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重点及过程介绍
清华附中 徐惠琳
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三复习的策略也是如此,每个学校的老师面对的学生不一样,高三复习的指导方法也就千差万别,所以,老师们千万不要把我今天讲的内容作为高三复习的指导,我只是在这里为老师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A.高考各项内容的定位
一.第一大题的六道小题,我们认为是训练的重中之重。
第一,因为是学生在高考时面对的第一个内容,这一项答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考场心理,影响着他们考场的发挥。
第二,这是最能够拿分的一项,为什么说最能拿分呢,是因为它最具有应试特点,只要学生大量的复习,像数理化那样题海战术,一般地说,就能攻克这一项,记得去年刚上高三,当时董晓平老师说,真正能让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拉开档次的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阅读题,而恰恰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背诵题,重点中学的学生赢在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刻苦这个非智力因素上,而这一部分题目也有这个特点,重点中学需要用这一块与普通中学拉开差距,我想,我们海淀区这个教育大区也需要用这一项与一些教育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县拉开差距。
当然,这六道题也并不是一刀切,1、2两题,只能死记硬背,3题就需要一些答题技巧,一般地说,如果每个选项有三个词,学生只要能明确地判断两个词语,第三个词语不要在意义上使劲琢磨,往往越琢磨越错,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需要一些干扰项,如果全都清晰明白,试卷就不具有选拔的功能,这些干扰项是似是而非的,因此,答题的时候,要追求每个词语都比较明确的判定,首先,很难,其次,浪费时间。
成语一项,一般来说更依赖学生成语的积累,当然,大量的做题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病句一项,应该让学生把几种基本的病句类型的概念记熟,如果不能记熟的话,可以采用背诵例句的方式,比如,多层定语就可以背诵“她是国家队里的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通过背诵这样的句子,就可以知道多层定语领属、数量、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的词语这样的安排层次。
语句衔接一项,就要注意在做的基础上的指导,就要注意保持同一的话题,句间关系清楚,句序要合理这些语句连贯的基本原则的讲解。
二.第二、第三项的内容,也是当时我们训练的重点,这些内容和病句题、语句衔接题有类似的地方,大致都需要语文知识的讲解、答题技巧的指导、一定数量的练习。
文言文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每次练习记实词,否则,实词就是意义理解上的拦路虎,怎样记,记得97年高考复习的时候,顾德熙老师到海淀来讲,他用到了这样的术语,叫做熟悉的字——陌生的词,陌生的字——陌生的词,什么意思呢?比如我现在给学生讲的《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句话:“数罟不如洿池”,数:熟悉的字——陌生的词,字认得,但是词义是陌生的;罟:陌生的字——陌生的词,字是陌生的,词义也是陌生的,不要让学生把一个词的所有义项都背下来,这样投入产出比太不好了。高考据说有一个趋向,就是意义理解的题目占的比例可能加大,这样的话,实词的记忆就更重要了。
还有适当的虚词,也应该注意记忆,但要记常用的。
当然还有一些答题技巧的指导,这里不再赘述。
三.科学类阅读重要的是在学生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注重题目设置迷惑点的方式的讲解,二者缺一不可。设置迷惑点的方式,比如说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已然、未然有意混淆,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因果颠倒,误划类别,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很多老教师在这些方面都很有经验。
应该注意的是,这三大项的训练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因为技能的训练往往呈不规则的U形结构,U的左边应该比较低,学生不具有某种技能的时候,误打误撞大致也可以解答的八九不离十,但是经过训练反到出现了一个低谷,如果这时候放弃了,就意味着前功尽弃,但是如果坚持下去,曙光就在眼前。(这里有正面和反面的例子,我在00年指导97级高考,是一个实验班,这个实验班的一个同学高考683分,那年的北京市状元是686分,当时这个班的学生说,第一、二道题做了也没有什么效果,因为该记的东西太多了,结果我就没有坚持让他们做题,高考成绩下来,这两道题就成了我教的这个班的滑铁卢,这个同学前两道题都错了,虽然他的语文成绩是131分,是别的两个科目没有发挥好,但是,如果我当时坚持让他做了,他就有可能,因为语文成绩而获得理科状元。今年我指导的一个学生是海淀区第十名,她科学类阅读不是很好,我让她多做一些科学类阅读的题目,结果她就遇到了U形的低谷,我就用刚才说的那个道理说服她做题,坚持下来,就找到感觉了,后来语文考的也不错,125分左右。)
四.第四大项
(一)翻译题要注意两点:
1.实词的积累,活用、句式等语法现象的讲解,这些解决的是拦路虎问题和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问题。
2.翻译的方法的讲解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管。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 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2) 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二)诗歌鉴赏题目要注重指导
1.理解性问题
要注意:因“人”论诗,因“时”论诗,因“事”论诗,是鉴赏诗歌的基本原则。这“人”“时”“事”便构成“背景”。察背景当从玩味标题、序言、注释等处入手。
注意我国古典诗歌中长期使用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落花伤春、望月怀远、秋风肃杀、松柏延年、归雁思乡、梅兰竹菊喻君子、渺茫之景寓惆怅……
“岁寒三友”中的“松”——早已和“隐居”情缘难解:“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竹”——早已和“气节”密不可分:“根扎大地,渴饮黄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名联);“梅”——早已和“清高”形影不离:“零落成泥碾作尘,犹有香如故”(陆游)。
当然也不可拘泥,有时候诗人也要发人未发。
2.手法性问题
整体表现手法: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谈理、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情融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谈理)。
具体表现手法:
结构方面:主体与穿插、呼应与衔接、统篇与显旨
修辞方面:各种修辞格:比喻、比拟、对比、衬托、双关、借代、通感……
诗歌传统方面:赋比兴,用典,虚实等。
注意整体手法可以向具体和局部迁移,一般来说具体手法不能向整体迁移。
(三)背诵要注意紧逼盯人。
诗歌背诵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一项内容,因为只要做了,就可以得分,追求这一项的分数,看似笨,实际上是聪明的办法。
五.文学类阅读
这一项内容是最不和训练成正比的一项,多做少做一个样,做难做易一个样,实际上,这个题目相当于数理化的最后一道大答题,没有一定的语文素质和一定的语文思维能力,要想答好很难。
但是我们老师在这一项上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在文学鉴赏的文章构成方面,我就指导学生注意从三个方面想问题。
(一) 主体与穿插
所谓主体,是指文章的主干——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情节或主要场景和画面等等;所谓穿插,是指文章中围绕主体的其他人物·事件或细节。主体和穿插是主从关系,穿插是依据主体的需要进行,为主体服务的。艺术的穿插,是构成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凡是好的文章,无不讲究巧妙的穿插,或为主体作铺垫,或为主体作烘托,或与主体形成鲜明的艺术对比。一般说,如果穿插在主体之前出现,作用就是铺垫,引出下文。
(二) 呼应与衔接
呼应就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前有原因,后有结果。凡是优秀的文章,为使全篇前后统一,血脉贯通,无不重视呼应这种艺术组合技巧的运用。在阅读活动中,对这种组合技巧的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两种具体方法入手:
首先是内容上的前后照应。也就是文章前面提到的人·事·景·物,后面就有交代;而文章后面出现的人·事·景·物,有前面的具体依据。
其次事首尾相援,头呼尾应。
衔接与呼应不同,衔接事指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缝接,使文章不出破绽,弥和贯通,构成浑然天成的严密整体。
(三) 统篇与显旨
文章的主旨,要在开篇处得以萌发,以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印象,开头统篇,这是各类文章营构的一条不可背离的艺术规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章结尾要点题,点题不是主旨在结尾处的重复,而是采取多种方式,或推演·或颖脱·或深化·或升华,总之,是把主旨显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用以上概念分析问题的时候切忌先入为主,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03年《夜雨诗意》一文,有一个问题就是:
第一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起?
答案:“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上面这些内容,尤其是文学类阅读,只要我们把每次相当于高考模拟的成套练习中的内容讲解明白,注重方法的指导,适当地课外练习就可以了,关键是教师的指导。高考之前时间非常紧迫,要把时间花在那些花了时间能取得效果的内容上。
六.第六大题的内容
这项内容属于高考的试验田,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套用一句经常使用的语言,就是“稳中有变”,基本的对策也是注重方法的指导,但是我们这一项的练习要比上面两项相对多一些。
方法的指导:同为概括,要求不同,概括的内容就不一样。
压缩成新闻标题:什么人+什么事
压缩成一句话新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
概括新闻要点,就要把主要内容表现出来(或概括主要事件)。
概括信息:所有的以往出现的事物和知道的情况都不要,提取刚刚出现的,或者即将出现的。
概括主要内容:按照层次抓住要点,概括意思。
2003年第23题: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5字)(3分)
据世界仅威科学杂志《自然》报道,中科院徐星等博士在我国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
恐龙的化石。这种初步具有飞行能力的恐龙被命名为“顾氏小盗龙”,其形态在任何其它脊椎动物中还未曾有过。这一发现被认为是鸟类起源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成果,它为鸟类起源于树栖动物且经历过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将迫使古生物学家重新审视鸟类的恐龙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这一经典性结论。
1.中国科学家(或徐星等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化石,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有可能因此改写(或将迫使专家们重新审视鸟类起源问题。)
2.中国科学家(或徐星等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树栖动物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
3.中国科学家(或徐星等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化石,将迫使古生物学家重新审视鸟类起源于树栖的结论。
我们注意考察的每一个点要给学生典型的例题,比如说海淀区2模25题就很有指导意义。
(海淀区二模25题)下面划线的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适当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把它改写成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的排比句。(4分,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改变个别词语。)
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黄色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它的游客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答案:发出的声响如震川的虎啸,奔涌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激起的水珠如四溅的钢花(一句1分,鼓励有创见的改写。)
综上所述,在复习上,第一、二、三题,侧重于大量练习基础上的方法指导。第四、五、六题,适当的练习,注重方法指导。我们提供的一些方法未必符合学术的标准,但是有些东西还是比较实用,能转化成学生的分数的。
B.复习阶段性的安排
第一学期,我们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侧重于高考第一、二、三题的强化训练。因为强化训练要占据大量的时间,第二个学期,学生和教师都没有那样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的训练。
第二学期,用适当的方法巩固第一学期的成果,注重后面三个项目的方法指导。因为学生这个阶段,对后面三个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这时候重点讲方法,效果比较好。
高三教学,以四次大考为界,基本上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教师完成的教学进度,学生完成的复习内容都不一样,所以后面的教学面临的任务也不一样。怎样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复习,真正把好钢使在刀刃上,是很重要的,因为高三的时间是很可宝贵的。我们高三教学小组,在每一个阶段完成后,都进行深刻的反思,思考我们前面的哪些教学措施是取得了效果的;哪些措施效果不是很明显,应该改进;哪些问题需要下一阶段解决。这样,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时间的利用率就比较高。
最后阶段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格言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也就是最后的工作,最后的10%,在成功中要占到一半的比例。如果这个时候认为教学已经进行的不错了,没有什么可以再说的了,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我们在这个阶段头脑是比较清醒的。我们按照《高考考试说明》,为学生捋了思路,给学生高考的整体印象和感觉。紧紧围绕《高考考试说明》进行,有条不紊。在复习时注重帮助学生把握高考整体内容,使学生对高考试卷的各个题目极其对策了然于胸。
我们在这时候的策略是,绝不搞题海战术,给学生发的篇子基本上是复习资料,我们觉得这时候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是不明智的,因为最后阶段应该给学生自主复习的时间,应该让他们在想复习什么的时候,手里有资料可以利用。
C.作文的训练
作文的训练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对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集中突破,不怕学生只写一种文体,只要能把这种文体打磨的非常成熟,虽然对自己是千篇一律,但是在高考那么多的考生中,学生日常形成的风格就是唯一,就是独特的。
但是写议论文的毕竟是大多数,高考作文评分中,在主题、结构、语言这三项中,语言的比例要占到50%以上,但是是不是我们就冲着语言去训练呢。
我在作文指导中的切身体会是不成。因为当学生在结构上思路都不清晰的时候,让他追求语言,无异于没有学会走就跑。
我在高三第一学期曾经做过一节公开课,中心内容就是议论文语言训练,结果课上完后,学生就开始追求语言,写出来的作文云山雾沼,不是莫名其妙,而是“莫名其糊涂”,于是我只好回头,让他们先从最朴实的语言写起,关键是每一段围绕一个问题写,如果出现了一个新的话题,立刻另起一段,每一段的内容都要围绕中心内容展开,主要解决的是思路清晰的问题,这个时候,学生的作文只要把思路练好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可是,由于没有语言上的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并不好看,成绩也就不高。在这个时候不能急躁,因为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生的学习也要一步一步地进行。由于把思路搞好了,第二个学期,提出了语言上的要求,学生成绩提高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