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12月份)试题
第一卷(45分)
一、选择题(3×15=45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称孤道寡②拍手称快③称体裁衣④如意称心⑤尺量称称
①失魂落魄②落笔生花③落花流水④光明磊落⑤落拓不羁
①塞外风光②塞翁失马③敷衍塞责④险关要塞⑤填塞漏洞
①哄堂大笑②一哄而散③哄抬物价④闹事起哄⑤哄骗他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僚倒
藏拙 蝇营狗苟 狐死首丘
谛造
恣睢 暴戾恣肆 独出新裁
腌渍
超升 笔下超生 大坝合龙
浩瀚
涵养 凭心而论 毋伤其类
3、依次填入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阿富汗在历史上____外族的侵略,又处于十分复杂的地缘政治____之中。塔利班政权倒台之后,阿富汗国内各派政治力量为了国家的未来必须进行必要的妥协与和解,从而找到使他们相互____乃至____在一起的政治解决办法。否则,阿富汗势必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成为欧亚大陆最具威胁的“火药桶”。
承受
格局 协同 凝结
备受
局势 协同 凝结
备受
格局 协调 凝聚
承受
局势 协调 凝聚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法律,____会专制主义盛行,____会无政府主义猖獗;法律可以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事业稳定、协调、持续的以展。____法律和道德的相互渗透作用,通过立法和执法,____可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要么
要么 由于 还
不但
而且 由于 还
要么
要么 既然 就
不但
而且 既然 就
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短短的三天考察,对开发区的印象终究是浮光掠影,但考察者无不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信心。
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他在填报高考的第一志愿时,又想报北大,又想报南大,总是见异思迁。
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6、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目前,在我市实行教师聘任制是有条件的。
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我们的工作是一流的。
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医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含水量。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做题:
诗歌、神话传说和天文学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管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2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 糁 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线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线,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鄘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的“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它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造房屋的大好时光。
7、“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这里所说的“具有天文背景”的含义是
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空的知识。
说明阏伯和实沈的故事形成过程中受到与参商二星有关传说的影响。
说明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源于对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的观察。
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作民间传说的背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8、文中“观象授时”的含义是
观天象以安排时间
观天象以从事农耕
观天象以确定季节
观天象以传授知识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9、下列四种天象中,与其余三种含义不同的一种天象是
参于黄昏后将落向地平线以下
大火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
黄昏后定星出现在子午圈附近
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指向东方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古代的神话传说和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天文学的水平。
子午线的测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夏商周三代,对大火天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了解日益深入。
古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神话传说的产生和诗歌的繁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后做题:
冯唐论将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尚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博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而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从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召唐让曰
让:责怪
唐谢曰
谢:道歉、谢罪
文吏以法绳之
绳:衡量
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因为
12、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良说,而博髀曰
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斩首捕虏,上功莫府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而为吾将! |
独无间处乎? | ||
| { | 兵破士北,为秦所灭。 |
所杀甚众。 | ||
| { | 归而奏之。 |
委任而责成功 | ||
| { | 上古王者之谴将也,跪而推毂。 |
阃以内者,寡人制之。 |
1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最能表现冯唐敢于“犯颜直谏”性格的一组是
①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②鄙人不知忌讳
③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④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⑤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
①③④
②③④
①⑤⑥
②⑤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汉文帝抑慕廉颇、李牧的威名,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冯唐则针锋相对,指出即使廉颇、李牧能再生于当世,汉文帝也未必能举贤任能,因而一时激怒了汉文帝。
汉文帝悬心边事,因而再次向冯唐咨询。冯唐抓住机会,说明君王任用边关大将,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而不从中干扰掣肘,将军才能建功立业,担当大任。
为了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冯唐又先后列举了李牧、魏尚二人为例证。他们二人都有杰出的指挥才能和治军本领,但因为中央干涉太多,因而都打了败仗。
冯唐对汉文帝的批评虽然言辞犀利,但因为理据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最终不仅使魏尚得到赦免,他本人也得以升迁。
第二卷(105分)
二、翻译句子(6分)
16、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17、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做题:(21分)
马背民族的文化
日本人对马背民族可谓情有独钟,先有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去日本的传说,后有江上波夫的《骑马民族国家》。江上波夫认为:日本民族是由亚洲大陆草原民族入侵日本,征服土著倭人而形成的。两种观点其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日本民族具有马背民族的强悍凶猛和勇敢。
秦王吞六国统一海内,其势如中天,便梦想他的帝国千秋万代永不衰竭。他寻求长生不老药,既希望自身生命永存不朽,也希望他的帝国永存不朽。秦本身是由西北荒原的羯部落兴起的,得夷狄之力而勇冠群雄。可以推想,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徐福确实是找长生不老药去了,他没有骗秦始皇;皇帝的帝国一定要灭亡,那就把他的威风带到海外去吧。秦亡了,它的赫赫军威一半埋在地下,陪伴他们伟大的皇帝,另一半被徐福带到异国。中原地界不再有一丝一毫秦王的气息。
秦王和他的帝国是为史家所忌讳的,是暴戾的象征,一旦提及,总以虎狼相称,好像与自己文质彬彬的中华无缘。中原人一直把胡人称为狼种,胡人国王也就是狼主。胡人也认为自己是野狼所生,他们崇拜狼的凶猛与强悍,万里荒漠,狼是生命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力和阳刚之美。猛士荆轲的匕首太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过了潼关,连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都吓得尿裤子,你可以推想六国的军队,在秦国虎狼之师面前是如何颤栗如何发抖的。白起王翦的长剑一挥,就是斩首八万二十万。在中原人眼里这未免过于残酷,对西戎之地的胡人来说,这却是一种生命的奇观,六国之师怎能不败呢?
秦王朝所信奉的法家之术成了历朝皇帝驾驭臣民的帝王术,皇帝们是不信儒家那套的。外儒家内法家的二元文化,其结果便是宫廷政治的残酷和全民文化的虚伪。秦王朝真正的勇猛和强悍则后继无人。日本人的幸运就在于:他们得到了秦朝最健康最有生机的部分,遣唐使来中国时大唐正处兴盛时期,绝无腐败的气息,更无污染的可能。当中国腐朽不堪的时候,他们已经毛丰羽满,开始以倭寇入侵,继而西化改革,始终处于主动求新的状态。按江上波夫的高见,日本民族不但融合秦人唐人的文化,也融入了亚洲大陆草原民族的精悍之血,其强悍刚烈就可想而知了。他们对儒学的吸收也很高明:只学王阳明的王学,不学朱熹那一套。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王阳明的学说关键在“格其心之物”,在个人意志、心学方面便很容易与武士的道行融为一体。他所在的明王朝依然崇尚朱熹那一套,明与宋如出一辙,一样的繁荣又一样的糜烂。
马背民族所鄙视的软弱胆小懒惰,在中原文化传统中往往是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人们走向成功不是因为勇猛和才干,往往是因为平庸,一位拙劣的骑手,是不喜欢让他的坐骑成为骏马的,一个积弱的民族,一个血气不足的民族,你不能指望他长个子。
18、文章第二段写道:“可以推想,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徐福确实是找长生不老药去了,他没有骗秦始皇。”请根据文意回答:
(1)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2分)
答:
(2)这里的“长生不老药”指的是什么?(2分)答:
19、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猛士荆轲的匕首太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3分)答:
(2)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
(3分)答:
20、文章最后一段说:“马背民族所鄙视的软弱胆小懒惰,在中原文化传统中往往是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请联系上下文,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6分)答:
21、下列各项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中,正确的两项是(5分)
这篇文章视角独特,通过剖析日本和中国在民族文化上的渊源和嬗变,从而揭示了民族兴衰的原因。
作者认为,日本民族兴起的关键在于对秦人唐人文化特别是儒学文化的合理吸收,而中国在历史上的衰落,最主要原因是统治者不信儒学而实行外儒内法的二元文化政策。
对于秦王和他的帝国,作者作了辩证的分析,既指出了其暴戾残酷的一面,也肯定和赞颂了其勇猛强悍的一面。
本文有着强烈的反思色彩,有对马背民族文化的由衷赞美,也有对中原文化传统的深刻批判,但并不妄自菲薄,而是寄予着热切的期望。
这篇文章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向比较揭示主题,思路开阔,行文恣肆,一气呵成,让人读后心潮澎湃,但也生出些淡淡的忧虑。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后做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2、“山居秋暝”中“暝”字是____的意思,与“迷花倚石忽已暝”中的“暝”意思相同。(2分)
23、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描写了__、__、__、__。 (2分)
24、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 (2分)
五、仿写句子
25、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两
个句子,构成排比句。(6分)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
的昨天?(比喻+疑问)
六、修辞
26、下面一段话中,划横线编号的
地方有些是可以删去的。请将可删
去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横线上。
由于①人体②脂肪的③密度远④小
于人体⑤肌肉蛋白和水的密度⑥,
所以减掉一公斤脂肪后⑦所减去的
体积⑧远大于由脱水而减少的体
积。(6分)
可以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有七个人组成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他们想用非暴力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工具。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逐渐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但总是主持者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每人一天。这样看起来平等了,但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人还能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象用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同,他无疑将只能拿到那份最少的。
读了上述故事后,请以“制度”(或“体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谈你的看法和信念,还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
|
|
|
|
|
|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21(5分) | ||||
答案 |
|
|
|
|
|
|
答题卷
选择题每题3分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