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2014-5-11 0:11:45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三 语 文

(答案请做在答案专页上)

一.(12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迫(qiǎng) 慰(jí)   道(zhàn)  商云集(gǔ)

B.伤(chuàng) 追(sù)   忖(duó)  钟鼓玉(zhuàn)

C.官(bàì)  欢(xuè)   矩(yú)   缱缠绵 (quǎn)

D.逅(xiè)  赋(yú)   养(shàn)  得鱼忘(q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赢弱    礼尚往来    融汇贯通    贻笑大方

B.暮霭    高潮迭起    缘木求鱼    改弦更张

C.篡位    疾首蹙额    明察秋豪    目不暇接

D.诡计    芸芸众生    溘然长逝    弱不经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关于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付诸行动。

B. 老先生很有度量,他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能交朋友。

C. 美国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问题上故意设置重重障碍,激起了全世界有正义感国家的不满。

D.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4.在下列各句的空处填上适当的词,选出正确的一项 (  )

  ①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执法部门要防备个别企业、个别人借改革之机   国家资财。

  ② 现代化的北京城需要现代舞团,现代舞艺术更需要扎根于现代化的北京城,这已是无可   的事实。

  ③ 这件事情盘根错节,个中  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

  A.侵吞  质疑  委屈

  B.鲸吞  置疑  委屈

  C.侵吞   置疑   委曲

  D.鲸吞  质疑  委曲

5.下列成语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李争艳,翠柳轻拂,江南小镇呈现出一派春意阑珊的大好景象。

 B.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C.只要你设身处地的为我们想想,就会同情我们的处境,不会对我们这样求全责备了。

 D.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

 A.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如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等等。

 B.国家工商局、技术监督局负责人近日强调,必须把制造伪劣商品特别是制造假酒这人命关天的非法行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

 C.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D.近代考古学的新发现,更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唯心论者的错误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8分)

  (1)拿一幅画给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不外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2)许多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学者罗斯金就曾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后者引诱力自然比前者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二者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力,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英国姑娘。

  (3)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都是“低等感官”,只有前者可以尝到美感而后者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许引起不快感。               。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的。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到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4)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5)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引起的是不是快感。对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当时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摘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7.在第3段横线处应补上的一句话是

A.美感具有引诱性,快感缺乏引诱性

B.与快感相比,美感更具有趣味性

C.与美感相比,快感则更具有实用性

D.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8.在第5段中,作者用“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的比喻要说明的道理是

A.美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B.体会美感应凭直觉而不能凭反省。

C.如果过于专注,反而不能获得美感。

D.美感与快感永远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9.美感和快感最明显的区别是

A.美感起于艺术鉴赏,而快感起于生活实际。

B.美感欣赏的浓度大,快感欣赏的浓度小。

C.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D.主张享乐主义的人获得的多是快感,而能忘却自我的人多能获得美感。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罗斯金认为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诱惑力,因而不如生活更美。

B.作者引用古人诗句是为了批驳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将感官分为“高”“低”二等的观点。

C.作者认为某些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影响的学说,并不真正具有价值。

D.不少美学研究者走上迷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弄不清楚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0分)

吴起传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君疑之,吴起  谢:道歉     B.起其子武侯  事:待奉

C.公叔为相,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不急之官 捐:撤除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吴起取齐女为妻,鲁疑之          B.①起为人,猜忍人也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②臣固知王不忍也

C. ① 文侯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      D.①行之于楚

  ②若所为,求若所欲               ②睹促织,隐中胸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A. ①将而攻齐,大破之       B. 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 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D. 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

   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吴起为谋取将军职位,就杀掉自己的妻子,以表明他不依附齐国的立场。

B. 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兵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 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 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吴起的军事才能,其军事著作《兵法》在世上广泛流传。

B. 借用吴起劝说文侯推行仁政,而自己在楚国行事刻暴少恩,说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道理

C. 司马迁认为正是由于吴起行事残暴狠毒,缺少仁德,才招致在楚国的杀身之祸。

D. 吴起既事鲁君,又事魏文侯、武侯,终事楚悼王,太史公认为他缺乏从一而忠的忠君思想。

四.(11分)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春行寄兴

              唐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

(1)这首诗中的“花自落”、“鸟空啼”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2)请把本诗三四句同杜甫在《题张氏隐居》中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进行比较,谈谈它们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答:                            

18.默写(4分)

(1)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____。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

(3)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_______________;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5)        ,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阅读下文,完成19-24题。(12分)

  ①树木对我来说,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限的大地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历史。在年轮和各种畸形的枝干上,忠实地记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记录了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②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③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④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我一生除了为这传种的秘密以外,再无别的操心事。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由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⑤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不艰苦。这是孩子的想法。让你心中的上帝说话,它们就会缄默。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

  ⑥当我倾听树木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时候,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它领你回家。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注]本文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散文。

 19.第①段说"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理由________________。(2分)

 20.第②段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联系下文看,这法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1.对第⑤段划线部分"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流浪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后来又返回家乡,回到母亲的身边。

 B. 你走的路先引导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然后,又引导你重新回到母亲的身边。

 C. 流浪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又使你在感情上更加眷念母亲。

 D. 你走的路使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倾听树木的声音,使你又想回到母亲身边。

 22.第⑥段"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一句中的"核心和含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

 23.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讴歌树木伟大而落落寡合,表示对它们的尊敬。

 B. 歌颂自己的流浪生活,抒发对母亲的眷念之情。

 C. 探索艰难的人生道路,主张心灵的自我完善。

 D. 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4.对本文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本文是咏物言志之作,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 本文紧扣树木展开描写,由树及人,树木的描写和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

 C. 文章先总后分,线索分明,条理清晰。

 D.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六、(7分)

25.修改下列文段中划线的句子,使整个文段语言风格一致,前后语句之间音节对称匀整。(1分)

树头红叶翩翩,书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暧日常喧,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笛声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答:                             

 

26.阅读下面材料,请将洗邮票的具体过程进行压缩,不超过25个字。(2分)

(1)邮票,这小小的方寸之地,包罗万象,无奇不有,爱好集邮的人更是不计其数。(2)年轻的朋友们,在我们的集邮册里,虽然有一部分是新邮票,可大多数还是用过的旧邮票吧?(3)在你把邮票从信封上揭下,直到放到集邮册里,这其间还有不少讲究呢。(4)首先要看看邮票的品相,有没有污点,有没有皱褶。(5)剪的时候,要把四边留出半厘米的边,不然的话,揭时就容易撕坏。(6)然后把剪好的邮票放进盛有清水的脸盆里,浸泡15分钟左右,就可以揭了。(7)如果有的邮票粘得比较牢固,就用温水浇一下,千万不能用热水,因为用热水一烫,邮票就会掉色,弄脏票面。(8)把揭下的邮票贴在脸盆壁上控一控水,要是邮票的背胶太多了,要用指甲刮掉,粘在盆壁上就不好办了。(9)待水稍稍控干之后,再把邮票放到吸水纸上。(10)吸水不能用报纸代替,因为报纸上有油墨,会把邮票弄脏。(11)最好用柔软、吸水力强的白纸。(12)邮票里的水分完全干了,就算洗好了。(13)这时你就可以用镊子把邮票放到集邮册里去了。

答:                            

 

27.在下文横线上,根据提供的开头,仿照提供的句子,续写句子。(4分)

   画家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欣赏者自去遐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任听众自去体味;诗人作诗,              ; 老师讲课,            

七.(60分)

28.阅读下面材料,从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

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种子,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种子。它的邻居们听说这个消息后,纷纷来找他,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和出售种子的地方。这位农民害怕都种这样的种子会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就拒绝回答。邻居没有办法,只得继续种原先的种子。

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并没有取得丰收,他的玉米跟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专家。经专家分析,查出原因是好种子种的玉米接受了邻人劣等玉米的花粉。

要求:

1.必须从材料出发,提炼一个恰当的观点作议论文的论点,或选择恰当的角度作记叙文的视角。

2.文体不限,题目自拟。题目不当,酌情扣分。

3.文面整洁,字迹清晰。3个错别字扣1分。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 答案专页

             班级   序号   姓名       成绩    

题号

1

2

3

4

5

6

小计

分值

2

2

2

2

2

2

12

答案

C

B

B

C

C

A

题号

7

8

9

10

小计

分值

2

2

2

2

8

答案

D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小计

分值

2

2

2

2

2

10

答案

A

C

A

B

D

题号

分值

答      案

16

2

(1)山河的险固形势多么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

2

(2)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做.

17

1

(1)只要答到“孤寂、寂寞、落寞”中任意一个。

2

(2)动中见静,以动衬静。杜诗以伐木的丁丁声反衬出山的幽静,李诗以花自落、鸟空啼反衬出山的幽静。

18

1

天涯霜雪霁寒宵

1

以手抚膺坐长叹

1

春在溪头荠菜花

1

俯足以畜妻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

19

2

以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

20

3

一次性的永恒 信任 平静

21

2

C

22

1

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生活的思念

23

2

C

24

2

D

li

25

1

近看西北,造几间(三间)临水轩斋

26

2

邮票品相如无毛病,按剪、泡、揭顺序处理,再吸干水分。

27

4

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去品味。

留下悬念,故意引而不发,由学生自去思考。

七.作文请写在作文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