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第二次语文调研测试卷

2014-5-11 0:11:46下载本试卷

高三第二次语文调研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hǒng)骗         一(hōng)而起

(háng)伍         海市(shèn)楼

B.(chǎn)媚         能(qiā)会算

(zào)          (gū)呱坠地

C.(jīn)持          广(mào)千里

(xié)          (qǐ)首叩拜

D.信(jiān)         天梯石(zhàn)

(qiāng)害        纵横(bǎi)阖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江西进贤农民张振祥,在头发丝上镌刻《雷锋日记》,人们用精密的高倍放大镜就着灯光,可以看到毛发上的小楷字体清晰,笔画有棱有角。

B.3月2日,4架朝鲜战斗机在日本海公海上空拦截了一架美军RC-135S间牒侦察机,其中一架战机还对美机使用了通常在导弹攻击前使用的雷达锁定等动作。

C.二十年前,我读到的影印本是尊敬的冯先生从千里迢迢的北京给我邮寄到四川南部那座小城的。这一份情意,令我莫齿难忘!

D.这种慧眼独具的评论视角与方法,委实闻所未闻,也是那些在作品已经产生影响之后再去作“事后诸葛亮”式评点的明清评点派难以望其向背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届人大代表彭富春指出,学校开设法律必修课,培养学生的公民和法律意识已刻不容缓;惟有如此,我国才能向现代的法制国家迈进。

B.谈话间,周海婴拿出一本周令飞的新著《梦幻狂想奏鸣曲》,这本装饰精美的专著,系统地介绍四十多年来大陆戏曲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颇得专家首肯。

C.西班牙外交大臣帕拉希奥表示,由于法国决心使用否决权,授权对伊拉克动武的草案可能要被迫撤回。

D.还在定夺演员阶段的《射雕英雄传》已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帅小生刘红雨忽然跳将出来,自报家门,认为自己更有优势出演《射雕英雄传》杨康一角。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就在县委紧锣密鼓准备收网、彻底端掉“红桃班”这个横行乡里的流氓集团时,这帮家伙依然为虎作伥,毫不收敛,在他们的罪行簿上又添新恶。

B.当记者一行驱车前来看到几栋现代化大楼拔地而起,耸立在赣江边的山坡上时,他们不由啧啧赞叹:这里的事业蒸蒸日上,令人触目惊心!

C.喜欢在洁白的墙上笔走龙蛇,写字题诗,大概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积习和癖好,不知此风起于何时,始作俑者为谁。

D.作为NBA的状元秀,姚明能否荣膺重任,成为NBA的当之无愧的巨星,人们都在虚左以待。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与望老共事多年,特别是编纂《辞海》的几年,我们朝夕相处,对于他的为人治学和领导才能,的确受益匪浅。

B.暑期大学生勤工助学招聘市场在建庆中学举行,校门前有的路面积水,但两万多名大学生仍从四面八方涌来。

C.目前人造关节所用的材料不外金属和塑料两大类,由于人体内钾、钠、氯等化学物质能使金属材料腐蚀生锈、塑料老化的可能,所以选用的金属和塑料的化学性质必须高度稳定。

D.当时一位老前辈,为《译林》创刊号译载了侦探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向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写了一封长信,对《译林》提出相当严厉的批评。

6.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句子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钱钟书把他“虽赏析之作,实忧患之书”的诗话集定名为《谈艺录》。以“谈艺录”为名的书有不少,明代徐祯卿有一本《谈艺录》,陈衍也有一本由其早年弟子黄秋岳编的《谈艺录》。          。所以他径以《谈艺录》名书。

①按理,钱钟书应当加以标别,或在前面标上斋室的美名,或加作者的字号,以示区别

②因为日寇侵略,国破家亡,他老家无锡已被日军占领,有家难归

③但钱钟书不这样

④在上海赁屋而居,自己下无立锥之地,上无盖头之茅,更不敢在书上虚加斋室之美名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地图上的长城

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交通线,但无论是画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画环境资源地图,都要习惯地标上它。看来,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的东西。

中国人画长城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翻检一下古代的地图,发现宋代的一幅《华夷图》上已经有了长城。《华夷图》是刻在一块石版(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上的,石版的另一面还刻有一幅《禹迹图》。两幅图为同一年(1136)所刻。奇怪的是,《华夷图》是倒刻,即头朝下的,研究者据此认为这块图石不是供人观览的图碑,而是供印刷用的图石。两幅图面貌很不一样,河流、海洋的画法大为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禹迹图》上没有长城,《华夷图》上则不但华北有长城,西部的居延也有长城(这是汉长城的一段),符号取城墙上的垛口状,一看就明白。《华夷图》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全国地图之一。有学者推测,《华夷图》很可能是根据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制的,但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早已失传,上面有没有长城,已无法确知。在今日尚存的其他宋代全国地图上,大多也画长城,如《历代地理指掌图》,包含40多幅,几乎张张画有长城。看来,地图上画长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了。

宋代并不是一个修建长城或利用长城进行防御的朝代,但宋人的地图上却普遍出现长城,这说明什么?长城是一样人类遗迹,绵延甚远,跨越巨大空间;地理表现直观而强烈,绘制地图的人几乎无法回避它,这可能是地图上出现长城的基本原因。对前朝留下的老长城,宋人时有感慨,“三朝幸望人倾祷,寿与长城俱老”(吴则礼《绛都春》)。又说:“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宋人面对老长城,又不仅仅是怀古,北方“胡马”(女真人)威胁犹在,两宫(徽、钦二宗)幽陷未安,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据说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上面如果也绘有长城,则其意义之大就更加可观了。传世的金朝《陕西五路之图》及后来之明清各朝的地图都有画长城者,渐成一种不易的传统。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在中国历史中时兴时灭,有些王朝没有修筑也没有使用过长城,但有关长城的知识、议论,借助长城而抒发的北方边塞情感,如同长城的遗迹一样,从没有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头。从地图的技术角度说,长城的走向比山脉清晰,比河流稳定,是难得的地理坐标。清康熙皇帝推进实测地图的编制,首次实验性测量就是邀法国人白晋从京师北部长城地带开始的,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人们发现长城蜿蜒的身躯与起伏的山脉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样一个穷极视野尚不能尽收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在地图上不表现是一个缺憾。长城现已成为世界性文化遗产,美国人编制的中国地图,也要画上长城的“小像”。长城在地图上有着稳固的版图,正说明长城在人们心中占据了永恒的地位。

——节录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年第5期,作者唐晓峰

7.以下属于地图上画长城,宋代就已定型的根据的一项是(  )

A.1136年所刻的《禹迹图》上已经有长城。

B.《华夷图》是倒刻的,主要供印刷之用。

C.《历代地理指掌图》上几乎张张画有长城。

D.《华夷图》来源于比宋代更早的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

8.对宋代人在地图上画长城的原由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长城的地理表现直观而强烈,是难得的地理坐标。

B.希望长城能抵挡胡马入侵中原,雪破国之恨。

C.《禹迹图》上没有画长城,为弥补缺憾而在《华夷图》上画长城。

D.借前人留下的老长城抒发怀古之情和人生感慨。

9.下列表述,与文意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

A.长城一直在中国人的心头占据永恒的地位,主要是从长城是地理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人们用以抒发情感这个角度说的。

B.《华夷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标有长城(包括汉长城在内)的全国地图。

C.中国的长城最早是军事工程,宋元明清各朝再也没有修筑也没有使用过长城。

D.第3段中作者引用宋词,是为了说明宋人在地图上绘制长城的基本原因。

10.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选德殿御座后有一幅《华夷图》,表明当年南宋朝廷有收复失地的强烈意识。

B.在地图上画长城,表明历史常常把人类的各种创造物,在它们的使用功能丧失之后,转入文化的范畴,使之成为世界性文化遗产。

C.清康熙皇帝邀请法国人白晋从北京附近的长城开始编制实测地图,是因为满族已经入主中原,根本用不着考虑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了。

D.外国人包括美国人编制中国地图,也要画上长城“小像”,其心态与宋人一样。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循吏列传(节录)

(序)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

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预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节录自《史记·列传五十九》

[注释]①不预贾,指临时评定货物贵贱,不预先定高价。

②尺籍,军队里士兵们的记功板,后指军籍。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吏列传      循吏:循循善诱的官吏

B.政缓禁止      禁止:制止,不许可

C.班白不提挈     班白:生病忧愁的人

D.以高弟为鲁相   高弟:才华优异而品评的等次高,“弟”同“第”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法令所以导民也

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嗜鱼,故不受也

终不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C.相追之,其父也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D.子治事矣

(公曰:)“吾还也。”

13.以下句中加点字“之”指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丘相进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代孙叔敖)

B.相曰:“罢。吾今令复矣。”  (代市令)

C.王许             (代孙叔敖)

D.(石奢)使人言王曰?     (代“纵其父而还自系”这件事)

14.以下材料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侧面说明四位循吏“奉法循理”的一组是(  )

①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②百官自正        ③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④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⑤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⑥(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15.对原文有关内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担任楚相后,教化百姓,善于疏导,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良好。为发展经济,他还在秋冬农闲季节劝勉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将竹木漂运出山。B.子产在郑国为相26年,政绩显著,很得民心。他死之时,青壮年都放声大哭,连老人们的儿女也都痛哭不已。

C.公仪休喜欢吃鱼,但不接受他人馈送。他说得好,现在我做相能以俸禄买到鱼吃,如果受贿而免除职务,那谁还会给我送鱼呢?

D.《史记》首次为“循吏”立传(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大都设“循吏”一目),寄托了作者提倡民主政治和执法爱民、反对吏治腐败的理想。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将上段文言文材料(序)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3分)

译文:                      

(2)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2分)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①据唐孟《本事诗》记载,崔护于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庄,敲开一户人家,要口水喝。一女子为他送来一杯水,“独倚小桃斜柯伫立”。到第二年清明日,崔护重访,“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1)这首诗写了两个场景。一、二两句写的场景是   ;三、四两句写的场景是  。(2分)

(2)这首诗,有人认为是爱情诗,有人认为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答:                        

18.补写出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但以刘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五、(18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9—22题。

永恒的敌人

                 冯骥才

我面对着雄伟浩瀚、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心里的问号不是这二百三十万块巨石怎样堆砌上去的,也没有想到天外来客,而是奇怪这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竟是一座坟墓。

当代人的生命观变得似乎豁达了。他们在遗嘱中表明,死后要将骨灰扬弃到山川湖海,或者做一次植树葬,将属于自己最后的生命物质,变为一丛鲜亮的绿色奉献给永别的世界。当天文学家的望远镜把一个个被神话包裹的星球看得清清楚楚,古远天国的梦便让位于世人的现实享受。人们愈来愈把生命看作一个短暂的兴灭过程。于是,物质的享乐主义便成了一种新宗教。

但是,不论你是怎样一个坚定的享乐主义者,抑或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你还是被他们建造的这座人类史上最大的坟墓所震撼——不仅由于那种精神的庄严,那种信仰的单纯,更重要的是那种神话一般死的概念和对死的无比神圣的态度与方式。

古埃及把死当做由此生度到来世的桥梁,或是一条神秘的通道。他们相信只要保存遗体的完好,死者便依然如同在世那样生活,甚至再生。按照古埃及人的说法,世间的住宅不过是旅店,坟墓才是长久的居室。金字塔的庞大与坚固正是为了把这种奇想变成惊人的现实。

永生,就是生命之永恒。这是整个人类与生俱来最本能、也最壮丽的向往。

远古人的陵墓都是用石头造的。石头坚固,能够耐久,也象征永存。然而四千五百年过去了,阿布辛比勒宏伟的神像已被风沙倾覆,尼罗河两岸大大小小几乎所有的金字塔,都被窃贼掏空。数不尽的木乃伊成为古董贩子们手里发财的王牌。不用说木乃伊终会腐烂,古埃及人决不会想到,到头来那些建造坟墓的石头也会朽烂。金字塔上的石头一块块往下滚落,斯芬克斯被风化得面目全非。这叫我想起中国人的一句成语:海枯石烂。站在今天回过头去,古埃及人那永生的信念,早已成为人类童年的一厢情愿的痴想。

永恒的敌人是什么?它并不是摧残、破坏、寇乱、窃盗、消磨、腐烂、散失和死亡。永恒的敌人是时间。时间不会无止无休地载运任何事物。时间的来去全是空的。在它的车厢里,上上下下都是一时的光彩和瞬息的强大。时间不会把任何事物变得永恒不灭,只能把一切都变得愈来愈短暂有限和微不足道。

当我再次面对着吉萨大金字塔,我更强烈地被它所震撼。我明白了,这埋葬法老的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并非死亡象征,乃是生之崇拜,生之渴望,生之欲求。

金字塔是全人类的最神圣的生命图腾!

想到这里,我们真是充满了激情。也许现代人过于自信现阶段的科学对生命那种单一的物质化的解释,才导致人们沉溺于浮光掠影般的现实享乐。有时,我们往往不如远古的人,虽然愚顽,却凭直觉,直率又固执地表现生命最本能的欲望。一切生命的本质,都是顽强追求存在,以及永存。只有穿过死亡,才能永生。那么人类所需要的,不仅是能力和智慧,更是燃烧着的精神与无比瑰丽的想象!古埃及人虽然没有跨过死亡,没有使木乃伊再生,但他们的精神已然超越了过去。

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和轰鸣着的过程。

正是由于人类一直与自己的局限斗争,它才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

——节缩自《散文(海外版)》1997年第2期

[注]①图腾:(totEm)源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此处理解为“崇拜对象”即可。19.第2段画线句子中,①“当天文学家的望远镜把一个个被神话包裹的星球看得清清楚楚”的意思是       ;②“古远天国的梦”是指       。(4分)

20.第3段中,画线部分说古埃及人“对死的无比神圣的态度与方式”各指什么?(4分,每项2分)

答:①态度:                     

②方式:                       

21.作者认为,金字塔是全人类最神圣的生命崇拜对象,这样说的理由是(4分)

                                        

                                       

                                        

22.  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人的生命有限,人死不能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木乃伊和石棺石墓终会腐烂风化。但远古人类那永生的信念和对精神家园的顽强追求,却仍然辉耀后世。

B.作者意在提醒读者,让我们珍惜生命、珍视生命过程,在时间的长河里,让自己的生命灿烂地轰鸣着前进,哪怕仅仅展示一时的光彩和瞬息的强大,也是崇高的壮丽的人生。

C.作者通过瞻仰埃及金字塔,表达了这样一种意念:与其像古埃及人那样苦苦地企盼死后进入天国,获得所谓生命永恒,倒不如像现代人那样尽情享受现实的物质文明。

D.文章最后一句“正是由于人类一直与自己的局限斗争,它才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意思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充满活力,不断进步,是因为人类一直在为发展自己而不断爆发起义、征伐异族,演绎出一部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史。

E.正因为人的物质生命短暂,形骸不能永存,因而人们更重视信念、理想、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向往,人类才出现众多伟大人物,成为各个时代的旗帜,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六、(12分)

23.下面一副对联(对偶)有一点毛病,按要求改正。(2分)

一位高三的同学为街道电视室写了一副对联:“收四海风云,居斗室尽知天下事;

看百朝世态,坐片时通晓古今情。”总体不错,但细细推敲,应将上联的“天下”改为

24.下面文段中画线部分有的有语病,请找出两处并作修改。(4分,每小题2分)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的改变①,生产上对小麦品种的要求一方面②越来越高;另一方面③遗传多样性的消失极为严重。这遗传多样性的丢失不仅限制了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改良④,而且使得小麦对病虫害、旱、寒、盐碱等环境胁迫的脆弱性增加,这也是当前为什么⑤小麦育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突破,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引入外源⑥优异基因。

(1)     处,修改为         。

(2)     处,修改为         。

25.在下列空白处,分承“清”“远”的特点,写出小池和溪流的情貌风致。要求各用一种修辞手法,语句连贯,字数不限。(6分)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那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窝蚂蚁通常由蚁后、雄蚁、工蚁、兵蚁组成,它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享食物。动物学家威尔逊在糖水中加入放射性物质,待工蚁吸食后,用特殊仪器追踪。结果发现:一只工蚁带回的糖水,在一天之内分给了所有的工蚁;一星期时,糖水已分配到全窝的蚂蚁了。

请以“合作·共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卷

一、1D(A一哄hòng而起;B糙cāo;C黠xiá。)

2A(B牒—谍;C莫—没;D向—项。)

3C(A应为“法治”;B“装饰”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用于句中不贴切,不是“最恰当”,该用“装帧”(包括封面、版面、插图、装订形式等的设计);D“定夺”指拿主意作决定,不能带宾语,应改为“选择”或“决定”“确定”等。)

4C(A根据文句语境应为“怙恶不悛”;B贬词褒用;D应为“拭目以待”。)

5D(“为”在句中表动作的原因和由来,此句无误。A“对于……受益匪浅”不通,应删去“对于”,“的确”后加“使我”;B“市场”与“举行”搭配不当,可改“市场”为“活动”;C杂糅。要么说“……化学物质能使……老化”,要么说“化学物质有使……的可能”。)

6C

二、7C(A《禹迹图》上未刻长城;B是用途,不是“定型根据”;D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是否有长城无法确知。)

8C(两图同年所刻,无所谓“弥补缺憾”之理。)

9A(B缺“现在所见到的”这一修饰语;C文中无据,且常识告诉人们,明朝修了长城;D基本原因应是长城的地理表现直观而强烈。)

10B(A御座后的《华夷图》是否有长城尚不能确定,即使有也不足以表明有“收复……意识”;C是从绘制地图技术角度考虑的;D不一样,外国人主要是把长城作为世界性文化遗产而接受下来的。)

三、11D(A遵奉法理的官吏,文中有“奉职循理”“奉法循理”等暗示;B有禁令就停止;C头发花白的老人。)

12A(分别为“用来……的手段”和“……原因”;B均表原因;C均表转折,出乎意料:竟,却;D均表委婉,婉商:还是。)

13B(代街市混乱的局面。)

14C

15B(“老人儿啼”理解不当,“儿”当作状语,“像小孩子那样”。C项理解对,“今受鱼而免”中“今”译为“如果”“假若”。)

四、16(1)善良的百姓会感到敬畏谨慎而能洁身自好,是因为官吏没有胡作非为。(翻译成判断句并提示原因;重点词语:“乱”。)

(2)(官吏)奉公尽职,按照法律办事,同样可以治理好国家,何必用威猛严峻的手段(对待百姓)呢?(注意译出反问语气;重点词语:奉、治。)

17(1)寻春遇艳(或“回忆去年无意中遇见一位女子站在一棵小桃树的斜枝旁”)重寻不遇(或“今年有意寻访,却人去屋空”)

(2)看法:不只是爱情诗,作者在抒发个人感情的同时,也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因为诗中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少女的爱慕及重寻不遇的惆怅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好景不常美事难再的人生感慨。

18(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2)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3)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五、19①人类进入了科技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②指古人企望死后再生,进入快乐的天国中去(答“古人向往的所谓‘极乐世界’”也对)

20①只要完好保存死者的遗体,死者便依然活着。②建造像金字塔那样庞大而坚固的坟墓。

21金字塔直接而又固执地表现了远古人类对生命最本能的欲望和追求永生的信念(或“金字塔体现了远古人类追求永生的能力和智慧,是他们燃烧着的精神和无比瑰丽的想象的结晶”)。

22CD(C作者对现代人沉溺物质享乐、缺少精神追求的现象是持批判态度的;D“自己的局限”指死亡,正由于生命不会永存,因而人们才会斗争、奋发、求索、拼搏、创造,让有限的生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推动社会进步。)

六、23中外(与“古今”相对,都由反义词素构成。)

24①③⑥无误;②“一方面”应移至“生产上”前面;④“产量”不能与“改良”搭配,应在“产量”后加上“的提高”;⑤“为什么”删去。

25示例: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时隐时现,游向远方。又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朝阳和大海。

七、26(略)

附参考译文:

(序)太史公说:“法令是用来指导人民的(手段),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的(手段)。在文德武治不完备的情况下,善良的百姓会感到敬畏而能洁身自好,是因为官吏没有胡作非为。官吏奉公尽职,按照法规办事,同样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一定要用威猛严峻的手段(对待百姓)呢?”

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虞丘相把他推荐给楚庄王来接替自己。(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善导百姓,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淳厚美好,政令和缓宽容,上有禁令下即停止,官吏没有奸邪作恶的,盗贼绝迹。秋冬农闲时节就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漂运出山。百姓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安居乐业。楚庄王认为钱币太轻,将小的换成大的,百姓使用不方便,都离开他们的生业。市令向楚相报告这种情况,说:“街市混乱,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不得稳定。”楚相说:“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说:“有三个月了。”楚相说:“算了。我现在就让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五天后,上朝的时候,楚相向楚王上奏说:“前段时间换用钱币,您认为太轻了,后来市令来说‘街市混乱,百姓无处安生,秩序不稳定’。我请求大王下令恢复原来的钱币。”楚王准奏,下令三天,街市就得到恢复,如同原先那样。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国家混乱,上下不亲近,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向国君进言,任命子产为国相。(子产)上任一年,(政绩显著,)年青人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用自己手提挈带东西,儿童不用干犁田耕作等重活。上任两年,集市价格平稳,买卖公平。三年,百姓可以夜不关门,道不拾遗。四年,农民们的耕田农具等可以不天天带回家。五年,士民可以不服兵役,哀葬死者的仪礼不用下令即可做好。子产治理郑国26年后去世,年青人大声哭号,老年人像儿童那样啼哭,说:“子产丢下我们死了啊!百姓将何处安身?”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凭借才优而品第等级高担任鲁相,遵循法理,不轻易变更法令制度,文武百官都能自律,品行端正。让领取俸禄的不得与百姓争利,收入多的不得掠取收入少的。有人给国相送鱼,国相不肯收受。来人说:“听说您喜欢吃鱼,(所以)我给您送鱼,您为什么不收呢?”国相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你的鱼。现在我当国相能自己买鱼吃,如果贪受你的鱼而被免职,谁还会给我送鱼呢?所以我不收你的鱼。”

石奢是楚昭王时的国相。他为人廉洁正直,不阿谀奉承、避祸自保。一次,他到县里巡视,路上有个杀人的人,国相(派人)追捉他,那人竟是他的父亲。他放掉自己的父亲,回到官署让手下人将自己捆绑起来,派人告诉楚王说:“杀人的是我父亲。如果以治父亲的罪来为自己树立政绩,那是不遵孝道的;如果废弛法令纵容罪犯,那又算不上忠臣。我应论处死罪。”楚王说:“没有追上罪犯,不应承受罪过。你还是去办你的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的父亲,不是孝子;不执行君王的法制,不是忠臣。君王赦免他的罪孽,是您的恩惠;服罪而死,是我的职分。”石奢于是不受君命,自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