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联合第二次诊断性语文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共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啜(chuò)泣 隐匿(nì) 幡(fān)然醒悟
B.掺(chān)和 喝(hè)彩 负隅(yú)顽抗
C.夙(sù)愿 累(lěi)赘 岿(kuī)然不动
D.钟磬(qìng) 褴褛(lǔ) 寡廉鲜(xiǎn)耻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保镖 服罪 素昧平生 老骥伏枥
B.揣摩 经典 秀外慧中 积思广益
C.刻画 答覆 羽扇纶巾 一如继往
D.怄气 迷盲 幅员辽阔 飞扬跋扈
3.下列各句横线上应依次选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初学者开始作文时是无所谓风格的,写作者达到比较成熟的境界,自己的特点充分 ,风格就产生了。
②看王小明那 的样子,又急又跳又吵,一点也沉不住气,完全不像“优胜班级”的班长。
③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十分可疑,很可能就是那个行迹 而久未被抓到的犯罪嫌疑人张某。
A.显露 懊丧 隐秘 B.流露 懊恼 诡秘
C.流露 懊丧 隐秘 D.显露 懊恼 诡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
A.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实际上是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
B.中国的经济文化状况,虽然目前还是比较落后的,但和改革开放以前比起来,已不可同日而语。
C.事物的发展自有它本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水推舟,而不可强求,更不能要它按自己的意志来确定走向。
D.对于商贸往来中的欺诈行为,我们工商管理干部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当然,更不能随波逐流。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多。
B.《史记》就是这样运用“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原则,对我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进行了总结,深得史家赞赏。
C.由于长城外风沙的侵入,榆林城也遭受袭击,在建国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D.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工程将加大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力度,以扩大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的知名度。
6.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最近,我又回到了白云湖,时值初夏,
(2)我们要育莲藕,因为它
①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大湖之内,碧波荡漾,一望无际。
②大湖之内,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
③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④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表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席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位。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迁尚书右丞,知吏部选。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隧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监国,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渭,用武地,东有淄青,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田委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饮食。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六》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 强:勉力。
B.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 向:仰慕。
C.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 居:居住。
D.性宽易,与之接者。 接:交往。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刑部、大理罪人。 B.因权势以请。
C.渭,用武地,东有淄青,北魏博。 D.皆自谓可见肺肝。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因权势以请。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出财为偿所亡。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C.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两川……
以资政殿学士行。
D.乃得去,莫不流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袁滋“慈惠”的一组是( )
①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
②流民至者,给地居之。
③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
④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
⑤耆老遮道,不得去。
⑥滋畏不得全,久不进。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③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滋学习勤勉,知识广博,读书悟性很高,以一个普通读书人的身份,未经科举进入仕途。他公正守法,以至大理寺,刑部官员执法不公而畏惧他。
B.西南少数民族归附朝廷,皇上派官员去安抚,官员们都畏葸不前,袁滋却毫不推辞。经过一年的艰苦工作,圆满实现了皇上的意图。
C.袁滋办理政务仁慈宽厚,不订立什么条款规章,安抚流民,法外施恩,深得百姓爱戴,以至离任时“耆老遮道。”
D.袁滋虽然执法如山,政事清明简要,为人又极宽厚,算得上封建社会的一个良吏。但他在受命平叛时却因兄长的缘故,畏敌不进,贻误朝廷大事。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后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知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类的健康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12.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13.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B.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C.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D.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14.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15.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第Ⅱ卷(共105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马背民族文化
红 柯
日本人对马背民族可谓情有独钟,先有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去日本的传说,后有江上波夫的《骑马民族国家》。江上波夫认为:日本民族是由亚洲大陆草原民族入侵日本,征服土著倭人而形成的。两种观点其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马背民族所具有的强悍凶猛和勇敢。
秦王吞并六国统一海内,其势如日中天,便梦想他的帝国千秋万代永不衰竭。他寻求长生不老药,既希望自身生命永存不朽,也希望他的帝国永存不朽。秦本身是由西北荒原的羯部落兴起的,得夷狄之力而勇冠群雄。可以推想,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徐福确实是找长生不老药去了,他没有骗秦始皇;皇帝的帝国一定要灭亡,那就把他的威风带到海外去吧。秦亡了,它的赫赫军威一半埋在地下,陪伴他们伟大的皇帝,另一半被徐福带到异国。中原地界不再有一丝一毫秦王的气息。
秦王和他的帝国是为史家所忌讳的,是暴戾的象征,一旦提及,总是虎狼相称,好像与文质彬彬的中华无缘。中原人一直把胡人称为狼种,胡人国王也就是狼主。胡人也认为自己是野狼所生,他们崇拜狼的凶猛与强悍,万里荒漠,狼是生命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力和阳刚之美。猛士荆轲的匕首太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过了潼关,连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都吓得尿裤子,你可以推想六国的军队,在秦国虎狼之师面前是如何颤栗如何发抖的。白起、王翦的长剑轻轻一挥,就是斩首八万、二十万。在中原人眼里这未免过于残酷,对西戎之地的胡人来说,这却是一种生命的奇观,六国之师怎能不败呢?
秦王朝所信奉的法家之术成了历朝皇帝驾驭臣民的帝王术,皇帝们是不信儒家那套的。外儒家内法家的二元文化,其结果便是宫廷政治的残酷和全民文化的虚伪。秦王朝真正的勇猛和强悍则后继无人。日本人的幸运就在于:他们得到了秦朝最健康最有生机的部分,遣唐使来中国时大唐正处兴盛时期,绝无腐败的气息,更无污染的可能。当中国腐朽不堪的时候,他们已经毛丰羽满,开始以倭寇入侵,继而西化改革,始终处于主动求新的状态。按江上波夫的高见,日本民族不但融合秦人唐人的文化,也融入了亚洲大陆草原民族的精悍之血,其强悍刚烈就可想而知了。他们对儒学的吸收也很高明:只学王阳明的王学,不学朱熹那一套。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王阳明的学说关键在“格其心之物”,在个人意志、心学方面便很容易与武士的道行融为一体。他所在的明王朝依然崇尚朱熹那一套,明与宋如出一辙,一样的繁荣又一样的糜烂。
马背民族所鄙视的软弱胆小懒惰,在中原文化传统中往往是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人们走向成功不是因为勇猛和才干,往往是因为平庸,一位拙劣的骑手,是不喜欢让他的坐骑成为骏马的,一个积弱的民族,一个血气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他长个子。
16.文章第二段中写道,“可以推想,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徐福确实是找长生不老药去了,他没有骗秦始皇。”请根据文意回答:
(1)徐福带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着什么?
(2)这里的“长生不老药”指的是什么?(4分)
答:(1)
(2)
17.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 猛士荆轲的匕首太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
(2)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
答:(1)
(2)
18.文章最后一段中说:“马背民族所鄙视的软弱胆小懒惰,在中原文化传统中往往是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请联系上下文,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4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文章视角独特,通过剖析日本和中国在民族文化上的渊源和嬗变,从而揭示了民族兴衰的原因。
B.作者认为,日本民族兴起的关键在于对秦人唐人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合理吸收,而中国在历史上的衰落,最主要原因是统治者不信儒学而实行外儒学内法家二元文化政策。
C.对于秦王和他的帝国,作者作了辩证的分析,既指出了其暴戾残酷的一面,也肯定和赞颂了其勇猛强悍的一面。
D.本文有着很强的反思色彩,有对马背民族文化的由衷赞美,也有对中原文化传统的深刻批判,但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寄予着热切的期望。
E.这篇文章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向比较揭示主题,思路开阔,行文恣肆,一气呵成,让人读后心潮澎湃,但也生出一些淡淡的忧虑。
五、(15分)
20.默写下列古诗文。(任写4句)(4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 。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2) ,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3)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4)新松恨不高千尺,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5) ,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21.翻译下列画线句子。(5分)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2)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
2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七绝,完成①②题。(6分)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根据对“桑条无叶土生烟”一句诗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或短语。(2分)
诗人紧紧抓住春旱的特点:桑树无叶,故只有“条”;庄稼枯死,故只见“土”。再加上土地冒烟,更形象地写出了 的严重。 , 均受到严重影响。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
六、(12分)
23.给下面这则报道拟一个合适的标题。(4分)
渝怀铁路十大控制工程之一的重庆长寿特大铁路桥,从去年11月开始进行长江中的六、七号墩水下桩基础施工,经过中铁大桥局五处职工放弃节假日休息,昼夜紧张施工,克服水深流急、地质复杂、过往船只多等困难,于昨日将第20根直径3米、长43米的钢筋笼放入七号墩江底孔中,随即开始混凝土浇注,它标志着该桥桩基础提前15天完成,为这座总投资2.4亿元、全长900米的特大桥2003年12月竣工提供了保证。
答:标题为:
24.下面是一份有关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材料,试根据这个材料,完成后面两题。(5分)
时间分配 | 16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 5段传记文回忆百分数 | ||
立 刻 | 4小时后 | 立 刻 | 4小时后 | |
全部时间诵读 | 35 | 15 | 35 | 16 |
用于尝试回忆 | 50 | 26 | 37 | 19 |
用于尝试回忆 | 54 | 28 | 41 | 25 |
用于尝试回忆 | 57 | 37 | 42 | 26 |
用于尝试回忆 | 74 | 48 | 42 | 26 |
(1) 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即
(限20字以内)
(2)采用“不能……,而应该……”的句式,写出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启示。即
(限40字以内)
25.读下面某乡政府发给各村的通知,指出其内容上的三个毛病。(3分)
|
通 知
为深入研讨我乡企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交流企业改革的经验,推动企业改制转轨工作,兹决定于本月8日召开乡村企业改革研讨会,希望做好准备,按时参加会议。
2002年3月1日
答:其毛病是:①
②
③
七、(60分)
2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贫与富、美与丑、卑鄙与高尚、聪慧与愚钝、苦难与幸福……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没有差别,将会变成一潭死水。
也有人认为:富有、健美、高尚、聪慧、幸福……这是人人所期盼与追求的,只有消灭了差别,世界才能变得更加完美。
请以“差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
寓言,等等。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高三联合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一、1.C(累—léi)2.A(B积—集;C覆—复,继—既;D盲—茫) 3.D
4.B(A应为“本末倒置”;C应为“因势利导”;D应为“同流合污”。)
5.D(A“不管”应为“尽管”;B应删去“具有”;C“在建国以前”时间概念含混。)6.D
二、7.C(居、停留。)
8.C(用兵,使用武力。A给……定罪/有罪的人;B有权有势的人/权柄和势力;D内心,内在思想感情/肺和肝) 9.B(介词,替,给;介词,被。A介词,通过,经由;C介词,用……身份;D副 词,才。) 10.B
11.D(有两处错误。一是“执法如山”,二是畏敌不进。)
三、12.A(原句中有“仅有一次”“早在4500年前”等意思,方照应“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A项,以“发生过战争”来证明“不会再发生战争”,显然不行。)
13.B(A项、C项中“已达极限”和“不可替代”,是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原因;D项“敌对事件”可看出苗头;B项所言“可再生”反是好事,与发生战争无关,原文中有“但并非无穷”等字样。)
14.D(A指出的是未来夺水战争的可能而非短缺现状;B他们的观点不无道理,并不是短视可笑;C意思是过去没有发生战争,不等于将来不会发生战争;D原文中有此信息。)
15.C(A第一段有“除非他们……”一句,“除非”表必要条件;第四段有“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而不是一种规律”也可推出;B由文章第三段可以知道;D由第三段中“此外,与石油……无可替代的”一句推知;C从第一段“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一句可知,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一样多”,并未减少。)
四、16(1)意味着将马背民族具有的强悍凶猛和勇敢带到了日本。
(2)指让秦王朝的赫赫军威永存不朽的方法。(意思对即可)
17.(1)荆轲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只在中原一带才成立,他的勇猛根本无法与秦王朝凶悍相抗衡。
(2)程朱学说磨灭了人们身上的凶悍勇猛之气,使他们变得软弱胆小,从而导致了南宋被蒙古人所灭。(以上答案意思对即可)
18.原因有:①中原文化先天缺乏马背民族所具有的强悍凶猛和勇敢。②历朝统治者为了更好驾驭臣民,利用儒学作为精神统治的工具,磨灭了人们身上的凶悍勇猛之气,使他们变得软弱胆小懒惰。(意思对即可)
19.AD(B本文的主题,是讲强悍凶猛和勇敢之气对一个民族兴衰的重要性,日本具有这种民族气质,中国人正好缺乏这种气质;C作者并未认为秦王残酷暴戾,对史家否定秦王的做法颇为不满;E深沉的忧虑而非淡淡的忧虑。)
五、20.(1)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2)不患寡而患不均(3)成由勤俭败由奢 (4)恶竹应须斩万竿(5)请君莫奏前朝曲
21.(1)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
(2)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它)。
22.(1)旱情(春旱)养蚕(殖)业农业生产
(2)本题只要抓住表达技巧(对比写法)和语言特色(语言含蓄,讽刺性强)两点作答,
意合即可。参考答案:一是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二是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六、23.长寿特大铁路桥基础提前完成24.(1)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
(2)背诵材料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以提高背诵(或“识记”)效果。
25.①未写明参加会议的具体时间;②未写会议的具体地点;③未写明与会对象;④未写明发文单位。(写出任意三个即可)
七、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