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周练试题
◇制作/尤红春(T:)
一、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歧路 稽首 杞人忧天 乞哀告怜 B.魁梧 窥探 振聋发聩 揆情度理
C.缉私 逻辑 放荡不羁 战绩显赫 D.惩罚 澄澈 乘人之危 计日程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用科学发展观统帅高等教育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国际化的参照对比,建设一流也就无从谈起。
B.难以计数的小树因水分不足,雨量不够,长得纤小柔弱,楚楚可怜,稀稀落落的一点绿色,根本无法遮蔽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坡。
C.随着经济发展,大量文化遗产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不少装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后人只能在书本里追寻那些美好记忆。
D.一位似疯不疯的“预言家”趁势大放厥词,说铃木内阁就是准备投降的。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今年国庆节期间,武中奇先生到我市某小学参观访问,该校挂出了一幅“热列欢迎著名学者武中奇先生来我校莅临指导”的大标语。
B.“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当宇航员杨利伟走出船舱时更是众星捧月般地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C.我的这位那时不相识而且恐怕永远不会相识的朋友的热烈的握手和热情的告别话,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D.为了找到“非典型性肺炎”发病的原因,国家卫生部、广州市卫生局和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的数据。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4--7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隐私保护与法治文明
随着我国法学界对隐私权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关隐私权理论的架构日趋成熟,并日益形成严谨完备的体系:首先,隐私权的界定日益廓清。隐私权应界定为公民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不被窥视、窃听、刺探、披露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其次,隐私权的范围具体明确。它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私人信息,指与他人无关的个人资料。再次,隐私权的救济措施完备具体。对隐私权予以救济,须把握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及相应的救济措施。其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后果;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救济措施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和支付精神赔偿金等。第四,隐私权的相关法益冲突得到平衡。一是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知情权,通常被界定为自然人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的权利。其具体内容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法定知情权。当知情权得到满足时,必然会触及他人的隐私权,即某一当事人所要实现的知情权的内容,恰恰是另一当事人的隐私权所要保护的内容,从而形成权利的对撞。为协调权利冲突,将权利的损害降至最低点,有必要在谨慎、公允的前提下,让隐私权作出让步,而使知情权得到基本满足。而满足了知情权须以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为前提。二是平衡隐私权与公开权的冲突。公开权,通常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姓名、肖像、角色的拥有、保护和进行商业利用的权利。公开权实现得越充分,隐私权所保留的空间就越狭小。但公开权是否行使以及在何种范围内行使,只能由权利主体自行决定,他人不得僭越;否则,便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
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界定在民法典中,既是法治文明的体现,也是法制进步的标志。其社会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凸现了对人格尊严的高度尊重。无论在社会领域,还是私人空间,人格尊严的享有及不被侵犯均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法律通过保护隐私权来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保障其内心安宁和精神愉快,体现了法治的人道主义和法律的人文关怀。二是显现了人格权立法的稳步发展。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已属不争的事实。以法律的形式将其明确规定,既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民事立法,又使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实现了有法可依。这对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实现对公民隐私权利的高度尊重是有积极作用的。三是弘扬了尊重隐私的良好风尚。尊重隐私和保护隐私,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通过法律的警示功能和强制功能,可以使尊重隐私逐渐内化为我国公民的内心信念和价值判断,内化为他们的法律责任和人文精神,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摘自2003年4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4.下列各项中对“隐私权”概念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隐私权是在民法典中体现法治文明、标志法制进步的公民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B.隐私权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后果;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C.隐私权是公民在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方面享有的独立的人格权。
D.隐私权是公民不被窥视、窃听、刺探、披露的独立的人格权。
5.下列有关隐私权、知情权、公开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私权和知情权虽矛盾却相辅相成。
B.公开权和隐私权利益关系成反比。
C.隐私权不应受到侵犯,公开权是否行使以及在何种范围内行使是有条件的。
D.知情权得到满足,必然触及隐私权,两者不可协调,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个人的隐私方面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受到了他人的侵害,从而使自己产生了损害后果,隐私权才得以救济。
B.为使知情权和隐私权得以协调、缓冲,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二是要在谨慎、公允下让隐私权作出让步。
C.隐私权的界定,是法制进步的标志,法制文明的体现,是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完善和发展。
D.保护隐私是对人格尊严的高度尊重,也是对人格权立法的推动,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满足知情权必然干涉别人的隐私权,而超越权利主体行使公开权则是对权利主体隐私权的侵犯。
B.隐私成为一种隐私权,这是法律的一种进步,也是历史性的进步。
C.我国法学界对隐私权的深入研究,其理论架构业已成熟且形成了严谨完备的体系。
D.隐私权在民法典中的确立,体现着法治的人道主义和法律的人文关怀,享有隐私权也应负法律责任。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严延年字次卿,东海下邳人也。其父为丞相掾,延年少学法律丞相府,归为郡吏,举侍御史。是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宣帝初即位,延年劾奏光“擅废立,无人臣礼,不道”。奏虽寝,然朝廷肃焉敬惮。宜帝识之,拜为平陵令,坐杀不辜,去官。后为丞相掾,复擢好畸令。
时,涿郡比得不能太守。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宾客放为盗贼,发,辄入高氏,吏不敢追;延年至,遣掾蠢吾①赵绣按高氏得其死罪。绣见延年新将②,心内惧,即为两劾,欲先白其轻者观延年意,怒,乃出其重劾。延年已知其如此矣。赵掾至,果白其轻者,延年索怀中,得重劫,即收送狱。夜入,晨将至市论杀之,先所按者死,吏皆股弁。更遣吏分考两高,穷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道不拾遗。
三岁,迁河南太守,赐黄金二十斤。豪强胁息,野无行盗,威震旁郡。其治务在摧折豪强,扶助贫弱。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其豪杰侵小民者,以文内之。众人所谓当死者,一朝出之;所谓当生者,诡杀之。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
延年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虽子贡、冉有通艺于政事,不能绝也。吏忠尽节者,厚遇之如骨肉,以是治下无隐情。然疾恶泰甚,中伤者多,河南号曰“屠伯”。令行禁止,郡中正清。
是时,张敞为京兆尹,素与延年善。敞治虽严,然尚颇有纵舍,闻延年用刑刻急,乃以书渝之曰:“昔韩卢②之取兔也,上观下获,不甚多杀。愿次卿少缓诛罚,思行此术。”延年报曰:“河南天下喉咽,二周余毙,莠盛苗秽,何可不锄也 ”
自矜伐其能,终不衰止。(府)丞义年老颇悖,素畏延年,恐见中伤。延年本尝与义俱为丞相史,实亲厚之,无意毁伤也,馈遗之甚厚。义愈益恐,
自筮得死卦,忽忽不乐,取告至长安,上书言延年罪名十事。已拜奏,因饮药自杀,以明不欺。事下御史丞按验,有此数事,以结延年,坐怨望非谤政治不道弃市。
(选自《汉书•严延年传》)
注:①蠡吾,县名:②新将:指新郡守。③韩卢,战国时韩氏的猎犬。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虽寝,然朝廷肃焉敬惮
寝:扣住不发
B.赵绣按高氏得其死罪
按:查究,核实
C.皆文致不可得反
致:精密,细密
D.虽子贡、冉有通艺于政事,不能绝也 绝:决断,决定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朝廷肃焉敬惮 盘盘焉,困困焉
B.莫敢与牾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曲文以出之
没死以闻
D.因饮药自杀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处理“两高”时,负责查办此案的赵绣准备了轻、重两样的案卷,来观察严延年, 最终赵绣在受查究的“两高”之前被处死,这反映出延年“用刑刻急”的特点。
B.延年为人处事,有其厚道的一面,如对坦诚的下属就“厚遇之”,对同僚也能“亲厚之”, 但他一贯以严酷著称,百姓官吏对他的所作所为深浅莫测,甚至胆战心惊。
C.延年奉行严刑峻法,收到“道不拾遗”“威震旁郡”的治理之效。他“扶助贫弱”,能依法帮助他们,甚至对有可能被判死罪的,也“一朝出之”,大受吏民的欢迎。
D.延年“敏捷于事”,作风“精悍”,根据自己好恶处理案件,又听不进别人的忠言劝告,以为在特殊地区,必须从严治理。因过于自以为是,最终落得个“弃市”的结局。
四、(9分,每小题3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吭气 吭哧 吭声 引吭高歌
B.奢靡 靡费 风靡 靡计不施
C.揣度 揣摸 揣摩 妄加揣测
D.蒙蔽 蒙昧 蒙古 蒙头转向
1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有专家指出,“选举内行、执政外行”的陈水扁上台6年来,一味拼政治,经济政策毫无章法,导致台湾经济每况愈下,贫富差距急速扩大。
B.由于陈兆丰在定远县任职期间,大肆进行权钱交易,一些干部上行下效,致使送钱、行贿之风在定远县一度盛行。
C.今冬,因气温骤降,吉林市松花江畔十里长堤形成壮观的雾凇景观,道路两旁的树木银装素裹,冰清玉洁,给江城增添了无穷魅力。
D.朝鲜核试验后,美国出乎意料地保持了相当的冷静和克制,对待朝核问题一直不紧不慢,这与美国人对待伊拉克的作风大相径庭。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发改委2007年上半年的统计显示,全国医院药品平均进销差率超过42%以上,而国家规定医院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价15%卖给患者。
B.在邯郸农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的破案过程中,将群众的角色仅限于帮助抓捕嫌犯的“游击队”,未免会降低这个在全民关注下被迅速告破的案件的真实意义。
C.中国国民党党主席补选4月8日投票结束,当选党主席的吴伯雄表示,未来会以大公无私态度促进团结,这给支持他的选民们的记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D.2007年的高考,他的成绩超过了省重点线30分,能否考上重点大学他还是胜券在握的,不必忐忑不安。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举高第迁上蔡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谏议大夫,迁南阳太守,其治如上蔡。
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复数增秩赐金。
竟宁中,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奏请上林诸离近宫馆稀幸御者,勿复缮治供帐,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及宫馆兵弩什器减过太半。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遂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信臣年老以官卒。
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主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 称,称赞
B.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 约束,规定
C.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 敖,同“傲”,骄傲
D.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 治行,政绩品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完全表明召信臣“好为民兴利”的一组是
①其治视民如子
②开通沟渎
③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
④禁止嫁娶送终奢靡
⑤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
⑥躬劝耕农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信臣为人勤劳、肯卖力,而且有谋略。他一心为百姓着想,惩办贪官污吏决不手
软,从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B.召信臣一心“为民兴利”,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C.在少府之职时,召信臣认为皇上吃暖房种植的不合时令的蔬菜对健康不利,于是果
断地奏请停止生产和供应此类蔬菜。
D.元始四年,皇上下诏书祭祀有益于民的官员,召信臣榜上有名,这说明虽然他已不
在人世,但其在百姓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答 案
一、
1D (A项"歧"读"qí",其余均读"qǐ",B项"魁""揆"读"kuí","窥"读"kuī""聩"读"kuì",C项"缉""羁"读"jī","逻辑"中"辑"读轻声,绩读第四声D项均读"chéng")
2 D (A项应为统率B项"楚楚可怜"形容姿态娇柔妩媚,多用于女子,对象不符;C项应为承载)
3.C(A项"来"和"莅临"重复,删去"来我校"或删除"莅临";B项缺少主语,删去"当"和"时";另外,语序也不对,应把"众星捧月"放在"人们"之后;D项分类不当)
二、4. C本质属性(A 意义不是概念的本质B要素不是概念的本质D范围没有限制)
5. D (A“形成权利的对撞”为矛盾,“隐私权作出让步”、“知情权须以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为前提”为相辅相成 B“公开权实现得越充分,隐私权所保留的空间就越狭小”,在大小关系上成反比C“否则,便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说明隐私权应受到保护;“但公开权是否行使以及在何种范围内行使,只能由权利主体自行决定,他人不得僭越”,“只能”表明了条件关系)
6.A“在个人的隐私方面主观上有过错”有误,应是“行为人(侵权者)主观上有过错”而不是有隐私权的人。
7.C“业已”、“形成了”表述有误,原文所言是“日趋成熟”、“日益形成”。
三、8.D(绝,超越,超过)
9.A(A两个“焉”,均为助词, “……的样子”。B前一个“与”,介词,和、问、跟:后一个“与”,动词,结交。C前一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后一个“以”,介词,把。D前一个“因”,副词,于是、就:后一个"因"动词,依靠、凭借。)
10.C(“能依法帮助他们”不对,不是“依法”,而是“枉法”; “大受吏民的欢迎”,文中无根据。)
文言文译文
严延年,字次卿,东海下邳人.他的父亲曾任丞相掾,严延年从小在丞相府学习法律,回到东海郡做了当地的官员,又升任为侍御史.当时,大将军霍光废掉了昌邑王,拥守汉宣帝,汉宣帝刚即位,严延年弹劫霍光,说他“擅自废掉皇帝,没有臣子应有的礼节,不守道义”,他的奏章虽然被扣留没有批复,但是满朝官员对他很敬畏.汉宣帝赏识他,任命他为平陵县县令,因犯了冤杀无罪之人的罪,被罢掉了官职.后来担任丞相掾,又被提拔为好畦县县令。
当时,涿郡好几任大守都没有才能。西高氏、东高氏两家大户,从当地官吏以下都很畏惧他们,都不敢触犯他.凡是门客作了盗贼,事发以后.都藏到高家,官吏也不敢捉拿.严延年上任以后,派遣掾蠡吾(官职名)赵绣核查高家的罪行,应该处以死罪.赵绣见严延年刚来上任,心里害怕(怕得罪高家),就准备了轻重两种判决书,先拿判罪轻的文书给严延年,观察他的意思,如果严延年大怒,就拿出判罪重的文书。严延年事先已经知道了赵绣的打算,赵绣到了以后,果然先拿出判罪轻的,严延年拿来放在怀中,又得到了判罪重的文书,立即把赵绣关进监牢.夜里,快天明的时候把他押到市上示众,赵绣比他所核查的疑犯之前处死,手下官吏全都吓得发抖.又派遣别的官吏分别核查两家姓高的,极力追究他们的罪行,每家各处死了好几十人.整个汲郡都被震惊,道不拾遗(社会风气非常好)。
过了三年,改任河南大守,赏赐黄金二十斤。势利大的不敢强取豪夺,野路上也没有强盗,威震邻近的郡。他的政策注重削弱豪强势力,扶助贫困弱小的人,贫困弱小的人虽然犯了法,也要不顾法条判他无罪;如果有豪强欺凌弱小的百姓,按照法规治他的罪。众人以为要不处死的犯人,突然就被释放了;众人以为不会不处死的犯人,不知什么时候就被杀了。官吏百姓没有能摸透他的心思的,都战战兢兢不敢犯法。核查他所处理的案子,文理致密,不可推翻。
严延年身材短小精悍,处事敏捷,就算子贡、冉有精通政事,也不比他高明.对于尽忠尽节的下属,他像亲人一样优厚地刘待他们,因此下属也没有对他隐瞒不报的事情。但是过于仇恨坏人,诽谤他的人很多,严延年尤其擅长写判词,精通史书,他打算处死的人,亲自写奏章上报,中主簿和亲近的官吏都不让他们知道。如果上级批复犯人可以处死,他行动的非常快。冬天,把各县的囚犯押解来,集中到郡府,处决犯人流血好几里。河南人号称他是“屠伯”。令行禁止,辖区清平,没有大案.
当时,张敞担任京兆尹,一向和严延年关系很好。张敞的政策虽然严厉。但依然有所宽恕,听说严延年刑法苛刻急切,于是写信劝他说:“从前韩氏的猎犬追捕兔子,仰观主人意思,再去捕获猎物,大多都不咬死猎物。希望你少处决点犯人,参考这种做法.”严延年回信说:“河南是天下重地,东周西周的余孽残存,杂草多庄稼少(比喻坏人多好人少),怎么能不铲除呢 ”依然自我夸耀自己的能力,不减少和停止(杀戮)。(府)丞义年纪大了,头脑昏愦,一向害怕严延年,担心被严延年恶意伤害。严延年原来曾经和丞义一起担任过丞相史,其实对他非常好;并没有诋毁他的意思,赠送给他的东西非常多。丞义却更加担心,自己通过占卜算成了死卦,郁郁不乐,请假到了长安,上奏举报严延年的十大罪名。丞义上奏完以后,喝毒药自杀,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朝廷。这事交给御史丞审查,确实有这几件事,逮捕了严延年,以怨恨、诽谤朝廷不遵守臣子之道被处死。
四、1. 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A 项“引吭高歌”读háng,其余读kēng;B项“奢靡、靡费”读mí,其余读mǐ;C项全读chuǎi;D 项“蒙头转向”读mēng,其余读méng。处理此类题目不能孤立静止的记忆,并且备考时要做到“小步快走、循环记忆”。
2. C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象冰那样清澈透明,象玉那样洁白无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对成语的使用一定要强调语境,注意词语的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应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审读语言环境,作出正确判断。
3. B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A “超过”和“以上”重复,应该删掉一处。B“的记忆”多余,“不可磨灭”与“深刻”语序不当。D“能否”与“胜券在握”不对应)
9.C(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C中“敖”,游玩、游逛)
10.B(本题在筛选信息时应注意题干的要求。“好为民兴利”指喜欢替老百姓兴办有益的事,包括劝农耕作、兴修水利、提倡节俭等。其中①反映他爱护老百姓,⑤反映他节俭的作风,因此应排除含有这两项的选项)
11.A(本题是综合考查对阅读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理解能力。“惩办贪官污吏决不手软”在文中没有涉及,文中主要是斥责罢免府县官吏家中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