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学期终结性评价测试 语文试卷 第 I 卷(共75分) 一、(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恸哭(tòng) 剔除(tì) 慰藉(jiè) 惊蛰(zhé) B.伉俪(kāng) 追溯(sù) 福祉(zhǐ) 倔强(juè) C.耆宿(sù) 逾矩(yū) 谲诈(jué) 稽首(qǐ) D.筵席(yán) 恚恨(huì) 信笺(jiān) 刹那(chà)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觊觎 黯淡 赋与 关怀备至 B.伶俜 干炼 震憾 筚路蓝缕 C.澄彻 必竟 撕杀 各+行其事 D.忧悒 搪塞 奸佞 浪迹萍踪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也没有这么高傲,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____________的写信去叫他。 ②他利用行军打仗的机会,和驻地农民谈话,问他们土地改革进行得怎么样,帮助他们纠正____________,想出贯彻的办法。 ③所以还须提出其他的根据,才能把一切亡国论者的口封住,使他们____________,而使一切从事宣传工作的人们得到充足的论据去说服还不明白和还不坚定的人们,巩固其抗战的信心。 ④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我们____________同心,互相激励,终于取得了创业的成功。 A.轻率 倾向 心服 鼎力 B.草率 偏向 折服 戮力 C.轻率 偏向 心服 戮力 D.草率 倾向 折服 鼎力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谈判的时候,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策略,如果一味坚持强硬态度不变,当心木强则折,反而会坏事。 B.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三口,相濡以沫,大人疼爱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 C.要下马停工,损失巨大,继续进行,资金又不到位,真是骑马找马。 D.这场戏真是演得绘声绘色,赢得了满场观众的喝彩。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多,开支较大,但不该浪费的就不要浪费。 B.改革开放二十年是一场演练,也是一种积累,我们走出了一条道路,锻造了一支队伍,酿就了一股豪情,积累了丰富经验。 C.清华大学毕业生实现综合魅力的提高, 靠的是在保证主修课质量的基础上, 对公选课和辅修课的拓展取得的。 D.最近,巴以局势尽管再度严重恶化,但布什仍表示将在近期宣布他的中东和平计划。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____________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_______。他所指出的“中国病症”,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常常去翻翻看看,____________。 ①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②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③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④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⑤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 ⑥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二、(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致书于襄阳于司空頔。郑傲倪自若,似无郡使之礼。书曰:“阁下为南溟之大鹏,作中天之一柱。骞腾则日月暗,摇动则山岳颓。真天子之爪牙,诸侯之龟镜也。太穆孤幼二百余口,饥冻两京,小郡俸薄,尚①为衣食之节,赐钱一千贯,绢一匹,器物一千两,米一千石,奴婢各十人。”且曰:“分千树一叶之影,即是浓阴;减四海数滴之泉,便为膏泽。”于公览书,亦不嗟讶,曰:“郑使君所须,各依来数一半。以戎费之际,不全副其本望也。”又有匡庐符载山人,遣三尺童子,赍数尺之书,乞买山钱百万。公遂与之,仍如纸墨衣服等。 又有崔郊秀才者,寓居于汉上。蕴积文艺,而物产罄县②。无何与姑婢通,每有阮咸③之纵。其婢端丽,饶音伎之能,汉南之最姝也。姑贫,鬻婢于连帅。连帅爱之,以类无双④,给钱四十万,宠盼弥深。郊思慕无已,即强亲府署,愿一见焉。其婢因寒食果出,值郊立于柳阴,马上连泣,誓若山河。崔生赠之以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或有嫉郊者,写诗于座。于公睹诗,令召崔生,左右莫之测也。郊甚忧悔而已,无处潜遁也。及见郊,握手曰:“‘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便是公制作也?四百千小哉,何惜一书,不早相示。”遂命婢同归。至帏幌奁匣,悉为增饰之,小阜崔生矣。 ——《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七(节选) ① 尚:通“倘”,如果。 ② 县:通“悬”。 ③ 阮咸,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崇信老庄,以纵欲放荡出名。 ④ 无双,唐人小说《无双传》中女主人公,貌美。 7.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减四海数滴之泉,便为膏泽 B.即强亲府署 膏泽:充沛的甘雨,比喻恩泽 亲:接近 C.赍数尺之书 D.小阜崔生矣 赍:买 阜:使……富裕 8.下面各组句子,加红的词在意义及用法上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戎费之际,不全副其本望也 以类无双,给钱四十万 B.郊思慕无已 无以,则王乎 C.郊甚忧悔而已,无处潜遁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D.公遂与之,仍如纸墨衣服等 遂命婢同归 9.对下列各句句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有崔郊秀才者,寓居于汉上。 —— 判断句 B.崔生赠之以诗曰 —— 状语后置句 C.或有嫉郊者,写诗于座。 —— 状语后置句 D.左右莫之测也。 —— 宾语前置句 10.下列各句中文化常识的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①“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致书于襄阳于司空頔”中,“郎中”“刺史”“司空”均为官职名,“金州”“襄阳”为地名,“太穆”“頔”为人名。 ②“阁下为南溟之大鹏”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 ③ “诸侯之龟镜也”之“龟”用以占卜吉凶;“镜”喻以照自己的得失。二者都比喻借鉴。 ④ “饥冻两京”之“两京”指东西两京,即长安和洛阳。 ⑤ “乞买山钱百万”之“买山”,是“绿林好汉”“起义农民”的借口,实为置田产。 ⑥ “绿珠垂泪滴罗巾”之“绿珠”比喻女子晶莹的眼泪。 ⑦ “从此萧郎是路人”之“萧郎”是诗词中的习用语,指女子爱慕的男子。 A.①③⑤⑥ B.③④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④ 11.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太穆希望得到于頔资助,但是态度傲慢,不似郡刺史对待上级应有的礼貌。于頔见信不以为意,将郑太穆各项要求减半,给予他丰厚的财物。 B.秀才崔郊家贫但学识渊博,他与姑母美丽的婢女私通,却因婢女被卖,陷入无望的思慕,但求一见。终于寒食节柳荫下得见。 C.崔郊的“侯门一入深如海”的诗句赠婢女,伤感地以为相聚无期,后被发现心中十分害怕,但于頔为崔的才情和痴情所感,以宽仁之心相待,终成佳话。 D.对郑太穆,符载山人等人,于頔不计他们的傲慢及贪婪,尽力以财物成全其物质要求;对崔郊,成全其痴情。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于頔是很好的地方官,为官清明,政绩突出。 三、(12分) 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12——15题 材料一: ①为了研究活性炭内部的结构,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密苏里大学、西班牙的亚利康特大学、法国CNRS实验室、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通过研究发现,活性炭孔隙是一种相同孔道的不规则碎片状纳米结构网,从而在实验上首次发现了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材料。 ②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将一块油橄榄树片燃烧成木炭,然后在750摄氏度的高温下对其进行蒸汽加工处理。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碳原子的表面层被氧化,用于形成管道的孔隙壁发生了局部腐蚀和塌陷,而氧化孔道方向的意外改变导致了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网的形成,最终,这种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网结构渐渐渗透到整个样品。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探察,发现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网为三维结构,孔道的大小几乎相同,横向长约为2纳米,活性炭纳米孔隙网的表面面积很大,达到了每克1000平方米。 ③有关专家指出,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材料将能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中,比如用它可以储藏像甲烷一样的各种燃料,因为甲烷的分子在弱感应偶极力的作用下很容易进入纳米孔隙网,这时所需要的压强会远小于200大气压。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材料还能运用于气体的分解和电容器中电能的储存方面,若在电容器极板之间附加活性炭层,可大大提高电能的储存量。 材料二: ①将打印机、电脑和视屏一股脑地折起来装入你的钱包,这就是以色列专家为人们展现的纳米聚合体电子器件应用的一个未来景象。 ②以色列技术工程学院和希伯莱大学近日宣布,他们在研究具有高能信息传输功能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所取得的最新突破,为实现这一梦想迈出了第一步。相关成果刊登在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使塑料发射近红外线光将是把一个不可能的未来世界变成现实的开始”。 ③研究之初,以色列科学家采用铒原子渗入有机材料的方法,结果得到的红外线非常弱,转化率仅有0.01%。后来,此项研究的主持者之一、以色列技术工程学院的特斯勒博士和希伯莱大学的班尼博士共同提出了利用一种制造聚合体所需的纳米粒子结构产生近红外光的研究思路。研究中,他们将化学合成的纳米粒子和与其共轭的聚合体组合制成二极管发光作用区,终于首次实现了具有应用价值的、转化效率达2%—3%的有机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目前,他们正致力开发第二代效率更高,波段更宽的新器件。 ④特斯勒博士称:“最近在有机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研究领域的突破,已为未来的光纤通讯器件采用几乎所有可能的有机材料奠定了基础。将来每家只需一个光纤传输器就可使家用网络、电视、可视电话与全球连接。高效、廉价的大容量有机信息传输设备的诞生,正使这一构想变为可能。” 12.阅读材料一,对“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网”解释正确的一项: A.不规则碎片状纳米结构网即活性炭孔隙,它具有相同孔道。 B.在高温下,对燃烧成木炭的油橄榄树片进行蒸汽加工处理,是获得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材料的途径。 C.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网是由于被氧化的碳原子表层局部发生了腐蚀和塌陷,致使氧化孔道方向的改变而形成。 D.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网表面积为每克1000平方米,横向长度大约2纳米,并呈三维结构。 13.对材料二第③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A.科学家提出的利用纳米粒子结构产生近红外光的研究思路源于铒原子渗入有机材料,红外线转化率过低。 B.转化率达2%—3%的有机近红外发光的二极管,具有应用价值。 C.红外线转化率低于0.01%的有机材料将不具有应用价值。 D.提高有机近红外发光二极管转化效率的方法是使其发光作用区由化学合成的纳米粒子和与它共轭的聚合体进行组合。 14.对纳米技术应用解释有误的一项: A.在弱感应偶极力作用下,甲烷分子极易被纳米孔隙网接纳,且所需压强较小,所以纳米孔隙网可以储藏甲烷等燃料。 B.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材料可以储存电容器中的电能,还能促使气体分解。 C.有机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光纤通讯器材的材料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D.纳米聚合体电子器件的应用将会使未来的家用网络等信息传输变得更为便捷。 15.对两个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 A.无论是对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材料的研究,还是对纳米聚合体电子器件的研究均还处于实验阶段。 B.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材料是一种储存材料,而纳米聚合体电子器件则是在信息传输上发挥作用。 C.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网是实验中氧化孔道方向的意外改变而形成的,而具有高转化率的有机近红外发光二极管则是在科学家新思路指导下实现的。 D.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材料将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的前景,而纳米聚合电子器件将会使光纤通讯器件采用几乎所有可能的有机材料。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古诗文名言名句填空(任选4空,每空1分,共4分) (1)___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 (2) 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 (3) 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 (4)谨庠序之教, 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____________;辞让之心,礼之端也;____________,智之端也。 17.请阅读下列文言语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共5分)。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1)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益,则变置社稷。”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古诗词鉴赏(共6分) 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1)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进而揭示本诗的主题。(不超过80个字) 。 秋兴(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2)本诗颔联明写清秋时节渔人泛泛、燕子飞飞的景象,实则形象地写出了自己____________的生涯;颈联则以匡衡上疏皇上官至宰相和刘向治经成就极大来反衬自己____________的遗憾与感慨。(每空不超过8个字)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辋川尚静(节选)朱鸿(当代作家,陕西人) (1)辋川是一个长长的峡谷,王维曾经在这里居住。如果一个二十世纪的人,为尘世所烦而效仿王维的行为,到辋川生活,那一定荒唐,尽管辋川尚静。 (2)辋川确实很静,一条河流,两岸青山,仅仅是这种结构就区别了乡村的小巷和城市的大街。我是坐着三轮车到辋川的。我到这里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倘若这就是目的,我以为这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 (3)王维栽种的银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树皮满是裂纹的粗壮的主干,被水淋成了黑色,从它的叶子上流下的水,继续洗濯着树皮。它实在是老了,呈现着一种挣扎的状态。它已经在辋川生长了千年之久。 (4)王维在辋川的别墅,在开始是宋之问的,这个歌功颂德的诗人,因媚附权贵而得宠朝廷,但最终的下场却是被唐朝赐死。王维迁往辋川的时候,宋之问已经作鬼,我能猜测的只是,辋川的美一定迷惑了王维,不然,他怎么单单选择了宋之问的别墅? (5)辋川的雨是明净的,线似的,一根根拉到峪谷,却空得它无声无息。山坡上的红叶,渲染在碧翠的草丛,颗颗青石,则架在杂树的根部,危险得随时都会滚落,然而,濛濛的雨送给它们一层薄薄的梦,梦悬在辋川的山坡上。王维一定见过这样的梦,甚至入过这样的梦,不然,他的诗画怎么那样惟妙惟肖,有声有色! (6)王维购得辋川,那是他过得富贵的证明。贫穷的诗人,是不可能拥有一个辋川别墅的。其情况是:他在二十岁左右就及第进士,从此步入他的仕途,他担任过大乐丞,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王维四十岁的时候做了左补阙。恰恰是这个年岁,他开始迷恋山水,来往于朝廷与辋川之间。他既做官吏,又当隐士,往返于人类斗争与自然情调的两极。朝廷的险恶,伤害着他的心,辋川的美妙,却给他的心以慰藉,他就是这么生活的。王维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他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也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除此之外,他的任何作法都可能是下策。人总是希望自己生活得比较幸福一些,以王维的气质,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场的名利之争,同时以王维的经历,他也不能彻底寄情辋川的田园之乐,他必须两者兼顾,这样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处而扔掉了入世的坏处,同时避免了出世的苦处而感到了出世的乐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地带,他奔走其间。人似乎只能这样生存,不然,完全媚俗与完全脱俗,都可能导致深刻的痛苦。我不赞成一个学者对王维的抱怨,这位学者认为,他缺少陶潜那种勇气,他没有彻底地决裂于官场。这是一种刻薄的认识! (7)雨中的辋川并不知道人的思想,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呈现着它的状态。秀峰沉默,乱石相依,雨悄悄地缝合着万物。秋风过处,衰柳飘荡,黄叶旋飞。曲折的路径,流水激溅,浅草明灭。松、柏、杨、槐之类。高高低低互相掺杂,组成了绿的森林,覆盖着辋川的沟沟坎坎。偶尔一树柿子,落了肥叶,唯红果占据枝头。白水流过幽深的峡谷,遇石而绕,触茅而漫,柔韧地走过河床。 (8)公元七五六年,安史之乱,已经五十岁的王维被叛军逮捕,软禁于洛阳的一个寺庙。他服药致病,装哑而活,但他终于敌不过安禄山的骄横,无奈地接受了伪职。唐朝征服了叛军之后,皇帝对那些接受伪职的人统统定罪,然而,王维在软禁之中,曾向探望他的朋友裴迪诵诗,此诗受到皇帝的嘉许,对他的处理仅作降职。这是王维的幸运了。其诗是这样的: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9)尽管如此,安史之乱毕竟摧残了这个老人,他逐渐变得消沉了,或者,他变得更加淡泊,更加寂寞。他常常拄着拐杖,站在门外,眺望辋川的落日炊烟。暮色之中,稀疏的钟声,归去的渔夫,飘走的花絮,柔弱的菱蔓,都使他感到惆怅,他看着看着,就转身回到他的屋子。他已经深深地陷入空门。他坐在枯寂的辋川,闭着眼睛,寻找着解脱烦恼的路径,企图超越生死之界。香烟袅袅,烛光闪闪,王维的心凄凉而宁静。 (10)人生真的像王维觉悟的这样么?我不知道,唯有达到王维的境界才能理解,但我没有。我只感觉,自然如我面前的辋川,社会如我身后的市井,都有美的一面,它们都能给我以享受。然而,我的辋川之行,却明显地含有烦于我那圈子的成分,是的,我很烦,某些时候我简直不堪负荷。从我栖身的圈子走出,到辋川换换空气,我确实感到一种轻松。 (11)雨中的银杏是那样独具丰采,它的圆润的树叶像打了发蜡似的明滑,辋川强劲的风反复地翻动着它们,但银杏的树身则牢固地埋在土中,风怎么吹它都不动。这是辋川最古老最高贵的植物,水汩汩地流过它黑色的树皮。王维种植的银杏,成了他在这里生活的主要标志,然而,它终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将只有辋川。 (12)辋川很静,长长的峡谷已经完全沉浸在秋日的烟雨之中,所有的树木和石头,都化作迷濛的一团,一只鸟也没有,一只兔也没有,甚至除我,一个人也没有,唯有风声雨声和河流的浪声。这时候,我感觉身后有脚步的挪移,飒飒的,仿佛是谁用树枝在地上划动,我猛地回头一看,却是一个穿着蓑衣的农民,他站在雨中,轻轻地问我:“你要三轮车么?” 19.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 ](4分) A.“辋川尚静”,意思是辋川崇尚宁静。 B.文章开头结尾都提到了“三轮车”,表现了“辋川尚静”。 C.作者来到辋川并没有什么目的,而离开辋川则是由于恐惧。 D.本文写了今人(我)、古人(王维)和今古如一的胜地(辋川),表现了人亡物在的凄凉。 E.本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辋川的风貌,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20.理解文意,回答以下问题。(6分) ①作者凭什么说今人效法王维,来辋川生活,“那一定荒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述辋川之行,作者的体会和感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理解句意,回答以下问题。(4分) ①作者为什么称王维的选择是“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为什么称某学者对王维的“抱怨”是“刻薄的认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第3段、第5段、第11段、第12段的景物描写,你最喜欢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理由。(4分) 答:我最喜欢第( )段的景物描写。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2分) 23.下面是10月14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3分) 从今天起,各级法院将依据一部系统针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的司法解释来审理民事官司。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这部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于去年年底出台,它使诉讼证据问题更具有可操作性。 过去打医疗官司难的情况有望改变。为更好地保护诉讼中相对弱势的一方,该司法解释规定,在包括医疗纠纷在内的8类诉讼中,举证责任将由医疗机构等加害人承担。由于患方对医疗专业技术知识了解甚少,且病历等治疗记录都掌握在医疗单位手中,受害人很难举证,难以保护自己的权益。新规定则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将举证责任划分给了医院一方。也就是说,不由患者来证明医院存在医疗事故或有过错,而要由医院来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无过错。其他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7类侵权诉讼是:专利侵权、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环境污染致人损害、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缺陷产品致人损害、搁置物或悬挂物致人损害、饲养动物致人损害。  24.请根据诗歌的形式特点仿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不严格限制字数)(3分) 原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仿写:____________ 25.以下面给出的文字为开头,以“弯道”为中心,分别写一段话。(每段续写不少于50字)(6分)  七、(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了。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丰子恺先生文) 请以“渐变”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1.D.A项的“剔”应读“tī”;B项的“伉”应读“kàng”,“倔”应读“jué”;C项的“逾”应读“yú”。 2.B.A项的“赋与”应改为“赋予”;B项的“干炼”应改为“干练”,“震憾”应改为“震撼”;C项的“必竟”应改为“毕竟”,“撕杀”应改为“厮杀”,“各行其事”应改为“各行其是”;D项全都正确。 3.C.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草率:(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偏向:不正确的倾向(多指掌握政策过左过右)。倾向:偏于赞成对立事物中的一方。 折服:使人信服,说服。心服:衷心信服。 戮力:合力。鼎力:敬辞,大力。 4.A.A木强则折:质地坚硬的木材容易脆裂折断,比喻一味强硬反而会招致失败。合乎语境。 B相濡以沫:指在困境中互相救助扶持,与句中情境不合,可改为“和睦相处”。 C骑马找马:骑着马却到处找马。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跟前,还到处去找。不合语境,可改为“骑虎难下”。 D绘声绘色:多应用于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此处描绘戏演得生动不妥。 5.B.A项中“浪费”无所谓该不该。C项属于杂糅语病,删除“取得的”D项语序不当,“尽管”应该放在“巴以局势”之前。 6.C. 7.C(赍:付与) 8.C(C非常;厉害。A因为。B不止。D于是,就) 9.A(非判断句。“者”在这里并非判断的标志) 10.D(⑤不对,“买山”是隐士的借口。⑥不对,“绿珠”是美女的代称) 11.D(因果关系不成立,于頔此处两事例与政绩无关) 12.B 13.C。A项:考查对第③段第一二句的理解,“利用一种制造聚合体所需的”作为定语可以略掉。B项:是对第三句的解说。C项:原文为“红外线非常弱,转化率仅有0.01%”,没有讲“低于”。故为错项。D项:是对材料二第③段第三句的解说。 14.B。A项:对材料一第③段的解说,注意“进入”与“接纳”两词的转换。B项:“促使气体分解”与原句“运用于气体的分解和电容器中电能的储存方面”不符。故为错项。C项:对材料二第④段第一句的理解。D项:理解材料二第④段中“电视”、“可视电话”可以理解为“信息传输”。 15.B。A项:注意两个文段的最后一段的“将能”和“为将来”“奠定了基础”“变为可能”等词语表达。B项:原句为“不规则碎片状纳米孔隙材料”还能用于“气体的分解”,故为错项。C项:是对材料一第②段第二句和材料二第③段第二三句的理解。D项:是对两个材料最后一段的理解,目前大容量有机信息传输设备还未诞生。 16 (1)古来圣贤皆寂寞(2)星垂平野阔(3)人事音书漫寂寥(4)申之以孝悌之义(5)义之端也 是非之心 17(1)孟子曰:“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棚里肥壮的马,可是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等于带领禽兽吃人啊!兽类互相残食,人们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百姓父母的人管理政事,却不能避免带领禽兽吃人这样的事,那又怎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做木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吧!(孔子为什么恨这样的人呢)因为木偶象人而用来殉葬。(用象人的木偶尚且不可),怎么能让百姓饥饿而死呢? (2)孟子曰:“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为次,君主为轻。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如果使国家受到损害,就另立诸侯。作祭品的牲畜肥壮了,盛粮食的祭器洗干净了,并能按时祭祀,然而旱灾水灾不止,就要改立土神谷神了。” 18 (1)这是一首古体诗。诗人选取中贵人驱车返回豪宅时飞扬跋扈的场面和衣着华丽的斗鸡者的缓步而行的场面,一虚一实,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讽刺了小人得志后的嚣张气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漂泊不定 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 19.B、E(A项“尚静”意为“还是那么静”。C项分析断章取义了。D项“人亡物在的凄凉”不确。) 20.①答:今日之“尘事”与王维的时代已大不相同,尽管也有烦恼,但无须“出世”。 ②答:⑴身临其境审视古人。⑵进一步认识了自然与社会之美。⑶摆脱烦恼与负荷,换换空气,感到轻松。 21.①答:因为他得到了入世的好处而扔掉了入世的坏处,同时避免了出世的苦处而感到了出世的乐处。 ②答:他用同一的标准评价、要求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古人,这是不科学的,也不公平。 23. 提示: 第3段写银杏之老,由现实回到千年以前。第5段写明净、空灵,写梦,引出才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7段写雨中辋川的自然美。运用短句。景物丰富,气象万千。 第11段再写银杏:独具丰采、牢固坚定、古老高贵,是王维的标志,也是历史。 第12段写烟雨迷濛,三个“没有”、三个“声”,回应开头,进一步体现“辋川尚静”的意境。 23.今日起,各级法院将依据“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审理8类民事官司。 24.符合原作形式,得2分;在此基础上,表达出合乎情理的思想感受,得3分。 25.以“弯道”为中心,语句通顺,合乎事理,得3分。 26.作文按2003年高考评分标准 附《于頔》参考译文 郑太穆以郎中身份做金州刺史,写信给襄阳于頔司空。郑太穆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于頔,好似没有郡刺史对待节度使的应有礼貌。信中说,您是南海的大鹏鸟,作为天中间的一根支柱,飞起来就能遮住太阳月亮,使天空变暗,摇动起来就能使山岳倾倒。真是皇上的重臣,诸侯的榜样。我郑太穆一家二百多口人,在东西两京挨饿受冻。小小的郡官俸禄很少,倘若为满足我全家的吃饭穿衣之用,请赐给我一千贯钱、一匹绢、一千两买东西的银子、一千石米,十名男仆、十名女婢。并且说:“把千树中一片叶子分给我们就是很浓的阴凉;从四海中减少几滴泉水,就可成为充沛的甘雨。”于頔读了信,并没有惊叹、吃惊。说:“郑太穆要的东西,依据所要的数目各给一半。因为正是支出军费的时候,不能全部满足他原来的要求。” 又有庐山的符载山人,差了一个小童子,拿着几张纸的信到于頔那里去,要求给一百万钱买山。于頔于是给了钱,并且送给纸墨和衣服等物。 还有一个叫崔郊的读书人,居住在汉水边。有雄厚的学识,但是没有财产。没有多长时间和他姑姑的婢女私通。经常像阮咸那样放纵。那婢女天生丽质,富有歌唱的本领,是汉水以南最漂亮的女子。崔郊的姑姑家境贫穷,就把这个婢女卖给了于頔。于頔非常喜欢这个婢女,因为她长得像无双。给钱四十万枚,十分宠爱。崔郊一直想念她,就硬是跑到于頔府附近,盼望能见到女子一面。那婢女在寒食节那天果然出了门,崔郊等在柳树下,两人相见,饮泣不已,发誓终生相爱。崔郊赠给女子一首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有嫉妒崔郊的人,就把这首诗写在于頔府厅里的座位上。于頔看到这首诗,叫人把崔郊召到府上,周围的人猜不透他的意思。崔郊也非常忧虑悔恨,但没有地方可以逃跑躲避。于頔见了崔郊,握着他的手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便是先生写的吗?四百千钱是小意思,为什么吝惜一封信,不及早告诉我。”于是让婢女同崔郊一起归去。至于那些帐幔首饰妆奁等东西全部都给增添一新,使崔郊小小地富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