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三轮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载体zǎi 压轴zhòu 叶韵xié 泥古不化nì
B.古刹chà 漂白piǎo 谮言zèn 与时俱进yǔ
C.笑靥yǎn 歆享xīn 龋齿qǔ 力能扛鼎gāng
D.感喟kuì 嬗变shàn 淋病lín 长吁短叹xū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刚接手会计工作,有时不免会忙乱一些,也难免犯点错误。
B.中国股市引领全球股市震荡的表现反映出中国资本市场已越来越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事实,同时也提醒我们,中国股市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等工作也势在必行。
C.中国画画家只要精通事物之规律,意识事物之常理,了解事物之常形,便可左右逢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搜尽奇峰打草稿”。
D.车商称,现在的消费者已经精明到“先上网了解车价,再挨家询价,最后往死杀价”的程度了,因此汽车降价是众望所归。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历了中国股市的“冰火两重天”后,投资者应该更加看清震荡市场的真实面目,提高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更加成熟的心态。
B.一国股市大震荡引发全球股市大波动,恐怕只有美国才有这种能力,因为美国股市市值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以上,占全球股市市值的1/3左右。
C.一切从零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经过3年的努力,中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已研制完成,有望在今年内飞向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
D.对于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向各个国家推荐的基本药物,政府要采取必要的组织、调控和干预措施,保证它们的购销、生产,也要保证其安全、廉价。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节选自《中国文史百科总序》有删改
4.以下不属于“以人为本”思想的一项是
A.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B.中国知识分子的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C.孟子强调“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
D.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的团结。
5.以下不能证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理论价值”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具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精神。
B.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统,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
C.尽管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
D.所谓“和”,指多样性的统一,是创新的源泉,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6.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观念中的“天”是个模糊的概念,它仅指神。“天”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在宋明理学阶段确立的。
B.中国知识分子对宗教思想相当淡薄,这与孔子始终强调“人”及儒教在中国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有密切关系。
C.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这是不恰当的。
D.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做事讲和谐,即用正确意见去纠正错误意思,达到恰到好处,而不人云亦云,盲目服从。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人类所创造的事物不是文化,如蚂蚁堆积的土山,蜜蜂造的巢。
B.人类在原始时期创造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都属于文化。
C.“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价值,就是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个人价值。
D.现在的世界更需要“和”,而不是“争”,如果再继续相互残杀,那么人类就没有希望了。“和”才是持续发展的准则。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8.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好饮酒,闲于占对 闲:空闲
B.年十三,因暴书 暴:露出
C.卿钥恒置何处 恒:长久
D.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牒:文书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有告其盗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庆以贼是乌合 欲以客往赴秦军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中的一个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3分)
(2)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3分)
(3)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从什么角度写景,描绘的环境有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3分)
答:
(2)诗歌按什么顺序结构全篇?(2分)
答:
(3)说说诗中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 _______ ,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歌台暖响, ___ ;舞殿冷袖, 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江山代有才人出, _____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4)穷则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___ 。(《孟子》)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今年早春,我终于应安徽友人之邀,去了黄山。如此闻名遐迩、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黄山,我却是第一次登临。并不是没有机缘,而是我对游览辟为旅游区的山水,并不特别热衷。因为,这些去处大多过分人工化,破坏了原有的质朴和自然美,往往去后反而感到沮丧。特别是,我见到的大山也太多了,那多在荒僻的周边的山野莽林之中。那里的山川,常令我流连忘返,别后,又令我时时眷念。在我国,西南高原的巍峨的山,孕育出像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这样的浩浩大江。险峻的山,也仍然是在西南,如川藏滇之间的高山峡谷地带。而绚丽的山,要算是西双版纳的山了,它的美主要是由于那神奇的植被——热带雨林。幽静而洁净的山,该是位于我国极北之地的大兴安岭。冬季冰封雪覆的皑皑群山中,生物几乎都蛰伏了,小河也沉默了。即使是生物繁衍成长的短暂的春、夏、秋季,植物悄悄而匆忙地开花、结实,野禽野兽也悄悄完成它们的恋爱、结合和生育子女。常听到的呦呦鹿鸣和啄木鸟宛如敲击木鱼的叫声,反而增添了林地的寂寥。清澈的冷水河平缓地无声地流淌,没有浪花,偶尔有鱼掀起的涟漪,又很快平复了。
这次到黄山,黄山没有让我失望。皖南的早春,苍翠的群山,时而展现在丽日之下,时而阴掩于云幔雾帐里,时而浸润于靠靠细雨之中,无论晴朗或阴晦,无论澄澈明丽或绰约荡漾,山光水色,瞬息万变,无不宜人。黄山虽游人如织,山径林间并无遗弃物,实在难能可贵。旅游设施,如食宿处,如索道等,均较完善,管理当属上乘。黄山无疑是我国完美的山水旅游胜地。是的,作为山岳来说,黄山是太完美了。重峦叠翠,绝壁峡谷,松柏藉翠,花树如炬,清泉激石,山径蜿蜒……应有尽有。不过,尽管如此,我也不认为黄山归来就不必看岳了,它仍然不能取代我国众多的山岳。任何完善的事物,都不是唯一的、极致的,这亦如文学艺术。近来,常见一些极端的文字(不是广告,而是研究家的文章),推崇某一产品,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非此即彼,无出其右。我们何时不再极端了呢?君不见,曾几何时,有那么几出戏,就曾经被推到过极致的顶峰之上,到了今日,哪怕有拔九鼎之力,也无计再让它们占领舞台了。即使是经典传世之作,也仍不能是唯一的。如唐代仅有李杜的,而没有同时代的璀璨群星般的众多诗人的诗篇,那作为历史的盛唐时代也将要逊色多了。所以,我以为,黄山虽好,归来倒是一定还要看岳的,仅我国美好的山水风景点,就不可胜数,在广袤的土地上,不是孤峰独秀,而是群峰并立。
14.文章主要游黄山,第一段却写了我国西南及东北的山,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这次到黄山,黄山没有让我失望。”黄山没有让作者失望,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字数不要超出方格)
答:①黄山
;
②黄山 ;
③黄山 。
16.文章结尾说到唐诗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篇文章一反“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而提出了“黄山归来要看岳”,作者的理由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8.依照例句,另选两个事物,写出两个有意蕴的句子。(6分,每句3分)
例:叶是树的眼睛,看过荣枯,阅尽春秋。
答:①
②
19.调整画横线部分的文字,使各语句格式协调、衔接紧密(可以调换语句顺序和语句内部词语的顺序,但不得增、减或改换原文的文字)。(3分)
生活中肯定存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丝毫也想不起数字来。父亲不是他的工龄和退休金数目,女儿不是她的考试成绩和学生证号码;而是一张皱纹密布的脸和白发苍苍,而是笑靥浅浅和流露着渴求的双眼。体贴、娇嗔、酒吧台前温柔的细语、会心的微笑、电梯间里熟悉的问候……亲近是数字的天敌。
调整后为:
20.按照下面的要求,分别把“路灯”、“细雨”、“笑声”组合扩展成一段描述性文字。词序可以颠倒,每段不少于40字。(6分,每句3分)
①表现自己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
②表现自己不如意时的烦恼心情:
七、作文(60分)
请以“佩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第三轮模拟试卷 (五)
语文参考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1.B项.(A.载体zài C.笑靥yè D.淋病lìn )
2.D项.(A项正确,“不免”指免不了;“难免”指不容易避免。B项正确,“反映”指把客观事实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指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C项正确,“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D项“众望所归”是指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应改为“大势所趋”。)
3.C项.(A项“提高……心态”不搭配;B项“以上”赘余,或将“超过”改为“在”;D项语序不当,“购销、生产”要对调。)
二、(12分,每小题3分)
4.D.(第3、4段都讲“以人为本”,ABC都在第3、4段,D属于“以和为贵”的精神范畴,在最后一段,这段中心意思讲的就是强调“以和为贵”)
5.A.(答非所问;B第3段第1行。C第3段第6—8行。D第5段第2行等)
6.A.(“它仅指神”一句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 B综合3、4段可以看出。C第4段第3—5行。D第5段第1、2行)
7.C.(A、B见第1段对文化的定义C、“以人为本” 是指强调人的价值,而不是意味着以“自我”为中心D、依据是第5段倒数第2行)
三、(9分,每小题3分)
8.D项.(A闲:同“娴”,熟练、熟悉;B暴:通“曝”,晒;C恒:经常。)
9.C项.(均是副词,竟然、却。A项①代词,他;②副词,表祈使语气。B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D项①动词,认为;②介词,和、跟。)
10.D项.(匿名信为柳庆所写,“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也与原文不符。)
四、(23分)
11.(9分,每句3分)(1)如果给我带上镣铐,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
(2)不久,门还是关锁得好好的,金子却全部丢失了。 (3)倘若他这话有应验,我大概也差不多吧!
12.(8分)(1)前句从听觉上写数里外就听到水声,衬托山区的寂静凄冷;后句从视觉上直写稀稀落落的山村人家。首联点题,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渲染出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2)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随时间的推移(或:按诗人的行踪)顺序。 (3)诗人的心境发生了由第二句在萧索荒凉、阴森可怖的旷野中的惊惧到第四句隐约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炊烟的欣喜的变化。
13.(6分,每空1分)
(1)别有幽愁暗恨生 银瓶乍破水浆迸 (2)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3)各领风骚数百年 (4)达则兼济天下
五、(22分)
14.【答案】衬托,以西南的山的巍峨、险峻、绚丽和东北的山的幽静而洁净为下文写黄山的美(没有让我失望)作铺垫,也为下文表明“我也不认为黄山归来就不必看岳了”的观点张本。 【分析】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本题要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考虑这段文字跟主体内容的关系及在全篇中对主旨表达的作用。
15.【答案】①无论阴晴,山光水色宜人;②游人如织而环境清洁;③设施较完善,管理上乘。 【分析】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中“这次到黄山,黄山没有让我失望。皖南的早春,苍翠的群山,时而展现在丽日之下,时而阴掩于云幔雾帐里,时而浸润于靠靠细雨之中,无论晴朗或阴晦,无论澄澈明丽或绰约荡漾,山光水色,瞬息万变,无不宜人。黄山虽游人如织,山径林间并无遗弃物,实在难能可贵。旅游设施,如食宿处,如索道等,均较完善,管理当属上乘。黄山无疑是我国完美的山水旅游胜地。”这段文字是总分总的结构,对分述部分加以提取整合,便可得出答案。
16.【答案】以唐诗为例,进一步说明“任何完善的事物,都不是唯一的、极致的”,从而证明“我也不认为黄山归来就不必看岳了,它仍然不能取代我国众多的山岳。”“黄山虽好,归来倒是一定还要看岳的”的观点。【分析】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
17.【答案】①任何完美的事物,它的完美也只是一种美,不能代表其他类型的美。(都不是唯一的,极致的)。②就像文学艺术作品,即使是经典传世之作,也不是唯一的。③我国的山岳不是孤峰独秀,而是群峰并立,各具特色。(每点给2分)【分析】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以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对“不过,尽管如此,我也不认为黄山归来就不必看岳了,它仍然不能取代我国众多的山岳。任何完善的事物,都不是唯一的、极致的,这亦如文学艺术。近来,……我们何时不再极端了呢?君不见,曾几何时,……即使是经典传世之作,也仍不能是唯一的。如唐代……所以,我以为,黄山虽好,归来倒是一定还要看岳的,仅我国美好的山水风景点,就不可胜数,在广袤的土地上,不是孤峰独秀,而是群峰并立。”这段文字作层次分析:提出论点-以文学作品为例论述-得出结论,思路十分清晰。
六、(15分)
18.水是河流的肌肤,感知冷暖,经受雨雪。 日历是岁月的双脚,走过兴衰,历尽沧桑。
(本题的“仿写”重在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联想能力。答案评分要求:①必须选写两个事物;②仿写的句子应该有意蕴,即蕴含情感或哲理;③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后两个分句延伸的内容意义必须与喻体的特点相吻合;④句式必须与所提供的例句相同或相近;⑤语言平白、不简洁、连贯性差的酌情扣分)
19.①将第一句话中的分句顺序调整为“不是……而是;不是……而是。”(1分)②将“而是一张皱纹密布的脸和白发苍苍”调整为“而是白发苍苍和一张皱纹密布的脸”(1分)③将“酒吧台前温柔的细语、会心的微笑”调整为“会心的微笑、酒吧台前温柔的细语”(1分)
20.符合规定的情景,语意连贯,句子通顺,可获满分(每句3分)。否则,酌情扣分。
七、(60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柳庆字更兴,小时候就聪明灵活有气度,博览群书,不咬文嚼字,喜欢饮酒,擅长应对。在他十三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柳僧习试着让他从杂赋集中找出一篇千字多的文章来背诵,柳庆立即读三遍,就能背出来,一字不漏。
大统十年,柳庆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并代理记室,不久以本官身份兼任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是魏帝的至亲,他的外甥孟氏常常横行霸道。有人告他盗牛,柳庆查获实情,即刻下令把他关押起来。孟氏一点也不害怕,竟对柳庆说:“如果把我带上镣铐,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元欣也派人来申辩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召集僚佐属吏,充分地揭露孟氏依仗权势欺压残害百姓的罪状。话一说定,就下令将他打死。从此以后,权贵之家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有一个商人带着二十斤金子京城,寄居在别人家里。他每次要外出,常自已拿着钥匙。不久,锁还是好好的,金子却全部不见了。商人认为是房东偷窃。郡县审讯拷问,房东被迫认了罪。柳庆对这个案子有怀疑,于是把商人叫来询问:“你的钥匙经常放在哪里?”回答说:“常常自己带着。”柳庆问:“你曾与人同住吗?”回答说:“没有。”又问:“曾与人一起饮酒吗?”回答说:“有一天曾经与一个和尚两次饮酒,喝醉后白天就睡了。”柳庆说:“那和尚才是真正的盗贼啊。”立即派人捉拿和尚,那和尚竟带着金子逃跑了。后来抓住和尚,追回了那些金子。
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郡县官吏审问追查,没有人知道强盗藏身的地方,邻居被拘禁了许多人。柳庆认为盗贼是乌合之众,可以通过诱骗来捕捉他们。于是他写了一些匿名信,贴在好些官府门上,信上说:“我等合伙抢劫胡家,同伴各种人都有,恐怕终究要泄露出来。现在想要自首伏罪,又怕难免一死。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就愿意来告发。”接着柳庆又张了一道免罪的文牒,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的一个家奴反缚双手到文牒前自首,因此将盗贼一网打尽。柳庆主持公道明察秋毫的事迹,都是类似这样。他常感叹地说:“汉代的于公自称办案无私,开了一道高门等待子孙封高官、坐高车时用,倘若他这话有应验,我大概也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