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语文检测

2014-5-11 0:11:45下载本试卷

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语文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山   惫    偏   涛汹涌    釜沉舟

B.意   形   弹   言简意   人听闻

C.馈   孙    磨   面目可   多粥少

D.哇   山   竞   敷衍责   翁失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接手    接受任务    伏贴    服服贴贴

B.耸身    竦身一摇    繁复    反复无常

C.波澜    波浪壮阔    尘嚣    甚嚣尘上

D.事态    势态严重    委屈    委曲求全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端量(仔细地看)

举止端庄(姿态和风度端正而庄重)

端倪(事情的眉目)

变化多端(各种各样的变化)

B.稽首(古时的跪拜礼)

无稽之谈(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情)

稽留(暂作停留)

反唇相稽(反过来讥讽对方)

C.折服(说服,使屈服)

损兵折将(兵士和将领都有损失)

折福(财富减损)

百折不挠(比喻意志坚强,品节刚毅)

D.左证(左边的证据)

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

相左(相互不同)

旁门左道(指不正当的手段)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当我研读他的研究文件,理解到其中的创造时,竟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甚至流下激动的泪水。

B.科学家最可贵的是不断进取、发展创造,而不是亦步亦趋或者妄自尊大,因为跟踪别人,墨守曾经的成功(以往的成绩),不是科学家的任务。

C.事件发生之前,政府没有建立一个运行有效的预警系统,老百姓只能在假想中自我分析,因此,这次“非典型肺炎”所引起的恐慌,并非空穴来风。

D.不能否认,工业造成大气污染已到了一定程度,如果没有纯洁的空气可供呼吸,买气将继买水之后冠冕堂皇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像我们这样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以前由于生活条件所限,         都没有拍过婚纱照,实在是生活中的遗憾。

②大堤的加固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许多工作要做,他将             关注这件提案,直到完全落实。

③屋里的人也仿佛觉得他随时都有可能像以前一样,           回来了,全然不理会大家,然后又走得          。

A.基本  始终  忽然  突然

B.几乎   始终  突然  忽然

C.基本  一直  突然  忽然

D.几乎  一直  忽然  突然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最近医学研究认为,健忘症是脑神经细胞退化的反映,是神经原变性蛋白异常所致,如果发展下去,就将会有患痴呆症的可能。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日前撰文说,如果世界各国不采取及时措施,全球将面临淡水危机,由此可能引发“争水之战”的悲剧。

C.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D.《通知》严禁上级部门不得违反有关规定干预下级机关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强调机构改革涉及的人员要正确对待进退留转,服从组织分配。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所谓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的智慧最集中最主要的体现。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智慧之星,并不是因为他创造了什么了不起的哲学体系或哲学理论,而是由于他开辟了哲学的新天地,开创了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时代。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启发人们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问题中开发人的聪明才智,探索社会问题与人性的奥秘。故苏格拉底式问题的对话,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与赞赏。

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无论是理性思维形式,还是直观领悟形式,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人们去思考、探索,才会有破旧立新之举。当人类有了自我意识,面对客观世界,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宇宙万物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形成五彩缤纷的世界?万物消灭后又归于何处?这些问题开启了人类哲学思维。先是产生了各种神话,后来在神话基础上产生各种宇宙“本原”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自然哲学的起源。尽管自然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说法不同,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理论,但都是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与深化,关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客体关系问题突出显示出来:主体与客体何者是第一性?人的主体能否认识客体?如此等等。对此,哲学家不同的回答,形成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

其次,智慧表现为人能够筹划与建构未来的崇高理想。我们常说有智慧的人站得高、望得远,他不同于庸人、常人,这是因为他具有预见与筹划未来理想的聪明才智。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指出,人与动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因为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一定要同我们日常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中的问题区别开来。当然作为问题,无论是属于哪一类问题,都是人们才智的一种表现,都是开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但通常所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主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事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因此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我们可以把具体科学的问题,称之为知识的问题。但又应该看到,提出或发现哲学的问题,不能光靠知识,更不能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发现哲学问题就越多、越深刻。这是因为作为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既要靠理论理性思维,又要靠知觉领悟。按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哲学既要“出世”,又要“入世”;哲学的方法既要用正方法,又要用负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说与不可说的结合。

7.下列对“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哲学是问题之学,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从问题中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

B.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而创新则是从问题开始的。

C.自然哲学起源于神话与问题,社会哲学起源于知觉领悟。

D.哲学的问题比一般的问题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即更显智慧。

8.下列对“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形成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哲学家对于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及对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客体关系的不同回答。

B.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不同思考与探索,人类有了破旧立新之举。

C.因为智慧首先表现为从问题开始的一种创新能力以及对这些问题所做的不同探索。

D.因为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产生了相互对立的理论。

9.下列对“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具体科学中的问题。

B.它既不同于事实的问题,也不同于经验对象的问题。

C.它是形而上的超越具体事实与经验对象的问题。

D.它既是具体的知识的问题,又是靠知觉领悟的问题。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苏格拉底,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你无疑就是一个成功的哲学家。

B.人若丧失了理想,缺乏预见与筹划未来的聪明才智,那么他所生活的世界就等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

C.尽管知识不能等同于哲学,但是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发现的哲学问题也就越多、越深刻。D.哲学产生于现实与理想的结合,产生于“出世”与“入世”的辩证统一,产生于正负方法的运用之中。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为颍川太守,俗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黄霸代之,其迹而大治。延寿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诤,表孝悌有行,修治学宫。又置正、五长,率以孝悌,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劾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或自刺死。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日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遂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由是入为冯翊(官名)。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讼田。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骨肉争讼,咎在冯翊。”是日,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兄弟深自悔,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郡中歙然,传相敕厉,不敢犯。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

B.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

C.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

D.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劾责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相率以孝悌,不得舍奸人   舍奸人:放走坏人

B.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微子:小子

C.召见门卒,遂待用之      待用:等待任用

D.传相敕厉,不敢犯       敕厉:告诫勉励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迹而大治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

B.恩施甚厚约誓明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延寿欲更改之,教礼让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击柱

D.率以孝悌

移船相近邀见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韩延寿治郡注重教化的一组是(  )

①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②表孝悌有行,修治学宫

③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之忧

④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

⑤令行禁止,断狱大减

⑥是日,闭阁思过

A.③④⑤  B.①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延寿治理颍川期间,根据当地俗多怨仇的情况,教民以礼让为先,并制定各种法律,导民向善,使颍川得以大治。

B.韩延寿重视人才,每至一处,广泛听取他人谋议,接纳诤言;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以整治州郡,因此辖区社会安定,奸人不敢入内。

C.韩延寿对属下,以礼相待,遇到有欺瞒或对不起自己的人,就先指责自己,致使下属伤心后悔,有的甚至以死谢罪。

D.韩延寿对属县百姓的争讼,认为是自己不能宣明教化所带来的过失;他为郡县吏民树立榜样,深得民心,于是教化大成,民风肃然。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与议。

译文:                  。

(2)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

译文:                  ?

1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千门万户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六朝皇帝在金陵豪华的台城,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奢侈荒淫,然而笙歌未尽,隋兵已迫都门。

(1)从诗的内容上看,这两首诗都是          诗。

(2)你更喜欢哪首诗,请就你喜欢的其中一首诗,从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方面作简要的赏析。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2)《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

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是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

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的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的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19.纵观全文,周庄的特点可概括为                     。(2分)

20.文章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结合第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1.文章题目“绝版的周庄”的意思是什么?(6分)

2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中“仍是明代的晨阳吧”,“仍是”指周庄仍保留了古建筑群的原貌,“明代的晨阳”暗示周庄主要是明清建筑风格。

B.文章第二段中两次说到“我来晚了”,既表明了“我”与周庄相遇太迟的遗憾,又点出了周庄的景观已有被破坏的地方,表达出“我”见不到它的原始面貌的痛惜。

C.“周庄睡在水上”一是点明时间是夜晚,为下文守夜、梦境作铺垫;二是暗指周庄是水乡,又与文章第四段中“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相照应。

D.“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是说明周庄连一株移植的花都很刺目,何况“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对周庄“操守能持久吗”的疑虑。

E.“就慢慢沉入进去”是说在安静的夜晚,面对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使“我”想到周庄的人文历史、超越时间的阻隔,融入到历史的氛围。

F.文章对周庄没有实景描绘,然而它浓郁气氛的营造,极具韵味的渲染,让人更从心灵深处体味到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之美。

六、(12分)

23.将下面的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要求语言通顺,语意不变。可适当增删词语。(不超过85字)(3分)

①近日,中国科学家打造出了一顶新颖的“纳米皇冠”。

②皇冠制作的原材料是铂金。

③皇冠的制作运用了分子纳米技术。

④皇冠制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纳米科技重大研究计划”

小组以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小组的支持。

                                    

                                    

                                    

24.仿照下面的句式,另选一物写一组句子,意思要完整,每句字数不一定要与原句相同。(5分)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

    地心有一个太阳。

           

           

           

             

           

           

25.下面提供的是同一作品中的原作稿和修改稿的文字,任选两句作修改前后比较,指出原句的不足之处(或修改后的效果)。(4分)

原作稿:

风刮得很紧,①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无力地在空中飞舞,②无目的地落下地来。③在墙脚已经砌好了一条白色的路,左右两边各有这样的一条,④好像给中间的泥泞的道路镶了两道宽边。

修改稿:

风刮得很紧,①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②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③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④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着灾难。在人类社会中,对手可以说是人类生命中的盐,少了它,生活会淡而无味。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碰上对手。如何寻找对手,如何对待对手,常常关系到人生的成败。

请以“对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第三十八套

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

一、1.B(此题考查语音的识别能力。A项“山坡(pō)”、“偏颇(pō)”读音相同;C项“曾孙”的“曾”、“面目可憎”的“憎”读音相同(zēng),其余“馈赠(zèng)”、“磨蹭(cèng)”、“僧(sēng)多粥少”;D项“竞赛”的“赛”、“塞翁失马”的“塞”读音相同(sài),注意“敷衍塞(sè)责”;B项读音各不同。“刻(kè)意”,“形骸(hái)”,“弹劾(hé)”,“言简意赅(gāi)”,“骇(hài)人听闻”。)

2.C(此题考查词语中有特定意义的字形。能力层级为A级。试题给了四组词语,每组各有四个词语,只有C项一个成语用错一个字。即“波浪壮阔”应为“波澜壮阔”,其义用于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B项中“耸身”与“竦身”是相通的。)

3.A(此项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A项解释全部正确;B项中“无稽之谈”其正确意义为“荒诞,无根据的话”;C项中“折福”,其意为:迷信的人指因过分享受或不合理地承受财物而减少福分,而非财富减损;D项中,“左证”通“佐证”,其意为“证据”,“旁门左道”意为: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学术流派。)

4.C(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能力层级为D级。A项中“拍案而起”本身形容非常激动、愤慨,已有“情不自禁”的含义,重复了;B项中“妄自尊大”的意思为:狂妄自大,自以为了不起,与后面的“墨守曾经的成功(以往的成绩)”不搭配,应改为“墨守成规”;C项中“空穴来风”的意思为: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用在本句中十分恰当;D项“冠冕堂皇”用来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用来形容“买气进入我们的生活”十分不恰当。)

5.D(此题考查词语辨析能力。最易分辨的是“忽然”和“突然”,“忽然”侧重强调来的迅速,一般用于句首或句中,而不用于句尾;“突然”侧重强调事情的“出乎意料”,可用于句首、句中、句尾,所以答案在A、D中选择,A项中“基本”与句子搭配不恰当,“始终”意思为“从开始到最后”,后面已有“直到完全落实”,不免有重复之嫌,“一直”表示状态始终不变,用于句中十分符合,所以D项为正确选项。)

6.C(此题考查语句辨析能力。A句中“如果”和“将”都有假设之意,应去掉一个;B句中“由此”应改为“从而”,由于缺水而引发“争水之战”的悲剧,而非各国不采取措施而致,原因不当,同时“采取及时措施”与原意不符,应改为“及时采取措施”更为恰当;D句中错误最为明显,“严禁……不得违反”语意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应去掉“不得”。)

二、7.C(此题考查语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围绕“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的解释而设题。C项与本题无关,不是解释内容,所以选C;而A、B、D三项都是正确的,都是围绕这一句话而展开的理解与分析。)

8.A(此题考查内容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从短文第二段所提供内容来看,A项概括最为全面详细,B、C、D只是对形成原因所作的片面解释,所以A项为最佳选项。)

9.D(此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层级为B级。题干说得很明确,找出对“问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从短文第三段来看,“作为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既要靠理论理性思维,又要靠知觉思维”,可得出“具体的知识”不能全是“哲学的问题”,所以D项不正确,而A、B、C三句由第三段得出为正确的。)

10.D(此题考查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以及统筹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项答案太绝对,从第一段中也得不出这样的信息;B项与本文无关,不属于对本文阅读后所得出的思考,故不选;从本文最后一段来看,C项明确与作者本意相违背;从全文整体来看,D项最为符合文意。)

三、11.B(此题考查双音词古今词义的异同。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涉及到了四个双音词,“非常、表率、禁止、欺负”,题目问“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当为“表率”;“非常”古义为名词,不合理的事,今义为形容词,异乎寻常的;“禁止”古义为有禁必止;“欺负”古义为欺骗违背,今义为压迫、凌辱。)

12.D(此题考查词语意义解释。能力层级为B级。“舍奸人”意为姑息养奸;“微子”意为没有你;“待用”另眼相待并提拔。它们在高中课本中都出现过,而D项解释是正确的。)

13.B(此题考查虚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此题考查的四个虚词,都在2003年颁布的《考试说明》规定的虚词范围之内。本题的一个特点是原句与课文中的一个句子相对照,这就使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更密切了。A项中的“因”都作“沿袭”讲;B项中的“而”前一个表示转折“但是”,后一个表示并列“并且”,二者意思不同;C项中的“以”都作“用”讲;D项中的“相”都表示单相的,前者对后者。)

14.C(此题考查内容的概括与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是一种内容归纳题,围绕“注重教化”设题,人物为“韩延寿”,突出的是韩延寿而不是门卒、百姓,突出的是注重教化,而不是教化结果、个人行为,所以③⑤⑥不选,选①②④。)

15.A(此题考查对整体内容与全文的理解、把握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B、C、D三项都是正确的,都是对全文进行了概括与归纳,只有A项不对,第一段中有“黄霸代之,因其迹而大治”,可得出,大治不在韩延寿治理期间,由此得出,A项不符合题意。)

四、16.(1)便召集郡中被乡里人信任的长者老人数十人,跟他们一同商议。

(2)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

17.(1)咏史(或怀古、吊古伤今)

(2)答案要点:①刘诗通过台城的盛衰对比,寄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②用具有典型意义的高楼来替代六朝数百年的历史,高度浓缩了对六朝帝王荒淫奢侈生活的不满;③这首诗对六朝亡国的因由的议论不是直白的,而是巧妙地通过《后庭花》曲,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慨。

答案要点:①韦诗通过自然景色的不变与朝代更替无常的鲜明对比,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②以“依旧”暗示人世沧桑,以“无情”反衬人之伤痛;③这首诗不作正面的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渲染氛围,营造一种抒情的情调。

18.(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五、19.纯秀古典民族味儿很浓

20.①苏州原是江南古建筑的典范(代表);②可是由于自然、人文景观遭受破坏,使其失去了原味;③因而保留明清古建筑群韵味的周庄便更引人注目了。21.①周庄是硕果仅存、保持完好的江南水乡的明清古建筑群,它是无可复制的;②警示现代人要保护好周庄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22.CD

六、23.近日,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纳米科技重大研究计划”小组以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小组的支持下,中国科学家运用分子纳米技术打造出了一顶新颖的铂金“纳米皇冠”。

24.答案示例:

我是溪水,

不知疲倦地在河床

潺潺地流淌,

向前,向前……

我坚信

前方有我的大家园。

25.参考答案:

语句序号

原作不足或改后效果

用“无力地”不简洁,属重复修饰。删去“无力地”,更为简洁

“落下地来”与“棉絮一样”的雪花的姿态不很协调;改为“四处飘落”更为贴切和形象

嗦、不简练。改后更为简洁

不合常理:下雪天,泥泞路上只能是泥与雪的混合,不可能镶上宽白边。石板路中间部分的雪易化成水,而路两边的积雪不易融化

七、26.示例:

换个位置

一、一个人不满自己所在公司长官及同事,想辞职,向朋友诉苦。

二、朋友劝他站在上司、同事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公司当作对手来看待。

三、这个人开始关心他人,了解公司情况。

四、再次遇到朋友,他已和同事团结一心,公司也重用他。

附参考译文:

韩延寿字长公,燕国人。他当颍川郡太守时,当地习俗多怨仇。他想改变这种风气,用礼仪谦让来教导百姓,恐怕百姓不服从,便召集郡中十多位向来为乡里人所信服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与他们商议,制定了嫁、娶、丧、祭礼仪品级,在不违反国法范围内,稍微依照古代礼仪。百姓遵守并采纳其教导。黄霸代替他当太守时,沿袭他的方法,从而使颍川郡出现太平景象。延寿所到作官的地方,一定聘请当地贤良人士,与他们以礼相待,广泛的征求意见、接纳诤言,表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品行好的人,又设置正长、伍长,作为孝悌的榜样,不姑息养奸。四围闾里不合理的事,官吏立刻就得知,奸邪之人不敢入他管辑的境地。一开始百姓对此有些厌烦,后来官吏不再有追捕奸人的苦劳,百姓不受刑罚之苦,都得到安宁。韩延寿对待下人给予很厚的恩惠,但同时订约严明,有欺骗或对不起他的人,他先痛恨指责自己:“这岂不是我辜负了他,为什么有这种情况?”下属听说后也伤心后悔,有的自杀谢罪。韩延寿曾经出门,将要上车时,一个骑吏来晚,韩延寿便嘱咐功曹调查清楚后惩罚。回来车到府门口,一个门卒挡住要说话。韩延寿停车问他,门卒说:“今天大人早早出门,长久停留不出,骑吏父亲来到府门而不敢进来,骑吏知道了忙去迎接,正逢大人登车。因孝敬父亲而被惩罚,有没有损伤教化?”延寿在车上抬手说:“没有你,我不会知道自己错了。”回到住处,召见门卒遂另眼相待。在东郡三年,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百姓打官司的大为减少。因此他被提拔为冯翊。到高陵县访查,有兄弟两人因田地打官司,延寿哀痛的说:“有幸居这个官位为一郡树榜样,不能宣明教化,导致骨肉亲人来打官司,我的过错。”第二天关门思过。一县人不知他这样做的原由。于是打官司的族人相互责备,两个兄弟深深自悔,自剃发袒肩谢罪,愿相移退田地,到死不敢再争夺。一郡人有所收敛,相互传着这件事并告诫勉励,不敢再做这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