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1

2014-5-11 0:11:45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1

高 三 语 文

命题:高三备课组 审核:蔡星慧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取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取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第Ⅱ卷答在答卷纸上。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答卷作文一并交回。

(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悍(piāo)    陆(zhuó)     运(zài)       熏陶染(jiān)                  

B. 坟(yíng)   雄(xiāo)     发(xiào)      然长逝(kè)

C. 渣(zǐ)     粗(kuàng)    蕴(jiè)      商云集(gǔ)

D. 复(pì)    立(zhù)       职(dú)      不值一(shě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坐落        尺幅千里       摒弃          变本加厉

B. 暮霭            民生凋蔽       企盼          杀一儆百

C. 暴躁            事必躬亲       提纲          破斧沉舟

D. 安详        曲高和寡       先驱          声名雀起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    地下结论。

②经过一个月的隔离治疗,这位非典患者已有好转的    

③我们要注意团结跟自己“合不来”   自己“看不惯”的同学。

A. 草率 征候 及其            B. 轻率 症候 及其

C. 轻率 征候 以及           D. 草率 症候 以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篇声情并茂的文章中,作者仿佛告诉我们,分离既是一种痛苦,也包含着一丝甜蜜。

B. 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C. 小张刚到商场干售货员工作,面对着柜台前川流不息的顾客,不免有些手忙脚乱。

D. 日元贬值势如破竹,使遭受金融危机重重打击的亚洲经济雪上加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提出的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贡献与索取一致的观点,并不是主张把人生的价值仅仅归结到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向社会的索取上。

B. 为实现服务质量全面提高、行业作风明显改善,我市众多医疗单位愿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

C. 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这伙制造伪劣产品的人挑动,设置重重障碍,围攻、阻止工商管理人员正常执行公务。

D. 当时,经济效益差一直困扰着这个拥有五万多职工的大企业,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

6. 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    东京机场空中飞鸟击穿飞机而坠落      

B. 齐达内称赞贝克汉姆戏评前任主帅

C. 中国将尽力推动禁化武条约有效实施    

D. 有偿新闻等不正当行为应常抓不懈

7. 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 蚕丛及鱼凫(远古蜀王名,凫fú)   

可以横绝(横度)峨眉巅

以手抚膺(拍着胸脯,膺yīng)坐长叹 

一夫荷戟,万夫趑趄(zī jū踉踉跄跄)

B.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明白)       

钟鼓馔玉(美好的食品,馔zhuàn)不足贵

男儿既介胄(铁甲和头盔,胄zhòu)

(jì 马圈)有肥马

C. 官(yīng 认为是,是)老病休

举疾首蹙頞(皱眉,頞 è,额头)

凭轩涕泗(眼泪)流

(náng 偷窃)一鸡

D.将以衅钟(以血涂钟行祭)

他人有心,予忖度(cǔn duó 揣测)之

吴楚东南(chè 分裂,划分)

与其妾(shàn 讥讽)其良人

8. 下面文言句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B. 今王鼓乐于此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见羽毛之美

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D. 良人未之知也

何由知吾可也                        莫之能御也

牛何之                             惟奕秋之为听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仁政”论、“性善”论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

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孟子的“仁政”理想即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为齐宣王描绘的图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上并列的高峰,李白的诗飘逸豪放,他的古体诗和律诗尤为

后人所称道;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尤长于古体和七绝。

C.“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显示了雄伟的气

势和开阔的襟怀,如《登幽州台歌》,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

大孤独感。

D.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与韩愈、柳宗元一起写了大

量的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

情。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回顾人类建筑发展的历史,从远古时代到工业革命之前,其外部、内部的装饰及造型,反映了人类的艺术甚至是哲学思想的历程,但就其内部的居住环境而言,它仅仅是遮风避雨的“掩蔽所”;工业革命之后,新材料用于建筑物的建造,照明、电梯及空调这些标志工业文明的设施进入建筑物,富裕的人们有条件追求居住的舒适性,进入所谓的“舒适建筑”阶段;进而出现了全封闭的、完全靠空调和人工照明的“现代化建筑”,随之,完全的人工环境带来了意想不到“空调病”,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甚至在大楼里建起模拟自然环境的森林浴空调,出现了“健康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开始反思,此前建筑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界抗衡,用不可再生的能源作为武器与自然界作斗争,其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于是,学者们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这种建筑是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亲和自然(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尽量不破坏环境和文化传统,保护居住者健康,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回归自然的理念。在国外,已建成一些绿色建筑和“零能耗”建筑的示范建筑。

我们认为,可持续建筑就是以人为本的建筑。一方面,建筑在形式上应该与自然协调;更重要的是建筑应该以尽可能小的能源代价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

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空调通风技术。自然气候环境与所要求的人居环境的差异,需要空调或采暖提供能量来平衡,它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可持续建筑设计应该减少这种能量需求。建筑周围的绿化与水体、合理的自然通风是改善建筑微气候的重要手段。绿化能够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地面对建筑物的辐射。合理设计建筑朝向、建筑的布局、建筑物楼梯间、门窗位置、风塔或高层建筑的中庭等,可以使建筑内部得到冷却并获得充分的新鲜空气。

加强建筑维护结构的防热隔热性能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技术手段,由此获得的节能效益也最明显。主要措施是墙体、屋顶及门窗采用传热系数小的材料。除此之外,采用植被屋面、通风屋面、中空结构的墙体甚至“水墙”,建筑外遮阳、防辐射玻璃等措施也已成为重要的可持续的建筑技术。

“绿色空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合理的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夏季温度过低,冬天温度过高并不能给人带来更舒适的环境,相反还要付出更多的能量代价。提高采暖空调系统的效比,充分利用自然能及能量的回收是“绿色空调”的主要技术措施。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工厂的废热采暖及热、电、冷联供都已作为绿色空调技术而被研究与利用。

“绿色建筑”的理念将带来巨大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10. 下列对绿色建筑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绿色建筑是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亲和自然、保护居住者健康的一种健康理念。

B. 绿色建筑是采用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空调通风,从而使建筑内部获得新鲜空气的建筑技术

C. 与“舒适建筑”相比,绿色建筑采用空调通风却不会出现“空调病”。

D. 绿色建筑运用绿色空调技术来确定合理的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

11.下列对“可持续建筑就是以人为本的建筑”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可持续建筑应该以尽可能小的能源代价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环境。

B. 可持续建筑与“健康建筑”都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念。

C. 可持续建筑在形式上应该与自然协调,为居住者提供优良的室内气候环境。

D. 可持续建筑用低能耗来平衡自然气候环境与所要求的人居环境的差异。

12.下列对“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关系的解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建筑的一种表现形式。

B. 绿色建筑是一种理念,而可持续建筑是一种发展理论。

C. 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空调通风技术。

D. 绿色建筑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1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B. 确定合理的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是给人带来更舒适的环境的前提。

C. 森林浴空调与绿色空调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D. 建筑周围的绿化与水体、合理的自然通风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部分。

三、(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9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以公主,以此卜之。” 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于是欲名,遂杀其妻 就:成,造就

B. 公叔为相,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C. 试以公主         延:请,请求

D. 明法审令,不急之官   捐:撤除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吴起取齐女为妻,鲁疑之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B. ①起为人,猜忍人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C. 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相楚

  ②向吾不为斯役,久已病矣

D. ①行之于楚

  ②睹促织,隐中胸怀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B. 则诸侯图鲁矣。

C. 以抚养战斗之士。                D. 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A. ①将而攻齐,大破之              B. ①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②杀其谤已者三十余人

   C. 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D. ①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

  ②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吴起为谋取将军职位,就杀掉自己的妻子,以表明他不依附齐国的立场。

B. 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兵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 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吴起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 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19.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吴起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其军事著作《兵法》在世上广泛流传。

B. 借用吴起劝说文侯推行仁政,而自己在楚国行事刻暴少恩,说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道理。

C. 司马迁认为正是由于吴起行事残暴狠毒,缺少仁德,才招致在楚国的杀身之祸。

D. 吴起既事鲁君,又事魏文侯、武侯,终事楚悼王,太史公认为他缺乏从一而终的忠君思想。

(共105分)

四、(15分)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译文:                                 

(2)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译文: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1这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写的一首诗。 2花烬:灯花。

(1)古诗词的句子,或为适应格律,或为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倒置语序的现象。请你改动颈联语序,要求符合表达习惯、不出现倒置现象。

                                      

(2)简要解释“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的意思。

                                       

(3)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意境:                                   

情感:                                   

2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 人生得意须尽欢,                         ,千金散尽还复来。

(3)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4) 细草微风岸,                        ,月涌大江流。

(5)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6)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沙田山居   余光中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①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②,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注]①阒:音(qù),书面语,远。 ②王粲:三国时文学家。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有删改)

23.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4分)

答:(1)                               

(2)                               

(3)                                

24.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6分)

答:(1)                             

 (2)                             

25.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答: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答:                              

 

2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感情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全文重点抒发了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C.“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

D.“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

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   】【   】

六、(12分)

27.把下列所给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窗外却是一幅曼妙无比的天然图画。            。

①     炊烟缕缕,吠声隐隐。

②     村外田畴一片,碧波无垠。

③     连绵起伏的青山横亘在前,青翠扑人。

④     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蜿蜒地流向村口。

⑤     山下的小村襟山带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

答:                      

28.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生命”下定义。

生命的证据就是“活”。什么叫做“活”?根据生物学物理学的观点,所谓“活”,无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综合运动的表现。它们有组织,有秩序地活动,是生命的基础。无生命物质就不是这样。因此我们把生命看成自然界的高级运动形式。

答:生命是                              

29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步什么也别留下

⑴提示语:(商场内)严禁吸烟,违者罚款。

                                  

⑵提示语:(医院内)禁用手机,违者后果自负。

                                  

七、(60分)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两名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放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

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观察发现,蜜蜂的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每次朝光源飞都用尽了全部力量,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而苍蝇从来不认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撞的时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在被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

请以“出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题目自拟; 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答卷

(共105分)

得分表

第Ⅰ卷

一-三题(45分)

第Ⅱ卷

总分

四-六题(45分)

七题(作文60分)

四、(15分) 

20.句子翻译。(4分)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2)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驱。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1)                                    

(2)                                   

(3) ①意境:                               

②情感:                               

2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人生得意须尽欢,                           ,千金散尽还复来。

(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4)细草微风岸,                       ,月涌大江流。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6)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五.(18分) 

23.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作简要概括。(4分)

(1)                                

(2)                                

(3)                                

24.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6分)

(1)感情                                

(2)作用                                

                                    

25.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26.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六、(12分)

27.(只填序号)           

28.为“生命”下定义。

生命是                                                                      

29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⑴提示语:(商场内)严禁吸烟,违者罚款。

                                  

⑵提示语:(医院内)禁用手机,违者后果自负。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第Ⅰ卷(45分)

一、(18分,每题2分)

1.A   2.A   3.C   4.B   5.A   6.C   7.D   8.D   9.A

二、(12分,每题3分)

10.A(B偷换了概念,解释的是“绿色建筑技术”;C、D两项未对“绿色建筑”这个概念作解释。)

11.B(“健康建筑”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与“可持续建筑”有很大的不同。)

12.D(巨大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是将来的事。)

13.B(A“绿色建筑”只是一种建筑的理念,说“发展”还为时过早;C“森林浴空调”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D“最重要的部分”说法欠妥。)

三.文言文(15分)(14、15、16题每题2分,17、18、19每题3分)

14.C(延,引诱、逗引,以娶公主试探吴起)

15.C(A项“而”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B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则”均为连词,第一个表承接关系,译为“于是”,第二个表假设关系,译为“那么”;D项“然”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

16.C(抚养,对部下的爱护、体恤)

17.A

18.B(魏文侯听说吴起“贪而好色”,但很有军事才能)

19.D(司马迁没有谈到吴起“缺乏从一而终的忠君思想”)

第Ⅱ卷(105分)

四、(15分)

20.参见译文(4分)

21(5分)

(1)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石壁流暗泉,草根滴秋露。)

(2)明亮的灯光照着我花白的头发,灯花啊,你何必要如此斑斓繁茂呢?

(3)意境:清冷 凄清(寂静 洁净)。情感:“思乡恋亲”或“悲凉抑郁”。

22. (6分)见课本和读本

五、 (18分)

23.(1)青绿(青翠、青碧) (2)神秘(深沉) (3)雄伟(巍然、磅礴、)

(应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回答。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24.(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2分)(答“思乡之情”得1分)

  (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 理由:“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

(作用2分,理由2分)

 25.(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2分)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3分,修辞1分,静谧1分,意境1分)

26. B E(4分)

六、语言表达(12分)

27.③⑤①②④

28.生命是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有组织有秩序的高级运动形式。

29.略

三、作文

30.(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 喜欢带兵打仗。齐国攻打鲁国时,鲁国想任用吴起做将军,可吴起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因而鲁国猜疑他。吴起想要谋求功名,就杀了他的妻子,以表明自己不依附齐国。鲁国终于任命他为将,率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心狠毒辣。他年轻时,乡邻们讥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人。鲁国君主猜疑他,吴起就杀掉妻子来谋取将位。鲁国是个小国,却有战胜齐国的名声,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图谋鲁国。况且鲁卫两国是兄弟之国,而君王重用吴起,就是疏远了卫国。” 于是鲁君不再信任吴起,摒弃了他。

在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要侍奉他。魏文侯询问李克:“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李克说:“吴起贪图名声而喜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连著名的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 文侯就任吴起为将,让他率兵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担任将军,睡觉不用褥席,行军不乘马车,和士兵分担劳苦。魏文侯因为吴起会带兵,于是派他做西河守,以抵抗秦韩两国。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有次乘船漂流沿西河顺流而下,半途中,武侯回头对吴起说:“山河的险固形势多么壮美啊,这是我魏国的瑰宝。” 吴起回答说:“国家的险固在仁德而不在地势险要。如果您不推行仁政,那么这条船上的人也都会成为您的敌人。” 武侯赞叹说:“好。” 田文死后,公叔接替相位。他娶了魏国公主为妻,忌妒吴起。就对武候说:“吴起是个贤人,我私下担心他没有留魏之心。请试以公主招亲诱引他,用这种办法来考察他。” 吴起谢绝了魏武侯,魏武侯就怀疑吴起没有留魏之心,困而不信赖他了。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了魏国,马上到了楚国。

楚悼王向来听说吴起贤明,一到楚国就任命他做宰相。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冗员,废除那些疏远的王族们的爵禄,用来供养作战的将士。重在强兵备战,摒弃那些宣扬合纵连横到处奔走的说客。国此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楚悼王死时,王室大臣就起来叛乱追杀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追击吴起的人于是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军旅的事,都要引用吴起的《兵法》,这书世上流传很广,所以不在这里论述了,只论述他施用于行事中的实迹。人们常说:“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做。”吴起劝说魏文候山河之险不如推行仁政,然而他在楚国行事,因为残暴狠毒,缺少仁爱而招致杀身之祸,真是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