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2014-5-11 0:11:45下载本试卷

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江西省临川一中 饶礼喜  江苏省阜宁中学 刘晓晔
          第  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体  和  勉  酒滋事  面面相
 B.岖  旎  菜  路亡羊  按图索
 C.立  自  吞  主观断  才傲物
 D.石  跚  桓  心广体  龙虎踞
2.下列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搏  言不由衷  退避三舍  无功不受禄
 B.风靡  乔妆打扮  毛骨耸然  远水不解近渴
 C.暮霭  心灰意懒  稍纵即逝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落寞  扪心自问  颠沛流离  事实胜于雄辩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央“三个代表”宣读团的报告,见解深刻,发人深思,语言也很__________。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了“三个代表”的精髓。
 ②学习李杜的诗歌,要在反复__________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他的作品,领会他的艺术风格。
 ③人的体质需要锻炼,产劳动就是很好的锻炼,__________不管是在野外,__________在厂房里劳动,都是对脑力劳动的一种调剂。
 A.精当  吟诵  因为╱还是    B.精辟  吟颂  因为╱还是
 C.精辟  吟诵  可是╱或者    D.精当  吟颂  可是╱或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一段时期,“非典”似乎已销声匿迹,但是医学专家反复提醒,这种疾病可能只是暂时消失,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B.一直以来,对网吧的治理很难取得显著成效。这样无形中助长了一些经营者的嚣张气焰,对家的规定更加熟视无睹,屡屡违规。
 C.叶圣陶先说,苏州园林是我特别地园林的标本。去年到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
 D.刘慧卿因参与“台独”分子研讨会,并发表支持“台独”的言论,连日遭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口诛笔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办事、想问题都应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B.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C.我要改革和完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同经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科技新体制。
 D.我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6.根据各种文体对语言的要求,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A.自从我新疆巴楚伽师间地区、云南大姚地区发地震灾害以来,我市各界对灾区人民活甚是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捐款(包括实物折款)累计已逾百万元之巨。(――广播稿)
 B.9月14日,该犯与两个哥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步骤,当晚乘月风高之机,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法院布告)
 C.梅: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味香。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黄色,都可以吃味酸。(--工具书)
 D.我校教室一共八间,有五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东倒西歪,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迫切希望教委伸出援助之手,拨款修整为荷。(--某校给教委的报告)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隐私保护与法治文明
            王歌雅
  随着我法学界对隐私权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关隐私权理论的架构日趋成熟,并日益形成严谨完备的体系:首先,隐私权的界定日益廓清。隐私权应界定为公民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不被窥视、窃听、刺探、披露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其次,隐私权的范围具体明确。它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私人信息,指与他人无关的个人资料。再次,隐私权的救济措施完备具体。对隐私权予以救济,须把握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及相应的救济措施。其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后果;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救济措施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和支付精神赔偿金等。第四,隐私权的相关法益冲突得到平衡。一是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知情权,通常被界定为自然人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的权利。其具体内容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法定知情权。当知情权得到满足时,必然会触及他人的隐私权,即某一当事人所要实现的知情权的内容,恰恰是另一当事人的隐私权所要保护的内容,从而形成权利的对撞。为协调权利冲突,将权利的损害降至最低点,有必要在谨慎、公允的前提下,让隐私权作出让步,而使知情权得到基本满足。而满足了知情权须以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为前提。二是平衡隐私权与公开权的冲突。公开权,通常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姓名、肖像、角色的拥有、保护和进行商业利用的权利。公开权实现得越充分,隐私权所保留的空间就越狭小。但公开权是否行使以及在何种范围内行使,只能由权利主体自行决定,他人不得僭越;否则,便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
  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界定在民法典中,既是法治文明的体现,也是法制进步的标志。其社会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凸现了对人格尊严的高度尊重。无论在社会领域,还是私人空间,人格尊严的享有及不被侵犯均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法律通过保护隐私权来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保障其内心安宁和精神愉快,体现了法治的人道主义和法律的人文关怀。二是显现了人格权立法的稳步发展。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已属不争的事实。以法律的形式将其明确规定,既完善和发展了我的民事立法,又使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实现了有法可依。这对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实现对公民隐私权利的高度尊重是有积极作用的。三是弘扬了尊重隐私的良好风尚。尊重隐私和保护隐私,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通过法律的警示功能和强制功能,可以使尊重隐私逐渐内化为我公民的内心信念和价值判断,内化为他的法律责任和人文精神,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摘自2003年4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7.下列各项中有关“隐私权”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      B.隐私权是一种独立的权力。
 C.隐私权是在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方面享有的独立人格。
 D.隐私权是不被窥视、窃听、刺探、披露的人格尊严。
8.下列有关隐私权、知情权、公开权、保护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隐私权就应该享有保护权。
 B.隐私权和保护权是一种权利的对撞,不可协调。
 C.公开权和隐私权利益关系成反比。
 D.公开权和知情权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个人的隐私方面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受到了他人的侵害,从而使自己产了损害后果,隐私权才得以救济。
 B.为使知情权和隐私权得以协调、缓冲,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二是要在谨慎、公允下让隐私权作出让步。
 C.隐私权的界定,是法制进步的标志,法制文明的体现,是对我民事立法的完善和发展。
 D.保护隐私是对人格尊严的高度尊重,也是对人格权立法的推动,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满足知情权必然干涉别人的隐私权,而超越权利主体行使公开权则是对权利主体隐私权的侵犯。
 B.隐私成为一种隐私权,这是法律的一种进步,也是历史性的进步。
 C.我法学界对隐私权的深入研究,从理论上讲业已成熟且形成了严谨完备的体系。
 D.隐私权在民法典中的确立,体现着法治的人道主义和法律的人文关怀,享有隐私权也应负法律责任。
三、(15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小雪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驩乃西秦王  说:劝说   B.君急使使载阴迎孟尝君  币:钱币
 C.先为客乎   谢:道歉   D.君独不见夫朝市朝者乎  趣:同“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王何不先秦使未到    ②而余亦悔其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①载黄金百镒迎孟尝君   ②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①冯驩西说秦王      ②陈涉自立为王
 D.①敢不奉教        ②万钟于我何加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孟尝君“得士”和“怨士”的一组是
 A.①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    ②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B.①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②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
 C.①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  ②闻先之言,敢不奉教焉
 D.①冯驩乃西说秦王        ②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被罢免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孟尝君的声名盖过了齐王,二是独揽了齐的政权,三是齐王被秦、楚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并无识人的眼光,而他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对方能像过去一样遇到许多门客。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安石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大胡子录入
 A.以政治家的眼光,评价历史现象,对“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B.孟尝君相位先废后复,并“脱于虎豹之秦”,这都依赖于鸡鸣狗盗之辈。所以说他只能算是“鸡鸣狗盗”之辈。
 C.士不在多而在于精。齐倘若凭靠自己的力,再加上有真才实学的士人的辅助,当可称霸天下并最终制服秦
 D.启示后人,鸡鸣狗盗之辈并非真正的士,安邦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士人。
            第  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⑴近体诗,一般要避免字面重复,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⑵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⑶九州气恃风雷,___________________。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芦  苇
  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成片成片地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就已经在这儿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一次。它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长的芦苇?
  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选自《散文选刊》2003年第7期)
19、原文第三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芦苇什么样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句,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在写芦苇时写出了它哪些方面的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的首段运用对比手法,将竹子放在芦苇的对立面上,更突显了芦苇顽强的命力,展现了其不屈的气节。
 B.《诗经•蒹葭》中诗句的引用,既写了芦苇的纤柔之美,更体现出作者已把她看成诉说衷情的对象。芦苇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情感,有了灵性。
 C.文中多次写到了“父亲”。通过这个具有哲学思想的物,我一方面可以体会到“我”的幼稚,另一方面则可以感受到活的博大精深。
 D.文章的最后一段内蕴丰厚。含蓄的语言揭示了人类来自于泥土,最终又将归结于泥土这一事实。“不知道我的身体能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一句,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同时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E.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写芦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写人,芦苇的品格也正是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的品格。缘于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的思想内涵显得丰富而深厚。
六、(12分)
23、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个对偶结构,作“画卷”的修饰语。(2分)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人民在这奔腾无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一段话有一些语病,请将修改结果写在后面的横线上。(4分)
  本栏目面向高中语文教师诚招各类优秀作文题目。题目要求贴近实际,符合近年高考命题趋势为宗旨,尤以既能激发学写作积极性,而且又利于张扬学修改的题目为佳。务请赐稿。
  ⑴删去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⑵①将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②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25、在“家电”的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想方式,另选两种“家电”,写一段讽喻人类的文字。(6分)
[示例]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众人的摆布。
    空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温度,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非典”流行期间,香港一位心脏科医染上了“非典”并被送到了隔离病房,脱险后,这位医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病房里,想了些什么?医沉吟一会儿说,想的最多的是,要把众中最重要的事和一般的事儿分开,先做那些重要的事情。记者追问,你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医答:和我的家人在一起。
  医在病重时对命的思考,传达了一个直白而简陋的真理:命里程中的事情,犹如邮局里的邮件,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是可以据此排序的。人有涯,命也必有大限。活着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铁闸似的死亡矗立在深邃的尽头,便使命显得异样的美丽和时不我待的紧迫。因此,我必须把那些最重要的事情抓紧做完。
  那么,什么是众当中最重要的事情呢?该怎样才能做好这最重要的事情呢?请以“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4、D  “并真心祝愿对方能像过去一样遇到许多门客”一句说法有误。
15、B  “孟尝君相位先废后复”并非依赖于鸡鸣狗盗之辈。
16、①富贵者有很多门客,贫贱者很少有朋友,这就是人情世态的本来面貌。
  ②鸡鸣狗盗之辈出于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士人不到他门下的原因啊。
17、⑴重复使用“期”字,旨在强调滞留在外,前途未卜的愁苦;(2分)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更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2分)(或第一次旨在渲染离愁与相思,后一次出现则是夫妻俩秉烛长谈的画面,追溯往事,回味无穷)
18、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惊涛拍岸  一时多少豪杰  万马齐喑究可哀  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