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

2014-5-11 0:11:45下载本试卷

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

   命题人:杨红梅              

第Ⅰ卷(共45分)

注意事项:第Ⅰ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一、   (每小题3分,共18分)

1.选出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A.挑(tì )   怪(dàn)  打(jiǎo)   然长逝(kè )

B.马(jì )   邂(hòu)  招(lái )   一鳞一(zhuǎ)

C.当(gòu)  摇(yè)   米(chuō)   头瘟脑(yūn )

D.喻(pì )   远(tiáo)   魔(xiáng)  野有饿(piǎo)

2.选出加点字写法全都正确的一项

A.遵徇   征侯   厮杀  蹉跎岁月

B.忌诲   慰籍   伫立  同仇敌忾

C.洗练   皎洁   揶揄  咸与维新

D.扼杀   驾驭   控述  妍媸必露

3.选出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

①他那永不(   )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

②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  )他这种觉解。

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孤傲,我们怎能不(  )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A.枯竭  赋予  悚然

B.衰竭  给予  悚然

C.衰竭  赋予  黯然

D.枯竭  给予  黯然

4.选出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李白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飞扬跋扈,充满理想色彩 。

B.1824年,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C.赵秀才消息灵,一早去拜访钱洋鬼子,他们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

D.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5.选出有语病的一项

A.赵秀才本也想靠着寄存箱子的渊源,亲身去拜访举人老爷的,但因为有剪辫的危险,所以也就中止了。

B.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C.自从1921年12月4日阿Q在北京出版的一份报纸上亮相以来,人们的目光便一直聚焦于他。

D.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6.选出划线处句子与前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至于《枫桥夜泊》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

A.而那点点渔火中的感喟,则是不同的。

B.只是不同的感悟都反映了欣赏者认识水平的高低。

C.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D.或许只有张继本人能够说得清这些愁绪的真正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史书,并察己行事。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道衡知其贫,每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阳,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隋书·李文博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读书至乱得失。治:整治。  

B.    后直秘书内省,校坟籍。典:主管。

C.   道衡知其贫,每于家。延:邀请。

D.   正其者须端其本。末:树梢。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B.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C.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   D.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

寡君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B. 恒礼法自处。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身翼蔽沛公。

C. 侪辈莫不敬惮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D. 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

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文博“贞介鲠直”“守道居贫”的一组是

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②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

③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④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

⑤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⑥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帏中翻阅查看史书,并让他观察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善于政事,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听从。

B.李文博能保持清高的操守,不随便地交往宾客,自己又能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同辈人都敬畏他。

C.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李文博没有为官之才,所以被调出做县丞,几年没升迁。

D.李文博对房玄龄的话产生了强烈的感慨,文博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互动媒体对文学的冲击

21世纪最令人觉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形态的改变.将是“文学”(艺术)与“电动玩具”(或称“互动媒体”)以及“脑波阅读”科技的结合。

“互动媒体”的普及,将是继电视之后,传播形式新一波最具震撼性的突破。互动媒体与文学(艺术)结合之后,对文学作品的最大冲击就是,使作品的开放性获得空前的延展。也就是说,作品情节不再只是单线的发展,而会变成具有多重甚至无限的选择性。另外,“模拟现实”的技术也将使作品与读者关系产生新的形态:读者将不再只是在“读”或“看”作品,而是直接“处”在作品的世界之中。

“脑波阅读”的科技则会使作家对“有意识”以外的领域产生高度兴趣。作家除了用“有意识”写作之外,也会再次如超现实主义者一样,从梦、记忆等“有意识”以外的意识活动汲取灵感。科技若发展到能把这些精神状态(脑波)直接显像的时候,作品中“有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织,将会展现出一种目前无法想像的奇诡风格。而作家对“自动写作”的重新借重,也是可以预期的。

在历史上,科技对人类生活形态的改革,一再使人类对环境与自我的认识产生重大的改变。连带也使文艺的内涵以及读者的“欣赏方式”产生大幅的改变。在21世纪更是如此。彼时,以电脑为基础的高科技,将可以使人足不出户而不虞匮乏,而“模拟现实”以及“脑波阅读”的科技,更将相当程度使人耽溺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扩大。其必然的结果是,人与人的关系将进一步的疏离,达到一种20世纪无法想像的地步。另一方面,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则会强制性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使人与他人的界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泯灭。于是,在疏离与丧失自我的双重压力之下,人类既会产生对外接触的强烈渴望,也会不时想要逃离人群。因此,文学作品开放性的另一个意义将是,读者不但可以透过“作品”与作者取得某种联系,还可以经“作品”与其他读者接触。而“接触”的意义则不只是读者可以如目前某些电视节目的观众一样围绕着各式“作品” 形成“观众俱乐部”。更重要的是,从未谋面的他们能同时相约“进入”作品,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而产生恍如真实的来往。于是,文学作品遂同时既是“接触”的媒介,也是“逃遁”的管道。

科技对人类的另一个冲击是对人类身外世界的改造。高科技中介之下的21世纪的生活,将使人们与自然的关系益加疏远。因此,对自然的乡愁在文学作品中会再度成为重要的母题。其结果是,与神秘主义有关的文学与文化活动也会加速发展.并且与科幻文类形成某种辩证关系。

12.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的开放性表现的一项是

A. 作品的情节具有多重甚至无限的选择性。

B. 作品的结构从表层的凌乱到深层的和谐。

C. 可以让读者透过“作品”与作者取得某种联系。

D.读者可以经“作品”与其他读者接触。

13.以下不属于文学“脑波阅读”的结合所产生的结果的一项是

A.作家的兴趣和创作灵感会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产生。

B.作家不再满足于梦、记忆等“有意识”领域里的写作。

C.作家会重新借重“自动写作”。

D. 出现超现实主义的奇诡风格的文学作品。

14.对原文第四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冲击很大,但不大会改变文艺的内涵。

B.以电脑为基础的高科技的发展,其必然的结果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从未谋面的他们能同时‘相约’进人作品”, 这里的“他们”指读者和作者。

D.文学作品成为“逃遁”的管道,是因为人受到丧失自我的压力。

15.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 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学的母题也会不断地变化。

B.像《侏罗纪公园》这样用科技制造神话的作品会大量出现。

C.作家对作品的思考和想像能力必须超出一般传播媒介的水准。

D.无须借助其它手段,读者不再“读”或“看”作品,而是直接“处”在作品的世界之中。

第Ⅱ卷(共105分)

注意事项:第Ⅱ卷的答案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

四、(15分)

16、翻译句子(5分)

(1)   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答:            

(2)   论者以此贵之。答:       

17、鉴赏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蜀山暮,秋云暗几重。

 (1)本诗着重写诗人“听琴”。“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        ,一个“洗”字写出了琴声                

 (2)对诗歌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试从描摹音乐的手法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简短的赏析。

  答:                                 

18、填写下列文句,任选两句(4分)

①李杜文章在,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珊珊可爱。

          ,但愿长醉不复醒。

④苟无恒心,        ,无不为也。

五、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8分)

玛 莎

(俄)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夫,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羸弱的瘦马,来到京城。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20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仪表堂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圈的淡黄色头发。而且,他那魁伟的肩膀怎么能穿得上这么一件褴褛的厚呢上衣!

然而,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 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 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难过死了呢!她年轻!健壮!仅仅一天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时我不在家,所以,我突然在这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人们已经把她埋掉了——我立刻赶回村里去,赶回家里去。等到我回来,已经是半夜啦。我跨进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间, 就这样小声地说:‘玛莎!玛莎呀!只有蟪蚌的吱吱叫。我不觉哭起来,坐在小木屋的地板上——还用手掌拍了一下地板!我说: ‘你这贪得无厌的东西……你吞噬了她……也把我吞噬掉吧!唉,玛莎!’”

  “玛莎!”他突然压低嗓子又叫了一声。他没有放松手里的缰绳,用手套揩了揩眼泪,抖了抖它,放到一边,耸了耸肩膀,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了。

  我跳下雪橇时,多给了他剩下的15戈比。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双手抓着帽子——随后踏着街上空荡荡的雪,在一月严寒的灰白色的雾里,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

19.小说第2段开头写道:“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试根据上下文及你的有关知识分析概括“夜间马车夫”的两个特点。(4分)

答.(1)

(2)

20.小说着重写出“夜间的马车夫” 因死了妻子而产生的悲伤情绪.哪些方面写出马车夫的悲伤情绪?(4分)

答.

21.(6分)(1)透过小说的侧面描写.你看出玛莎的什么特点?

  (2)小说最后写“他”“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 为什么用“挣扎”一词结束对“他”的刻画?

答.(1)

(2)

2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 的两项是(4分)(写在答题纸上)

A.小说在形象刻画上别具一格,玛莎这个主人公始终未正面出场,作者将笔墨全部用在玛莎的丈夫——马车夫身上,借助丈夫的介绍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特点。

B.“ 贫苦的农人” “羸弱的瘦马”“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霍乱病”等,反映了俄国19世纪农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作品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C.马车夫一切努力“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一再称“我”为“老爷” ,自甘被奴役的处境表明他尚未觉醒。作家对此虽未作品评,但实质上持否定态度。

D.英俊的马车夫的悲伤的神情、沉重的叹息和声声深情的呼唤,反映了他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挚爱,并促使读者在无限的遐想中创造玛莎动人的形象。

E.作品中的“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 ,关心下层农民的疾苦,称颂他们的情感,表现了作家的先进立场和思想倾向。

六、(12分)

23.把下面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沉重打击如雪上加霜般作用于今年以来已经不景气的世界信息产业时,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

答:———————————————————————————————。

24.根据下列画线句子的句式、修辞和境界仿造两个句子,使上下文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4分)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25.下面一段话有四处语病,请标出序号并改正。(4分)

大量事实证明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

①           ②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师生感情的好坏师生间搭起感情交流的桥

③           ④              ⑤

二者相互合作并尊重教学效果就会好否则教学效果不但不能够得到

⑥         ⑦     ⑧       ⑨

保证而且还会下滑

 

                       

                      

                               

                      

七、作文(60分)

  “ 从力学的角度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也许,被约束惯了的你有点无所适从;

也许,你的个性,你的见解尚未张扬;

也许,你遇到太多的限制,太多的无奈……

那么,要学会挑战,挑战权威、挑战传统、挑战极限、挑战时尚……

请以“挑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从提示中选择,也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等。

    要求:

1、立意自定,抒发真情实感

2、文体自选

3、不得抄袭

4、不少于800字

辽宁沈阳二中03-04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C

B

A

D

C

A

D

C

D

C

B

B

D

D

16.(1)近来做了多少激浊扬清的事?

(2)评论的人因此很尊重他。

17.(1)“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雄浑激越”或“雄浑奔放”、“雄浑粗犷”。“洗”写出琴声的高雅脱俗,使诗人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和荡涤。

(2)  抓住人们熟悉的松涛类比、正面写感受(“洗流水”),写余音袅袅;侧面写时间过得快、秋云驻足听等,强调听者如痴如醉。

18、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④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

四.19.(1)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2)车破马瘦,因当局禁止或自惭形秽而不在白天出来。

20.(1)马车夫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2)马车夫的话语也表现出悲伤。马车夫的动作表现出悲伤痛苦。

21.(1)玛莎年轻健壮,具有勤劳善良、贤惠的美德。(2)突出表现马车夫因妻子之死精神几近崩溃的状态,给读者留下抹不去的印象。

22. DE

六、(12分)

23、改为: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沉重打击了全球的经济,它使今年以来已经不景气的世界信息产业雪上加霜,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

24.略

25.②处“人际”赘余;④ 处在“决定”后加“于”;⑥ 处“合作并尊重”改为“尊重并合作”;⑩ 处“而且”改为“反而”。

答 题 纸(语文) 

16.(5分)

(1)译文:                          

(2)译文:                          

17.(6分)

(1)                                     

(2)                                    

18、填写下列文句,任选两句(4分)

①李杜文章在,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珊珊可爱。

             ,但愿长醉不复醒。

④苟无恒心,           ,无不为也。

19.

(1)                                。 

(2)                               

20.                            

21.

(1)                                

(2)                               

22.         

23.(4分)                          

 

                                 

24.(4分)

                                 

                ,                 

25.(4分)

①(只填序号)      修改                    

②(只填序号)      修改                    

③(只填序号)      修改                    

④(只填序号)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