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二次抽样考试

2014-5-11 0:11:46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二次抽样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绳 起  山琼楼 为人知  B.除 好 踏实地 枉过正

C.推诿 琐  唯诺诺 曲求全  D.栗 悔 胁肩笑 涎欲滴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暄 喧宾夺主 烂温 轻歌曼舞   B.艰苦  坚苦卓绝  画像  气象万千

C.演绎 偃旗息鼓 腹泻 一泄千里   D.雀跃  声誉鹊起  殷红  姹紫嫣红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商榷(商讨)

分崩离析(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璀璨(明亮)

幡然悔悟(迅速而彻底地悔改、醒悟)

B.湮没(埋没)

信笔涂鸦(形容书写拙劣或胡乱写作。常为自谦之词)

横亘(横跨、横卧。指桥梁、山脉等)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

C.缜密(周密)

罪不容诛(罪过不大,不能诛杀)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始作俑者(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D.亵渎(轻慢)

闪烁其词(比喻文辞华美)

梦呓(梦话)

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看武侠小说,有时上课也禁不住翻两页,长此以往,成绩明显下降了。

B.他总认为语文难学,其实无论哪一科,不经过刻苦努力,都不会一气呵成。

C.上了高中,英语课上老师只说英语,这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养成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恶习。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到2008年,这项浩大工程将告一段落,辉煌的紫禁宫殿群将重现昔日    

②当读者的亲身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    时,就可能诱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分析。③国际互联网传递最新信息,它      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

A.风采 碰撞 沟通    B.风韵 碰撞 勾通

C.风采 冲突 勾通    D.风韵 冲突 沟通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弥补用水不足,只好将废水回收,开展一水多用和用河水代替自来水使用。

B.大熊猫受到病饿威胁,当地群众对遇到的病饿熊猫喂食、治疗,减少了死亡率。

C.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D.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取决于他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有理想追求,是否刻苦勤奋,还要看机遇与环境怎样。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脸谱”是戏曲人物的造型艺术,它能增强舞台表演美的渲染和群众对剧情、人物的理解和兴趣。

“脸谱”是由面具演变而来的。而面具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周代的“傩”是一种驱鬼的宗教乐舞。舞者要戴上一个假面具,而汉代杂耍演员也有戴假面具的,称为“象人”。唐代乐舞称为“代面”。但到了宋代,已开始不再戴假面具了,而将颜色直接涂画在脸部,于是就形成了勾画“脸谱”这一传统。明、清时期更有发展,特别是清末慈禧当政时候,脸谱的勾画,更加丰富多彩,并能突出人物的性格。

当然,“脸谱”的类别很多,如三块瓦、老脸、碎脸、十字脸、和尚脸、太监脸、火判脸、象形脸、神妖脸、歪斜脸等等。但每一类里又可划分多种色彩和样式。不过,人们一般习惯把“脸谱”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大花脸”、“二花脸”和“三花脸”

“大花脸”指的就是“铜锤”和“架子”两类。“铜锤”是侧重于唱功,如《二进宫》里的徐延昭,《铡美案》里的包公等。“架子”花脸,又称“副净”,除注重唱功外,还兼念、做、打几个方面,如鲁智深、李逵等人。“二花脸”又称“武净”和“摔打花脸”,另外也有叫“猫头花脸”的。它不要求具备唱功,甚至可以不用开口,但手上和脚下功夫要过硬,如《白水滩》里的青面虎等。“三花脸”,简称为“小丑”。实际上它还不能列为正式花脸,它仅仅是在鼻子上涂个白方块罢了,像《群英会》里的蒋干、《三盗九龙杯》里的杨香武、《十五贯》里的娄阿鼠和《野猪林》里的高衙内等人。虽然小丑的名声不好听,但也不一定全是坏人。相传梨园的始祖唐明皇是专门演“三花脸”这个角色的。

可是,随着时代艺术的发展,花脸的勾画越发繁复和精巧了。只要花脸人物一出场,观众马上就能分辨出其善恶。一般说来红色是象征赤胆忠心、严肃正派的人物,如关羽等。黑色象征为人憨厚、耿直、大公无私、如包拯等。白色多奸诈、阴险毒辣,如高俅、贾似道、秦桧等。蓝或绿色的属于性格顽强、仗义豪爽,如窦尔敦、单雄信等。黄色的是智勇双全、性格凶暴,如典韦等。金、银色者则多为神、怪之类,如二郎神、闻仲和如来佛等。

光以颜色来区别人物的特征,似乎还显得不够,还要看其图案的造型,像窦尔敦眉间的护手勾、包公的月牙、姜维的八卦、孟良的红葫芦和张飞的蝴蝶脸以及金钱豹的金钱、孙悟空的猴子脸等等,性格上都有较强的直观性。由此可见,创造脸谱的先驱者,是经过实际考察,并下过一番功夫的。观看京戏人物的脸谱,不仅能够帮助观众了解人物的性格与善恶,而且还是一种欣赏艺术的享受。

7.下列关于脸谱作用的叙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脸谱能增强舞台表演美的渲染和观众对剧情、人物的理解和兴趣。

B.关羽的脸谱象征赤胆忠心、严肃正派,高俅的脸谱象征奸诈、阴险毒辣,所以说脸谱的作用在于区别人物的善恶。

C.脸谱通过颜色和图案的造型来区别人物的特征,在人物性格上有较强的直观性。

D.观看京戏人物的脸谱,不仅能够帮助观众了解人物的性格与善恶,而且还是一种欣赏艺术美的享受。

8.对脸谱发展阶段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周、汉、唐、宋阶段,明、清发展的阶段。

B.夸张渲染形象的阶段,突出人物性格的阶段。

C.“傩”的阶段——“象人”阶段——“代面”阶段。

D.佩带面具的阶段,直接涂画脸部的阶段。

9.对第三段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三块瓦、老脸、碎脸、十字脸、和尚脸、太监脸、火判脸、象形脸、神妖脸、歪斜脸”都列举出来,是为了说明“脸谱”的类别很多,并由此引出“三种类型”的划分方法。

B.作者列举种种脸谱,而这些脸谱又可根据色彩和样式的不同再细分为很多种,终究失之于烦琐,所以用“但”字转折,表示否定。正因为如此人们习惯上不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C.作者比较各种分类法后,采用了把“脸谱”划分为三种类型的“三分法”,但有保留,后文“实际上它(三花脸)还不能列为正式花脸”这句话就是一个证明。

D.脸谱的类别很多,而且“每一类里又可划分多种色彩和样式”,过于烦琐,所以,“大花脸”、“二花脸”和“三花脸”的“三分法”往往为人们所采用。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花脸”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唱功过硬。

B.“二花脸”就是“武净”,它完全不用开口,只要求手上和脚下功夫过硬。

C.从艺术上讲,小丑的名声不好听,但实际上,小丑不一定是坏人。

D.从全文看,孙悟空属于“象形脸”,二郎神属于“神妖脸”,秦桧属于“二花脸”。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牧,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之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之,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杀剧辛。后七年,秦破赵,杀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其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赵使人捕得李牧  微:暗中伺探B.边不田畜  得:得到

C.悉勒习战       悉:全部  D.多为奇陈陈:同“阵”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虏赵王迁及将颜聚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击秦军宜安

明于治乱,娴辞令

C. 李牧,赵之北边良将也

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D 赵王怒,召

不知将军宽至此

13.下列不属于大败匈奴战役准备措施的一项是(  )

A.具选车得千三百乘……悉勒习战

B.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C.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D.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14.苏洵《六国论》说“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其史实是(  )

A.“秦破赵,杀将扈辄于武遂”,李牧“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

B.秦国为洗雪当年在宜安兵败之耻,于赵悼襄王十三年再攻番吾,结果“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C.赵国大将军李牧“于宜安,大破秦军”之后被封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

D.“居二年,庞NFDD1杀剧辛”,“后七年,秦破赵,杀将扈辄于武遂”,“居三年,秦攻番吾”,但最后都败于李牧。

1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戍边将领。他身先士卒,爱护战士,重视练兵,注意敌人的动向,策略得当,号令严明,成功地保卫了赵国的边疆。

B.李牧的戍边策略,不能得到将士及赵王的理解,一度曾被免职;后大败匈奴,大破秦军,本是功高盖世,却招致佞臣嫉妒,于是为秦人反间计所害。

C.李牧复职后,依旧实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一战大破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疆的城池,雪洗了前耻。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败匈奴一战,他采取了一系列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译文:                                   

(2)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译文:                                     

1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有人认为诗的五、六句扣“古原”,七、八句扣“送别”,虽然写得也工整,但并不出奇。为此有的选本就单选前四句,改题为《草》,请你说说前四句“奇”在何处。

答: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3)六国破灭,                  。(苏洵《六国论》)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永恒的坐标(有删节)

余秋雨

①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

②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整齐,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③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

④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腊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然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⑤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前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行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古代奥运选手比赛时全都一丝不挂。当年有很长时间是不准女性进入赛场的。有一个母亲化装成男子进入赛场观看儿子比赛,儿子获得了冠军她一声惊呼露出女声,上前拥抱又露出女形。照例应该处罚,但人们说运动冠军一半是人一半是神,我们怎能处罚神的母亲?此端一开,渐渐女性可以入场观看比赛了。

⑥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融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无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然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比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完美的无可企及的标本。

⑦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结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思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数是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⑧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⑨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做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极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肌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19.解释文章第③段、第④段划线词句的含义。(4分)

(1)“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                        

                                     

(2)“宗教”:                                  

                                       

20.作者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从全文看,这句应该如何理解?(4分)

答:                                    

                                         

                                          

21.(1)文章第⑤段插入有关“女性入场观看比赛”的史实,作者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文章对比了不同的文明结构,试简要阐述这种对比的作用。(4分)

答(1)                                      

(2)                                     

2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①段说“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终于”一词写出了作者对奥林匹亚圣地的久已仰慕之情,带有一种得偿心愿的深深喜悦。

B.文章第②段是对奥林匹亚圣地景物的描绘,既展现了古希腊文明的古老与沧桑又暗示着这一片土地依旧在焕发着青春与活力。

C.作者在第⑦段中说,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主要是说明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完美的无可企及的标本。

D.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是:古代中国不是没有双重健康的人,可惜他们在古老的中华文明面前,只能悄悄地终老于山林。

E.本文是游记散文,叙事具体,描写细腻,兼有议论,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中带有冷静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六、(12分)

23.把下面两句话改写成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3分)

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在变动和进步中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这些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

答:                                  

24.仿照下面第一节诗的形式,在后面的两节诗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4分)

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          

                 

25.“恩格尔系数”是指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这是判断国民生活水平的国际指标。当恩格尔系数低于50%时,则意味着进入小康生活水平。读下表,说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并得出一个结论。(5分)

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简表

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占总支出比重(%)

1990年

城镇

54.2%

农村

58.8%

2001年

城镇

37.9%

农村

47.7%

答: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02年8月10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的5名学生在攀登珠峰的探险过程中,突然遭遇雪崩,全部遇难。

2002年12月1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发生志愿者冻死事件,两名热血青年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苍茫大地上。

有人说,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应该发扬光大。有人说,挑战自然和极限不能仅凭勇气和热情。

这则材料能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高三第二次抽样考试

一、1.C(此题考查语音的识记能力。正确答案是C项。C项读音全都相同wěi;A项中“掀起”的“掀”,“仙山琼楼”的“仙”读音相同“xiān”,纤(qiàn)绳,鲜(xiǎn)为人知;B项中“剿除”的“剿”,“脚踏实地”的“脚”,“矫枉过正”的“矫”都读作jiǎo,“姣好”的“姣”读jiāo;D项读音各不同,颤(zhàn)栗,忏(chàn)悔,胁肩谄(chǎn)笑,馋(chán)涎欲滴。)

2.C(此题考查词语中有特定意义的字形。能力层级为A级。试题给了四组词语,每组各有四个词语,只有C项有一个错别字,即“一泄千里”应为“一泻千里”,其义为: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其他各组写法都是正确的。)

3.B(此题考查词语意义的解释。能力层级为A级。B项解释都是正确的。A项中“璀璨”解释错误,其正确意义为:形容珠玉等鲜明;C项中“罪不容诛”解释错误,正确意义为:把罪犯处死也抵不了他所犯下的罪行,形容罪大恶极;D项中“闪烁其词”的解释错误,其正确意义为:形容说话躲躲闪闪,吞吞吐吐。)

4.D(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能力层级为D级。A项中“长此以往”意为:长期这样下去,而句中看武侠小说是“有时”做的,并不是一直做下去,用在这里不恰当;B项中“一气呵成”可以用来比喻不间断地迅速完成某项工作,与前面的“不经过刻苦学习”不照应;C项中“不知所云”意思为: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从C项来看,老师只说英语并不代表语言紊乱或空洞,所以用在这里也不恰当,故D项为正确选项。)

5.A(此题考查常见易混词义辨析能力。正确答案为A项。“风采”多用于形容美好的风貌或举止,“风韵”多用于形容女子优美的姿态;“碰撞”意为相碰或撞击,“冲突”意为发生激烈斗争或不协调;“沟通”和“勾通”两词都有相通连之意,但“勾通”是贬义词,指暗中勾结,综上所述,A项为正确答案。)

6.D(此题考查语病辨析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正确选项为D项。A项“开展”缺少宾语;B项中有两处错误,“减少了死亡率”概念模糊,缺少定语,同时,中间句子语序不当,应改为“当地群众对遇到的病饿熊猫治疗、喂食”;C项中属累赘型病句,应把“在作怪”去掉,因为“原因”已包含这层意思。)

二、7.A(此题考查语句叙述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从文章第一段来看,A项概括最为准确,B、C、D都只是从A项中分化出来的片段,不够全面。)

8.B(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层级为B级。问题问的是“对脸谱发展阶段的解说”,A、C、D都是由面具过渡到脸谱,有些离题,最为准确的是B项。)

9.C(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B、D都是对划线句子的解释分析,是正确的;C项错在“但有保留”从划线句子中看不出有什么保留意见。)

10.A(此题考查对语句的分析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从第三段来看,大花脸是“侧重于唱功”,所以A的说法正确。B项中错在“完全不用开口,只要求……”短文中说“甚至不用开口”,实际上有些时候必要时也要开口的;C项错在“小丑不完全是坏人”;D项中对秦桧推断错误,因为秦桧是文生,不是武净,所以不属于“二花脸”。)

三、11.B(此题考查词语的古义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A、C、D解释都是正确的,B项中的“得”作“能够”讲,而不是“得到”。)

12.A(此题考查虚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A项中的两个“其”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代词,代指他的;B项的两个“于”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前一个“于”引出动作的地方,后一个“于”引出动作的对象,都是介词;C项中两个“者”都是代词,前一个“者”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后一个“者”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D项中的两个“之”,前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代指他,后一个“之”是后置补语的标志,不用翻译。)

13.D(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B、C都属于大败匈奴战役准备措施,所以不选。只有D项为战争中采取的战术,不属于准备措施。)

14.A(此题考查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项答案最为准确全面;B项较片面;C、D项答案不够确切,同时间杂与所问问题无关的问题答案,所以B、C、D三项不选。)

15.D(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B、C项只是对相关内容一一列举有分析无概括,所以不选。A、D项既有概括又有分析,但A项分析不正确,在文中找不到李牧“身先士卒,爱护战士”的句子,所以不能选A。)

四、16.(1)即使赵国边境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统帅怯懦。

(2)您如果一定要任用我,我仍然按照以前的方法,(您同意后)我才敢接受命令。

17.首联点出野草的茂盛和顽强的生命力:每年虽有“枯”时,但又必有“荣”时。更脍炙人口的是三、四两句:野火肆虐,能把枯草一下子烧光,但它烧不去的是深埋在土中的根!于是春风一到,它又是一片“离离”!白居易借野草象征性地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任何用暴力摧残生命的企图,都是徒劳无益的。即奇在景中寓理。

18.(1)虽九死其犹未悔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五、19.(1)达到明确的目的。

(2)最虔诚的追求或最高的准则。

20.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类要追求人的双重健康,追求完美的文明,必须向奥林匹亚看齐。

21.(1)是为了突出说明古希腊人追求人的“肢体健康”;说明奥林匹克精神不断发展并逐渐完善。

(2)要点:别的文明也提倡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但顾此失彼,中华文明则极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肌体意义上的自我,而希腊文明追求双重健康,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结合在一起。这种对比说明:古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古希腊文明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22.C?E

六、23.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世界,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的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

24.示例: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25.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54.2%和58.8%,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37.9%和47.7%。

由此看来,从平均水平说,我国城乡居民已经进入小康生活水平。

七、26.略

附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边的优秀将帅。为防备匈奴(入侵)常驻扎在代地的雁门郡。每次匈奴入侵,他都小心地把守着烽火台,并立即把人马物质收拾起来,退出堡垒中固守。这样过了几年,也没有什么损失,然而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使是赵国这边的守边官兵也以为自己的将帅太胆小了。赵王责备李牧(不出兵应战),李牧还是维持老样子,赵王很生气,把他召回来,替换另一个人为将帅。

一年多,匈奴每来侵境,新将必出兵作战。出兵作战,屡次不能胜利,损失多,边境骚扰而不能耕作和放牧。复请李牧为将,李牧闭门不出,坚决地托言有病。赵王于是一再(复请),勉强使李牧出来,并叫他带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使用我,如许我仍照从前的办法,方才敢接受你的命令。”赵王允许。李牧到了边境,依照从前的办法。匈奴几年都没得到什么,却始终认为李牧胆小。边境战士每日得到的赏赐不够用,都愿与匈奴一战。于是李牧聚集一千三百乘经过挑选合格的兵车,一万三千匹经选合格的马,五万能破敌擒将的勇士,十万善射之士。把这些入选的人马都组织起来,训练他们作战的技能。大大发放畜牧,畜牧的人在边境的田野里遍满了。匈奴稍微入侵,假败下来,把数千人丢给匈奴。匈奴王单于知道了这些消息,大举带兵入侵,李牧多次用巧妙的布局,两面包抄,像张翅样扑去,痛击单于。打败杀死匈奴十万余人马,这以后十余年,匈奴不敢侵近赵王边境城镇。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已逃亡到魏国,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攻下武遂城、方城。过了两年,庞NFDAF杀掉剧辛,再后五年,秦国攻打赵国,在武遂杀死赵将扈辄,斩去十万人。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城攻打秦军,大大地打败了他们。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军队攻击番吾,李牧破秦军,同时抵御韩、魏两国军队。赵王迁即位第七年,秦国派王翦攻打赵国,秦常与赵王宠臣郭开金结交,使反间之计,说李牧要叛反。赵王让赵葱和他的将领颜聚接收李牧的兵权,代他为将。李牧不接受交权的命令,赵王派人缉拿李牧,斩掉他。再过三个月,王翦趁机猛击赵国,大败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及将帅颜聚,遂即灭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