卓,只是感念董卓对自己的赏识和重用,但却被王允夸大罪行,致使一代大儒惨死狱中,也给汉史研究带来重大损失。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3分)

翻译:                                      

(2)殊不意言之而叹(3分)

翻译:                                      

(3)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3分)

翻译:                                       

12、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邱二十二员外即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

(1)将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对照着赏读,你发现这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你从后两句诗的“空”“落”两字中读出了什么味?请写出你的赏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2)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 纵有健妇把锄犁,        。(杜甫《兵车行》)

(3)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22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贝壳末碎

①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得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②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二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③萨拉曼卡在市政结构上的亮点是那个广场,而在精神结构上的亮点却是大学。萨拉曼卡大学没有围墙,因此够不成表面上的中心。转弯抹角都是大学的某系某科,连城里的一切纪念品商店都在出售与大学有关的物件。

④事情一与大学相连,便立即变得深不可测,更何况萨拉曼卡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我曾在一本历史书上读到过,哥伦布出发远航前为了进一步熟悉与航海密切有关的天文学知识,曾特地来到萨拉曼卡,与几位博学的修士探讨,这些修士,当时好像就是萨拉曼卡大学的教授。那么小小的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

⑤因此,它小不堪言又大而无边

⑥哥伦布到这里来的具体行踪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前的心境在这些安静的街道间走走,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⑦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对大海的渴望如此不言而喻,又把这种渴望展现得如此气派。我连忙拉住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打听,他们说,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我在心底暗暗一算,那正是哥伦布准备出发的年代。

⑧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个酋长的巢穴,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使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踏。

⑨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近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⑩那么,这个图书馆也实在太排场了。

11哥伦布当年一定会来到这里。萨拉曼卡大学不大,贝壳屋当时新建,他没有不来的道理。这个航海迷一见满墙的贝壳一定笑逐颜开了吧!

12五百多年来贝壳未碎、古柱未倒本是一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五百多年后它们仍不以自身的资格让人供奉,只是默默的支撑在一起做了大学图书馆的门廊,就像一代元勋已经须发皓然还乐呵呵的为孩子们看家护院。

13我猜想大学当局作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

14、作者说,欧洲小城的“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请简要回答:(1)“亮点”指的是什么?(2)“被省略的文章”比喻什么?(4分)

答:                                          

15、就城市规模而言,萨拉曼卡确实“小不堪言”,为什么又说它“大而无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答:                                          

16、萨拉曼卡城“贝壳屋”满墙雕饰的贝壳,请依据文意说说这“贝壳”在当初和现今的象征意义各是什么。(6分)

答:                                          

17、文章第⑧段描写“大厅古柱”时渲染了“阴气森森”的悲怖氛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思考简答。(8分)

答:                                          

六、(15分)

18、请围绕一个中心将下面的三个词语扩展成40字左右的一段话,要求恰当运用两种修辞手法。(4分)

                                生命    机械    戏剧

19、请为下面的一则报道拟写标题,要求写成大致对偶的两句话,总字数在10至14字之间。(6分)

苏式月饼的火爆,从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如今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其实,苏式月饼既是食品,更是种文化。苏州市食品行业协会的戴猷副秘书长告诉我们,月饼最早起源于汉代,到了明代被正式叫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团圆、美满,月饼的外形正好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在海外,还被称为“龙饼”或“国饼”。

戴猷介绍说,目前,苏州有月饼生产企业50多家,许多都是著名的老字号企业。前不久,百年老字号经过品牌整合后,开始将苏式月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提交给了政府部门。这说明苏式月饼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发扬文化的重要性。“只有苏式月饼有条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苏式月饼未来的空间才更大。”为此,苏州市老字号月饼企业已经在酝酿申办2007年苏式月饼节,希望通过这一活动的举办,来推广苏式月饼的声望。“发掘苏式月饼特有的文化内涵后,才能真正完成苏式月饼的改良。从整个行业来看,如今在一些特殊时间场合中,月饼已经沦为炒作、显富甚至变相贿赂的工具,中国古老悠久的中秋文化因此变味。重新挖掘发扬月饼特有的传统文化,对苏州的食品企业来说是义不容辞。”

上句:

下句:

20、请根据下面的信息,为主持人介绍的这位专家写一小段正式的简历。(5分)

在一个文学座谈会。主持人徐先生向大家这样介绍了一位专家:

“今天请大家认识一位朋友,是我的朋友 ,也是大家的朋友了。别看年轻,1962年,那可是得到过咱们国内有名的专家王宏庆先生的真传,是他的关门弟子。现在已经带研究生了,就在咱们河洛大学。我这朋友写过好几本书,是专门研究曹雪芹的,有《雪芹家世考》,《<红楼梦>导读》,这本书还在“优秀教育图书”评选中得过奖呢,还有《大观园人物论》,都发行到国外了,评价很高。忘了介绍名字了,和我一个姓,单字名兵,性格开朗,从小家里当男弦子看,家住冰城松花江边。”

要求:①内容适当。 ②表达注意语言雅致得体。 ③字数不超过80字。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不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本框: 密 封 线 内 请 勿 答 题文本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准考证号 高三语文答题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答案

二、(12分,每小题3分)

题号

5

6

7

8

答案

三、(9分,每小题3分)

题号

9

10

11

答案

四、(23分)

11、(9分)

(1)(3分)翻译:                                      

(2)(3分)翻译:                                       

(3)(3分)翻译:                                      

12、(8分)

(1)(4分)                                       

                                             

(2)(4分)                                        

                                             

13、(6分)

(1)                          

(2)                        

(3)                        

五、(22分)

14、(4分)

(1)答:                                          

(2)答:                                           

15、(4分)

答:                                          

                                             

16、(6分)

答:                                           

                                             

17、(8分)

答:                                            

                                             

                                             

六、(15分)

18、(4分)                   生命    机械    戏剧

19、(6分)

上句:

下句:

20、(5分)

21、作文(60分)

作文做在反面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

1、B(yuān/yì zhòng/chóng suí/suí  A sì/shì  sù/shuò qíng/qín 

C zhèng/zhēng wǔ/fǔ  chǒu/jiū  D ruò/nuò zǎn/zuǎn cù/chù )

2、C(诈—榨 犯—范 勿—毋 种—宗 味—昧 A 与—于 臣—诚 境—径

B 谍—牒  忧—扰  哀—唉  以—与  D 迄—讫  崖—涯  味—位  式—势)

3、B(A“胶着”喻相持不下,不能解决,这里不能用,应改为“交织”。 

C“藕断丝连”多指爱情上的。  D “侃侃而谈”不能带宾语)

4、D(A 逻辑毛病,“最深的”与“主要是”前后矛盾  B “人们破坏环境是压力”,搭配不当  C “国际”的“际”与“间”重复)

二、

5、D(“这些”指代的是“线的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不是它的概念本身)

6、C(不是对“建筑”的表述)

7、A(B 不是“汉民族”而是“中国民族”  C 概念不同:“皇陵”“兵马坑”是“建筑”,“兵马俑”不属“建筑”  D 断章取义,去掉了“情感因素”  )

三、

8、D(逮捕)

9、B(均是“认为” A 介词,跟,与/介词,给 C 那些/他(们) D 表目的的连词/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10、D(A 不是“没有脱过衣服”,而是只在季节交替时换衣服  B 并非为了“让晚生后学都来寻找经书中的错误”,而是为了帮他们纠正错误  C 蔡邕并非“义正词严”)

四、

11、(1)他有感于 东方朔的《客难》以及杨雄、班固这些人 自问自答(的文章形式)。

  (2)蔡邕无意之中 谈起这事深为叹息

  (3)而且判罪 也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

(以上每一画横线的内容各占1分,有错即不给分,每句3分,共9分)

12、(1)前两句实写诗人自己在凉秋之夜边散步边沉吟,思念友人;后两句运用想象,写友人在连松子落地声都听得到的幽静的“空山”中大概还“未眠”的情景。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答到“实写”得1分,“运用想象”或“虚写”得1分;答“虚实结合”得2分)

作用: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同一时间中的不同空间的两幅画面,怀人之人和被怀之人两地神交,互相思念,有如晤对。人虽相隔两地,相思却近在咫尺,更好地抒发作者思念友人的一片深情。(看到两幅画面1分,抒深情1分)

(2)由于山中空旷,人迹罕至,所以静得连细小的松子落地声都听得见,这夸张性的细节描写,以有声反衬无声渲染了学道人所处的典型环境的幽静(2分)。当然这样写的目的还是为了写人——能听得见细微声响的友人,他还“未眠”吧,为何“幽人”还“未眠”?这又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友人此时一定也在想念诗人韦应物吧。(2分)

13、(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

(3)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五、

14、(1)“亮点”指能反映小城某一方面特别的显见的建筑设施。(2分)

  (2)比喻从建筑设施中可以体味的丰富的文化内涵。(2分)

15、因为萨拉曼卡文化地位高,是哥伦布时代欧洲的学术研究中心,(2分)它学术研究站得高,看得远,对哥伦布航海探险发现“新大陆”有重大影响和帮助。(2分)

16、当初,“满墙雕饰的贝壳”寄寓着西班牙人航海探险的渴望,他们要通过航海探险发现未知的世界并印证自己的科学推断。(3分)现今,贝壳屋作为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的门廊,“贝壳”召唤今人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探求精神去发现和探索未知的世界。(3分)

17、(1)对“门廊”“大厅柱间”“阴气森森”的描写与下文写“长长的回廊”,渐走渐亮的灯光形成对照,(2分)让读者体味:走进这大学图书馆就如行进于一条漫长的时间隧道。(1分)

(2)这描写的句子又与13段中的句子“贝壳”“是路标”“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相照应,(2分)既显示文章结构严谨,构思缜密,(1分)又表明人类求知路途的艰辛,走向“光明”的不易,由此突出“未碎”的“贝壳”“路标”作用的珍贵。(2分)

六、

18、例:生命不像机械沿着固定的齿轮运转,它充满变化,生命不像戏剧按照编好的剧本演出,它无法预知。

(运用了比喻,对偶两种修辞手法)(恰当用到3个所给的词语,内容合理,中心明确得2分,两种修辞手法恰当运用各1分,共4分)

19、发掘文化内涵,改良苏式月饼。

(两句内容各2分,句序颠倒只能得2分,形式对偶且无语病2分,共6分)

20、徐兵,女,44岁,哈尔滨人。河洛大学研究生导师,师承著名红学家王宏庆先生,是我国红学界的后起之秀,尤以考证《红楼梦》作者身世见长。专著《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蜚声海内外。

(姓名性别和年龄、工作单位和职业、从师情况、学术成果方面各1分,内容有错或缺损的即不给分;语言雅致得体1分,共5分)

六、

21、作文评分标准参照高考标准。

参考译文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围地人。他生性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除了在夏冬二季换换衣服,平常不脱衣服,也没躺下睡过觉,坚持七十多天。少年时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研究算术和天文,弹得一手好琴。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肆行,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托词生病回到家乡。他在家闲居,沉迷于古代文化,不和世人交往。他有感于东方朔的《客难》以及杨雄、班固等人自问自答的文章形式,于是对以上诸人的言论,加以审视,他们说的对的就采纳,他们说的错的就加以纠正,著作《释海》一文,以此来自戒自励。建宁三年,被召任命郎中,在东观校勘图书。后来又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典图籍距圣人的年代久远,文字多有错误,浅俗的学者据以穿凿附会,贻误后来的求学者。熹平四年,他就与杨赐等上奏请求订正《六经》文字。汉灵帝批准了他们的奏章,蔡邕于是亲自用朱砂把经文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立在太学门外。晚生后学都据此来改正经书中的错误。那些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常常每天有千余辆车子,把大街小巷都塞满了。

初平元年,任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到长安,封为高阳乡侯。董卓的门客想尊崇董卓比于姜太公,号称尚父。董卓为此与蔡邕商议,蔡邕说:“姜太公辅佐周朝,受命消灭商朝,所以才特别给他这样的名号。现在您的权威和盛德,诚然很高,但是和姜太公相比,我认为现在还不能这么做。应等到关东地方平定了,皇帝从长安迁回旧都洛阳,然后再说。”董卓听从了他的意见。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面部表情也表现出来。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说:“董卓是国家的叛贼,几乎推翻了汉朝。作为国家的臣子,应该同仇敌忾,但你却念念不忘他对你的私人恩情,忘记了大节!现在杀死这有罪的人,你却反而悲痛他,难道不是和他一起谋反吗?”立即逮捕蔡邕并把他给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继续修成汉史,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但都未奏效。太尉快马去见王允,对他说:“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而且判罪也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王允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蔡邕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官员学者没有不为此而流泪的。北海人郑玄得到这一消息感叹说:“关于汉代的史事,还有谁能匡正呢!”兖州、陈留等地都画他的像来称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