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联合考试

2014-5-11 0:11:44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联合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9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慰(jiè)      (yǔn)吸     (bīn)临      流水淙(cóng)

    B.对(zhì)      (jiā)生      (yē)揄       螳臂(dāng)车

    C.(xuàn)染    挑(tì)      (tián)淡      经年(lěi)月

    D.(yū)讷      (jī)取      (jìng)挛      空(xuè)来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裨益      楼盘       发祥地       融会贯通

    B.厮守      鉴证       吊胃口       精神涣散

    C.逗留      逾越       挖墙角       讳莫如深

    D.初衷      奢糜       演双簧       专心致志

3.下列语句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一”以来,我们酒店每天要承办两三场婚宴。

    B.一进入夏季,各种品牌的空调就抢滩省城。

    C.这一年加入志愿者服务的同学一概给予表彰。

    D.对于动漫制作这个日益升温的职业,年轻人不妨一试身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旅游胜地的垃圾还有一种无形的,就是将所有的景点牵强附会成一个浅俗的民间故事。

    B.大学毕业了,一向勤奋学习的李明达考上了研究生,而讲究吃穿玩的孙学开却不得不摆上了服装地摊,不过这也算各得其所了。

    C.监察部门表示,一定要彻底查清事故瞒报过程和有关人员的责任,无论涉及何人,都将责无旁贷

    D.我们如果无视网络的存在,那么就会闭目塞听;如果过于相信网络民意,则可能会偏听偏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B.六万会谈在危机与转机的反复中曲折前进,其根本原因是朝美在战略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互相较量的结果。

    C.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海军提出用世贸大厦废墟中的钢铁建造一艘战舰得到认同。

    D.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小题。

咖啡中的化学

咖啡为何提神

咖啡因是咖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成分,它是一种生物碱,最早是在1821年从咖啡中分离出来。其实,这种物质并非咖啡独有,在咖啡、茶、巧克力、软饮料、可乐和泡沫饮料中,我们都能发现它的踪迹。平均可言,两杯茶所含的咖啡因相当于一杯咖啡的含量。咖啡因会影响人体大脑、心脏血管、胃肠、肌肉及肾脏等器官的功能。适量的咖啡因会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判断、记忆和感情活动;让心肌机能变得较活泼,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强,并提高新陈代谢机能。咖啡因也可减轻肌肉疲劳,促进消化液分泌。这就是喝咖啡为什么会提神的原因。

但是,如果咖啡喝得太多,有时可能会出现咖啡碱中毒,会使人觉得疲倦、焦虚和神经过敏,甚至伴随心悸和失眠症状出现。同时,咖啡因对于骨质疏松症或髋关节骨折的发生,可能有一些负面的促进影响。

对咖啡的香气贡献最大的,就是挥发性物质了。人们对咖啡的香味进行气相色谱法成分分析,发现它是由酸、醇、乙醛、酮、脂、硫磺化合物、苯酚、氮化合物等数百种挥发成分复合而成。大致上说,脂肪、蛋白质、糖类是香气的重要来源,而脂质成分则会和咖啡的酸、苦调和,形成滑润的味道。如果咖啡的香味消失了,就意味着品质变差,可见香气和品质的关系十分密切。

这些挥发性物质很多并非咖啡豆的原始成分,而是在烘焙的过程中,咖啡中含有的其他成分彼此发生反应,形成的新的化合物。比如咖啡中的糖类、氢基酸和其他有机酸互相作用,最终产生出独特易挥发的物质。

在咖啡豆的烘焙过程中,当豆子的内部温度超过200摄氏度时,咖啡豆中含有的糖分在烘焙后会转为焦糖,同时,豆中的粗纤维也在烘焙中炭化,与糖分的焦糖互相结合,咖啡豆变成棕褐色。这时候,英才豆子中含有的油脂开始从内部溢出,在高温中挥发。这正是香气产生的时刻。油脂溢出并挥发得越多,咖啡的味道就越浓。

优质咖啡的香气能令咖啡倍添滋味,而真正顶级的咖啡,嗅觉的芳香享受比味觉的品尝享受更令人动心。

(选自《科学之迷》)

6.下列对咖啡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咖啡因是咖啡的主要成分,它最早是从咖啡中分离出来,是由生物碱构成的。

    B.咖啡因不仅在咖啡中含有,而且在茶、巧克力和各种饮料中,也可找到它的成分。

    C.咖啡因如果作用于人体,则会影响人的大脑、心脏和血管器官,适量的咖啡因会给人提神。

    D.咖啡因对人体也有毒负作用,接受者会觉得疲倦、焦虑和神经过敏。

7.下列说法不属于咖啡“化学”现象的一项是                           (  )

    A.茶与咖啡中都含有咖啡因,但相比之下咖啡中的含量一般要比茶中的含量多一倍。

    B.适量的咖啡因可以刺激大脑皮层,活泼心肌,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提高代谢机能。

    C.咖啡中的脂质成分会与咖啡中的酸性物质、苦性物质调和,形成宜人的滑润味道。

    D.咖啡豆在经过一定温度的烘焙后,其中的粗纤维便会炭化,与糖分中的焦糖结合,使咖啡豆变成棕褐色。

8.作为文章第二部分的标题,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嗅觉芳香胜味觉                 B.咖啡为何香如许

    C.百般滋味口中留                 D.咖啡内部化学多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提神作用,因此人们在工作疲劳时适量地饮用咖啡,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B.咖啡喝多了,就会导致咖啡碱中毒,长期喝咖啡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C.咖啡的香味往往决定咖啡的品质,人们可以采用添加香料的方法来提高咖啡的质量。

    D.咖啡中的挥发物质是香气的重要来源,民用和工业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碱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此。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醋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生平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钦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决,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泽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苦仇,而帝每保护之。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九·阮籍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喜怒不于色                 形:表现

    B.辞甚清壮,为时所             重:推重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批评

    D.及赍酒挟琴焉                 造:拜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文帝初欲武求婚于籍

    谁大王为此计者

    B.皆酣罪获免

    不赂者赂者丧

    C.举声一号,又吐血数升

    击沛公于坐

    D.喜不怿退

    保民王莫之能御也

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  )

①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②口不臧否人物

③籍沉醉忘作                     ④饮二斗酒,然后临诀

⑤毁骨瘠立,殆致灭性              ⑥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阮籍生性孤傲不羁,又喜好饮酒,善于弹琴,高兴时经常不顾自己的形象,很多人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尽管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但也因此保全了自己而避免获罪,后来还被司马昭授予了官职,不久又得以提升。

    C.阮籍生性孝顺,得到母亲的死讯后,立即中止了下棋,并饮酒而至吐血,恸哭而次,严重地伤害了身体。

    D.阮籍为人不拘礼教,对待固守礼教的世俗之人,就用白眼相对,而对朋友则用青眼相看,尽管因此遭到嫉恨,而文帝总是保护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1分)

四、(21分)

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答:                                   

  (2)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答:                                    

  (3)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答:                                    

1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甲)初入淮河(其一)         (乙)初入淮河(其三)

杨万里                 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何必桑乾②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①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作为接伴使,伴送金使北返。初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在却已成为穴、金国界的淮河时,触景伤情,作诗以抒悲愤。②桑乾,即桑乾河,在今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的西北部,唐代这里是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接处。

  (1)甲诗侧重表现“不佳”的心情,请具体分析“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回答乙诗侧重写了什么。(4分)

  答:                                   

  (2)乙诗的“自在飞”一词很有表现力,请赏析。(4分)

  答:                                   

16.填空。(4分,每小题1分。任选4小题)

1.过去的评论家说杜甫的《登高》为“           ”,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

  诗中能集中表现作者忧国伤时的一句是                  

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有几句话后来就成为成语,其一是  

                ,其二是                

3.李白在《将进酒》中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其中点明主旨的两句是                          

4.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        》、《        》。

5.奥地利的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提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他的《      》是     主义的代表做之一。

五、(18分)

乡村铁质

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吟,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远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梨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不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吭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了不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人有为城市的一天天地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了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第1期)

17.下面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请分别做出解释。(4分)

  (1)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答:                                     

  (2)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

答:                                    

18.乡村人的铁质有哪些特征?请概括。从全文看,作者写铁质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

  (4分)

  答:                                     

19.末段的“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一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0.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为表现主旨,行文上采取了什么写法?(6分)

  答:                                      

六、(12分)

21.在汉语中有许多以为体器官的名称为喻的词语,通俗形象,又很传神,比如:他俩情同“手足”。“手足”,取手和脚关系密切之意,来比喻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

  请参照例句,再仿写两个句子。

  (1)答:                                 

  (2)答:                                  

 
22.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文字说明画面的内容(80字以内),然后指明它的寓意(15字以内)。

  (1)内容:                                

  (2)寓意:                                

23.请为下面一则消息写一段评论。(30字左右)

    2006年3月7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靠拾荒为生的陈士奇和老伴,无意中捡到了个书包,里面有不菲的现金和一些贵重物品。为了找到失主,陈大爷和老伴决定掏钱在电视上做个广告。

    终于找到了失主,将物品如数归还。当失主——日本友人得知捡到书包的人竟是一位以捡荒为生的老人时,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激动地说:“您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您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并拿出了包里的所有现金想对陈大爷表示感谢,但陈大爷摇着那长满老茧的手谢绝了:“我虽然穷,但是我决不能要你的钱,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做的。”

  评论:                                   

                                        

七、(60分)

24.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这样谈论“陌生人社会”;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者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世界的新闻。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旅行,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的手中。如果我们得病进医院,陌生人护理我们、治愈我们。

  你对“陌生人”来讲,也是陌生人。在这个社会中,陌生人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请以“陌生人的社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B(A.“吮”读shǔn;C.“剔”读tī;D.“穴”读xué)

2.A(B.“鉴证”应为“见证”;C.“挖墙角”应为“挖墙脚”;D.“奢糜”应为“奢靡”)

3.C(应为“一律”,对人的情况的概括用“一律”)

4.D(A.“牵强附会”不能及物,应为“穿凿附会”;B.“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这里用错词义;C.“责无旁贷”意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这里用错对象)

5.A(B.“其根本原因是……的结果”句式杂糅;C.成分残缺,应在“一艘战舰”后加“的提议”;D.主宾搭配不当)

二、(12分,每小题3分)

6.C(A.“主要成分”和“是由生物碱构成的”说法不当;B.“各种饮料中”说法不当,原文只说“软材料、可乐和泡沫饮料”;D.夸大事实,原文强调是在“喝得太多”的情况下,“有时”会中毒)

7.A(只说到茶与咖啡中的咖啡因的含量,与“化学”现象无关,其他三项都涉及到了化学现象甚至化学反应)

8.B(第二段主要说咖啡的香味是怎样产生的)

9.A(B.“长期喝咖啡”不等于“喝得太多”了,即使“喝得太多”,也未必都有中毒现象;C.“采用添加香料的方法来提高咖啡的质量”纯属无中生有;D.“民用和工业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之说在原文中找不到任何根据)

三、(12分,每小题3分)

10.C(臧否:评论)

11.C(于是/趁机)

12.B

13.C(不是“立即中止了下棋”,而是继续下棋)

四、(21分)

14.(9分,每句3分)

  (1)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

  (2)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就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

  (3)因此固守礼义的世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15.(8分,每小题4分)

  (1)“意不佳”的主要原因三、四两句已点明:过去以北方的桑乾河为边境,而如今,本是地处中原腹地的淮河却成了南北隔绝之界,令人万分沉痛。乙诗侧重写景,表现了南宋国土沦丧,人民不能自由往来的状况。

  (2)鸥鹭“自在飞”与“舟船各背弛”的景名胜形成鲜明对比:与淮河两岸不能自由往来的百姓相比,最为幸运的要数那些能够在水面自在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任意南北。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民众不能南北通行的同情和对国土沦丧的愤懑。

16.(4分,每小题1分)

  (1)杜诗七律第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群贤毕至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俯仰之间 情随事迁(答出两个即可)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4)龙须沟 茶馆

  (5)墙上的斑点  表现(主义)

五、(18分)

17.(4分)

  (1)是乡村养育了城市,城市来自乡村,城市应该保留或继承乡村的铁质。

  (2)来到了乡村,就找到了“我”所执著的乡村人的铁质。

18.(4分)率真纯朴,粗犷豪爽,吃苦耐劳,坚忍塌实。(基本意思相合即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答托物言志也可),作者用农具的铁质来象征乡村人的本质。

19.(4分)与开头呼应,强调了乡村对城市重要性;也借以总结前文,以便点明主旨。

20.(6分)(第一问4分,第二问2分)

    通过对乡村人优秀品质的赞美及对乡村于城市的重要作用的强调,呼唤人们,尤其是城市人,要牢记铁质,保持铁质,这样才能做好人,看清方向。

   本文在行文上由物及人,由铁质的农具进而写到具有铁质的乡村人。

六、(12分)

21.(3分)释义一定要准确。如:

  (1)头脑,取其为人的思想器官之意,来比喻人的思维能力。

  (2)耳目,取其为人获得信息的重要器官之意,来比喻刺探消息的人。

   此外,诸如耳目、眉目、眉睫、咽喉、喉舌、心肝、心脏、心肠、股肱之类皆可。

22.(6分)

  (1)内容(4分)(略)注意:一定要用说明的语言表述画面的内容,两只鸡的情况应有对比性,且说明要有条理。不可想象发挥,不能虚构情节或加以评论。

  (2)寓意(2分)实干家却不如投机取巧者,极不公平。

23.(3分)只是平民百姓,也没有豪言壮语,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有着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折射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