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12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试题共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分别为132分和18分。所有答案都答在答题卷上。凡单选题多选都不给分。不在规定位置答题不给分。
第一部分 必考题(1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中药能遏制寄生虫抗药性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中药——青蒿素研制出的药物能有效遏制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每年有3亿人患疟疾,其中100万人因此死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氯喹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但在非洲和亚洲,疟疾寄生虫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药物越来越具有抗药性。
青蒿素是植物青蒿的提取物。中国的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用青蒿作为处方药治疗疟疾,它还有明显的退烧功效。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原虫的机理。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物分子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寄生虫而言是致命的。另外一种观点是,与氯喹的工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寄生虫消耗人体血红蛋白时产生的有毒副产品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杀死寄生虫的特点,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瑞士热带研究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药学院等的研究人员合作,对青蒿素的这种分子进行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这种药只需要服用三天,它简单的结构让其生产成本比原来便宜80%。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的Yuanqing Tang参与这种药物的研发,他说:“我们希望能证明RBx-11160对治疗疟原虫类的抗药性是有用的。”Tang和同事的方法是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了修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化学基,从而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能够溶于水且更加稳定。
更好的溶解性意味着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而且这种新药疗效更强,当被感染的小鼠服用这种新药后,4天之中95~100%的寄生虫都消失了,而传统的青蒿素药物需要服用一周的时间才能清除95%的寄生虫。
7月份,RBx-11160在英国进入人体安全的预期临床试验。Tang说最初的结果令人振奋,但获得全面的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疟疾研究员Paul Oneill说:“如果这种药物在人体的疗效不错,那么可以将它与另一种药物结合使用,以确保杀死RBx-11160没有杀死的寄生虫。”
(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20期)
1.第一段划线句子“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中“革命性”含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信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寄生虫在消耗血红蛋白时能产生有毒血红素。
B.有毒血红素在体内传输会导致疟疾的难以治愈。
C.青蒿素是通过阻断有毒血红素的传输而有效治疗疟疾的。
D.人体内的血红素是由寄生虫生命活动而产生的。
3.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分析青蒿素杀死疟疾原虫的机理,弄清青蒿素中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是研制新药RBx-11160的关键环节之一。
B.利用植物青蒿提取的青蒿素之所以能治疗疟疾,是因为青蒿本身便具有明显的退烧功效。
C.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修饰,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有更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D.利用青蒿素研制成的新药RBx-11160,同其他的药物结合使用,有可能杀死人体内所有的疟疾寄生虫。
4、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RBx-11160与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氯喹相比较具有哪些优势?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共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贾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徵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年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文帝说之,超迁……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后天子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文帝思谊,徵之。至,入见,上方受嫠【祭祀的胙肉】,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
选自《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敬之属尽害之 妒忌 B. 故令谊傅之 当……师傅
C.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疏远 D. 上少子,爱,而好书 吝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B.吾不见贾生久,自以为过之
司命之所属也
C.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文帝召以为博士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7.结合本文,对李商隐和王安石两首绝句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两绝都批评统治者不会用人,各有千秋,不相上下。李诗将讽刺和议论融于一炉,发人深省;王诗以议论为主,立意新颖,不同凡响。
B. 两绝都批评统治者不爱惜人才,站得高,看得远,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李诗更忠于史实,有不可辩驳的力量;王诗能结合自己身世,表达对宋神宗知遇之恩。
C. 李、王两人身世不同,两诗主题各异。李诗富有形象思维和韵味,反映更为普遍的现实;王诗反映了他卓越的见识,但缺少形象思维,李终胜王一筹。
D. 王诗立意高于李诗,写诗要以意为主,可见王安石更有创见,不像李商隐只单凭史实写诗,没有新意,尽管王诗有议论太多之病,但还是略胜李一筹。
8.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9分)
(2)谊具道所以然之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说贾谊遭贬是因为他爱卖弄自己的才华,有人说贾谊遭贬是因为他受到了小人的嫉妒和诋毁,也有人说贾谊遭贬是因为他未逢明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在横线上默写下列诗句,(1)——(3)每题2分,以句号或分号为单位,每句1分。(4)(5)小题每句1分。(8分)。
10.
(1)淇水汤汤,渐车帏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
(4)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
(5)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撼庭秋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
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1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分析词的上阙中“景语”所传达的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何理解“心长焰短”?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诗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交流。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希冀(jì) 靓(jìng)妆 暴戾恣睢(suī) 怅望低徊(huí)
B.熨(yù)帖 攒(zuán)射 舐(tián)犊情深 安土重(zhòng)迁
C.喷(pèn)薄 搀(chān)扶 诘(jí)屈聱牙 岿(guī)然不动
D.魅(mèi)惑 黏(zhān)液 色厉内荏(rěn) 心宽体胖(páng)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 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B.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C.现在这样乱糟糟地没有一个标准,南北口音不同,一个译者译成一个模样,随心所欲,教读者莫衷一是。
D.李军原来的学习基础虽然不好,但他凭着一股打破沙锅璺(wèn)到底的精神,刻苦钻研,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他的学习成绩在年级已名列前茅。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神舟”六号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对飞船发射、飞行、返回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精心设计,准备了应对预案。
B.建设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能够明显改善对热带气旋或台风登陆位置及强度预报的准确性,尤其对中小尺度的灾害性天气能进行有效监测。
C.通过模拟一氧化氮在人脑中信号传递机制,可以改进机器人“大脑”的设计,从而使机器变得更加“聪明”。
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出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语言运用
16.下面是一幅获奖漫画,读后按要求答题。(6分)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4分)
答:
(2)请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要拟成“无题”)(2分)
答:
1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4分)(不超过25字)
韩国执政党开放国民党党首文喜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韩国和日本关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对韩日历史的认识,日本政府应该对侵略历史进行真诚的反省和道歉。
文喜相说,日本要想成为世界领导者,赢得周边国家的信任应该是最重要的。他说,尽管一些日本领导人曾对日本侵略历史进行道歉,但是这些道歉显得有些“苍白”,而有些日本领导人还发表了美化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
文喜相指出,韩日关系的未来取决于日本如何看待历史。如果日本希望被看作热爱和平的国家,就应该向德国学习,承担应尽的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父母之爱,是滋养和造就子女健康成长以至成才的营养源泉。
树有根,水有源。大千世界,何事何物没有渊源?饮水思源,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
请以“人生的源泉”为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紧扣题目;要与材料有联系;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第二部分 选考题(18分)
说明:以下两个文本选一个作答,跨大题答小题均不给分。
七、文学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
黄文山
小溪远在闽西北的泰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上青溪。在地图上找到这细细的一抹绿痕时,不知为什么,只是一眼,心里已然与它订下了约期。
抵达泰宁的那天晚上,下着雨,旅枕上落满了动听的声音,分不清是溪声还是雨声。我们下榻的金湖宾馆面临杉溪,上青溪就是它的一条支流。想到翌目的漂流,恍惚间似乎听见了上青溪轻轻的呼唤。
漂流,便是隔着一面薄薄的竹筏和溪水结伴同行。竹筏是用数根碗口粗的毛竹绑就的。造筏用的毛竹,是一例削去青皮的裸竹,据说这样做既可以减轻竹筏自身的重量,还可以防裂。毛竹两端则用炭火烤弯,形成高昂的船头和微翘的船尾。一面竹筏可乘坐三位游人,由一名艄公以竹篙掌控方向和速度。竹筏刚放下水,浪花便簇拥而来,看来它们已是老朋友了。一路上,不论穿岩过滩,溪水只是轻轻地咬啮着竹筏,好像有说不完的亲热话。
不像武夷的九曲溪,更不似桂林的漓江,上青溪两岸没看太多的风景。其实,对于漂流而言,过多的风景,也许是一种精神负担,免不了让人牵肠挂肚的,而漂流追求的则是一种无羁绊的自由自在。作为城市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在极其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里讨生活,心灵之累,如坠重铅。而在上青溪漂流,感受最强烈的也许就是这一点。一坐上竹筏,就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狭窄和窘迫的感觉。那当是一种心灵的放生。
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垦伐,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仍然保存着原始风貌的土地。十五里的水程,没有村庄,没有寺庙会引诱你作短暂的驻足。自然,也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诸如崖画、岩葬,更遑论历代文人的题刻。就连艄公扬起水淋淋的竹篙向游客讲述的种种神话传说也是“新编”的,这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其实,上青溪完全用不着这些,那碧莹莹的一湍激流,那叠若累卵的巨大岩石,那林林总总的花草树木,分明是有别于人寰的另一个世界。你闯进了别人的世界,还要用俗不可耐的种种比拟去附会,去演绎人间世相,岂不可笑!你只要端坐竹筏,让流水执导,用心去感受那一种清幽,那一分闲适,用不着解说,也无须想象。人生太累了,什么时候能够这样,既不用费力,也不用劳神,只是默默地漂流,在漂流中悠然忘机,品尝自由奔放的快感,那才是人生最丰美的享受。
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界。人只是其问的一个匆匆过客,就像身边这条轻轻唱着的欢快流水。或许它们自己也不知道将流向何方,只是随形就势,时而跌宕,时而宛转,时而飞泻千丈,时而百结回肠,率性由情,无牵无挂。与这样一条小溪结伴同行,心情自然格外轻松自在。
不过,这仅仅是相对于人世而言。其实尘寰之外,万物一样有高下之分、强弱之别。在上青溪,占统治地位的是岩石。两岸巨壁亘天,我们只能和身下的溪水一起,小心翼翼地、委委曲曲地从强大的岩石让出的一道缝间屏声息气,慑然前行。有时,霸石横道,溪水不得不三回五折,才觅得一条出路,从夹岸森然的峭崖间通过。乾隆年问重修的《泰宁县志》上,关于上青溪有这样一段文字,读后不禁让人掩卷动容:“奇岩跋扈,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只有身历其境,才能体会到这12个字的绝妙,一“求”一“放”,写尽了天地万物生存的况味。而无生命的山水世界,也由于一份人生世情的关注,忽然就生动起来。
岩边的草木何尝不是这样?在这片原始的次森林里,肥沃之土自然全是大树的地盘,于是小树们只能挤占在贫瘠的溪滩,与涨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你会看到,在刚刚消退的洪水留下的一道赫然在目的水线上下,是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水线下,一片破败狼藉,到处是枯枝败叶残根;水线上,一棵棵小树东倒西歪,惊恐万状,崩坍的溪岸,露出它们紧紧缠绕着的根须。生死只在瞬间,躲过了这场劫难,只能说是一次侥幸。严酷的环境,使得生存的意义变得那样实在,而生命本身则显得格外美丽。在几乎不见一星土的峭崖上,还魂草觅到了自己的归宿,那焦黄焦黄等待着一场雨水让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诉说着与命运抗争的艰难。至于在树梢上悬挂的青藤呢,别看它们悠哉游哉的样子,那可是一些费尽心机的经营者,当一棵棵幼树刚刚破土而出,它们便要窥测方向,把握机会,然后以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冒险的投入。这以后的等待也许漫漫无期,也许,经营的对象半途夭折……终于:它们的攀缘有了结果,但悬在半空中的感觉一样让人心旌摇摇。
泛筏而下,从岩石和草木的世界中悄然而过,仿佛经受了一场洗心涤肺的沐浴。这里是大自然原始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人为的因素。万物都在悄悄演示暑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墟揖示得那样深刻。
春浓似酒,筏行如风,一个半小时的漂流让人从此记住了上青溪,闽西北的这条野趣盎然的小溪。
1.文章第5段写到“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你认为这种“十足的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第9段中“万物都在悄悄演示着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谛揭示得那样深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下面的题目,写一篇140字——200字的赏析短文。(10分)
简析《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实用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则动态消息,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总理办公室来了位农家人
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 孙杰)冬日的晨光播洒大地,中南海又迎来繁忙的一天。
“老张,欢迎你到中南海来作客。”
11月30日8时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他的办公室里,热情地握着山西省临猗县北景乡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占胜的双手。
置身于总理的办公室,望着温家宝和蔼可亲的笑容,衣着简朴的张占胜激动得一时不知说啥好,只是不断地搓着双手。
“请坐,快请坐。我昨天傍晚听说你来了,还带来自家种的苹果。谢谢你这么大老远从山西来看我。”
听着温家宝亲切的问候,张占胜的拘束一扫而光。他拿起随身带来的红富士苹果说:“总理,我这次到北京,主要是实现我上次见您时的愿望,请您尝尝我自己种的果子,同时也想和您再说几句心里话。”
今年3月中旬,全国两会刚一结束,温家宝总理就来到山西考察“三农”工作。3月18日晚,温家宝在山西运城召开座谈会,就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座谈会上,张占胜就提高“三农”资金使用效益、发展农村养殖业、提高农产品质量等作了发言。
“我记得,那天晚上我在运城召开农民座谈会时,你讲了十来分钟。”温家宝回忆说,“你政策学的好,又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讲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听到总理说起自己在座谈会上发言时的情形,张占胜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那天晚上散会后,在温家宝与农民代表们话别时,张占胜请总理尝尝自家种的苹果,温家宝微笑着点了点头。第二天一大早,当张占胜兴冲冲地拉着苹果赶到宾馆时,温家宝一行已匆匆离开了。
今年秋天,张占胜家的十亩果园又获得大丰收。他便张罗着要把自己产的苹果送到北京让总理尝尝。
村里的干部和家人对张占胜的举动多有阻拦:总理日理万机,公务繁忙,哪有时间见你?但执拗的张老汉说:“这些年党的政策好,免除了农业税,取消了‘三提五统’等收费,补贴也多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上次总理走得急,没有吃到咱家的苹果。咱说话要算数,一定要让总理分享咱农民丰收的果实。再者,总理愿听真话、实话,我还想把农村的一些事当面向总理再反映反映。”
十几天前,果园里的活计还没忙完,张占胜便坐火车托运了十几箱苹果来到北京。到京后,只身一人的张占胜在前门一带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为了让从家乡带来的苹果能保持新鲜,他不敢住带暖气的房间。经过几番周折,11月30日大清早,张占胜终于第一次走进心中向往已久的中南海……
“老张,谢谢你啦。秘书局的同志昨天把苹果拉来后,我请他们把苹果分给机关里的同志们都尝尝。我代表机关的同志们谢谢你。”
年过六旬的张占胜十分高兴。他说:“我家种的苹果,施的都是个人养殖场的农家肥,口感和品质都很好。”接着,张占胜又面露难色道:“刚才,秘书局的同志不仅陪我在中南海里参观了一些景点,还付给我300元的苹果钱。你看看,这太让我难为情了。”
“这是应该的。”温家宝笑着说,“你们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很不容易。”
“你们村里种了多少亩苹果?一亩果园收成咋样?”温家宝接着问道。
“全村有9000来亩果园。每亩能采摘4000来斤苹果。现在每斤苹果一般能卖上5角多钱。”
“那就是说,每亩果园收入能有2000元钱。这可比种粮食收入高。”
“是的。”
“苹果好卖吗?都卖到哪些地方?”温家宝问道。
“我们那里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苹果的质量好,所以好卖,而且销往全国各地。现在,村里人不用出村卖果子,由农村的一些经纪人帮着做中介,搞销售。”
“今年你们那里旱不旱?乡亲们收入增加的多不多?”
“村里打了七八眼机井,全村一万多亩土地基本上都是水浇地,旱情影响不大。但我们那里是农业区,工矿业不多,果田的收入占大头。托党的好政策的福,乡亲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听着张占胜的介绍,温家宝不时露出满意的微笑。
“这几年中央连续出台了三个‘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支农、惠农的富民政策,乡亲们打心眼里拥护和高兴。”张占胜接着说。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和农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太需要好好休养生息了。”温家宝对张占胜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城乡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间发展的差距。”
“那次座谈会上,我当面听总理讲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后,很受鼓舞。这半年多来,我和村里的乡亲们投资300多万元,打了六口机井,修了10公里的水泥路。为延长果子的销售期,还盖了一个恒温果库……”
“这很好,作为村里的带头人,你身上的担子重、责任大。一定要吃苦在前,要多为乡亲们干实事、干好事。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你,才会拥戴你。”
张占胜连连点头称是。他说:“我还计划和乡亲们再搞四个养殖场,多生产一些农家肥,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土质,提高果子的品质。另一方面,养猪、养鸡,又给大伙多了一条增收的路子。”
听着张占胜讲着自己的打算,温家宝不时地点头表示赞许。
阳光透过窗户上的纱帘柔和地洒在房间里。时间过的飞快。不知不觉中,温总理与张占胜已聊了三十多分钟。
“老张,我九点钟还有一个重要会议,咱们今天先聊到这里。请你回去后向村里的乡亲们问好。告诉大家,我也很想念他们。”温家宝边说边热情地拉着张占胜的手一齐走出门外。
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温家宝向张占胜挥手告别:“请代问乡亲们好!”
离开中南海后,张占胜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一个农家人进了中南海,来到了总理办公室。总理那么忙,还和我坐下来促膝谈心。这是我一生难忘的一天。回家后和乡亲们们一起好好干,不辜负总理的期望。”
1.简要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事件和过程,要求重要事件或过程不要遗漏,80——10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新闻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一国总理日理万机,有许多大事值得报道,而一位农民去中南海见总理,其实没有多大新闻价值,不应该用这样长的篇幅来报道,你怎样看。请写一篇短文阐述这个问题,字数140字——200字。(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12月份月考
语文答卷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 6. 【 】 7. 【 】
8.(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淇水汤汤,渐车帏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
(5)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 14.【 】 15.【 】
1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人选_______文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答案:
1.“革命性”是指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能从根本上(1分)改变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药物的抗药性(2分)。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这个长句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D项说血红素是由寄生虫产生的,属于错误判断。其他几项都是准确的。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B项谈到青蒿的“退烧功效”,对治疗疟疾所起的作用是辅助性的。
4.(1)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疗效更快,可以大大缩短疟疾病的治愈时间。
(2)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疗效更强,可大幅度提高对疟疾寄生虫的杀灭率。
(3)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具有更好的溶解性,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
(4)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具有稳定性,使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
(5)利用青蒿素研制成的新药,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
(6)利用青蒿素研制成的新药,能有效遏制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
(每点1分)
5、D(应为:喜欢)
6、B (代词,他/助词,的。A凭;C就,于是;D以…为)
7、C
8、答案:
贾谊详细地(1分)说了之所以这样(1分)的缘故(1分). (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具”和“故”的翻译)
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秀(1分),就召他(1分)到自己的官署,非常地宠爱(1分)。(提示:本题重点考查通假字“材”的翻译和省略句式)
贾谊因为被贬官(1分)离开京城(1分)以后,心里感到很不得意(1分)。(提示:本题重点考查“适”和“意”的翻译)
9、答案说明:可以抓住其中一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评分:①有没有探究味道;②是否言之成理;③会不会分析;④是否语言通顺流畅。
10.默写(略)
11.景语“碧纱秋月,梧桐夜雨”营造出一种宁静、凄冷的氛围,透露着词人的孤苦寂寞。表达了词人与情人离别,音信远隔千里,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景物特点的概括1分,感情2分。)
12.“心长焰短”表面指细长的烛心和短小的火焰1。实际上,心长是指情长意长,悠长的思念和悠长的恨。焰短暗示着力不从心,暗示着希望渺茫。“心长焰短”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2分)表达了词人无法扭转人生,无法改变别离命运的哀叹。(2分)
13.A(B“攒”读cuán,“舐”读shì;C“喷”读pēn,“岿”读kuī;D“黏”读nián,“胖”读pán)
14. B(竭泽而渔: 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休戚相关:指彼此的优喜祸福紧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就不恰当,可换为“息息相关”。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说法对,得不出一致的结论。打破沙锅璺到底:比喻对问题寻根究底。) 15.C(A句的主语应为“‘神舟’六号设计者”;B句动宾搭配不当,把“改善”改为“提高”;D句去掉“了”字)
16.
(1)画面上正准备冲向美国大选的总统布什,被一个标明伊拉克问题(1分)的大铁球拖着了后腿,难以起跑。(1分)画面突出了正要起跑的布什,而他的回头动作及视线,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身后的大铁球,这就将画面的两大焦点自然地联系到一起(2分)。
(2)拖后腿(只要突出布什陷进伊拉克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的主题都可以)(切题1分,形象生动1分)
17.参考答案:韩国执政党党首(1分)敦促(1分)日本(1分)正确认识历史(1分)。
文学文本
1.①保存着原始风貌;②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③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 界;④溪水随形就势、率性由情、无牵无挂:⑤大树和小树为生存竞争,小树与涨落 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⑥这里是大自然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任何人为的因素。万物在悄悄演示各自的生命内容,揭示生命的真谛。(答对4点给4分)
2.①收束全文,在描写评议溪水、岩石、草木各态后作一个总收;②启发读者理解文 章主题:天地万物都在竞争拼搏中,求得生存,焕发生机,实现发展。(每点2分)
3.赏析短文范例
野性上青溪
——简析《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游记,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把一条野性十足,野趣盎然的小溪形象鲜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2分)
第一,景物描写重在写神,可谓形神兼备(2分)。上青溪溪流“随形就势,时而跌宕,时而宛转,时而飞泻千丈,时而百结回肠,率性由情,无牵无挂”,作者在描绘出这条小溪蜿蜒曲折,时急时缓的形状的同时,更描绘出这条小溪轻松欢快、自由奔放的神韵。(2分)
第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2分)。“(溪水)小心翼翼、委委曲曲地从强大的岩石让出的一道缝间屏声息气,’慑然前行”、“小树们只能挤占在贫瘠的溪滩,与涨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水线上,一棵棵小树东倒西歪,惊恐万状”、“还魂草觅到了自己的归宿之地,那焦黄焦黄等待着一场雨水让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诉说着与命运抗争的艰难”,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景物,作者都把情感注入其中,把景物人格化,使万物有情,众景皆活。(2分)
(以上即可给10分)
第三,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上青溪的独特美(2分)。“不像武夷的九曲溪,更不似桂林的漓江,上青溪两岸没有太多的风景”,这是“抑”;“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野性十足”,然后集中笔墨,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着力描述上青溪两岸野性十足的美,这是“扬”,一抑一扬,把上青溪独特的野性美渲染得淋漓尽致。(2分)
(解释只要基本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这只是举例,还可以从比喻、排比、用词、造句等方面来答。鲜明地表明观点2分,分说每个点4分,小观点2分,分说2分)
实用文本阅读
1.今年3月中旬,农民张占胜在座谈会上就一些农业问题作了精彩发言,受到温家宝总理的赞扬。(2分)10月,他运自家产的十几箱苹果来到北京送给总理。总理热情接见了他,并和他就农业问题谈了三十多分钟。(2分)
2.顺叙中有插叙。整体是记叙总理接见张张占胜是按时间叙述,采用顺叙;叙述中间又插入叙述3月份座谈会的情景和他说服他人从而来北京见总理两件事。这样叙述的好处:顺叙能保证整个接见过程的清晰展示;插叙是必要的补充,可以使读者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内容更充实。(顺叙2分,插叙2分)
3.有很大新闻价值,应该用这么大的篇幅报道(2分)。因为一个农民能进中南海见到总理,并与总理探讨农业问题,这以前很少见,非常具有新意(3分)。许多读者也希望了解详细过程、细节(1分)。当时,“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蓬勃开展,这件事情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详细报道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该政策(3分)。作者这样处理正反映了他的新闻敏锐度和巧妙选取报道角度的能力(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