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

2014-5-11 0:11:46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联考试题

第I卷

一、(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职  案  牛  买还珠  穷兵

  B、富  妖  骨   场一周  钹儿

  C、梏  序  热  脍人口  风沐雨

  D、益  麻  护  刚自用  鞭入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殉职  临摹  吊唁  插科打诨

  B、煤炭  竹杆  帐篷  唉声叹气

  C、贸然  扫描  雏形  山青水秀

  D、嘉奖  装潢  辉煌  察言观色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针对巴以双方冲突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_________双方保持克制态度,尽早回到谈判桌上来,以推进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

②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庞大,但是由于脱离了现实,财力不堪重负,弄得劳民伤财,群众_________没有受益,________加重了负担。

③课堂教学对话是平等的对话,是打破了时空_________的对话,是心灵的交流与撞击。

  A、督促 不仅/反而 界限  B、敦促 不但/而且 界线

  C、敦促 不仅/反而 界线  D、督促 不但/而且 界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2004年高校毕业生招聘现场,名牌大学的学生格外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其中那些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更是炙手可热

B、德国法兰克福病毒学家沃尔夫冈·普赖泽尔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警告人们,要谨防SARS疫情今冬卷土重来

C、自从美国决定用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后,不安全感就弥漫在中东国家,使人们心有余悸

D、你所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让我不可理喻。我回去再考虑考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世纪以来,人类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海洋等六大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进展,其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为光彩夺目。

B、反病毒专家发现,代号为“犹大”的计算机病毒发作是由接收邮件和资源共享两条路径侵染硬盘系统感染的。

C、近几年来,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炒作,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使他们离观众越来越远。

D、许多媒体认为,中国今年来取得许多引人注目的成就:抗击非典胜利、把中国人首次送入太空,这些极大鼓舞了中国民众对国家的信心。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七名运动员因服用兴奋剂被责令回国不得参赛。

  B、两个公司的员工集体参观了神州5号返回舱。

  C、航天功臣杨利伟等拜望革命老英雄:英雄的眼睛湿润了。

  D\、丰城矿难受调查人员:他们谁也没有侵犯我的权利。

二、(12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在生物经济时代,基因不是金钱,但胜过金钱。洛克菲勒大学有一条肥胖基因,售价高达2000万美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已有2000个“功能已知的基因”被授予专利。这样,受谴责的“基因专利”便获得公认,迫使人们改变原来的伦理观念,不得不参加“基因争夺战”。因为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是有限的,毕竟只有6万—10万个。每当一个基因获专利,就等于少了一个基因。于是,人们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特别是我国的基因资源,常常无偿地被国外掠夺,丧失知识产权,连当事人也不知道。因此,我们只有参与竞争去争取。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每个人的基因有99.9%是相同的,说明人类大家庭所有成员的统一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另有0.1%是不同的,说明每个成员的差异性,是人与人又有不一样的依据。但是,这种差异并非表明基因有优劣之分,所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各有各的用处,即便是缺损的基因,也有其特殊功能。少数白种人(约为1%—5%)在一个基因中,有31个核苷酸的缺陷,使之能抵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因此,依据人类基因的统一性,应该人人平等,不应有基因歧视;依据人类基因的差异性,应该尊重个人权利,享有基因隐私权。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的全部NDA序列,最终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提示人类生命的奥秘。一旦完全掌握了人体遗传密码,就意味着人类同时获得了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由此引发“伦理炸弹”:人要代替上帝创造人吗?基因也会如同零件一样而被任意组装成“品牌婴儿”吗?人还能称之为人吗?人的尊严在哪里?人性又在哪里?

人不是上帝,也没有上帝,只能靠自己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再也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虽然人类处于自然进化的顶层,但并非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现在,世界各地的不育现象成为严重问题,却又被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所掩盖。同时,人工智能促进机器智能逼近人类智能的发展,生物工程加速其他物种的人工进化。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特别是不加速智力的人工进化,在不远的将来,就会遭遇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挑战,难免优胜劣汰。人类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智力技术,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特别是脑的设计,展现人的价值,尤其是高智勇的价值。这种高智能价值,正是伦理选择的依据。

(选自《基因革命与伦理选择》,有删节)

7、对于人们抢夺基因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B、“基因专利”已被公认,人们原来的伦理观念也已随之改变。

  C、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有限。

  D、测定人类基因的全部DNA序列,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揭示人类生命的奥秘。

8、下列对“伦理炸弹”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基因设计者按照自己的理想,对人类进行的重新设计

  B、指人们以“基因设计”为武器,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攻击

  C、指人们以伦理观念为武器,对“基因设计”进行的攻击

  D、指“基因设计”在人群中引起的反响。

9、不能成为“基因设计”理由的一项是(  )

  A、人与人之间的基因有差异,存在0.1%的不同

  B、人类并不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

  C、人类改变自己,加速智力的人工化,以避免在人造新物处和机器高智能的挑战下被淘汰

  D、人类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人脑高智能的价值

10、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道理上说,基因没有优劣之分,所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基因歧视的现象。

  B、白种人能抵抗艾滋病毒的感染,就是因为他们的基因在发挥特殊的作用。

  C、在“基因设计”的问题上虽然存在着不同意见,但是在通过“基因设计”实现人类智力的飞跃这一问题上,人们却可以达成共识。

  D、“基因设计”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基因技术的使用必须作出限制。

三、(15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1、对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  明知:明明知道

  B、令装治行          治行:准备出发

  C、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   有日:有一天

  D、请为张唐先赵        报 :报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试臣   ②尔无亡乃父之志

  C、①复始甘茂田宅赐之    ②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D、①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②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

13、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用法或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之  ②秦燕太子

③甘罗者,甘茂孙        ④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4、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封甘罗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臣请行之君其试臣  ②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④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国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第II卷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中“客愁”是什么含义?这种“客愁”在人们共认的佳名“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怎样表现出来的?请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________,________。(杜甫《兵车行》)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有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下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地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姥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教师我永恒的故乡。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选入时有改动)

19、从全文看,同是流浪,为什么“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了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本段在行文上与下文有什么直接关联?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倒数第二段提到“从此挣脱了世俗的枷锁”。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回答“世俗的枷锁”所指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本文把空间上的位移造成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感觉,使之成为一个个体与群众融合的过程。

C、本文综合运用了抒情、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艺术表达技巧,并巧妙地融会在一起,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D、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E、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的精神归宿。

六、(12分)

23、认真阅读下面的图表,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其反映的结果。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35字以内)

24、把下面的一个长句改成五个短句。

  为了建立国际海洋的新秩序,由15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延宕了10年之久,先后举行过11期15次会中会的第三次海洋法国际会议,在联合国的主持下经过激烈的斗争于1982年4月3日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仿照所给的广告词,为所给的对象各写一句广告词。

示例:丰田汽车:动态的诗,向我舞近。

   《环球时报》:看《环球时报》,把地球抱回家

《人民保健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柯达胶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6、阅读漫画《加强保护“措施”》,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请以“保护”为话题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A  2、A  3、C  4、B  5、D   6、B

二、7、D  8、C  9、A  10、B

三、11、B  12、D  13、C  14、C  15、C

四、16、(1)我亲自去请他他还不肯去,你怎么能使他去呢?(得分词:焉、行)(2分)

(2)燕国和秦国互相欺骗没有别的原因,是想攻打赵国拓展河间的土地。(得分词:欺、异故、广)(3分)

17、“客愁”指客居他乡的愁绪。(2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融景入情,以景衬情:(2分)旷野遥无边际,蕴涵前途茫茫;(1分)天空低沉,映衬诗人心情郁闷;江水清静,衬托心情孤寂,而这种心情唯有江月可资抚慰,更见其愁情之深。(1分)

18、(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五、

19、(4分)水把个体融入整体,河流最终汇入海洋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2分),而人却没有把个体的生命意识融入整体的精神,从而导致生命力的衰竭。(2分)[意思答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0、(4分)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2分),为下文描写异乡的美景和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作了有力的铺垫(2分)。

21、(6分)①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3分);②对物质的过度看重和追求(3分)

22、B C(A项“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说法错误,因为文中说:“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D项引发乡愁的景物触媒,从上文看,应是“夕阳、鹭鸶、暮霭、弦月”等;E项“最终的精神归宿”应指“浩瀚真实的心灵”)  [答对一处给2分]

23、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2分)到了高二以后趋于稳定。(1分)

24、①为了建立国际海洋的新秩序,联合国主持召开了第三次海洋法国际会议。(1分)

②这个会议有15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1分)

③它延宕了10年之久,先后举行过11期15次会中会。(1分)

④这次会议同样经过了激烈的斗争。(1分)

⑤但它终于在1982年4月3日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分)

25、《人民保健报》:你的健康是我的牵挂(2分)

  柯达胶卷:串起生活每一刻(2分)

  (仿写句子不一定同所给句子,只要能体现对象特征且语言富有冲击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