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
高中语文第五册期末试题
卷首语:同学,人生如卷,那里有达芬奇、梵高的身影,有齐白石、徐悲鸿的肖像,还有杨利伟飞天巡航的人生轨迹……请用你的热情与智慧细心描画吧!
试卷说明:全卷分三部分: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3分)、阅读与理解(27分)、文章写作(50分),答卷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3分)
1.下列词语中形音义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老骥伏枥 目不遐接 惊魂甫(pǔ)定 无所适从
B.槁项黄畜(脸面) 聚讼不已 一言以蔽(概括)之
C.难以释怀 朝暾(dūn 刚出来的太阳)夕月 芸芸众生
D.出言无状 视若草芥 振聋发聩(kuì) 谬悠之说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2分)
A.印证 交相辉映 上映 向上反应
B.遗留 流连忘返 即使 既然如此
C.真切 砌茶倒水 磋商 心劳日拙
D.圆满 情有可原 焕散 世外桃园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开发区的白主任,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新港的协议。
B.他先是反复思考,认真研究材料,然后执笔成文,又不厌其详地推敲修改。
C.新来的李局长能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修改自己的方案,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D.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联谊会。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目前,教育界担负着培养大批思想品德好并能精通业务的科技队伍的艰巨任务。
B.为了弥补用水不足,只好将废水回收,开展一水多用和用河水代替自来水使用。
C.在世纪之交,全球政治格局由单极化向多极化纵深交错。
D.山林文学仿佛峻岭深谷的花朵,以自己特有的野逸的风姿和清远的芳香,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2分)
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这一错误举动,__________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______________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广大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_________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一系列____________表态和承诺。中方将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方提出___________交涉。
A.摧毁 损害 违反 郑重 严正
B.损害 伤害 违犯 庄重 郑重
C.损害 伤害 违背 郑重 严正
D.伤害 损害 违背 郑重 严正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2分)
山峰如屏,溪水如歌,鹅孵石铺就的古道,将你带入古老意境的同时,也将你引到了爱莲堂前。_______________大多数书写的是周敦颐和他的两位优秀后裔鲁迅、周恩来的名言警句。伫立堂中,你会情不自禁地去寻觅三位周氏奇人间千丝万缕的牵系。
①大门两边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
②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刻在大门两边
③言简意赅地道出源远流长并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周子理学
④言简意赅地道出周子理学的源远流长和对后世的影响
⑤堂中悬挂着好些书法作品,争奇斗妍的作品中
⑥堂中悬挂着好些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争奇斗妍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7.写出孟子的名言警句三句。(3分)
8.仿照下面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上文保持良好的衔接关系:(4分)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东方明珠,好像一枚待发的火箭,矗立于黄浦江畔,她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见证;中关村,宛然一座拔地而起的丰碑,坐落于京北大地,她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标志。
9.读下面《齐桓晋文之事》的一段文字,联系当今国家政策,请你谈谈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4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起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阅读与理解(27分)
(一)阅读微型小说,完成10-13题
弊 病
烟糖满桌,欢声笑语。老处长要退休了,全处的同志都来为他送行。欢送会上,大家扯起了吸烟的害处,老处长深有体会地说:“吸烟的鳖病很多。”
“弊病!”一位干事纠正道。态度诚恳。
“怎么会有弊病,鳖病嘛!”老处长以权威的语气做了结论。
“不对,那个字念弊,不念鳖。”又有几位干事纠正道。态度也诚恳。有的还拿出字典给他看:“bì弊,就是坏处、毛病的意思。biē鳖就是河里的王八。念鳖是读错了。”
老处长脸红了。尽管他没有看到谁有一点儿讽刺的意思。甚至第一次感到像和自己家里人那样随便坦然。回家时,他想了一路。在十几年的处务会议上,他经常提以“鳖病”二字,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吭声呢?
忽然他又想到:过去局里开会,常听局长念弊病,当时他还以局长念了错别字,想当场纠正:那个字不念弊,念鳖。但他当场也罢会后也罢,一直没有吱声。
10.下列对欢送会特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感情融洽,关系和谐,气氛亲切。
B.感情隔阂,关系紧张,气氛冷漠。
C.感情冷淡,关系破裂,气氛尴尬。
D.感情平静,关系疏远,气氛紧张。
11.“老处长脸红了”,这描写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为发现自己的无知而羞愧 B.为自尊受到伤害而愠怒
C.为得到真诚的帮助而感动 D.为多年的自我封闭而悔恨
12.下列四项,不属于作者所批评的“弊病”的一项是( )(3分)
A.只想着自身的“前途”,对领导的错误佯做不见。
B.一心要明哲保身,不敢触犯自以为是的领导。
C.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耻于当众承认错误。
D.既然是领导,当然要比部下高明,怎么会有错误呢?
13.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情节简单而意义深刻,借再小不过的事件,揭示了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主题。
B.作者借欢送会这平常的场景,用看似极平淡的叙述,热情讴歌了正直与真诚的可贵。
C.小说构思精巧。题目“弊病”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
D.作者精心选材与剪裁,小说详略得当,结构严谨;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二)阅读下列短文答题:
走 近 鲁 迅
如果有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那么我介绍你一个定心安神的好去处: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墓,上海山阴路鲁迅故居。这儿的黎明静悄悄。这儿的黄昏静悄悄。这儿的大天白日也静悄悄的!
|

下午的阳光暖暖地照着,红色的路标弧零零地立在小径交叉路口。但我还是不能很快地找到目的地。连问一问的人都没有。只碰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从树丛里穿过来,我从树丛里穿过去;我从树林里穿过来,他从树丛里穿过去。当第二次相遇时,我们同时停住了,互相打量片刻,开口了。他在寻找鲁迅墓山,我在寻找鲁迅纪念馆。我们的心马上贴近了。他是外地大学生,在上海打工,抽空骑一辆自行车跑来的。我们像父子一样相跟着上路了。
这就是先生的墓地了。他就静静地躺在那冰凉的石板下么?“民族魂!”的旗帜依然覆盖着他那枯瘦精粹的身躯么?风不动,树不摇,鸟不叫,我抬头看看天空,灰蒙蒙的,还算明亮,但没有太阳。一切都仿佛不是真的。然而,墓后阔大的石壁上分明是一排镂金大字“鲁迅先生之墓”。
我们一老一少长久地伫立着。然后,你给我拍一张照片,我给你拍一张照片。绝对没有任何人干扰,拍多少张、怎么拍都行。
在山阴路找到原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故居已是下午三时半了。这回只剩下我一个人了。那孩子说他必须赶回去了。这是一栋红色的旧公寓楼。先生的最后几年时光就是在最靠里边的一个单元里度过的。门锁着,外间两个管理人员在闲聊。我问,闭馆了?没有。解说员说着拿起一串钥匙,特意为我一个人开锁,开门,开灯……一股潮湿发霉的气息扑面而来。红木楼梯,一楼,二楼,三楼。客厅,餐厅,写字桌,海婴用的小座椅,先生停止思索于其上的窄窄的双人床……解说员解说得很耐心,很随意,很亲切,我听得很肃然,很感动,泪水湿了双眼。
后来,我明白她何以会如此温馨了。锁好门,送我出来,她说:“很少有中国人来参观,偶尔有几个日本人来看看……”
我怔住了。心中很不是滋味。我又想起了罗曼·罗兰。在读了《阿Q正传》之后,他哭了。他说,他看到了中国的良心,一个高贵的灵魂……
(1999年《新华日报》哈尔滨 李福亮)
14. 作者说鲁迅墓鲁迅故居是“定心安神的好去处”请概括说明原因:(2分)
答:
。
15. 作者说那儿的大天白日也是静悄悄,有哪些具体表现?(2分)
答:
16. 画线句子运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2分)
17. 作者“不是滋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此时心中的滋味是什么。(2分)
答:
。
18. 对本文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走近鲁迅”也就是去瞻仰鲁迅墓山、参观鲁迅故居的意思,以此为题,既写自己的游历又希望人们也能象作者一样去瞻仰鲁迅墓地故居。
B.在参观墓地之前,作者叙写遇到一位骑自行车来参观大学生,既增加游记的真实感,也是在写虽然目前愿意走近鲁迅的人少了,但年轻一代仍有没忘记他的人在。
C.全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是总起最后一段是总结,中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瞻仰鲁迅墓地,一部分是参观鲁迅故居。
D.全文行文紧凑,紧紧围绕“静悄悄”着笔描写,“静悄悄”是因为人们对鲁迅充满敬仰之情。
E.文中提到日本游客、罗曼罗兰,足以看出鲁迅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
19. 细读文章尾段,结合所学的鲁迅小说,试分析罗曼•罗兰哭泣的原因。(5分)
三、文章写作 ( 50分 )
(一)小作文(10分)
根据规定的情景,加上你的想象,写一段描写的文字,15 0个字左右(5分)情景:风涛中,立于礁岩上的少女。
(二)大作文(4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明人周密在《齐东野语》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猩猩长着人一样的面孔,既能说话,又会发笑。嗜好饮酒,喜欢空鞋子。有个人把他们所喜好的酒和鞋子摆在野外诱惑猩猩,自己藏在附近窥伺。猩猩看见这些东西,知道是投下的诱饵,就大肆谩骂这个人及他的祖父、父亲。他们还互相告诫不要落入圈套,呼朋引伴、边骂边离去。但没走多远,猩猩又回回头张望,既而互相商议道:“何不尝一尝?”然后回转来,先用指头蘸取品尝,接着就昏头昏脑也忘了先前的戒忌,开怀畅饮起来,直到醉醺醺地抓起鞋子套在脚上。那个藏在附近的人冲出来,将这群跌跌撞撞的猩猩收擒了。
文中的猩猩是人们嘲笑的对象,但我们人类在面对诱惑时又能比猩猩高明多少呢?请结合文意,联系自身或社会实际,以“面对诱惑”为话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题材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