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阶段检测语文科试题

2014-5-11 0:11:44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阶段检测语文科试题

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       审题:李达均     考试时间:2006年10月19日

本试卷分两部分五道大题27小题,共12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所有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须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透明胶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68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段,完成14题。

《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很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甚至可能是他最早的作品;有的则认为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而曹大中先生则曾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从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看,就反映出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来。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1.对《橘颂》创作时间众说纷纭,第一段提到了一些原因,下列各项中不成为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对此认识就很模糊。

B.有的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有的认为作于顷襄王晚期,还有人认为是屈原绝笔。

C.屈原距今时代久远,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

D.至今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或有认识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

2.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点依据是(3分)【  】

A.屈原写《橘颂》借鉴《士冠辞》,未必在行冠礼之后。

B.《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

C.从《橘颂》及屈原其它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

D.屈原完全可以在晚年回顾生平,总结志行。

3.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其对后世贡献之大。

B.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作者的结论与曹大中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C.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肯定的。

D.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古代著名学者的观点也要多方分析参照,不可盲从。

B.在研究学术问题遇到困难时,思想方法,应该灵活。

C.在学术问题上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并在发表己见时能够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D.本文在认真研究前人观点、各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了“晚年”说,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㈠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时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兵且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乾兴初,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复谏议大夫,徙河北都转运使。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宋史·列传第五十八·胡则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称旨           对称:回答符合

B.为羡余          籍:没收

C.丁谓党          坐:犯……罪

D.再迁兵部侍郎致仕      致仕:退休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胡则“尚风义”的一组是3分)【  

①已而果为则所料。      ②籍为羡余,不之罪。

③谓贵显,故则骤进用。   ④则命贷钱三百万。

⑤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  

⑥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胡则果敢有才气,一次入朝奏事时,宋太宗询问他边策之事,他凭借其回答而深受太宗赏识,名字被记进了中书省。

B.胡则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认为不能像马援那样重罚犯错者,因此他对于那些私自藏匿铜钱的官吏宽大为怀,并没有加以追查。

C.胡则担任广西路转运使时,对落难求助的外国商人,不顾手下官吏的反对,借给了他们三百万钱,表现出了急人之困的品格。

D.胡则为官有才干,屡受重用,但“喜交结,尚风义”的性格也曾使他犯了不少错误,致使他一生仕途坎坷。

8.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微子几败我事。(3分)

译文:                               

②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3分)

译文:                              

③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3分)

译文:                              

㈡ 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代小令,完成9-11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注:①三国鼎分:指东汉覆灭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牛继马:相传建立东晋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

9.对于上述两首元代小令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首小令切入的角度相同,都以写景入题,但前者写景气势雄壮,后者写景平和恬淡。

B.“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三国鼎分牛继马”两句各有深意,前者饱含着愤郁之情,后者流露的是嘲讽之意。

C.两首小令的结句用语相仿,意义相同,都以“兴”“亡”对举,议论精辟深邃,饱含哲理,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D.两首小令表达的主题不同,前者怀古讽今,表达对封建王朝的罪恶的揭露和鞭挞;后者叹世归隐,表达了对现时的冷淡和嘲弄。

10.两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山坡羊·叹世》进行分析。(4分)

答:                                 

                                     

                                     

                                     

                                   

11.两作的结句用语相仿,可表达效果却不一样,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㈢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2)重湖叠巘清嘉,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乙  选考题(23分)

请在以下两类选考题中任选一组作答,不跨大类选做小题。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16题。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13.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作品写战场交锋,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双方的对峙与两个人的交手,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可谓别出心裁。

B. 年仅23岁的“他”,将“河”想象成恋人,对其神往之情就不再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 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们,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大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表现出界河带给将士们的痛苦与折磨。

D. 作品善于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中去塑造,以“他”为代表的士兵,徘徊在军纪与人性之间,既有普通人的情感,又须履行军人的职责,人物形象丰满,富于感染力。

E. 这篇作品最大的悲剧性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在对敌斗争中,这是一个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

14.“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从全文来看,文中画线的这句话有何作用?(4分)

答:                                 

                                   

15.文中画线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请补出这句话蕴含的潜台词。(3分)

答:                                  

(2)这句话在作品中有何作用?(3分)

答:                                 

16.请找出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9分)

答:                                 

                                     

                                    

                                    

                                    

                                    

                                    

选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人物访谈,完成17~20题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附】背景简介

王洛宾(1913—1996年),中国著名作曲家。有“西北歌王”、“民歌之父”之美誉。一生创作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其他音乐作品,出版歌集10本。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家喻户晓、传唱不衰。本篇是上海《文汇报》记者肖英于1995年对王洛宾先生作的访谈。

17.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F.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G.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18.结合相关文段的内容,回答问题(9分)

(1)第①节访谈末尾,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这里“生活的方向”指什么?(3分)

答:                                   

(2)第②节访谈中,王洛宾引用小和尚的故事有何用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                       

(3)第④节访谈末尾,“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什么?(3 分)

答:                                   

19.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20.王洛宾先生说:“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你是否赞同?你能否结合自己对音乐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6分)

答:                                     

                                       

                                       

第二部分 表达交流(82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2分)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我与同事们一直保持中距离,不偏不倚,不太疏远,也不靠得太近,这样更有利于工作。

B.对这两支球队之间多年的积怨,球迷们早已讳莫如深;究竟哪队技高一筹,今晚比赛可见分晓。

C. 百名教授学者十余年来殚精竭虑,通力合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终于问世了。

D. 那尊雕像屹立在那里已经许多年了,几乎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霜打日晒,栉风沐雨,都没有改变它的英姿,也没有改变人们对它的崇敬。

2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工程将加大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力度,以扩大韶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的知名度。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浈江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D.刘金生还先后将集体企业的8辆小轿车分别送给陈希同及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长期使用。

2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②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③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⑤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了,便回来了。

A.⑤③①②④  B.①⑤②④③   C.⑤②①④③  D.①⑤③②④

24.用“考生和高校”作开头,重组下面句子,不得改变原意。(4分)

前年开始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因而受到高校和考生的普遍欢迎。

考生和高校                             

                                   

25.临近毕业,老师为同学留言赠别。请你模仿例句,另选两门学科的老师,以他们的身份,分别给同学写一则赠言,每则不超过30字。(4分)

例句:英语老师——人生可以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但绝不能有一般过去时和将来时。

     老师——                                                                           

     老师——                                  

26.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某班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举行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5分)

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

五、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古时中州(河南)有一蜗牛,痛感以往的碌碌无为,于是奋然立志,准备东上泰山,作一次壮游。计算一下路程,要走3000多年。于是打算南下长江、汉水,计算一下里程,也要走3000多年。再估量一下自己的寿命,却已经来日无多。于是悲愤交加,郁郁而死,落得一个被蝼蚁之辈耻笑的下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68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12分)

1.B(是众说纷纭的现象,不是原因) 

2.C(注意“特别是”“根本”)

3.C(A.引用王逸的观点说明了众说纷纭原因之一是对屈原思想感情特点及发展变化有把握不准、不够深入的地方,并非说王对后世的贡献 B.二人观点不一致,作者认为是晚年之作,曹大中认为是屈原的绝笔 D.作者认为《橘颂》“可能”受了《士冠辞》的影响,而并非“确实”)

4.D.(“晚年”说本是作者一家之言,说“不容置疑”绝对化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文言文阅读(18分)

5.B(籍:登记,《鸿门宴》中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句;A是古今异义词;C中的释义为“坐”的常见义项;D中“致仕”的理解应该结合语境进行)

6.C(①表现其料事如神,③表现丁谓知恩图报,⑤表现胡则正直敢言。)

7.B(马援并没有重罚犯错者,他是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的,“并没有加以追查”也有误,应该为“追查却不定罪”。)

8.①如果没有你,差点坏了我的事。(3分) (全句译对得1分,“微”“子”译对各得1分。)

②又审查了宜州犯了死罪的十九个人,替他们明辨而让其中的九个人活了下来。(3分) (全句译对得1分,“按”“活”译对各得1分。)

③如今因为胡则罪名除去而突然间给予他一个好职位,那么拿什么来讽劝那些在职的官员?(3分) (全句译对得1分,“何以”“风”译对各得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办事果断坚决有才干。凭进士踏入仕途,先是补任为许田县的县尉。当时朝廷正对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胡则一部运送粮草,给他一个月筹办。胡则说道:“给一百天准备,尚且恐怕不够,怎么就给一个月呢?”索湘害怕没有什么可用来供给,就派胡则入朝上奏。宋太宗顺便拿安边之策询问他,他的回答很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太宗看着左右的侍从说:“州县中怎么会缺乏人才呢?”于是命侍从把胡则的名字记录在中书省。后来李继隆讨伐叛贼,很长时间未能取胜,索湘就对胡则说:“如果没有你,差点坏了我的事。”一日,李继隆发文到转运司说:“军队将要向前深入,粮草还有后续的吗?”胡则告诉索湘曰:“他的军队长时间在外想要回来,只不过想拿粮草缺乏为借口罢了,我们姑且拿粮草有余回复他。”不久果然被胡则料中。后来胡则被授任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查获了当时官吏私自藏起来的数万斤铜,官吏们害怕得要死,胡则说:“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最后登记为铜场的盈余,没有给他们定罪。后来胡则又改任为江、淮制置发运使,逐步至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当初,丁谓考取进士后,曾经客居许田县,胡则十分优待他,(后来)丁谓显贵为宰相,所以胡则一下子受到了提拔重用。到如今,丁谓被罢去参知政事(即宰相)一职,朝廷就将胡则调出京城担任京西转运使,后又升至礼部郎中。……调任广西路转运使。有一艘外国商船遭遇台风飘泊到了海南,并且说缺粮,不能离去。胡就则下令借给他们三百万钱,手下官吏禀告说外国人生性狡诈,又说海上风波不可预料。胡则曰:“他们因为以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后来这些外国人如期偿还了借贷。任职期间,胡则又审查了宜州犯了死罪的十九个人,替他们明辨而让其中的九个人活了下来。

乾兴初年,由于牵连到丁谓党一案,胡则被降职担任信州知府,后调任福州……又升任太常少卿、任池州知府。没有前往,又升任谏议大夫,调任河北都转运使。当初,胡则在河北任职时,殿中侍御史王沿曾经到胡则处借官船贩盐,又以他儿子为名义请求买酒场。到如今,张宗诲检举揭发了这些事情,朝廷查究属实,就把他调去任陈州知府。一个月后,授任为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大臣刘随上疏说道:“胡则邪贪滥名闻天下,最近命他任池州知府,不肯前去,如今因为罪名除去而突然间给予他一个好职位,那么拿什么来讽劝那些在职的官员?”后调任到杭州,再升任至兵部侍郎直到退休而死。

胡则没有廉洁的名声,他喜欢交结朋友,崇尚侠义。在福州时,前任太守陈绛曾请蜀人龙昌期给众人讲授《易经》,两人从中谋利十万钱。陈绛犯罪暴露后,于是龙昌期就从成都被押送到福州。胡则亲自为他打开镣铐,并且以贵宾之礼招待他,又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偿还。

㈡ 诗歌阅读(9分)

9.C(3分)〖这个评价只适合张作,对陈作的结尾评价过高。陈作结句表现消极虚无的态度。〗

10.以景衬情。(1分)《潼关怀古》写景气势不凡,而《叹世》的写景也是十分出色的。作者描写了寄情于渔樵之乐,流连于茅檐风光的隐居生活,山水如画,妻子儿女和我一样安于贫贱,种植养捕的劳动生活是这样的充实,渔夫樵子的朋友相见,除了交谈庄稼,再无世俗利禄的话题。这正是活用了陶渊明“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诗句,写出对宁静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赞美,情趣高雅,是此作动人之处。(具体“景”“情”各1分,表达通畅1分)

11.(2分)张作警辟深沉,高度概括,富于哲理,发人深省;而陈作虽然用语生动,可是冷嘲热讽,抹杀是非,流于冷漠,失于消极。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乙  选考题(23分)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3.(4分)【 C 】【 E 】〖答对一个得2分,共4分〗

1.4.(4分)①与前文照应,强调禁令对士兵的钳制使其失去自由;②为后文引线,预示着在战争这场噩梦中,士兵将失去生命。[评分标准:每点2分。]

15. (6分)(1)“为什么要剥夺他人的生命呢?”“为什么一定要有战争呢!”“为什么生而平等的人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呢!”……[答案虽不唯一,但须符合对“战争与生命”的反思]

(2)激起士兵的反战情绪,揭示作品的主题。

〖评分标准:第一问3分,符合确定的情境、意味即可;第二问写出一层给1分,写出两层给3分。〗

16.(9分)①天气由春寒料峭突然放晴,眼前是一派明媚和煦的春色!②那条界河水流滔滔、水声潺潺,表露出不可抗拒的诱惑力。③界河两岸的鸟群在自由飞翔,与人类友好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无不表现了对生的渴望,对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既衬托出一个23岁充满生命力的士兵形象,又侧面烘托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主题。

〖评分标准:三点自然景物描写各1分;两点作用(塑造形象上、表现主题上)各3分,意思对即可。〗

选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17. 【 C 】【 G 】〖答对一个得2分,共4分〗

18.(1)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1分),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2分)。

(2)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3分。写出“辉煌”1分,答出“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2分)

(3)应多方面看问题(1分),保持良好心态(2分)。

19.特点: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2分)

目的: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2分)

20.这是一道开放程度较高的题目,回答应展现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评分:①有没有事实依据和探究味道;②观点是否清晰,分析是否言之有理;③语言是否通顺流畅。(6分)

〖不同观点,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

〖考场答卷佳作展示〗(作者:高三10班 任小洁)

答:赞同。这句话点明了民族文化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民族文化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美的、生动的元素,正是大西北独特的民族风味强烈吸引着王洛宾,激励他创作。音乐创作要吸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对民族语言进行美化,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最有文化内涵,才最具生命力。除此之外,文学创作、舞蹈艺术也如此,人们借用优美的文字或肢体语言对民族语言进行再创作,从而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及其深厚的内蕴。

第二部分 表达交流(82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2分)

21.C(3分)〖A“不偏不倚”并非指交往距离,而是指处理问题的公正态度,望文生义。B“讳莫如深”指隐瞒事实真相,惟恐被人知道,此处的语境需表达的意思是“深知”。D、“栉风沐雨”形容旅途奔波劳累,不避风雨。C“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

22. A(3分)〖B、“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由于”应放在“公务员”之后,或者删去。C、“原因”和“恶果”重复,应删去一个。D“陈希同及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有歧义。〗

23.D(3分)〖五句话陈述的对象是“他”,叙述“他”现在的境遇和心情;从国外回到故乡之后遭受排挤、迫害,使躲到乡下去教出糊口。句④说明“他”趁去了航船进城的原因。可抓住关键词:经历、回故乡、无地可容、躲在乡下、气闷进城。〗

24.(4分)

考生和高校普遍欢迎前年开始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

〖评分标准:“普遍欢迎”1分,每句各1分。〗

25.答案示例

语文老师——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

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绝对没有直线。

音乐老师----人生可以有优美的乐曲,昂扬的音调,但不能有委靡的音节。

〖评分标准:符合学科特点1分,语言连贯1分。〗

26.答案示例: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评分标准:(1)要适时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至少两句,2分;(2)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2分;(3)收束语,1分;(4)不足字数扣1分。〗

五、写作(60分)

27.(60分)

等 级 评 分 标 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2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感情虚假

20

切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漂亮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20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细节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点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实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新巧 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每用错3处标点扣1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审题提示】

思考: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为反面材料。反面材料立意时要考虑的是,它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与警示?如从正面立意,又该怎样说?再则,反面材料是否还存在某些可取的方面?可参2006年全国高考卷(1)之作文试题。

立意: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

莫明其妙的题目:

《智者》《感悟过后》《老大徒伤悲,晚否?》《开在悬崖边上的花》《分裂》《精神长存》《会当临(凌)绝顶》《考虑结果的结果》《发着高烧的暑假》《思维的转换》《告别忧郁寡欢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