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语文统一考试

2014-5-11 0:11:47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语文统一考试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断  兴  看  话不听  庸之道

B.隙  日  断  居调停  不容发

C.养  销  职  不应求   认不讳

D.思  测  力  入为出  体裁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昏匮  溃不成军  馈赠  功亏一篑

B.是非  似是而非  惹事  惹事生非

C.靓妆  山青水秀  靖康  蜻蜓点水

D.本利  变本加厉  例行  厉行节约

3. 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凉(享受)   闭门不(放进去)

及(等列)   朋为奸(同类)

B.率(榜样)   一人材(相貌)

步(步行)   家四壁(仅仅,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C.搜(寻找)   离群居(孤单)

(分散)    仗义财(发放)

D.究(追查)   兵黩武(用尽,费尽)

妙(极,最)  处逢生(绝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品性教育》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明显有一些错误,而你却向许多校长、老师推荐,这难道不是为虎作伥吗?

B.“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与日俱增,已进入成熟期,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一步。

C.对于一些经济脆弱而又完全依赖石油进口的小国来说,油价上涨将使它们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经济更加不堪重负。

D.人们对翠湖公园免费开放后乱刻乱涂、践踏绿地、偷盗毁坏、夜宿园内等现象不以为然,难怪会有人呼吁:恢复收费,以买清静!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三峡大坝的导流明渠将进行二次截流,一些旅行社就打着“绝版三峡游”的旗号,    消费者。

②绍兴鲁迅纪念馆,2月21日关闭了其中的鲁迅生平陈列厅,开始对其      拆除并异地重建。

③教育的关怀对象和主体都是全社会,         是那些在经济、文化、地理等环境明显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神话、科幻作品中的一些难以实现的事,现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A.误导  实行  尤其  以致

B.误导  实施  尤其  以至

C.诱导  实施  特别  以至

D.诱导  实行  特别  以致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建立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国有企业监督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个重要举措。

B.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旨在提高儿童道德素养为目的,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

C.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产品,不仅能让人愿意接受和乐于接受,而且能使人从中受到教育和激励,在实现思想升华与心灵震撼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与提高。

D.创造是一种更高层次、更为复杂的劳动过程,它将人们的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综合提高并产生新的知识和经验。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艺术源于基因突变

2003年2月17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一名研究人类起源的美国人类学家日前宣称,点燃现代人类思想火花的,是来自一种约5万年前的基因突变而产生的人类“创造性基因”。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理查德·克雷恩(RichardKlein)认为,距今10万年到5万年前,由于人类大脑发生了生理变化,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人类祖先身上,发生了一场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的巨大革命。克雷恩教授称,基因学研究的最新突破已经强有力地证明,智人(现代人的学名)的文化革命始于一场基因突变,正是这场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多数人类学家确信,正是这场基因突变之后,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开始创造抽象的艺术。克雷恩教授说,所有这些都是渐进式完成的,由于不同地方人口的素质不同,因此在文化上的进步也会有快慢之分。

克雷恩教授认为,过去学术界提起人类文化进步的原因,生理学上的解释总是被否定,但事实上,生理学上的解释与当今许多已知现实能够更好地吻合。“我相信正是由于一种生理上的改变——比如基因突变——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才获得了全面提升。”事实上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支持这种理论的有力证据,它便是最近首次发现的被证明影响人类学习和语言能

力的“语言基因”——FOXP2。

2001年,英国牛津大学学者对一个被称为“KE”家庭的祖孙三代进行了跟踪观察——该家庭几乎有一半成员有遗传病,症状包括混淆发音、搞错词语顺序、语言理解困难等。当科学家“扫描”该家族成员,寻找他们是否带有FOXP2基因缺陷时,结果发现,所有患病成员都拥有一个使得FOXP2基因失活的突变。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人类的FOXP2基因与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类似基因存在两个细微差别,而人类具有语言能力,非人类灵长类则没有。

克雷恩说,200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20万年前直到现在,FOXP2从未停止过进化。大约5万年前所发生的那场突变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当时的人类活动突然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创造一些不具有实用价值、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工制品。克雷恩教授说:“当你回头看看比5万年更早的古人类文物时,你会发现,那时的人类活动惊人地相似,不同地域的人类所制造的人工制品也大同小异。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距今约5万年的时候,各地的人工制品渐渐因地理分布的不同,差异日趋分明。突然,有着现代人长相的人类以一种现代方式,开始创造最原始的艺术品甚至珠宝首饰,做出许多他们从未做过的事情。”从那时起,不同区域的人类开始制作出风格迥异的艺术品,而这种异质性,正是人类学上用来判定现代人类心智成熟程度的标志。

克雷恩教授最后说:“这组控制语言和创造力的基因总数约一万个左右,正是它们的随机突变,才诱发人类文化以崭新的模式出现。”

7.对克雷恩教授在文中的观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克雷恩教授认为人类祖先身上发生的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的巨大革命是因为人类大脑在5万年前发生了生理变化。

B.克雷恩教授认为,基因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基因突变导致了智人的文化革命,提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

C.克雷恩教授认为人类进行艺术创造是逐步完成的,由于地域差异,人口素质不同,因而表现在文化上的进步也不同。

D.克雷恩教授称,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支持他的理论的有力证据,即“语言基因”—FOXP2基因,它被证明对人类学习和语言能力产生影响。

8.对“FOXP2”基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FOXP2基因从被发现起就一直都在不断进化。

B.FOXP2基因发生突变,会影响人的艺术创造力。

C.FOXP2基因是最近被发现的一种新的基因。

D.FOXP2基因是一种“创造性基因”。

9.不属于“艺术源于基因突变”理论依据的一项是(  )

A.FOXP2基因的发现。

B.距今约5万年前,人类开始创造艺术品。

C.人类的FOXP2基因与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类似基因存在差别。

D.不同区域的人类在创作艺术时,有不同的差异。

10.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约5万年前的基因突变,人类才开始进行艺术创造。

B.克雷恩教授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人类文化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C.英国科学家通过对“KE”家庭成员的观察研究,发现导致遗传病的原因是他们的家庭成员都有基因缺陷。

D.由于控制语言和创造力的基因能随机突变,才使得人类文化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南洋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孝廉、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徵之,不赴。是岁,帝复以策书、玄,备礼徵英,英固辞疾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不能屈。帝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其后帝乃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英初被诏命,众皆以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与英善,与其书,多引古譬喻,劝使。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河南张楷与英俱徵,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为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固辞疾笃         疾笃:病的很重

B.公卿举孝廉、方正、有道  方正:品行端正

C.劝使就聘          就聘:接受聘礼

D.河南张楷与英俱徵     俱徵:一起做官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其书

 不如而厚遇之

B.其后帝为英设坛

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C.诏为光禄大夫

老臣窃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吾前以子出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延问得失          B.待以师傅之礼

C.名著海内          D.谈者以为失望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出樊英不愿出仕为官态度的一组是(  )

①州郡前后礼请,不应  ②英固辞疾笃  ③强舆入殿,犹不能屈

④赐告归  ⑤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  ⑥不闻匡救之术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1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樊英年轻时就有学识和德行,名气很大,一直隐居在壶山的南面山谷中,官府多次征召都不愿意出来做官,他是一个洁己安分的隐士。

B.樊英几次以病重为由辞官不就,而安帝很看重他的才能,态度诚恳,多次以重礼延请他,并授予较高的职务,可见皇帝是一个善于纳贤、惜才若渴的君王。

C.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樊英虽被皇帝器重,但一定不会改变自己的意志,后因朋友的劝告,他还是赴京就任,但提不出好的主意和深远的谋略,大家很失望。

D.和樊英一起被征召的张楷认为,天下有两条道路,要么出仕要么独处,既然出仕,就要辅助君王,匡济百姓,不能无功而受禄。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喻,劝使就聘。

译文:                

(2)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的前四句信手挥写,像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你能从前四句诗中体会出作者忆弟的感情吗?请试作分析。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2)乱石穿空,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古之学者必有师。                           ,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在维也纳寻找贝多芬

那是一个时而晴朗,时而飘着雪花的三月,我去维也纳默默地寻找着贝多芬。即使在维也纳,贝多芬也是很难找到的。虽然他从1792年11月就到了“德意志音乐的首都”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35年,乔迁过30个寓所。而且,几乎他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中,在一声响雷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罗曼·罗兰《贝多芬传》)。那所宅第就坐落在黑色西班牙街上,一百多年来,一直保留为贝多芬纪念馆。但我在黑色西班牙街听到的是最后一个低沉的音符,看到的是一个凝固了一百多年的悲剧的终场。却没看到贝多芬,没有!

在贝多芬的祭日那天,我走进维也纳森林的海伦娜山谷,过了一座湍急溪流上的小桥,就是人们说的“贝多芬小路”了。路两旁堆积着去年的黄叶……树枝上刚刚有些绿意。小路旁边竖有一块绿色的牌子,上面写了一段贝多芬1815年的日记:“恍惚大地上的每一棵绿树都在向我述说。神圣啊!神圣!森林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谁能把这一切用语言来表述?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罗曼·罗兰证实:他的“耳朵完全聋了。从1815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还。”可他竟然还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是神明的语言。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在离开地面约两米的粗糙的峭壁上,雕刻着青年贝多芬的半身像。路旁有一块贝多芬经常歇息的岩石。这时,我真正找到了贝多芬!听到和看到了他!我悄悄地坐在贝多芬的身边。他的右手轻轻地敲击了一下岩石,神秘的LA—MI的和声从天而降。在他整个灵魂领域里,轰然出现一个D小调的动机。这个动机带着他回顾了自己痛苦的一生。我看见,阳光落在他那饱满的前额上,很快就移去了,留下的是淡淡的愁云;雪花落在他那深陷的眼窝里,很快就融化了,留下的是浅浅的泪痕。接着,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啭鸣起来,引出一段春天的牧歌。之后,热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交替出现,号角声像是渐近,又像是渐远。最后,美妙的合唱在提琴的带领下升起。唱的是什么?他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席勒的《欢乐颂》对!是的!“拥抱吧,千万生民!把吻送给全球。”欢乐和爱是一体的,是分裂着的人类的永恒的渴望。但在器乐和声中,不是理想地体现了人的融合么!——贝多芬一跃而起,一路看着、听着、欣赏着,携带着他所创造的美丽欢乐的新世界,回到自己的住所。当然他在谱纸上绘出了海伦娜山谷里的一个辉煌的白日梦——那就是伟大的《第九交响乐》。

19.作者一开始说在维也纳“贝多芬也是很难找到的”,即使在黑色西班牙街,也“没看到贝多芬,没有!”;后来在维也纳森林的海伦娜山谷,“真正找到了贝多芬!听到和看到了他!”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请分两点加以说明。(4分)

答:(1)                  

 (2)                  

20.(1)贝多芬耳朵完全聋了,“竟然还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是指什么?(2分)

答:□□□□□□□□K (不超过8个字)

(2)“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这句话中“人类的损失”具体是指什么?(2分)

答:□□□□□□ (不超过6个字)

21.作者在文中用文字描写了《第九交响乐》乐章表现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此加以概括。(6分)

答:                      

22.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散文从在维也纳寻找贝多芬入题,通过对贝多芬的一步步了解,真正懂得了贝多芬的永恒的艺术生命是在维也纳森林的海伦娜山谷。

B.作者描写贝多芬小路“路两旁堆积着去年的黄叶……树枝上刚刚有些绿意”是为了突出环境的安静和萌动的春意。

C.“阳光落在他那饱满的前额上,……留下的是浅浅的泪痕。”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触及贝多芬的内心,那里面凝聚他痛苦的一生的回忆,也有创作的动机。

D.贝多芬在海伦娜山谷创造了“美丽欢乐的新世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第九交响乐》凝聚着贝多芬对快乐与爱的追求,是他音乐创作的最富创造性的作品。

E.文章最后把伟大的《第九交响乐》比作“一个辉煌的白日梦”,是因为一方面在作品中理想地体现了人的融合;另一方面贝多芬痛苦的一生让他不能感受到快乐与爱。

六、(12分)

23.下面一段话中的词语,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可以删除的有哪四处?把可以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实际生活中,人们②大都有这样的体验:③常常有④那么一些文化产品,由于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⑤被人们拒绝接受,难以发挥⑥应有的作用。只有健康而积极的内容与新颖而独特的形式达到完美结合并⑦由此产生强烈吸引力和巨大感召力的文化产品,⑧才能在大众欣然接受的过程中起到传播先进思想和进行审美熏陶的积极作用。

可以删除部分:                     。

24.下面是近期《教育报》上的一则消息,请对信息要点进行压缩,拟一条一句话新闻。(4分)

春夏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及消化道传染病多发的季节。近期,南方个别地方相对集中地出现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保护广大师生身心健康、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来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切实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领导。

《通知》要求各学校要把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学校主要领导要统筹安排并明确一位主管领导分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令法规的要求,针对学校实际和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并督促各有关部门具体落实。

□□□□□□□□□□□□□□□□□□□□□□□□□□□□□□(不超过30个字)

25.仿照下面文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4分)

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没有蓝天的深邃但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但可以有小溪的优雅        

        !命运可以剥夺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不能够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帮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浆,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快乐中,到处寻找快乐,其实快乐就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中隐藏,认真投入地去做事,它就会来找你。你有过寻找快乐的经历和见闻吗?有过关于快乐的体验和感受吗?

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

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高三年级统一考试

一、1.A2.D

3.B(A闭门不纳:放进来;朋比为奸:依附、勾结;C疏财:

分散;D穷究:彻底;绝处逢生: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4.C(为虎作伥:比喻作恶人的帮凶,帮助恶人做坏事;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捉襟见肘: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5.B

6.C(A“加强……保值增值”不当,应为“实现……保值增值”;B应为“以……为目的”或删去“为目的”;D应为“它使人们将知识和经验……”。)

二、7.C(A应为非洲人类祖先;B不是“提高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而是“改变了……”;D科学家找到FOXP2,不属于克雷恩的观点。)

8.A(是20万年前直到现在FOXP2一直在进化。)

9.D(这是基因突变后的表现。)

10.C(是患病的家庭成员有基因突变现象。)

三、11.A(B方正:品行端正的人(这里指官员);C就聘:接受任命;D俱徵:一起被征召。)

12.D(主谓间助词。A就/趁机;B于是,就/这样;C让他提任/认为。)

13.A(B师傅:官名;C名著:扬名;D失望:有失重望。)

14.D    15.D

四、16.(1)南郡王逸一向和樊英交好, 就给他写信,多引用古代事例来比喻,鼓励他,让他接受任命。

(2)等到自己享受官爵及俸禄,又不让君王知道你救助(帮助)国家的方法,进退都没有依据(理由)。

17.望月怀乡写出“忆”。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都使作者感物伤怀,引出思念之情。(思念时心情的凄凉,对故乡的感怀尽在“露”与“月”中。戍鼓、雁声更渲染了亲人离别的悲凉气氛)

18.(1)不与秦塞通人烟可以横绝峨嵋巅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五、19.(1)①贝多芬用音乐表达对欢乐与爱的追寻,②维也纳、黑色西班牙街,记录贝多芬的孤独与痛苦,不能反映贝多芬的最高艺术成就。

(2)①贝多芬艺术生命的源泉在自然,没有自然的生命力的启发,就没有贝多芬的音乐。

②贝多芬在海伦娜山谷获取灵感,有了创造性的突破——《第九交响乐》;创造,才是贝多芬音乐的生命。(意思对即可)

20.(1)森林的甜蜜和静谧  (2)《第九交响乐》

21.①春天的牧歌;②热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交替出现;③美妙的合唱。

22.BD

六、23.①④⑤⑥

24.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25.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没有高山的巍峨但可以有岩石的坚定

七、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