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毕业班第二次摸底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信笺 贱恙 饯行 浅尝辄止 以践前誓
B.嫌弃 赚钱 缣帛 谦谦君子 以丰补歉
C.苋菜 舰艇 端砚 昙花一现 寻死觅活
D.讣告 扑灭 朴实 前仆后继 赴汤蹈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启示 招领启事 泄漏 泄露机密
B.直言 仗义执言 发奋 发愤图强
C.遗事 不可一世 必竟 必恭必敬
D.卓异 着意经营 厉害 利害得失
3.对下列各句中两个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瓜葛:这里比喻辗转相连的社会关系。
头绪:指众多事件中排在第一位的。
B.台左右插着二十八宿旗号,顶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有一个香炉,炉中香烟霭霭。两边有两只烛台,台上风烛煌煌。
霭霭:这里形容香烟密集的样子。
煌煌:光辉鲜明的样子。
C.李玉亭看着赵伯韬的面孔,估量着他每一句话的斤两,同时就感到目前的交涉非常棘手。斤两:指谈话中的每一细微处。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D.翻开卷帙浩繁的古代诗歌,浓浓的乡思便扑面而来。中国士人历来视乡土为生息之地,因此乡愁便成为他们心底一抹挥之不去的情愫。
卷帙:指书籍的数量。
情愫:这里指真情实意,即本心。
4.下列各句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书法不仅能传达诗文、辞章的意趣,而且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人们能体悟出书法家的人格魅力,因而点燃心灵深处爱的火花。
B.经过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陶慧敏塑造了数十个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但小白菜那“清秀柔婉,美丽动人”的音容笑貌一直固执地留在了观众的心中,以至小白菜竟成了她的特指代称。
D.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5.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团支部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不甘落后,首当其冲,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
B.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C.我国东南各省人杰地灵,那里不但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且还诞生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D.世界杯比赛时,比赛所在城市的人多数都到比赛现场去看球了,居民区里常常是十室九空。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商场保安员的职责是保护商场的货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不是执法机构,擅自打人行为属于执行公务过程中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B.我们强调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认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社会对人的尊重与关心。
C.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说:“在扶贫助教期间,农民们向我们吐露了心声。农民们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
D.许多青年人热心于世界科技的发展,他们有志成为世界知名学者,他们对国际的重大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查中,发现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
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不足,“穷
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接受美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7.下列表述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关于审美情趣的大量论述是片面的,说明我们是一个不重逻辑和理性的民族。
B.西方美学理论中并不重视作品的逻辑性和理性分析,而是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这和中国魏晋以后的审美旨趣一致。
C.西方学者认为作品中的“空白”或“不确定因素”使得作品“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这是很有见地的。
D.西方某些文艺理论家认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不注重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分析,是没有道理的。
8.对文中四处引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理析义,须资象喻”——阐释道理,不能不依托具体的形象。
B.“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生活和情感的丰富是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出来的。
C.“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性和暗示性。
D.“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歌缺少气势,诗的品格就谈不到了。
9.下列关于创作与欣赏的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类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普遍存在的局限性,也使得创作要寻另一条途径来弥补自然语言的不足。
B.创作时留下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审美空间,弥补了创作者语言的贫乏。
C.诗是将具体可感的生活塑造成形象,欣赏者是通过形象去感知,品味具体的生活,实现对诗的解读。
D.谈论艺术的美感,离不开艺术作品的形象,但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审美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10.下列分析理解不符合文章实际的一项是( )
A.从魏晋时期,文学创作追求言外之意,以少寓多的美学旨趣,表明从那时起,文学已步入建立自己独立品格和价值的自觉时代。
B.清代学者刘熙载认为,山峦、春景是无法直接描写的,只好通过描写烟岚云雾来表现山的精神,通过描写花草树木来表现春的景象。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等诗句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趣,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
D.文章大量引用诗文名句,目的是帮助自己分析说理,阐明自己的观点;读者读后也能感到作者的确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以去。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①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宋史:《唐介传》
注:①猪,同“潴”,水停聚处。
1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帖伏以去 帖伏:顺从。伏,通“服”。
B.峄怒,数驰檄按诘 按诘:诘责质问。
C.而同列依违 依违:表面依从,暗地背叛。
D.进用冢司 冢司:宰相的别称。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进用冢司,岂应得预
C.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
D.王举正以为太重,帝旋悟
既斩吴、蜀,旋取山东
13.对下列各句“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 指“辽使”。
B.中人杨怀敏主之 指“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
C.介筑堤阑之 指“泛滥的塘水”。
D.即有之,不可隐 指文彦博的劣迹。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唐介“刚直无畏”性格的一组是( )
①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 ②民以为利 ③遂劾宰相文彦博 ④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 ⑤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 ⑥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介是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谏官,他对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行为据理力争,毫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B.从文中可以看出,统治集团内部不乏种种卑劣行径,有的人明哲保身,不敢直言,有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一己之利,相比之下,唐介的精神更显得可贵。
C.皇帝虽几次发怒,但在理智上不能不承认唐介是尽到了职守,还是接受了谏议,直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D.唐介的时代,朝廷里仍有些秉公无私的官吏,他们或据理力争,或揄扬直臣,表现了正气,这也是皇帝最终肯定了唐介的原因之一。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3分)
译文:
(2)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2分)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3分)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3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王勃《滕王阁序》)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怨不在大,所畏惟人;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①假如春季是大地的再生,那么凋零的冬季不正是一种孕育吗?
②时序更迭,四季循环,像极一个生命的历程,由明媚清纯的春进入热情活力迸发而理想高燃的夏季,然后自盛放的夏转入成熟的秋,由恬美成熟的秋进入沉思的冬季。于凛冽的冬季,像极走完了人生另一个历程,正期待另一次新的超越,正企望另一次新的突破,再展开另一种生命的新境界——期待另一个生命春天的来临。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才不致枯滞的。
③冬季真是属于沉思而非凋零的季节。田野上,成熟的稻子已收割,田野裸裎自己的胸膛,没有稻穗摇曳,更无从听群蛙齐鸣,往昔有着青春绚丽,如今倒像进入禅境。这时农人正忙着堆肥,成车成车的堆肥正肥沃着贫瘠的土地;在冬季,泥土正吸收着新的养分,当明春来临,牛犁翻松了新土,那土地就再洋溢无限的生机。我们所熟知的自然界,有些动物正在冬眠,冬眠并非死亡,而是一种新蜕化,有些树木花草也弃绝了红花绿叶,但那也不是枯死,明春嫩绿的新芽,将开展一个新的绚丽的梦境。
④而守候一季的寒冬,你心里孕育着什么?正想做何种的突破?
⑤我们生命所以贫瘠,原因往往不是放弃了工作,便是因工作而放弃了沉思;要不断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至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偶然,我们需要不停地奋斗,高燃理想的赤子之心,来印证我们生命真正的存在,这样我们便需活跃我们的思维,点燃灵台的明灯燃亮我们该走的路,以便我们继续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断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绩,不管昨日你生命里开了多少花朵,那是属于昨日,若你一味沉湎昨日的喜悦,就难享今日更清纯的欢欣。今日,一个新的开始,更需要我们前进,更需要我们孕育,人生是一条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而泪尽……
⑥在这冬季,原不是告退的季节 ,守候一季寒冬,原在孕育明媚的春天,诗人意味深长地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冬季,让沉思丰盈你的生命,也孕育更新你的疲惫或已充满创伤的心灵,来孕育一个崭新的春天。冬季原来是沉思的孕育的季节啊!
⑦别放弃,别叹气,别忘了,冬季是沉思孕育的季节。
19.作者在第①自然段中写到春季是大地的再生,凋零的冬季则是一种孕育。
(1)“春季是大地的再生”是因为□□□□□□□□□□。(10个字以内)(2分)
(2)“冬季正是一种孕育”是因为□□□□□□□□□□□□□□□(15个字以内)(3分)。
20.文中认为生命贫瘠的原因是□□□□□□□□□□□□□□□□□□□□。(不超过12个字)(3分)
21.作者在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分别引用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和“别放弃,别叹气,别忘了”,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6分)
(1)引用诗句的好处是□□□□□□□□□□□□□□□□□□□□。(不超过15个字)
(2)短语排列使用的好处是□□□□□□□□□□□□□□□□□□□□□□□□□□□□□□□□□□□□□□□□。(不超过30个字)
22.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散文由对自然界的冬季进行分析过渡到对人生的冬季进行分析,层层深入,感情饱满。B.第③自然段阐释:冬季是吸收、孕育、蜕化和准备再生的季节。
C.第⑤自然段的主旨是:生命要不贫瘠就要不停地奋斗,不断地跋涉,同时,也要不断地沉思。
D.作者认为,人生的冬季包含人生的疲惫、挫折和磨难,但不包含人生的成功。
E.文章行文语气沉稳舒缓,但颇具感人的力量,让人入耳入心,产生共鸣。
六、(12分)
23.下面这则广告中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按提示加以改正。(4分)
宁红保健茶是①由江西省修水茶厂宁红保健开发中心和上海中医营养食疗研究会共同用心血、汗水培育出的科技与智慧的结果。②它充分发挥了宁红茶固有降脂、利尿、提神、防癌作用,配以菊花、花粉、决明子、山脂、甘草等中药,③使其功效更加明显。④它第一个成为我国茶叶保健系列产品⑤计有减肥、强力、清暑、抗感、咳宁、葆春等六个品种。
处 改为 ;
处 改为 。
24.以“创造性思维”开头重组下面的语句。(4分)
只有善于捕捉并反思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而且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创造性思维才能获得其实质性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
]。25.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话,表达你对承诺的理解,要求与例句在句式和修辞上保持一致。(4分)
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
。
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
。
七、作文(60分)
26.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以“视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视野]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宽广|开阔~。(《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7月)
要求:①文题自拟。
②文体除诗歌外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摸底考试
一、1.B(A jiānjiànjiànqiǎnjiàn;C xiànjiànyànxiànmì;D fùpūpǔpūfù)
2.C(毕竟)
3.B(A头绪,指众多事件的条理;C斤两,比喻分量;D情愫,情感。)
4.C(A无因果关系,应为“进而”,表递进;B“经过”移到“他”后面;D顺接非转接,应为“所以”。)
5.C(A首当其冲,指首先受到冲击。与语意不合;B石破天惊,原指箜篌的声音激越,出人意料。后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这里应用“翻天覆地”;D十室九空,形容战乱造成人口减少。)
6.D(A职责……不是执法机构,搭配不当;B“忽视”和“否认”不构成并列,应为选择关系;C末句应为“我们基层干部对农民们的话深有感触。”)
二、7.C(A项,说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片面及由此得出的推断都是错的;B项,不能否定西方美学理论的逻辑性和理性分析;D项,西方某些文艺理论家并没有此方面的指责。)
8.A(应为“阐释道理,一定借助具体的形象”。)
9.B(并非创作者语言贫乏而留下“空白”和“不确定性”。)
10.B(对刘熙载的理论误解,不是无法直接描绘,而是为了留下“空白”和“不确定性”而不去直接描绘。)
三、11.C(依违,指做事骑墙,犹豫不决,模棱两可。)
12.B(A却,表转折;B①准备,②干与;C如果;D很快,马上。)
13.B(之,指处理“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的事)
14.D(②写百姓得利;④写唐介被皇帝改迁;⑥写士大夫对唐介的敬仰。)
15.A(“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说法不对。见译文。)
四、16.
(1)唐介扣留文牒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
(2)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使自己担了杀忠直大臣的名声,就叫近侍大臣护送唐介至任所。(“中使”一词可不译)
17.(1)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2)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时伤感的情怀。
18.(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五、19.(1)春季万物复苏,万象更新。
(2)通过冬季新陈代谢,迎来生命的春天。
20.放弃了工作,放弃了沉思。
21.(1)说明春天由冬天孕育而生。
(2)突出强调了冬季既是孕育万物的季节又是人生的沉思的季节。
22.AD(全篇都以自然四季喻人生四季。前三段以自然四季类比人生,言“冬季是孕育的季节”;④⑤段,提示人们在这样的季节里如何孕育;⑥⑦段,回应前文,再次重申冬季是沉思的季节;第⑤段作者认为季节里的所有,也包括成功,都应在沉思中得到更新和超越。)
六、23.①处,“结果”改为“结晶”④处,“第一个成为”改为“成为第一个”
24.创造性思维获得实质性的内涵的条件是善于捕捉并反思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5.略
七、26.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唐介,字子方,是江陵人。(唐介)任莫州任丘县知县,正处在辽使往来的道路上,驿吏被辽使勒索以致无法维持生计,苦不堪言。唐介坐在驿站门口,下令说:“不是规定所应该给的,一切都不给。(只要)谁稍微毁坏我们的东西,就把他抓起来。”(辽使)都顺从地离开了。在田边的池塘每年泛滥,毁坏了民田,宦官杨怀敏负责处理这件事,想要划城西十一村的田地作为积水的地方,唐介(主持)筑了堤来拦住洪水,百姓都认为办得好。在德州当通判时,转运使崔峄拿府库里的绢配给百姓,但提高了价钱,唐介扣留文牒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崔峄发怒,屡次发公文责问唐介,唐介不为所动。不久果然不能实行。
(唐介)入朝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又转任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然之间被任命为宣徽使、节度使、景灵使、群牧使四使,唐介与包拯、吴奎等极力争谏,又请中丞王举正纠合百官集体在朝廷上向皇上论争,削去了他的两个使职。没多久,又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兼任河阳知府。
唐介对同僚说:“这是皇上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这一职位,而借河阳知府这个虚名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同僚们都模棱两可,只有唐介上言抗争。仁宗对他说:“任命的提议出自于中书省。”唐介趁机弹劾宰相文彦博在蜀州做郡守时制造了一种镶金的绸缎,用这种绸缎通过宦官打通后宫,而得到执政要职;现在重用张尧佐,是用来加强自己的势力,请求皇上罢免文彦博的宰相职务而任命富弼为宰相。又说谏官吴奎表里不一,看风行事。唐介的话都诚恳正直。
皇上大怒,推开他的奏疏不看,而且说要把他贬谪远方。唐介慢慢地把他的奏疏读完,说:“我受忠愤所激,即使对我处以烹刑我也不回避。贬谪远方又有什么可推脱的?”皇上连忙召来执政给他们看奏文说:“唐介上疏谈论大事是他的责任。至于说文彦博靠嫔妃的力量做了宰相,这是什么话呢?任用官员,她们怎么可参预呢?”当时文彦博在面前,唐介责问他说:“文彦博应当自己反省一下,如果有这回事,就不能隐瞒。”文彦博拜倒在地,不住地谢罪,皇上更加愤怒。梁适呵斥唐介叫他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连忙向前替唐介开脱。结果,唐介被贬到春州。王举正向皇上说这种处罚太重,皇上马上有所醒悟,第二天又把唐介的奏疏取来,改贬英州,同时罢免了文彦博的宰相之职,吴奎也被贬京外。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使自己担了杀忠直大臣的名声,就叫近侍大臣护送唐介到任所。梅尧臣、李师中都写诗赞美唐介,从此他的忠直声誉传遍天下,士大夫都称他是真正的御史,称呼他时一定称他唐子方而不敢直呼他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