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语文测试(一)

2014-5-11 0:11:45下载本试卷

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语文测试(一)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竭  髅  计  名钓誉  恶不悛

B铭  酒  益  奴颜膝  官野史

C噪  号  静  犊情深  蹦乱跳

D笨  罢  辱  相形见  咄咄怪事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翱翔    沧海桑田    蹉商    眼花缭乱

B雏形    首屈一指    沏茶    销声匿迹

C贻误    利令智昏    誊印    名副其实

D震撼    璀璨夺目    诅咒    不卑不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没有照相机,只能用画画的办法来摹写人的容貌身影,画成的图与真实人物十分相像,故称“图像”。

B现在一些地方竟有年轻人提前为自己划地建墓,父母为刚出世的孩子准备好来年安息之地的事情发生。

C今年是“中国烹饪王国游”主题年,广州将推出更多与美食有关的旅游活动,笑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D上海某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组织股民到公司参观,这一做法受到股民的欢迎,也值得其他上市公司效尤。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在美国NBA赛场上出色的表现已成为年轻人的美谈,大家弹冠相庆,希望他能再接再厉。

B获得市三好学生称号的黄芳,从市领导手上接过奖牌,热泪盈眶,对着台下付之一笑,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C回顾中华历史,我们发现大多数汉奸在洋人面前都是唯命是从,噤若寒蝉的,而在百姓面前则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D去年广州某山庄举办了国画大师徐悲鸿画展,廖静文女士主持了开幕式,她敝帚自珍地向观众一一介绍了展馆内的画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政协经济界部分委员的座谈会上,不少委员认为,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在于政策的“一视同仁”。

B如果美术工作者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专业绘画知识,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儿童发展的枷锁。

C将于7月份推出的“市民卡”,除包含现行“社保卡”所具有的医疗、养老等保险功能外,还可享受各类公共服务。

D拍摄《锦绣山河》的电视节目由凤城电视台和方正集团联合录制,目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6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一项是(  )

在煤业联合公司大厦的总入口处,军队的夜间活动仍继续着,            

                     。

①各种枪械锵锵作响        ②官兵们不断进进出出

③卡车和摩托车不断地开来     ④还听到外

国人刺耳的谈话声⑤但公司所有的窗户都是黑黑的

A⑤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⑤     C②①③⑤④     D④⑤③②①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中国的两河文明

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

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流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

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

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

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领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觊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

7联系全文,下列对“另有个说法”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在人文发展史早期“一体化”的特点不明显。

B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文化上互相统属,政治上共尊一个王权。

C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一体化”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

D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合力浇灌,共同养育出灿烂的文化成就。

8下列是对“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两河流域辽阔宽广。

B中国两河之间相距遥远。

C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长,各成体系。

D统一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有经济上的需求。

9下列可作为两河“共尊一个王权”的最重要证据的一项是(  )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

B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据点有重要战略意义。

C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

D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两河”要比西亚的“两河”长大、广阔得多,因此,中国的“两河文明”要比西亚的“两河文明”灿烂得多,伟大得多。

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可见,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出现过“一体化”。

C到目前为止,在长江流域只发现了商朝据点遗址和一批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这说明北方王朝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

D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广汉三星堆铜器文明遗址的发现,说明商朝的政治势力已经控制了四川广汉。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其事。渊屡陈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欲以大武工,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少学问者。其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守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恭俭自守,卒官。         

——《三国志·魏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渊其事         典:主管

B渊屡陈益    捐:舍弃

C百姓竞乐业    劝:劝勉

D其开解年少    简:简朴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B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C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

D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破贼文书,旧一为十

余与四人拥火

B多其斩获之数,欲以大武功

故凡为愚,莫我若也

C渊请留本书,而不宣露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D今在都辇,少学问者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1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说明国渊“恭俭自守”的一组是(  )

①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②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③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  ④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⑤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⑥居列卿位,布衣蔬食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B国渊决狱断刑公平宽恕。在处理田银、苏伯等反贼的余党时,国渊劝谏太祖因人量刑,对其余党从轻发落,终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C国渊据实上报斩杀捕获贼兵的数量,他认为,过去的奏报常常“一以当十”,夸大战绩,这是弄虚作假的做法。对此,他感到十分羞耻。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他并不大张旗鼓,而是先暗中寻找能读解《二京赋》的人,然后套取笔迹,最后根据笔迹捕获写信人。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

译文:                             

(2)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                              

1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前)赤壁赋》)

(2)问君西游何时还?       。但见悲鸟号古木,         。(李白《蜀道难》)

(3)君不见,青海头,                ,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炉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9 请根据文章立意,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的寓意。(6分)

(1)月,阙也。

答:                             

 (2)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

 答:                               

20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4分)

答:                             

21为什么说“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根据文章立意,简要回答。(4分)

答:                               

22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散文赋予“阙月”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而辩证的思考,表达了作者不爱圆月爱缺月的看法。

B作者认为月亮从未真正圆过,现实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这既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态度,也流露了一定的虚无思想。

C文中多处使用疑问句式,这不但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而且也起到贯通全文思路、强化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D“女娲补天”等三个神话的选用,不但使文章弥漫着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挺直脊骨生活的人生态度。

E文章通过月的圆缺、花的有无和镍币、葱油饼的不够圆等事例,说明一个美学思考。寓深刻于通俗,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六、(12分)

23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企业退休的科技人员月收入不及机关退休门卫。广东省十届人大代表王泽华提出的话题令人揪心。

企业退休科技人员待遇偏低,有的高级工程师甚至只能拿着区区几百元的退休金艰难度日,远远低于在行政单位的退休职员,“不敢病,不能病”是他们当前生活的写照。据了解,目前企业对1998年以前退休的职工,一律以工龄的长短计算养老金的高低,而不管级别、职称、学历等。王泽华提议广东制定地方性办法,解决这一问题。王泽华说,湖南拿出了一个“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的规定,1953年前参加工作的企业人员退休后享受与机关退休干部一样的待遇。广东也应制定这样的办法,建议以1953年为界限,让此前参加工作的企业退休人员与退休公务员的收入基本持平,同级同等。

                             

24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达上有四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在录取讨论会上,有的声乐专家认为何青霞的①声音极不固定,②不扎实,但天赋好,乐感强,是可造之才。黄教授却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清楚造成④她声音前后悬殊很大的原因,⑤如果是因为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⑥尽管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

序号:    改正:          

序号:    改正:          

序号:    改正:          

序号:    改正:          

25仿照下列的形式,另选一描写对象,编写句子。(4分)

空中的鸟,                     

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              

你自有你的天地!                  

七、(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年轻人对住在森林公园的一对夫妇羡慕不已,因为那里有清新的空气,有大片的杉树和竹林,有幽静的林间小道,有鸟语和花香。当这对夫妇知道有人羡慕他们的住所时,却神情诧异,他们认为住所并没有多少值得观光和留恋的景致,远不如城市丰富有趣。今年春节,广州也出现了“本地人涌出郊外,外地人扑入城里”的有趣现象。熟悉的地方究竟有没有风景?风景的含义可能是多义的。

请你以“熟悉的地方有(没有)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第七套

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一、1.C (聒guō;括kuò;恬tián;舐shì;活huó。A枯、骷kū;估、沽gū;怙hù;B碑bēi;啤pí;裨、婢bì;稗bài;D拙zhuō;黜、绌chù;屈qū;咄duō。)

2.A(蹉商——磋商)

3.A(照着样子写。B“来年”指明年;C“笑纳”涉及对象应是物不是人;D“效尤”是效仿不好的做法。)

4.C(形容不敢作声。A“弹冠相庆”是贬义词;B“付之一笑”是形容不值得理会,不当一回事;D“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但自己却十分珍惜。)

5.A(B主语残缺,在第二分句“那么”后加上“这种做法”或“专业绘画知识”一类的词;C搭配不当,“市民卡”不能“享受服务”;D句式杂糅,可改为“拍摄《锦绣山河》的电视节目是凤城电视台和方正集团”或“《锦绣山河》的电视节目由凤城电视台和方正集团联合录制”。)

6.B(接句必须是军队夜间活动的内容,⑤是整个句子转折的内容,放在句末符合语境。)

二、7.B(本文并没有否定中国的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史实,只是认为中国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时间要比西亚晚,且艰难得多。)

8.D(任何地区的统一都必须具备这两种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统一难于西亚两河的原因。A西亚两河相距不远,地理、气候等条件也都相近,经济因素也比较接近,因此统一难度要低于中国两河流域;B相距遥远,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难度自然较大;C西亚的文化是“一体化”的,政治上的统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统属的中国两河容易得多。)

9.D(“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说明”,“铜矿遗址”就是一种“经济文明”;而且这些“铜矿遗址”是“商周时代”的。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只是一种推测,不是证据;B具有战略意义不是证据;C虽然“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但如果不能确证这些遗址的风格与北方王朝的相同,则不足以说明北方势力已到达长江流域。)

10.C(一个政权对某区域的控制,离不开政治与经济两大因素。因为在长江流域没有发现早于商代的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依据,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权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A河流长大、流域广阔只是两种文化比较的其中一个条件,不是惟一条件;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只能说明中国在上古时代的文化曾经没有“一体化”,但并不能因此推断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一体化”;D不仅商朝有铜器,周朝也有铜器,即使这些铜器出现在商朝时期,如果不能断定是商朝的铜器,也不能仅据此就断定商朝的政治势力曾经到达。

三、11.D(选拔)

12.C(十日。A古义是“没有私底下(议论)”,今义是“不自私”;B古义是“考核政绩”,今义是“学生规定的作业、技能”;D古义是“事情的真相”,今义是“人的常情和一般道理。”)

13.C(都是指示代词,“那”、“那些”。A介词,“用”、“凭”/连词,表承接关系;B助词,起提顿作用/助词,与“愚”组成名词性短语;D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

14.B(恭俭自守,即谦恭节俭,保持操守。②是他屯田的一些做法,表现他的政绩,④⑤是表现他断案如神的,故②④⑤均不合题意。)

15.C(“以一当十”,夸大战绩,是指征讨境外敌寇时的做法,对这种做法,国渊并无异议;他感到羞耻的,是对征讨境内田银等叛贼也虚报战绩的做法。)

四、16.(1)国渊认为他们(或这些人)不是首恶分子,请求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

(2)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朋友。

17.(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18.(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

(2)畏途NFDAB岩不可攀雄飞雌从绕林间

(3)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

五、19.(1)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缺陷的。(2)让我们热爱世界、热爱人生吧,尽管她有缺陷,尽管她有不足。

20.因为他们不但相信天地是残缺的(可以接受的),而且残缺的天地也是美丽的。

21.因为任何事物中,都包含着美好的东西,只要善于发现,任何时候都能够欣赏到美。

22.CE(A作者并非“不爱圆月”;B文中没有“虚无思想”;D文章没有弥漫“神秘的色彩”。)

六、23.企业退休科技人员待遇偏低,广东人大代表呼吁制定新规定。

24.

序号

原句

改正

声音极不固定

声音极不稳定(搭配不当)

不扎实

基础不扎实(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

前后悬殊很大

前后悬殊(成分赘余)

尽管禀赋再好

就算禀赋再好(关联词语误用)

25.略

七、26.略

附参考译文: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征召任为司空属下的官职。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论。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大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想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习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了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信人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节操,最后死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