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第四次统考语文试题

2014-5-11 0:11:45下载本试卷

高三第四次统考语文试题

命题:刘志功

2006年12月26日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每小题3分)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注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绿肥 绿卡 绿荫 绿林好汉 绿色通道

B.棋 氧 铜 味相投 乳未干

C.奢靡 靡丽 靡 望风披靡 靡日不思

D.刑 化 变 体裁衣 入为出

2.下列四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一泄千里 荜路蓝缕 美轮美奂 过尤不及

B.暗然失色 气宇轩昂 要言不繁 义气用事

C.激流勇退 凭心而论 声如宏钟 怨天忧人

D.莫衷一是 出奇致胜 貌合神离 否极泰来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眼睛_______不行了,只能勉强看看报纸。

②山水、亭台、一草一木……拙政园中______依旧,人事已非。

③先生______着唐弢:“呵呵,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A.简直  景色  凝视    B.简直  景物  凝望

C.几乎  景物  凝视    D.几乎  景色  凝望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知识的贮备、能力的强弱、甚至应试心理的调控,都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因素。

B.宋代诗人们往往在诗中大发议论其实是出于无奈:绘景抒情的好诗都让唐人写绝了。

C.有人问罗斯福总统,有没有什么让他感到害怕?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总统目光炯炯:“害怕,这是我们唯一应该害怕的东西。”

D.科学研究不能像艺术创作一样常常陷于感性冲动(其实艺术创作中的感性冲动也要受理性的制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务院决定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目的是为了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B.从简牍刻画和毛笔书写到眼下的鼠标键盘,我们记录文字表达思维的方式已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C.在诗的国度里,如果说郭沫若是浴火重生的凤凰,那么徐志摩就像宛转鸣唱的云雀。

D.数十年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不仅使吴冠中的彩墨作品在画坛上一枝独秀,而且提高了新一代画家的艺术观念,推动了中国画在新世纪的变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做文后各题(9分)

中国的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器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古发掘资料。

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性成就,是在夏代出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已採用块范铸造技术,器壁匀称,已不是原始的青铜铸件,而和商代早期青铜器对比则存在明显差异,浇铸相对粗糙。地域分布和夏朝版图相符合,碳十四年代测定都在夏积年的范围内。

史载夏王朝积年四百七十一年,现代史家均以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前十六世纪为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商周时代已有夏禹铸九鼎的传说,史料中更有夏禹之子夏后启炼铜的记载。可以推定,夏人在公元前二千年以前必已是拥有初步冶铜业的先进氏族了。到公元前十八、十七世纪,就掌握了相当的铸作技术,生产出诸如爵、斝、盉、鼎等青铜礼器以及青铜兵器。夏代铜器一开始就出现礼器和兵器两大类,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从此礼器和兵器的铸造一直是青铜器的主要部分,青铜艺术也主要是礼器和兵器的艺术。

大体上,青铜时代的下限,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之际。从技术上看,铁工具的发明和有效使用应该是标志了青铜时代的终结。以往这一界线划在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五世纪。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和物质文化发现的进展,显示西周晚期已有铁器的使用。新发现的十六枚晋侯苏编钟,全部铭文三百余字,都是用锋利的铁工具镂刻的,刀痕清晰可辨,如果没有渗碳的铁工具,难以臻此效果。这种用铁工具刻铭的西周晚期青铜器已发现了数起。春秋早期已经出现了一些经科学分析为人工锻造的铜铁合铸的兵器。上海博物馆所藏春秋中期的铁刃铜戈的内部,经分析为锻打的人工铁,不含镍的成分。这种先进的技术,当然不是短期内能够形成。

但是铁工具的运用,即铁器时代的到来,不仅没有压抑青铜铸造业,反而在更大规模和更高技术水平上发展了青铜器的生产,从而使青铜艺术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礼器用于祭祀,而青铜兵器用于戎事。春秋战国时代在祭祀和戎事的同时,更发展了生活实用青铜器的生产,并随着东周诸侯国统治阶层的扩展而大大增加了产量。出土和传世的春秋战国青铜器的数量成为历史的壮观。青铜礼器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的产物。春秋战国诸侯竞效奢侈,青铜礼器更是炫耀地位、权势和财富必要的陈设。

及至秦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统治,社会条件起了很大的变化,青铜器体制及其艺术也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于是迅速走向衰退。到了汉代,青铜器则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虽然也有一些精致的工艺品出现,但与往昔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相比较,只是星星点点的余辉了。

6.根据文意,下列对“青铜时代”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青铜器从出现到消亡所经历的历史阶段

B.青铜器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器物的时代

C.青铜器和铁器并用,而以青铜器为主的时代

D.青铜器开始成为生活实用器物的时代

7.下列哪一项不能用来证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属于夏代?

  A.这些青铜器已不是原始的青铜铸件,但与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又存在明显差异,浇铸相对粗糙

B.这些青铜器的地域分布和夏朝的版图相符

C.这些青铜器的碳十四年代测定都在夏积年的范围内

D.商周时代已有夏禹铸九鼎的传说,史料中也有夏后启炼铜的记载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青铜器铸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以前

B.早在夏代就存在强调等级的礼制文化

C.夏商周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D.冶铁技术使青铜器的生产水准有了提升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做文后各题(12分)

墨翁传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值。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衒璞而市鼠腊,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①黧(lí)面:污黑的脸。

②墨沈:墨汁。沈,通“渖”。

③屦(jù):鞋。

④玄圭:一种黑色的玉器。

⑤衒(xuàn)璞而市鼠腊(xī):比喻有名而无实。《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璞,未雕琢的玉。腊,晒干,制成干肉。

⑥泚(cǐ)然:汗出的样子。

⑦弸(péng):充满。

9.对下列各句中注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鬻此,足以读书       资:凭借、依托

B.客有之曰           诮:讥讽、嘲笑

C.何遽戚戚为          戚戚:忧虑、忧郁

D.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  则:效法、模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遇人授古造墨法,曰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亷颇蔺相如列传》)

B.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 微波入,涵澹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C.所谓衒璞而市鼠腊,可乎  尔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D.守吾玄终年    夫夷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11.下列短句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墨翁“迂执”的一组是

①署门曰:“造古法墨” ②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

③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④酬弗当,辄弗与

⑤“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

⑥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12.对本文的下列评点,哪一项不恰当

A.墨翁这一形象体现着儒家的人生理想,真可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作者“闻其言足以自警”,为墨翁立此小传,慨叹诚信的缺失,抒发了愤世之情。

C.作者长于肖像刻画,稍作点染即已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给人以深刻印象。

D.传中人物个性化的言行使这篇小传形象真实,有较强的感染力。

第Ⅱ卷(各类题型共114分)

四、(21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三处加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__________

②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_________

③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隐自题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赋林泉民(注)

 

群居傍城郭,独汝向林泉。

乱世知谁在,荒村只自怜。

白云栖晚树,流水界秋田。

亦有催租吏,敲门横索钱。

注:林泉民,指避世隐居山林之人。

①题材相同的这两首诗主题思想却不同,请分别予以表述

《小隐自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赋林泉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小隐自题》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诗文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小题,多选扣分,6分)

①飘飘何所似,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②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⑤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⑥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⑦_____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⑧少无适俗韵,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阅读下文,做文后各题(21分)

“墨点无多泪点多”

南昌近郊这处寻常的院落其实极不寻常,三百年前这里曾住着一位伟大的画僧。

我曾因为某种机缘在这儿生活过一阵子。15年前,隔了30年旧地重游,我感到了失落,也感到了欣慰。粉墙青瓦屋舍俨然,花木扶疏曲径通幽,这儿整个成了一处俗不可耐的旅游景点。画僧的居室一派士大夫陈设,门楣上“黍居”二字,黑地石绿,雍容典雅。这还是当初他用来挡风遮雨苟延残喘的寄身之处吗?再看那青砖铺就的小径,衣衫褴褛的他能在其中信步悠悠?当看到那现代化的自来水设施,我不禁苦笑了。我找到了那口熟识的水井,只有这井,才是三百年前的旧物吧?探身井口,我分明看见了形销骨立的老画僧。30年前的这个院落,破败荒芜中透着三百年前的人间沧桑,一株唐桂铁干虬枝,似乎在告诉后人,天倾地覆的巨变如何冲击他的灵魂、荡涤他的精神、锻打他的人格,让他将颠狂歌哭化为笔下的残山剩水鱼鸟草虫,一代王孙终于蜕化为笔墨中的圣者。如今我怎么也找不回无数次的梦中记忆,想要在旅游景点中明白他之所以为他是要失望的,尽管崇敬写在每一位游客的脸上,无论对于他是否了解,或了解多少,到这儿来的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是在作一次艺术的朝圣。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汉民族心中永远的痛,天潢贵胄的他一下子被抛入人生的谷底。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心中只有一个“逃”字,介冈、芦田、新昌、临川,处处留有他蹒跚的足印。直到康熙四年清廷允许窜伏山林的明室子孙回归家园,他才最终回到南昌。“梅花画里思思肖”,自比抗元不仕的宋遗民郑思肖,他寄寓的是家国之痛。展开他的山水轴,你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残山剩水”;画中鱼鸟的眼眶方而不圆,让你体会到艺术变形背后的情感冲撞;游鱼或飞鸟在他的笔下一律翻着白眼,每一笔都透着对新朝的蔑视;失重状态的危石上立着一只瘦棱棱的孔雀,那长长的尾羽活脱脱是清廷大员的翎子。不了解他曾经被追杀,甚至荒山野岭也难以存身,你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他笔下这些傲视天地的物象。正统画家中成就最高的有个王翬,这位“耕烟散人”深受皇室宠幸,也就以歌功颂德为己任。他笔下的山水或静穆高远,或烟云苍润,一派祥和宁谧,一幅山水长卷还蒙受皇帝“国朝第一长卷”的御题。心态决定物象,心态也决定笔墨。这位画僧喜用中锋,运笔劲挺,枯涩的线条常出现飞白。凄厉清寒的笔墨意趣告白着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折射着欲哭无泪的内心世界。同是宗室后裔的石涛情况则稍异,流连扬州迎驾康熙,政治上已然与新朝妥协,笔墨上多了几分婉媚。

顺治五年,为了规避清廷的剃发令,他削发为僧。既为了人身的安全,也为了心境的宁静。事实上,20多年的佛门生涯,最初也确实让他平静了下来。“茫茫声息足林烟,犹似闻经意未眠”,禅境似乎让他得到了解脱。但内心积蕴的郁愤最终与佛境的寂灭不可调和,“裂其浮屠服焚之”,他还是还俗了。佛门数十年,给他的艺术以巨大影响,可以说,他那萧疏空寂的绘画意境正是佛门所赐。明代的徐渭,颠狂坎坷与他相似,同为画史上写意的巨匠,但画作意境却有明显差异。徐渭之作铺张扬厉,裹挟着雷电;而这在他的画作中是看不到的。徐渭能放,他则能收,收到无可再收,简到不能再简,而这种“简”恰与其画幅的巨大形成反差。强力的内敛有着更大的艺术张力,这样营造出的意境和佛门的“四大皆空”正是一脉相通。

画史上,他的影响是久远的。通过晚清的吴昌硕、现代的齐白石,他巨大的身影一直投映到20世纪。齐白石甚至说:“我愿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南昌近郊这处院落是青云谱道院,这位画僧是朱耷,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法名八大山人。

16.应该怎样理解“我感到了失落,也感到了欣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①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八大山人画作的各自何种特点(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作者看来,形成八大山人艺术风格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也写到了王翬、石涛和徐渭,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有什么写作效果?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直到文末,作者才点出青云谱道院和八大山人。这样安排从文章结构和表达上看有怎样的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2分)

20.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4分)

  19世纪光学与色彩学研究的成熟、整个欧洲文学艺术汹涌的变革浪潮、一

代代写实主义绘画大师的经验积累,催生了印象画派。它赋予理性审美以感觉和情感,给人间带来了美妙奇幻的光与色,将绘画对自然的客观表现推到极致。百年来西方绘画的嬗变,追根溯源,起点正是印象派;现代千姿百态的画风、形形色色的画派,无不从印象主义汲取养料,一扫古典绘画的晦暗。但光与色成就了印象派,也限制了印象派,阻碍着艺术对内心世界的深层开掘,注定了上世纪中叶印象派作为一个画派的衰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调整语序,使下列短语语意连贯(在横线上填入序号)(4分)

①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整体

②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整体

③这就是西谚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④万象则是这整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像

⑤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下面的提示答题(4分)

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同样一种现象,不同的人会运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假如你“说话写文章善于用书上的文字或成句”,欣赏这种做法的人会说你“引经据典”;觉得你喜爱卖弄的人会说你“__________”;认为你时时不忘显示自己的“新新人类”就会说你“______②________”。同样,假如“两个人彼此不分上下”,若强调“力量相当”可用“势均力敌”来形容;若追求典雅,则可说“_______③_________”;若带有贬抑,则可说他们“_______④_______”。

七、作文(60分)

 
23.仔细观察下面这一幅漫画,理解其寓意,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高三第四试统考语文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框:   
高三( )班 考场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uuuuuuuuuuuu装uuuuuuuuuuuuuuuuuuu订uuuuuuuuuuuuuuuuu线◆◆◆◆◆◆◆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①(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题目: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