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

2014-5-11 0:11:44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I(选择题共30)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跻身  禀赋   披沙捡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赃款  防碍   甚嚣尘上  黄钟毁弃,瓦斧雷鸣

C.松弛   皈依   歇斯底里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D.信笺  凑和   莫衷一是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2.下列各句中划线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总认为语文难学,其实无论哪一科,不经过刻苦努力都不会一气呵成

B.只要各级干部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身作则,群众就会上行下效,爱岗敬业,我们的各项事业就会不断发展。

C.许多克隆动物在出生24小时内就因某种脏器异常而夭折,而正当壮年的多利羊又突然死亡,这表明人们对克隆动物健康问题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D.营养专家指出,为婴儿添加水果辅食时,家长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原则,最好给孩子喂食香蕉、苹果等司空见惯的水果,以防出现过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就复旦大学今年自主招生以面试为主,高考成绩为辅的做法,有关人士指出:“这是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

B.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保意识,使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C.这种通过对人物的某种特征着意点染来表现人物,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D.肆意编造一些“趣闻”来迎合部分读者的需要,出版社赚了钱,可是那些书能起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呢?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     ,     ,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①②③④    B .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近两年,美国和欧洲科学家相继发表文章指出,北极地区的冰川正在退缩,要不了几年北极地区将冰雪融化,无所覆盖。世界在改变,我们正面对一个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意义相似的“新发现”,但这次发现的是一直存在的一片巨大陆地和相当于5倍地中海面积的海洋。

这个关于北极因冰川融化殃及生态系统的极为可怕的前景,在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芬兰、丹麦和美国等北极圈国家眼中却是另一番情景。尽管存在关于大陆架海域和海洋主权的国际公约,上述国家还是提出了领土问题。

据《纽约时报》报道,北极圈各个国家已经开始动作,希望在冰雪最终融化的北极地区的开发中抢占先机。那里是充满自然资源的处女地,将十分有益于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新的大陆和不再寒冷的广阔海洋,就是将来的渔业资源、黄金航线、旅游目的地和价值很高的不动产。专家们猜测,地球上尚未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1/4储藏在北极地区,但现在没有人清楚这些资源属于谁。

不过这些消息对于像帕特·布罗埃这样的人来说却是金子一样的宝贵。

美国丹佛的企业家布罗埃1997年以不可思议的7美元的价格,在哈得孙海湾向加拿大政府购买了一个废弃无用的港口。纽约的媒体刊登的一篇文章表示,一旦北极的夏天让终年的冰雪融化,布罗埃以及其他很多以可笑的价格买下北极冰雪之地的“天真”企业家将成为超级富豪。

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在北极地区这块相当于新发现的大陆中,列强已经开始瓜分行动。

最早动手的是俄罗斯。2001年它设想要求得到北冰洋的一半海域。由于其他国家以缺乏地理资料作相关决定为由提出抗议,俄罗斯决定派遣一支科考队坐船去收集证据,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是,俄罗斯的科考船在没有破冰船的帮助下抵达了北极点,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来到北极点的船,这一切都归功于正在加速的融冰。

美国因为阿拉斯加州也被列入北极圈国家之一,现在它亦希望扩展自己的领土。参议员们以“损害主权”为由反对美国在某些领土协议上签字。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它是最反对采取措施制止气候变暖的国家。美国还举行了最高级别的会议分析北极解冻的影响和结果。

《纽约时报》报道说,美国情报机构1月份召集各领域资深专家进行了一次分析北极形势的会议。这次会议的总结报告写道:“我们需要谈判新疆域、新航线,分析潜在能源、渔业和其他资源的开发,考虑国家安全。”

估计北极圈内居住着400万人口,其中包括15万因纽特人。这些土著人在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上狩猎、捕鱼和生活了几个世纪。他们确信一旦北极解冻,他们的家园将遭受入侵,因为全世界都将对北极地区感兴趣。一场新的、突如其来的和灾难性的征服运动就像北极解冻那样逼近眼前,而因纽特人和北极熊的“古老权利”在它面前显得那样脆弱无力。

                       (节自2005年10月31日《参考消息》)

5.下列有关“北极冰雪融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极冰雪融化,主要是由于全球气温变暖造成的。

B.北极冰雪融化,将为人类带来大片新的陆地和海洋。

C.北极北雪融化,将对人类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D.北极冰雪消融,将给北极圈带来丰富的自然资源。

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文中新的发现是指发现了5倍于地中海面积的陆地与海洋。

B.地球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1/4储藏在北极地区,列强已开始瓜分。

C.第一支到达北极点的科考队是2001年俄罗斯派出的一支科考队。

D.因纽特人不仅面临北极冰雪融化的危险,而且也将面临被征服的危险。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前几十年,如果没有破冰船的帮助,科考队根本不可能抵达北极点。

B.美国没有签署《京都协议书》,全部动机是为了加速北极融冰以获取利益。

C.北极冰雪的融化,将使世界上许多地方遭受灭顶之灾,人类应该密切关注北极的变化,尽快制订出应对措施。

D.北极冰雪的融化,将会导致北极熊的彻底消亡。对北极资源争夺,必将引起政治、

外交、军事的冲突。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折狱。且简而易从,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亦可乎!”太祖其议。历甘陵、沛、阳平太守,所在有绩。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讬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於上,吏祸於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於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臣愚以为专以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有删节 )

   注:①太祖:指魏武帝曹操。②菅长:菅县县令。③主簿:县令的下属,主管文书。④掾吏:县令的属官。⑤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地方的官员。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贼至,以刃芝      临:对着

  B.芝节客王同等为兵  差:缺少

  C.若不胜,或至诬服  掠:拷打

  D.太祖其议         从:听从,同意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有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①母老,唯在诸君

  ②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

  ③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君劣於上,吏祸於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⑥专以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

  A.②③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看,司马芝为官一生经历复杂,但并不坎坷。从荆州到河南,从地方到朝廷,从为民到为官,他都能保持正直的本色。

  B.本文选取的材料虽然集中在司马芝为官的主要事迹上,然而开头写他避乱荆州,遇贼救母一事却很典型,不可或缺。

  C.这篇文章选取司马芝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处理政务的言行,塑造了一个忠孝正直,不徇私情,有远见卓识的官吏形象。

  D.以事写人,以小见大,是史传类文章常用的手法,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以司马芝生活小事,凸现他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注】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写了词人几个生活阶段?请具体概括。(4分)

    答: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诸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五.(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昨晚,你看月亮了没有?  

    ①我热爱三尺讲台,并呼吁社会崇敬三尺讲台。因为,文明从三尺讲台前出发。教育曾是风波叠起的领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沉思和教训。我只想说一些细事,青苹之末,涟漪起处,也许会带来些许启迪。我认为,教育最忌说教,说教多伪饰,失真诚,远深情。教育应具备审美品格。教育要以美好的感情为引线;只有真善美,方能产生精神的魅力,方能产生教育的魅力。

   ②1997年秋,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学生端坐整齐,听校长讲话。他们没有想到,讲话竟是这样开始的。那天是八月十六,我问学生:“昨天晚上,月白风清,你们看月亮了没有?”学生有说看了,有说没看。我接着说:“看月亮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看月亮时,你们会想念妈妈,会想念故乡,会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没想到,这段即兴谈话,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这几年,我在学生的来信中,不断读到他们复述这个话题。我还在报纸上,看到他们写的文章。一直到2002年,我还读到刘静同学写的一篇文章《今夜月儿明》。她说,当时校长发问时,话音未落,便引来一片唏嘘,有的同学竟当场落了泪。她说,从那次开学典礼后,每年中秋,他们都坐在大操场上看月亮,念儿歌,讲着童年和故乡的趣事,还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句:“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讲着亲情和祖国的话题……

   ③学生的来信和文章,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坚定了一个信念:教育的审美品格是教育的奇妙力量。老生常谈的说教和别致亲切的启迪,效果完全不同。有一次,在处理学生违规事件时,我与美术系学生谈话。我说:“你们都是学绘画的,整天调配颜色,你们说,这世界上什么颜色最美?”学生一时不知我问话的意向,迟疑片刻,我自问自答:“世界上最美的颜色是羞色!”这意外的答案,引起了学生由衷的赞同,会心的微笑。我接着说:“羞色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羞色阻止人走向卑鄙。康德说:‘羞色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羞色使人自爱、自重、自尊、自律,羞色使人止于礼,合乎情,趋于善,臻于美。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要后悔!马克·吐温说:‘人是惟一会脸红的动物。’你何曾见过狗红过脸?因为,只有人才有文化,羞色是文化的色彩。”我最后说,同学们,羞色最美,脸上飞起的两朵红云,比什么化妆品都更珍贵,更美丽。这段谈话,引起了学生自尊自爱的思考,许多学生铭记在心,他们经常重提。这段谈话,成为美术系的教育资源。

   ④作为教师,我坚信除了心灵的抚育和引导之外,教育的审美载体,还包括校园的物质设施。我在学校的花丛林带里,选录古典诗词,竖立诗牌。这不仅可以让学生长知识,多识草木花卉之名,更能熏陶学生的品德情操。我相信,当学生面对“小窗从此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这两句唐诗,默诵沉吟,自我感觉会变得美好,他会走近优雅。我认为,校园内的一切,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应该让校园内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为育人开口说话。

   ⑤教育的审美品格,还存在于学校的庄严典仪,如校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训等等。《礼记》曰:“非礼不诚不庄。”行礼如仪,是精神陶冶的美好境界。庄严的典仪,氛围肃穆,会产生神圣的感情。神圣感是教育重要的感召力量,神圣感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对崇高的敬仰,对美好的向往。神圣感使人敬畏,律己自爱;神圣感勉人向上,走近真善美。《荀子》曰:“形具而神生”,崇高的精神,只有在庄严的形式中诞生,庄严的典仪,是神圣而美好的感情引线。

14.(1)第 ①段中加点的“启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3分)

(2)第④段的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本文的题目“昨晚,你看月亮了没有?”,除了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之外,还有哪些作用?(4分)

答:(1)               (2)               

16.分析第③段中“我”与美术系学生交流时的谈话的艺术。(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全文从三个方面表现了主旨,试加以概括(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简要概括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超过25字)(4分)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可以吃两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迟延满足而多吃到了糖。研究人员进行跟踪观察,发现那些吃到两块软糖的孩子,长大工作后,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往往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而只吃到一块软糖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19.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6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

    山峰,                     。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

                            。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劳凯声教授指出,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对个体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个体缺乏足够的重视,使青少年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网络社会所要有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了。

 (1)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是                       (2分)

 (2)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有效措施是                       

                                     (3分)

七、(60)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到达一定高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

     某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的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而正是这种超负荷工作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

     行船如此,生命也如此!负重的生命或许更有韧性,更为健康。适当地给自己的生命负点重,这样或许更有意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B(A捡一拣;B斧一釜,防—妨;D和—合)

2.C(A“一气呵成”意思是气势首尾贯通,不间断B“上行下效”多指不好的事。D项“司空见惯”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句中却将其当作“常见”的意思用)

3.A(B句式杂糅,将“的恶果”删掉。C、成分残缺,在“人物”后加上“的方法”。D“迎合”与“需要”搭配不当)

4.B

5.D(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是由于冰雪的融化而带来的。)   

6.D( A、文中是指“一片巨大的陆地”和“5倍地中海面积的海洋”。 B、文中为“未开发”的1/4。 C、文中是指第一支“科考船”。) 

7.C(A、科考队可以用其它的方式登上北极。B、“全部动机”太绝对。D、“彻底消亡”太绝对,人类可以为其另觅生存之地。“必将引起冲突”也过于武断。)

8.B(差:指派 )

9.D(① ② ④ 不是表现他有远见卓识的)

10.D(不是以司马芝的“生活小事”,来凸现他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

参考译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年轻时是一个读书人,到荆州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强盗。同行的人们都丢下年老体弱的人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强盗来到后,用刀对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只能拜托诸位了。”强盗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不仁义。”司马芝于是能免于被杀,用小车把母亲推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作菅县长。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各地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家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回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拒绝,禀告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徭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误期而负责的。”司马芝不答应,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以征兵为借口去讹诈责问县里。县里的掾史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说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信任司马芝,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

    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子弟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

    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了。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司马芝给下属官员们规定教令,说:“君王能够设立法令,却不能让吏员们一定不违犯法令。吏员们能触犯教令,却不能让君主始终不知道。设立了法令却有人违犯,这是君主的不足,官吏们触犯了教令让君主知道后,就是官吏们的灾祸了。君主在上面有劣政,官吏们在下面造成灾祸,这是政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大家能不以此自勉吗?”于是他下属的官吏们没有不以此勉励自己的。

    后来,司马芝任大司农。司马芝上奏说:“王者的治国方法,崇尚农耕本业,抑制商贩这些末梢的行业,发展农业,重视粮食。现在吴、蜀两地的贼人还没有被消灭,战争不断,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就是储备粮食和布帛。我认为要专门把农耕蚕桑当作要事,从国家大业考虑,这样才是方便有利的。”魏明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同意的,就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府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11.(1)(5分)译文: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多次在信中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

(2)(5分)译文:君王能够设立法令,(却)不能让吏员们一定不违犯法令。吏员们能触犯教令,却不能让君主始终不知道。

12.(1)写了三个生活阶段(1分):“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以上3点,每点1分)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

13.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羁鸟恋旧林 

14.教育应具备审美品格 (3分)借代、比拟(2分)形象地表明了校园的一切都应该(可以)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育人的作用。(2分)

15.题目是“我”与学生一次谈话的话题,从看月亮这件平凡的事切入,能引发学生的审美联想(2分);引起读者对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内容的思考(4分)   

16.(1)结合美术系学生的专业特点,从颜色谈到羞色,使谈话更加别致亲切 (2)引用名人名言,使谈话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3)将羞色与化妆品进行类比,突出了羞色的美,更能引发学生对自尊自爱的思考。(只要扣住以上某一点进行分析即可)

17.对学生心灵的抚育和引导(2分) 校园的物质设施(2分) 学校的庄严典仪(2分)

18.从小就具有较强自制力的人长大后在事业上容易取得成功。(4分)

19.山峰,放远了观望才觉得秀美。友情,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意思对即可。第2句所表达的事物应为人文的,不合此要求扣分)(6分)

20.(1)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不强,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2分)

  (2)加强对青少年自律性道德的培养。(3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