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一次统一考试

2014-5-11 0:11:46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次统一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昏 赠 败 振聋发 难能可

B.猎  静  腼  枝加叶  暴天物

C.狡  昵  想  路相逢  受人制

D.宗  忌  于  冠相庆  无虚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慰籍 芸芸众生 形影相随 礼轻情义重

B.伉俪  无所适从  礼尚往来  无所不用其极

C.猾稽  心有旁鹜  越俎代庖  是可忍孰不可忍

D.唐突  闲情逸志  莫衷一事  言必信行必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__________其间,那才有味儿,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

②我国在城市中施行了向困难居民发放最低生活__________金的制度。

③他虎背熊腰,力气比我大,__________拉不动,__________我呢?

A.倘徉  保障  尚且/何况

B.徜徉  保证  甚至/况且

C.徘徊  保证  尚且/况且

D.徘徊  保障  甚至/何况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台湾当局竟然将明清以后的中国历史从教科书中删了出去,岛内众多媒体对这一令人发指的事件相继做了报道,深刻地揭露了“台独”的险恶用心。

B.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人士,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意义不言而喻。C.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D.有些单位的领导同志不去做调查研究,只凭主观想象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能成功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的报刊、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出现不规范的简化字。

B.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责任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

C.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定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

D.歌手刘海波在北京违章撞伤民警,逃回香港后,终因心理负担过重,回京认错。

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达5千克),精神非常愉快。

B.伪造国家货币或贩卖伪造的国家货币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或者者没收财产。

C.从去年秋季以来,政府明令禁止不准在长江上游林区砍伐、贩运林木。

D.从延安路到胜利桥有六七里,从胜利桥到红旗路有七八里,这段距离不远。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主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主人,已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之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性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7.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人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认为人的个体价值较之社会价值更重要。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尊重人权,尊重人的发展。

C.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性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ZK)]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都是尊重人的体现。[ZK)]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下缘木而处    缘:沿着

B.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B.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

C.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

D.有战胜存亡之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及今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民不足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见韩、魏之君,说之曰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吾是先之

东临碣石,观沧海

D.赵亡君为之次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1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5.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

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

之不肖而义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忆 昔

   韦庄

昔年曾作五陵游,午夜清歌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字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对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下文横线处按要求填写句子,然后回答问题。(4分)

秋天江上风光历来为文人所钟爱。唐王勃《滕王阁序》云:_________________,    。”与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用了同样的句式。宋苏东坡《前赤壁赋》有云:“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与__________、__________、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苏轼与父__________、弟__________皆列于“唐宋八大家”。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忧郁的微风

是那么晴朗的夏日的正午,一个男孩独自在郊外玩耍。炎热使大地变得静穆。没有一朵浮云,也看不见鸟翅的闪光。蔚蓝的天空寂寞得有如沙漠。

他越过荒芜的铁路漫坡,看着废弃不用的铁轨已生了锈,碎石缝里生长出的淡紫的野花却生气勃勃。他滑下了草坡,忽然一个小池塘出现在他眼前,那荷叶透来一股异常的清凉。他跪着大口地吸气,数着荷叶,不知为什么只开了一朵荷花,实实在在只有一朵。他又转圈找了一遍,真的没有第二朵了。他像被什么弹动了一下,心头的快意顿时消失了,不知吹到了什么地方。

这一天他转回家,却不愿说一句话,直到他上床做梦,始终摆脱不了他也说不清的情绪。是的,吹向他的是那忧郁的微风。

唉,人降临于世,襁褓中就懂得笑,懂得哭,尝试过吃奶和嬉闹的快乐,也经历过生病和挨打的苦楚,但从什么时候开始体验到忧郁的呢?当这丝微风进入人的肢体,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忧郁是什么,算快乐吗?可能不是,也可能是;算痛苦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它不是那种动物普遍有的本能体验——舒适和难受。它是那么一种情绪,是人的特殊的体验;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体验。

它是这样一种状态。开始忧郁的时候,你并不觉察,甚至无意识,它不是冲击波式的快乐和痛苦,它不会引起笑或哭,也不会引起任何的兴奋和勃发,它的确是一阵微风,起源于心底的青萍,你说不清,但是你会慢慢地进入。它的氛围似乎是淡淡的,却又那般醇烈。这种状态一旦构成,你就和周围世界慢慢地远离,像乘坐宇宙太空车一样无声遁去。它会越来越进入你自身,进入你心灵的无底深渊。

这种情绪并非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产生的。有的人终生幸福,或平庸,或不幸,但都没有体验那深沉的忧郁。他们可能指挥若定,或忙忙碌碌,或生龙活虎,有过大喜大悲,但是他们很少忧郁,或根本没有体验过忧郁,他们不需要忧郁就像某些人不需要大海和草原一样。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但是,从小就萌发过忧郁的人往往容易具有智慧的表征。他们给人的印象比较丰满,有深度。因为他尝试过忧郁的滋味,他们的情感必然又丰富和复杂了一层。

具有艺术气质的孩子可能更早体验了这种情感。这个领域一旦打开,他对人生就开始有所领悟,感触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朦胧地观察到自己和周围生活所撞击的火花,往往是这种情绪使他产生了倾注于写诗、弹琴和作画的最初的幻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忧郁是成熟的标志。如果说人的本能的情感领域是第一领域的话,那么这属于情感的第二领域,它是后天的,是需要培育和发现的。体验了忧郁,也就是体验了人生的自觉,开始发现了自己的奥秘。

哪个早熟的孩子,没体验过忧郁啊!甚至在朦胧初化时面对浩渺的苍天,就为星空的转移和月亮的圆缺而默默地幻想和忧郁了。

忧郁往往伴随着孤独。即使在人群中,一旦忧郁产生,心灵便顿时关闭所有的窗户。这时,封闭反而为了更开放地发射,在默默的忧郁中方能品味身外的遥远之物。

忧郁当然不是欢乐。因为失意,因为感慨,因为友情,因为自然,忧郁才悄然而起,一切都是因为不欢乐,或欢乐之后,或不想欢乐。但是如果一个人默默地进入忧郁状态,排除了那丝丝缕缕的杂念,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欢乐;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荡漾于自己内心的忧郁湖水,也是人生的片刻享受啊!

忧郁是一朵黑色的花,是黑色的郁金香,是夏日之后夜来香。

人生哪有那么多的欢乐?而在欢乐的时刻,人们是忘情的,是沉醉的,甚至是来不及体验的,等开始体验快乐时,往往已是快乐的结束。而忧郁则不一样,就是在忧郁的时刻才能清醒地体验忧郁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在阵阵快乐之后,必然会伴随一阵莫名的忧郁,是为快乐的消逝而忧郁,就像对夕阳沉浸在地平线,为辉煌不再而惋惜一样。

当然,我常常为那些终日陷入忧郁的朋友而不安,不知该如何使他们愉悦。片刻的忧郁往往充满诗意,但忧郁症是痛苦的,它只能使人结束美好的人生,而不是在美好的人生尝试偶然的“再见”,促使相逢时更热烈的感情。那么,只偶尔忧郁一会儿,好吗?

真的像一阵微风,像忧郁本身那样——清澈、纯真而又美丽。

19.本文主要写的是忧郁,第三节却重点写男孩的体验,为什么?(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它是这样一种状态”中,“这样”应如何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怎样理解“忧郁是一朵黑色的花,是黑色的郁金香,是夏日之后夜来香”?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说从小萌发过忧郁的人都具有智慧。

B.忧郁可以说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不是先天就有的。

C.不具备艺术气质的人体验不到忧郁。

D.作者认为忧郁的产生是快乐之后的必然产物。

六、(12分)

23.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个意思完整的长单句。(4分)

这位新闻发言人是在新闻发布会上申明我这一严正立场的,这位新闻发言人是在今天下午申明我这一严正立场的;记者提出中国对×××方面关于中国报道有何评论的问题,×××方面的报道内容是中国边境增加和集结了空军和陆军军事力量。

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标号的横线处续写3个句子。(4分)

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

(2)①②处的句式与标有处的句式相同,要另举事例。

(3)③句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某电视台招聘业余记者、业余播音员各一名,应聘者很多,竞争激烈。假定你打算应聘,请你按不同目的写一句话,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自己的优势,力争受聘,每句话不能超过20个字。(4分)

目的(一):应聘记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二):应聘播音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需要记住,但也有一些东西需要忘记。请以“记住什么与忘记什么”为话题,写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标题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第一次统一考试

1.C

2.B(A项:籍—藉,义—意;C项:猾—滑,鹜—骛;D项:志—致,事—是。)

3.A       4.C    

5.D(A项并列不当;B项不搭配;C项说反了。)

6.B(A项“逐日”改为“都有”;C项删“禁止”或“不准”;D项“这”指代不明。)

7.C       8.D       9.B       10.A

11.C(缘:攀援,在这里可译为“爬上”。)

12.C(其余三项,“同情”在这里是指“情况相同”;“阴谋”是动词,“暗中谋划”;“存亡”在这里是“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

13.B(两个“乃”都表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就”;其余三项,两个“而”字,前一个表示假设关系,后一个表示转折关系;两个“以”字,前一个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后一个表示顺接,相当于“而”;两个“则”字是连词,前者表示假设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14.B(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间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15.B(“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与文意不符。)

16.(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

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

译文意思对即可。

17.(6分)[要点](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学生答此题,不必求全,上述各点可任选,意思对即可。鼓励有创新的赏析。

(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案,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18.(4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杨炯  骆宾王  苏洵  苏辙

19.①用男孩的体验和感受写忧郁,使忧郁这一抽象的情绪具有形象性、可感性。

②引出忧郁这一话题,为下文讨论忧郁的具体特征,抒发作者的情感作铺垫。(大意对即可)20.进入自身,进入自己的心灵的无底深渊的无意识状态。(大意对即可)

21.因为忧郁起缘于不欢乐,所以说它是黑色的;它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欢乐,是人生的片刻享受,所以说它是郁金香,是夜来香。(大意对即可)

22.AD

23.(4分)

在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到中国对×××方面关于中国在边境增加和集结了空军和陆军的报道有何评论时,这位新闻发言人申明了我这一严正立场。

24.(4分)

①假若当初蔡桓公虚心听取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

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倾听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③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25.(4分)示例(一)本人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较强。示例(二)本人相貌端庄、口齿清楚,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

26.作文(60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