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语文质量检测

2014-5-11 0:11:43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语文质量检测

语  文

YCY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yàn)品    插科打(hùn)   巨(bò)       蜿蜒绵(gèn)

    B.(xiè)漏    (zī)铢必较    滑(jī)        长歌(dàng)哭

    C.芜(jng)    摇(yè)不定    角(ǒu)       毋庸(zhuǐ)言

    D.(kū)桶    (shì)犊情深   (cù)缩       以(jǐng)效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包括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俗话说,“道我短者是我师,道我长者是我贼”,你这样忌讳别人的监督,怎么能干

好工作呢?

    B.朱自清先生早期是写诗的,后来转向散文写作,因此,他的散文如同诗歌一样,

英咀华,韵味无穷。

    C.今年冬天,市场上的保暖内衣销售火爆,但西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元旦期间组织的一次抽检结果显示:西安市场保暖内衣质量良莠不齐

    D.大量的上报材料披露了不少国有亏损企业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出现了穷庙富方丈的现象,这引起了机械工业部的反思。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二○○五年一月,叶成丰被光荣地抽调前往参加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受灾情况的新

闻报道工作。

    B.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曾作客中央电视台,向人们讲述了她少年时代如何克服困难,

青年时代如何进取,如何一步步地攀登歌唱艺术的高峰。

    C.我国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不仅有助于我国的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

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D.澳门基本法规定:政府“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葡文,葡言语也为正式语言”。两种语言文字,哪种为主,从“还可”两字就可以看出。

4.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过了桥,就是那幢新哥德式的大楼,从小船上望过去,     透过河畔婆娑的柳影,好像望见剑桥往日的岁月。我不由得惊呼:“这柳树怎么会长得这么大?”

    ①天高云淡,地阔草荣, 

    ②地阔草荣,天高云淡, 

    ③秀美的风景令人屏息。

④风景的秀美令人屏息。 

⑤我的视线也随着舟行而展开:

⑥随着舟行,我的视线也随之展开:

    A.①③⑤        B.⑤①③        C.②④⑥        D.①④⑤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7题。

生态整体主义

王诺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裁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英才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撒、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2004年10月《读书》

5.对“生态整体主义”这一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整体主义是指把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的生态观。

    B.生态整体主 义把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

尔斯顿。

    C.生态整体主义把有利于维持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

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D.生态整体主义不再考虑人类的利益。

6.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的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整体主义和以往的生态观不同,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

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

    B.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

    C.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

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D.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

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7.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

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

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

果将是相当严重的。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武则天)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①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②,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也:“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以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英才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愁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

[注]①引:揭发,检举。 ②缊藉:宽和,宽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谓之国老而不               名:称呼名字

    B.未陛下欲何所用之             审:明白

    C.悉在门矣                    公门:府衙

    D.则苏味道、李峤其选矣          固:一定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狄仁杰公忠正直的一组是               (  )

    ①仁杰好面引廷争  

    ②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

    ③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⑤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

    ⑥百姓为之立生祠。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狄仁杰在世时,武太后十分信任倚重他,常称他“国老”;狄仁杰去世后,武太后很

悲伤,感叹朝堂空了。

    B.武太后要为朝廷选拔人才,狄仁杰就推荐了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朝的名臣。

    C.狄仁杰不仅在选才上认真,而且在用才上也很较真。他举荐张柬之为宰相,然而武太后没有照办,他就敢于当面提出不同的看法。

    D.狄仁杰一生清正廉明,受到百姓的爱戴。但也因教子无方,最后损害了自己的名声。

第II卷(共120分)

四、(24分)

11.据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饮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注],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

(汉书·朱买臣传)

[注]上计掾吏:古代一种官职名称。

  (1)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                        

  (2)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乡 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天涯”一词在前两句中反复出现,请说出两个“天涯”不同的含蕴。

                                       

  (2)古诗中有“无理而妙”的评论语,请结合三四两句作简析。

                                       

                                        

13.根据要求和语境填充。(任选其中两题)(6分)

  (1)诗歌到了唐代体制最完备。有古体诗,如     的《琵琶行》;有律诗,如杜甫的      ,其尾联是“戎马关山北,       。”

  (2)宋代,词发展到了极盛时期,词分     两大派。前者以柳永为代表,代表作是《雨霖铃》其脍炙人口的名句是“       ,杨柳岸晓风残月”;后者以  

         为代表,代表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3)春秋时代的思想家       (人名),他的著作富有哲理意味,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       ”就是这样一个名句。

  (4)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唐代散文家     《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杨晓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掉,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时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人的,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尤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愿望,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尢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憾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街”遣戌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至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笔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施着多病之躯,为伊犁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鱼虾番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种,开荒屯田,他新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富避趋之”,而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令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了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铸就了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 ,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选自《散文》2004年第12期,有改动)

14.文章的标题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请你整合文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流放”一词有哪两层含义?

    答:                                  

                                         

  (2)“精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                                 

                                         

15.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6分)

答:                                   

                                        

16.(1)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4分)

答: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2分)

答:                                     

                                        

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本文以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为线索,概括描写了林则徐坎坷的人生经历,赞美了林则

徐忍辱负重,宠辱不惊的高尚情操,读来感人至深。

B.文章第四段,作者描写了林则徐被流过程的艰辛曲折,是为了更充分的表现林则徐的风雨人生,衬托林则徐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C.说到林则徐,人们往往想到虎门,却很少人想到伊犁。因为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铸造了林则徐一生辉煌,而伊犁则是林则徐人生的低谷和悲剧。

D.第六段作者通过分析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说明了林则徐无论是仕途通达,身居高位,还是遭到流放,身处逆境,都能镇定自若,慷慨悲歌,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的性格

E.文章以交代作者的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而后穿插林则徐的流放经历,最后以议论、抒情作结,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六、(14分)

18.下面是一位语言学家在一次有关语言的学术报告会上讲的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后在后面的横线处写出这位语言学家通过这个故事所阐明的观点。(4分)

    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借

宿到熊窝,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日晨,樵夫对熊说:“你招待得

很好,但我惟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但嘴上说:“作

为补偿,你用刀砍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熊,问她头上的伤

口好了吗?母熊说:“唉,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好了我就忘了。不过那次说过的话,我一

辈子也忘不了。”

    答:                                   

                                       

19.根据下面的材料,筛选并整合信息,给“全光通信”的概念下定义。(4分)

    新兴的光子产业首先在通信领域找到了突破口。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体曾经一度是电子,然而,由于采用光子传输信息,能够获得比电子传输更高的效率,因此新兴的光子通信大有取代电子通信的趋势。在光子通信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是全光通信。所谓“全光通信,是一种全新的、无须进行任何光电变换的光波通信。在全光通信系统中,图像和语音直接变换为光信号,并在传输媒体中传输。在摄像光学系统、光纤系统和接收放大系统组成的全光通信系统中,由于不要求光电变换,所以没有任何电子元件,信号失真小,能够在1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是理想的通信方式。

    答:全光通信                                  

                                        

20.依照示例,改写下面两条提示语,使之生动形象,不失原意,让人容易接受。(6分)

    提示语:(待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改写为:对别人要像春风一样温暖和照,对自己要像秋风一样勇于无情地扫除缺点。

  (1)提示语:(学生)勤奋学习,珍惜时光。

答:                                   

  (2)提示语:(写作)要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

    答: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只海蚌对他身边的同伴说:“我身子里有一颗东西,很痛,他又重又圆,我真苦恼。”

    他的同伴得意洋洋的说:“赞美天空,赞美大海,我的身子里没有痛苦。我里里外外完好无缺,安然无恙。”

    这里,正好一只蚌蟹走过,他听到了两只海蚌的对话,便对那只里里外外完好无缺的说道:“是的,你的确完整无缺,安然无恙。但你要知道,让你同伴忍受痛苦的是一颗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珍珠。”

    我们知道:人类的丰收成果、辉煌业绩、伟大事业,往往要历经磨难,走过痛苦的征程才能取得。你有过痛苦的经历吗?对痛苦有何认识?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几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A(B项“泻”应为“泄”;C项“隅”应读“yú”,D项“箍”应读“gū”,“警”应写作“儆”。”)

2.C(“良莠不齐”形容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一般不形容物。)

3.D(A项语序不当,应把“参加”调到“受灾情况”前。B项成分残缺,“讲述”缺宾语,句末可加上“的经历”。C项“将对”与“起到了”自相矛盾,应删去“了”。)

4.D(①句观察顺序由下而上,更好衔接下文;接下来“令人屏息”的是风景的美的程度,宜选④;接下来是“视线”的拓展,⑤比⑥主语更明确。)

5.C(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A项错在生态整体主义不是把人类利益作为最高价值;B项没有抓住生态整体主义的实质;D项错在绝对化,不是不考虑人类利益,而是不把人类利益作为最高利益。)

6.B(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B项犯了绝对化的毛病。不是不考虑,而是“不仅仅”考虑人类的利益)

7.A(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A项任意夸大,生态整体主义只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

8.C(“公门”即“您的门下”)

9.B(②句是不解之问;⑤句是肯定政绩;⑥句是百姓爱戴狄仁杰之举。)

10.D(“教子无方”之说于文中无据。)

11.(1)守邸很吃惊,就出去跟上计掾吏说了(这件事)。(4分)(2)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到了它(指印绶),(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6分)

12.(1)首句的“天涯”即落日的地方。第二句的“天涯”则是游子寻望故乡的方向。(2分)(2)“碧山”的阻隔,“暮云”的遮拦,都是自然的景物。无辜的景物,却招来诗人的怨恨,从理性看,这是“无理”的(重点是对“恨”字的赏析);从诗性看,却真切地流露出诗人非常强烈的思乡之情,这就是诗句的巧妙。(6分)

13.(1)白居易,《登岳阳楼》 凭轩涕泗流 (2)婉约与豪放(次序颠倒不得分),今宵酒醒何处;苏轼 (3)老子(老聃、李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韩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每空1分)

14.(1)①林则徐被贬官,发配到伊梨 ②林则徐被流放经历显现了他的意志品质和人格精神。(2分) (2)①林则徐在流放期间兴修水利,开荒屯田 ②林则徐在遭受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仍旧保持着伟大而宝贵的英雄本色与人格魅力。(2分)

15.这句话是这篇散文的文眼,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作者发现林则徐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并赞叹了这种超凡的精神意志。林则徐在经历了虎门销烟的人生亮点之后,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仍然坚守慎独,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而正是这种精神,引起了作者的震撼和感动,这种感受是作者在虎门不曾有过的。(在结构上的作用,答出得2分,因何而震撼感动,具体体现在哪里,能答出得4分。语言表达不妥,酌情扣分。)

16.(1)①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对比 ②“我”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感受的对比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与被流伊犁的对比。 ④林则徐流放伊犁时的“选择”的对比 ⑤林则徐和“一般流放者”的对比(4分) (2)通过这些对,使“精彩”的内容更丰富,鲜明地突出了林则徐遭流放后所表现出的意志品格和人格魅力,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2分)

17.BC(A项对主题的概括不够全面;D项没有分析林诗,表现的是林则徐“忍辱负重,舍身为国”;E项“点明主旨”应在“流放经历”之后。)(每项3分,答对一项不得分)

18.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语言(4分)

19.全光通僦是一种图像和语音直接变换为光信号,并在传输媒体中传输的光子通信。或者,一种图像和话音直接变换为光信号,并在传输媒体中传输的光子通信,叫做全光通信。(4分)

20.(供参考)

  (1)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光阴如花上露水,稍纵即逝。

  (2)看到灿烂的云霞,感悟到它的明丽可爱;看到轻盈的白云,感悟到它的卷舒自如;看到辽阔的江河湖海,感悟到它的浩瀚博大,那么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写进你的文章。

21.作文: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狄仁杰》译文

    (武则天)太后信任倚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题依从他的主张。(仁杰)曾经随从太后出游,遇上大风吹落仁杰的头巾,而马受了惊吓不能停止奔咆,太后就叫太子追上前去控制了马勒而把马拴了起来。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仁杰入宫谒见太后,太后常常劝止他行跪拜礼,说:“每次见到狄公跪拜,我也觉得身骨子疼痛。”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间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就不要再来烦劳狄公。”辛丑年,狄仁杰去世,太后哭着说:“朝廷空虚了!”从这时起,朝廷有了大事,大家对有的事情不能决断,太后就叹息说:“上天夺走我的国老怎么这么早啊!”

    太后曾经询问仁杰:“ 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人任用,谁可以提拔?” 仁杰问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事?”太后说:“要用他作将相。” 仁杰答道:“(如果用)精通经典、为人宽和(的标准衡量),那么苏味道、李峤一定符合这些选才的要求。如果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那人虽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太后就提拔柬之当洛州司马。过了风天,太后又对仁杰问起选才的事,仁杰回答说:“先前我举荐了柬之,您还没有起用他。”太后说:“他已经升调了。”仁杰回答说:“我举荐的人是可以当宰相的,不是只配当司马的。”太后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存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早年,仁杰任魏州刺史,有被人称道的政绩,当地百姓就替他建了生祠。后来他的儿子景晖任魏州司功参军,(因为)贪婪横暴成为百姓祸害,(所以)百姓就毁坏了他(仁杰)的塑像。

[附二]

《朱买臣传》译文 班固(汉书)

    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日常就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逢着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拿着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罢了!”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这才)惊慌害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