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第Ι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累赘(zhuì) 饿殍(fú) 惊魂甫(fǔ)定 草菅(jiān)人命
B.慰藉(jiè) 追溯(sù) 洗尽尘滓(zǎi) 有的(dì)放矢
C.挑剔(tī) 罢黜(chù) 溘(kè)然长逝 温柔缱(quǎn)绻
D.谲(jué)诈 羸(yíng)弱 言简意赅(gāi) 妍媸(chī)毕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翰藻 想像 真知灼见 云云众生
B.防碍 哂笑 斩钉截铁 虚实相生
C. 鉴戒 伉俪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D. 撕杀 暮霭 稗官野史 老骥伏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 。
②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 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 他们的历史背景。
③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 !
A.统一 一概 考查 脆弱 B.同一 一体 考究 虚弱
C.统一 一体 考查 虚弱 D.同一 一概 考究 脆弱
4.选出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3分)
A.春节期间,精彩的文艺节目多得令人应接不暇。
B.他在学习上方法灵活,解题时很善于改弦更张。
C.英格兰队开场表现不错,先进一球,但终场前德国队的反戈一击使英格兰队在主场被 逼平。
D.我最怕李护士打针,因为她常常一针见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一个大学生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也需要奖励才能得以保证,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今一些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的现状令人堪忧。
B.“中国光谷”周边人文气息浓厚,消费者文化水平高,高校众多,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都将环境的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C.出于对北极地区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长期考察,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决定在斯瓦尔巴违德群岛建立中国伊力特·沫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
D.昂山素季为实现缅甸全国和解所作的种种努力和牺牲,使诺贝尔委员会决定将1991年的和平奖颁发给缅甸的这位女政治家。
6.下列语句中,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个人喜欢读什么作家的作品,有两大因素决定。一曰:① 。虽春兰与秋菊皆为花中之秀,但因有人喜春天万物之复萌,则喜欢绽开于春时、一枝独秀的春兰;有人偏爱秋之天穹深远,则喜欢秋菊之清爽淡雅。二曰:② 。贵族们的纨绔子弟,爱看戏曲中的《游龙戏凤》,而贫穷的莘莘学子,则盛赞《打渔杀家》。
A.①气质禀赋决定阅读感情 ②生活经历制约欣赏趣味
B.①性格修养决定阅读兴趣 ②人格品行制约欣赏水平
C.①气质禀赋决定阅读感情 ②人格品行制约欣赏水平
D.①性格修养决定阅读兴趣 ②生活经历制约欣赏趣味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是庄周及其门徒的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文笔汪洋恣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B.孟轲及其弟子所著《孟子》以长于譬喻和雄辩著称,读来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C.《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为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著。
D.梁代萧统编《文选》,第一个把小说和历史区分开,他提出小说的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每题3分,共12分)
说“木叶”(节选)
林庚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注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注:万应锭:指万能药,锭,锭药。
8.以下不属于作者所认为的古代诗人运用“木”字的场合的一项是:( )(3分)
A.古诗中的“木”总是用在描写秋风叶落季节里,这是屈原首创的。
B.古诗中的“木”总是用在描写秋天的寒风扫落满树黄叶的景况,如“寒风扫高木”。
C.古诗用“木”总是用来描写风卷树叶飞舞涌动的景况,以显示诗情的饱满。
D.古诗用“木”是为了表现秋景的寂寥空阔的意境,有萧条落寞的感觉。
9.以下不属于作者在第一段中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用“木”描绘秋风叶落的景象全在于它的准确,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用这个词的。
B.吴均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描写落叶景况,改成“高树”也是可以的,同样可以成名句。
C.曹植诗“高树多悲风”没有落叶的形象,如改成“高木”是不适宜的,会失却饱满的意境。
D.之所以诗人们用“木”而不用“树”,是因为“木”比“树”更显得单纯萧条。
10.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与“树”在概念上完全相同,所以迄今“树木”连用。
B.人们总是由“树”而联想到密密层层浓阴的“叶”,所以两者在概念上也是一致的。
C.因为“树”和“叶”两者在概念上的一致,所以古典诗歌中往往省去其一而少见“树叶”这个词。
D.“木”是疏朗的形象,“叶”会引起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11.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诗中的“木”给人一种落叶的想象,还可以看做“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B.人们读诗之所以会认为“木”有一种秋风落叶的联想,是因为诗歌语言存在着一种暗示性。
C.读到古诗中“木”,常常会使我们嘎起光秃秃的树干,很少会想到繁密的叶子。
D.“木”“叶”连用,则说明树上带有繁茂的树叶,两者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三、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选段,完成题(每题3分,共15分)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辅:辅导
B.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畜:养活
C.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轻:容易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B.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若无罪而就死地
B.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C.然后驱而之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5.下列句子中不是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3分)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D.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1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意在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B.孟子明确地说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C.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比喻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D.段末孟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选段,回答17—19题(每题3分,共9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夜缒而出(用绳缚住身体,从城墙上送下来)
②敢以烦执事(做事的人)
③越国以鄙远(国名)
④君知其难也(代“这样做”)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夫晋,何厌之有
19.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蜀之鄙有二僧 越国以鄙远
B.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时周瑜受使至鄱阳
第Π卷 (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共18分)
⑴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⑵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进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⑶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①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有爬起来,②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并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⑷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⑸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⑹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⑺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一是生存,一是爱情,他们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地横亘在面前,你愁肠百结地找不到过去的桥。痛不欲生地找不到可以渡过去的船。这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
⑻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⑼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⑽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悲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上从未谋面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⑾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的手里。
20.文中第三段有两个标注序号的“有的人”,它们的内涵各是什么?(4分,各2分)
答:① 。(2分)
② 。(2分)
21.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6分,各3分)
①文章第五段中的划线句“如果被赦免的话”的意思是:(3分)
答: 。
②“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中的“有价值的事情”具体指的是:(3分)
答: 。
22.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的?(4分)
答: 。
23.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和“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B.第四自然段中的“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指的是活着随时可以选择死,因而我们不需要开始便用死来解决问题,倒不妨试试其他办法。
C.第九自然段在表达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组成排比的几个句子间的含义是递进的。
D.第十自然段中的可以将我们从失意中解救出来的“这只船”,指的是听音乐、读书、发电子邮件及出门旅行。
E.文章最后一句“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意思是说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哪怕只是幻想,也可以使我们“渡过”挫折与艰难。
五、
24.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良人之妻)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25.默写(每小题1分,共4分)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曹操《龟虽寿》)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汉·贾谊《过秦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七、
2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句,要求:符合语境旨意,表现手法与前句一致,并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4分)
选择,是人格的写照:有人选择劲挺的白杨,永远直立着把人生的向往深深种植在大地上;有人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27.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阿西莫夫,是一位一生创作了470部著作而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1958年,他毅然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这是他放弃教授职位的理由。有人说阿西莫夫“自我膨胀得像纽约帝国大厦”,他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毫不谦虚”,对此,他说“除非.有人能证明我说的仿佛很自负的事情不属实,否则我就拒绝接受所谓自负的指责”。而事实上“阿西莫夫式的狂妄自大”,带着直入人心的纯真和坦诚,具有巨大的令人信服的力量。
请围绕“个性的张扬”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上学期高三语文月考试题答案
一
1.C(A.piǎo B.zǐ D.léi)2.C(A芸 B妨 D厮)3.B(①“同一”在句中的意思是融合为一个共同的整体。“统一”的意思是部分联成整体,或分歧归于一致。②“一体”的意思是全体。“一概”的意思是没有例外,表示适用于全体,是一个副词。“考究”的意思是查考、研究。“考查”的意思是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③“虚弱”的意思是软弱。“脆弱”的意思是禁不起挫折,不坚强) 4.A(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反戈一击:掉转兵器的锋芒进行反击。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简短而能说中要害。)5.D(A“令人”赘余。B语序不当,“高校众多”应移至“人文气息”前。C“长期考察”后残缺中心词“的需要”。) 6.D(注意与上下文的语义衔接,在这里尤其是下文)7.D
二
8.C(“显示诗情饱满”错)9.B(不能改成“高树”)10.D11.D(描写秋风落叶景况)
三
12.A13.A14.C15.D16.C(不是比喻句,而是排比句)17.C(“执事”为“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为“越过别国”18.A(B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C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19.C(C两个“若”均为连词,如果。A第一个“鄙”为名词,边境;第二个“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边邑。B第一个“济”为动词,渡河;第二个“济”为动词,完成。D第一个“使”为动词,派;第二个“使”为名词,使命。)
四
20.①在困境中一蹶不振的人 ②勇于与困难抗争的人
21.①指的是“逃过一死” ②指“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等”
22.勇于与困难抗争的人能够战胜挫折与困难,取得成功。
23.C、D(C项“递进”不当;D项说“这只船指的是听音乐、读书、发电子邮件及出门旅行”不当,原意是“可以是”)
五
24.译文:他的妻子和妾一起在院中大骂她们的丈夫,哭成一团,可丈夫却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摆威风。
六
25.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
七
26. “无骨”的紫藤,为了攀附的需要而将自己任意扭曲。
八、
27.作文
[审题引路]
这个材料从正面举出了一个张扬个性获得成功的例子,阿西莫夫不顾工作条件的优越,毅然告别讲台和实验室,放弃教授职位,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这个材料可以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哪位在历史上留下璀璨一页的人物,不都是在个性张扬中获得生命的升华?屈原“举世混浊吾独清,众人皆醉吾独醒”、司马迁“自沉溺缧绁之辱”而作《史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采菊东篱下”、李白“白日放歌须纵酒”大唱“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等,事例俯拾皆是。因此这个材料给出的话题是很明确的,所引发的联想的材料也是丰富的,因而写作的最好捷径是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论证,这样材料充实,内容丰富,更具有说服力。当然不是说其他方面不可写。
[误区简析]
可笔者在批阅作文时却发现考生写作的几个误区。
1、审题不清。许多考生抓住文中“做我做的最好的事情,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这句话,写成“选择”的话题,严重偏离话题中心。大部分考生只写“个性”,而未突出“张扬”二字,未注意话题的中心语是“张扬”而“个性”只是限制语,主次颠倒。
2、大部分考生写自己、同学或某个人个性怪异,做事我行我素,而忽视文中“个性张扬”的结果,是阿西莫夫取得成功这个重要信息,误解了“张扬”的内在底蕴,因而写得平平淡淡,缺乏震撼力。
3、还有部分同学只是复述一个故事,最后贴一下标签,缺乏对材料的整合运用能力,完全没有自己的内容,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按高考阅卷要求可判为抄袭之作。
[考场佳作]
个 性 的 张 扬
一 考 生
当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百年孤独式的魔幻的时候,当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卡夫卡式的变形的时候,当一切过去都似乎离我们远去的时候,在那遥远的天边,人们似乎还看见那颗与众不同的星,它的名字叫个性。
世事如棋,人生如子,个性在岁月的张弛中产生,人格在个性的张扬中伟大。读孔子与孟子,有一种浑然不同的感受。前者洁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是敦厚温柔的儒雅典范,而后者却口若悬河,“其势不可挡,其锋不可犯”(苏洵),一泻千里,严辞危措,使人震撼。前者有三千弟子,因此显得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后者常伴君王左右,踔厉风发,言辞中甚至带有火气,有一种睥睨王者的气度与风范。如此不同的个性,不同张扬后却一样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岁月如衡,心灵似秤,个性在生命的矛盾对立中深化。献身于罗布泊沙漠的余纯顺,为了打破阿根廷人托马斯徒步十万里的世界纪录,一个人独自浪迹天涯,徒步“世界第三极”的西藏时,他曾说道:“走在有些道路上,每一分钟都有可能死亡。可我并不惧怕,因为我知道,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当他快要接近世界纪录时,他却倒下了,将他的血肉之躯融在炎炎的沙漠之中,将他的个性肆意地张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壮举,却又何等的令人尊敬,令人仰望,我们在他的张扬的个性面前,就仿佛站在一个巨人的脚下。
个性的张扬取得成就的人何止这些?韩愈不也是一个例子吗?一介罪臣,在发出“好收吾骨漳江边”的感叹后却将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当地人尊敬爱戴,人们给他修了韩祠,并给当地的一条河取名韩江,那儿的一片江山尽姓韩了。长安大殿的雕栏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手托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形单影只,独自走向海角天边,处逆境却明心志的个性使他并没有被人所忘,至今人们仍吟唱着他那华美的诗章。
“自古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屈原、司马迁、李白……他们无不以自己张扬的个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页。我们要做走路族,不应做“路走族”,不要让路走出我们,将灵魂帖在路这个压模上,变成路的制成品。我们应该张扬自己的个性,走出自己的路,因为只有走出自己的路才能显示生命的崇高、伟大。张扬个性吧,让那冲破晓雾的朝阳为我们作证!
[佳作评析]
这篇考场作文以其59分的高分从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每个阅卷老师看了此考生的写作都拍案叫绝。
1、全文构思巧妙,浑然一起,思维缜密,无懈可击。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一个排比句,把人们带入工业革命的“魔幻”时代和现代文明”变形”时代,令人深思,在人们正感到困惑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让人眼睛一亮,写在那遥远的天边,有一颗“与众不同的心星,它的名字叫个性”,巧妙的引入话题,切入中心。接着,作者紧扣话题列举三个个性张扬者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证,古今结合,旁征博引,气势磅礴。最后联想自己“要做走路族,而不做路走族”,在人生旅途中张扬个性,显示生命的崇高伟大,联系紧密,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
2、语言精辟,气势酣畅,文采斐扬,显示了深厚的文学底蕴。文章开头运用排比句将哈代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化用进去,形象的概括了工业革命与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心灵的扭曲,从而突出追求“个性张扬”的重要,震撼人心。文中大部分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有力,有种“其势不可挡”,一泻千里之势,让人们在“个性张扬”中感受着张扬,张扬之情油然而生。另外,文中一些比喻、对偶句虽简洁,但又形象而富有哲理性,如“世事如棋,人生如子”、“岁月如衡,心灵似秤”等,给人以生命的启迪。文白结合,诗句引用等也使本文增色不少。总之,全文显示了作者丰富的阅读面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真正体现了“功夫在诗外”。从这篇典范考场作文,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探寻走出困境的出路,当然这只是笔者由此引起的感慨,写出的题外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