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4-5-11 0:11:45下载本试卷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命题人:严德才

一、(15分,每小题3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意  书  配合默  而不舍  提纲

B.拮  击  泥成说  躬尽瘁  囤积

C.湖  脉  日西山  英姿发  斑陆离

D.雄  勇  门庭瑟  甚尘上  勇善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精萃  度假  挖墙脚  天翻地覆  迫不急待 

B.打蜡  凭添  水龙头  鼎立相助  额手称庆

C.幅射  凑合  入场券  出奇不意  世外桃园

D.九霄  坐镇  大拇指  走投无路  声名鹊起

3.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粗(zào) (jiàn)越  绿树成茵      出奇致胜

B.座luò   通(dié)  融会贯通     关怀倍至

C.翰(zǎo) 慰(jiè)   波(jué)云诡 风情缱(quǎn)

D.祥(huó) (hàn)首  委屈求全     一筹莫展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治哮喘的新药疗效显著,但是副作用较大,人吃了后,手就会情不自禁地发抖。

    B.奥运会期间,为了方便人们按图索骥,不遗漏每一场比赛的观看,报纸特别登出了转播时间表。

    C.此次投资体制改革,既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加强对整体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其实投资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并行不悖

    D.有媒体分析,此项计划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莫过于何处去找这每年230亿台币的巨款,目前台湾当局预算捉襟见肘,即使只拿出23亿都恐不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

B.正太路的路轨窄,敌人把平汉路的车头无法移用到这里。

C.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D.面对拥有五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球员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险胜对手。

二、(每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

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狱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其杂文中暗示了解读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的特征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乱一治”’,也就是原地不动地转圆圈。

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幸,心理上仍能够圆满,精神上仍能够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地凸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另换一个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因此,不能简单地在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画等号。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为小说的最后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它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而是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来打破大团圆。阿Q所希望的圆圈,把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人”,可以与之相比。

用这把钥匙,也可以解决阿Q一名的争论。

不确定阿Q的姓名,在于增强其普遍性。用Q是因为它是一个拖着小辫的头,鲁迅所解剖的正是“国民的灵魂”。更重要的是,Q作为一个圆圈,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不过,它已经不圆满了,因为有新的东西侵入,所以鲁迅选择了Q而不选择O。

6.对“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这个比喻理解错误的是(  )

A.“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推翻某一皇帝,建立的仍然是封建王朝。

B.“革命”即使成功,阿Q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会改变。

C.“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有所破坏,而没有新的建树。

D.“革命”即使成功,基本上仍然是沿袭旧的统治制度。

7.作者认为“解读《阿Q正传》”的“钥匙”是(  )

A.鲁迅杂文。          B.圆滑是中国国民的特征之一。

C.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D.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

8.作者以鲁迅杂文所暗示的钥匙,解答了《阿Q正传》中的许多问题。从以下几项中,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解答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源。

B.分析了阿 Q式“革命”的实质

C.解释了中国小说、戏曲为什么以“大团圆”作结 

D.解释了阿Q命名的重要原因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1题。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令。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迄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以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选自《新唐书·徐有功传》)

注:①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光宅元年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后为武后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被部下杀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代不辱一人            迄:到……(时候)

B.于是总监牧院诸狱         置:设置

C.推事使顾仲琰其家         籍:查抄

D.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之    按:按照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谋反者斩      ②析言破者杀

③不可私害公      ④后此重之

A.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时,株连钩捕,大开杀戒,朝廷上下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职之前就已经死去,他家还是受到牵连。圣旨已下,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办事。有类似情况的“数十百姓”也因他这次说情而得以赦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辩冤不成,反遭周兴弹劾致最终被免官。待重新起用后,又遭同僚皇甫文备诬陷。但在皇甫文备被捕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救出了他。

D.徐有功断案,总是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因而深受武后器重。

四、(22分)

12.将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①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②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③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

                                  (2分)

                                   (3分)

                                  (3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分析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4分)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3)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怀  疑  与  激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5.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③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从艺术家和受众两方面分析作答。(4分)

  艺术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 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认为毕加索是伟大的,也是屈服的,请问:毕加索屈服的表现、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6分)

  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3分)

19.下面一段话标注序号的地方,有的地方有语法错误,有的地方用词不当,有的地方欠简明,请找出四处进行修改。(4分)

在粉饰一新的我校新落成的图书馆里①,同学们排着长队等候办理图书借阅②。图书馆的老师说:“我校图书馆阅览室③,共有600个座位,可以保证一个年级的学生座无虚席④。开放时间由原来每天6个小时顺延为8个小时⑤。在这里,同学们将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⑥。”

                                    

                                    

                                     

                                    

20.将以下三个短句改为长句,不得遗漏要点,不得增加词语。(4分)

①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②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③我们要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21.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话题造句。(5分)

    例句: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朵朵浪花;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翻滚的无边云海……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行中的沿途浏览。

答:                                      

                                       

                        

七、(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要交出一部作品。于是,雨果把外出的所有衣服锁进柜子里,把钥匙扔进湖里,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心写作。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写成的。

在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留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当我们难以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时,不妨也采取一些斩断退路的措施,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走向成功。

请以“退路与出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必须符合材料主旨,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


高三月考语文答题纸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四.(22分)

12.(8分)

                                    (2分)

                                    (3分)

                                    (3分)

13.(8分)

(1)                                     

                                       

(2)                                     

                                        

                                       

14.(任选3小题)(6分)

  (1)                         

  (2)                          

(3)                         

(4)                         

五.(22分)

15.(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4分)

  艺术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 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6分)

  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六.(13分)

19.(4分)

                                    

                                    

                                    

                                     

20.(4分)

                                                                           

21.(5分)

    答: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B.(都读jū。A项默契的“契”读qì,其余读qiè。C项湖泊的“泊”读pō,其余读bó。 D项骠勇的“骠”读piào,其余读xiāo。)

2、D.(A.精粹 迫不及待  B.平添  鼎力相助 C.辐射 出其不意  世外桃源)

3.C(A项糙读cāo,出奇制胜。B项坐落,关怀备至。D项祥和读hé,委曲求全。)

4.A(“情不自禁”指感情上不能控制自己,这里应用“不由自主”;“按图索骥”指按照一定的线索寻找事物;“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互不抵触。“捉襟见肘”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        

5.D(A.前后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用在句首。B.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应紧靠在谓语动词前。C.主语应为“高校培养的学生”)

6.B  7.C   8.C(不是对《阿Q正传》的直接分析,与题意不符)

9.D(按,应释为“查究”)

10.D(①②句中的“律”应分别理解为按照法律、法律;③④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意为“因为”)        11.B(韩纪孝应在顾仲琰欲抄其家之前死去)

【译文】徐有功名叫弘敏,因为避孝敬皇帝李弘的名讳,用字代替名,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他被举荐为“明经”,累次候缺才补上了蒲州司法参军的官缺,袭封为东莞县令。他治理政务有仁爱之心,不忍用杖责来处罚人,民众敬服他的恩德,都互相约定说:“如果有谁犯了法,受到徐有功杖责,我们一定痛斥这个人。”徐有功一直到任期结束也没有处罚过一个人,累官升迁至司刑丞。当时武则天僭位称帝,担心唐朝的大臣谋害自己,于是设置了总监牧院等许多监狱,捉来将相,让他们互相攀咬,牵连抓捕。朝廷和地方都震惊恐慌,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惟独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则天的尊严,与其争论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却争辩得更加厉害。

有一个叫韩纪孝的人,接受了徐敬业的官职,在追究他的罪责之前已经死去了,推事官派遣顾仲琰去抄他的家,诏书已经下达,认为可行。徐有功进谏说:“按照刑律,谋反的人应该斩首。他自己已经死了,就没有什么斩首之法可以对待他了;没有了斩首之法,就不能按照斩首之法来实行与此相联系的法令。有牵连的人死了,那么,因此而产生的罪行也就可以免去了。”诏令采纳了徐有功的意见,凡属这类情况也都被赦免,因此获得宽恕的有几十、上百个家族。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人诬陷,徐有功为他们力争也没有成功。刑部侍郎周兴弹劾徐有功说:“按照汉代的法律,依附下属蒙蔽主上要斩首,当面欺君的也要斩首。在古代,陈述言辞触犯刑法的要杀头。徐有功有意为反囚开脱,他的罪行应该杀头,请查究治他的罪。”武后没有答应,但徐有功还是因此被免去了职务。

他被起用任命为司法郎中,又转任司刑少卿。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放纵逆党。过了许久,皇甫文备因犯事被下到监狱里,徐有功救出了他。有人说:“皇甫文备曾陷您于死地,现在您却救活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回答说:“你们所说的是私人恩怨,我所遵守的是国家法律,不可因私人恩怨而损害公家法律。”

徐有功曾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理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附圣旨诡辩言辞,来求得暂时的解脱。”所以在他审理案件时,总是坚持平等公正,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件。他先后三次被判杀头,将要处死时,泰然自若毫不畏惧;被赦免时也不惊喜,武后因此很器重他。

12.①京城里的人不敢说话了,路上碰到,互相使个眼色(或:用眼睛示意)。(在大意正确的前提下,译出“道路”“以目”各得1分。“国”译为“全国”亦可)

②因此,治理河水的挖开河道使它畅通,治理人民的引导他们让他们说话。(在大意正确的前提下,译出“为”“导”,补出“使”后面的省略成分各得1分)

③老百姓在心里思考,从嘴里说出,想成熟了才说出来,为什么要阻止呢?(在大意正确的前提下,理顺后置宾语,译出“胡”“壅”各得1分)

13、(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说出杨花的特点、自己的感情各得2分)

(2)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或:

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说出手法得2分,能扣住诗歌进行分析得2分)

14、(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5.①毕加索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或者说“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②毕加索的心底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③他坚持不断地探求,创作经历了无数次激变。(6分,每个要点2分)

16.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

受众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无能力去鉴别。(4分,每个要点2分)

17.①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6分,每个要点2分)

18.屈服的表现: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意思答对即可)(2分) 原因:①毕加索处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人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1分) ②毕加索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和虚荣的时代,他不得不自欺欺人,并以此为乐。(1分) 

19.第①句的“粉饰一新”删去或调到图书馆前,第②句在“图书借阅”后加“手续”“卡”或“证”等,第③句改为“我们阅览室”,第④句的“座无虚席”改为“同时阅读”,第⑤句的‘“顺延”改为“延长”, 第⑥句的“受到”改为“得到”。(答对1 处得1分)

20.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习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毫不动摇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方针。(不是长句或遗漏要点均得0分,增加了词语得2分)

21.例1:愿读小说,喜欢那情节跌宕的精彩;愿读散文,喜欢那感悟人生的真挚;愿读诗歌,喜欢那体察心灵的敏感……读书之乐,在体味,在感悟,更在那阅读中的种种共鸣。

例2:愿意踢足球,喜欢那绿因场上奔跑的舒展;愿打篮球,喜欢那蓝板前腾飞的畅快;愿打乒乓,喜欢那桌前灵动的身姿……运动之乐,在参与,在体验,更在那过程中的各种磨砺。(前面三句共3分,写对一句给1分;最后一句总说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