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

2014-5-11 0:11:47下载本试卷

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45)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趑   击    嚼   祖辈辈    房屋赁

B.墙   笨    遭   喁私语    断丝连

C. 可   醋    悟   牙俐齿    行禁止

D.泊   白    缈   泼大雨    肥体壮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贬值    针砭时弊    振荡    震聋发聩

B.漫延    火势蔓延    一般    略见一斑

C.代劳    以逸待劳    涣散    精神焕发

D.诡怪    妖魔鬼怪    委屈    委曲求全

3.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妈妈每次外出前,将糖果和饼干交给我姐姐保管,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寅吃卯粮,将下一日的定量提前消耗掉。

B.网络服务是近年来软件业界的当红话题,人们普遍认为这项服务虽然目前如火如荼,但前景却扑朔迷离。

C.他放着好好的公司白领不做,高薪不拿,却要来做街道主任,真是令人不可理喻。

D.这部作品一发表,立即赢得了文学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毁誉参半,作者也因此迅速走红。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欧元区十二国,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_________,很可能波及整个地区。

②美英在海湾战争后一直在密切_________伊拉克军队的动向。

③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1月份降至多年来的最低点,反映出人们对美国经济出

现_________的担心大大增加。

A.徘徊  注视  衰败       B.徘徊  注视  衰退

C.低迷  监视  衰退       D.低迷  监视  衰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社会意识的进步,法制的健全,脑死亡法、安乐死法等法令法规的出台将由不可能变为不是不可能。

B.分红保险具备的为用户提供保障的先决条件,为它投放市场,赢得认可并逐步占领了保险市场。

C.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后,这个车间的生产效益明显提高,每月的产量都超出了原定计划的百分之二十。

D.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它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协定的纺织品协议中所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不能肯定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会发生逆转。

6.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三岁四岁狗也嫌。”小点点一会儿爬到床上翻跟头,喊“我是孙悟空”;一会儿又在地上爬,喊“我当解放军,母亲给我买枪”。

B.洋柿子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软毛,花色黄,结浆果,球形或扁圆形,红或黄色,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

C.老村长一进门就说:“张全家的二亩地,秋里收了一千五!咱都得科学种田,都弄它一千五。”D.“我这法行不行?”李老汉着急地说,“不对,你给雅正,大叔请你喝酒。”

二、(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

骨髓移植是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医疗技术,它是指把骨髓细胞从一个人体内移植(一般是通过静脉输入)到另一个人体内。确切地说,“骨髓移植”应该叫做“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内所有血细胞的“种子”。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都是由它经过多次分化发育而来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患者先进行超大剂量化疗和放疗,主要目的,一是最大度杀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二是全面摧毁病人体内正常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不能攻击新植入的异体细胞,为新植入的细胞提供生存空间。然后将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让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两端的红骨髓中,只有极少数会到血液中“旅行”,医生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获得造血干细胞,因而这种方法也就被称之为“骨髓移植”。近1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有办法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个过程称为“运员”。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大量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这种方法称为“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就是说,现在“捐赠骨髓”

已不再是“抽取骨髓”,而是“献血”了。

到20世纪70年代,骨髓移植技术逐步成熟,众多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得到救治,大约50%-70%的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可以长期生存。为发展这项技术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医学家托马斯(E.D.Thomas)获得了1990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

7.根据文意,对“骨髓移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髓移植是把一个人的骨髓移植到另一个人的体内的医疗技术。

B.骨髓移植实际上是把一个人的骨髓通过静脉输入到另一个人血液中的医疗技术。

C.骨髓移植是把一个人的骨髓细胞实际上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的医疗技术。

D.骨髓移植实际上并不是移植人的骨髓,而是输血的过程。

8.对画线句子“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内所有血细胞的‘种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都是由它经过多次分化发育而来。

B.造血干细胞可能让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C.造血干细胞在人体血液中含量极少。

D.造血干细胞可以释放到血液中。

9.下列说法不属于进行“骨髓移植”过程的是(  )

A.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造血干细胞。

B.对患者进行超大剂量的化疗和放疗。

C.将骨髓供体中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

D.摧毁患者体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为植入的新细胞提供生存空间。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骨髓移植技术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时间逐步成熟。

B.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的两端的红骨髓中。

C.医生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来进行骨髓移植。

D.骨髓移植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美国科学家托马斯(E.D Thomas)为这项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15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1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

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

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12.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负魏王而救赵,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B.今平原君以为羞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平原君闻之,谓夫人曰          问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有敢魏王使通者,死           臣请王言乐

13.对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自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派使者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第Ⅱ卷(105)

四、(15分)

16.翻译上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扌妥(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扌妥”;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_________。 (唐•白居易《琵琶行》)

(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孙见喜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清泉石上”是怎么样。我虽然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而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是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世人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长久,也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着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汉武帝亲手所植的古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面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

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

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青年博览》2000年10期

19.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①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

操的“胎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B.文中“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指的是王维诗的魅力和他的品德。

C.作者主张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并重。

D.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

六、(12分)

23.把下面长句改成4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4分)

我是通过由到过杭州的一位前辈带到乡间来的上面印着一幅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的题目叫做“人间天堂”的游览图的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出它的中心内容。(不超过25个字)(4分)

近日,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发现,甘肃省考古研究员何双全惊喜地告诉记者,该遗址出土了200多片古纸文书残片和麻纸,成为目前中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纸最多的地方。根据同时出土的简牍和地层分析,这些古纸的年代从西汉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于东汉初到西晋都有。何双全说,此次敦煌出土古纸的数量之大、品种之繁多、时代跨度之大,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这些古纸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面是《写作报(沿海版)》征稿征订启事,其中几句存在着毛病,填出有毛病的

语句对应的序号,并选择两句加以修改。(4分)

①本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5-00371,并经国家新闻出版署[93]12092号文件批准可向海外发行)是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会报,②全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为编委,③是专为全国中小学生服务的一份权威性的学科报纸,④本报设多个读者欢迎的栏目,⑤欢迎征订,⑥并欢迎读者供稿和教师、家长荐稿,⑦来稿一经刊用即寄稿酬和样报。

(1)存在毛病的语句有(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选两句加以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词名句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读名句,可知古鉴今,可畅想未来,可体味情趣哲

理,可涵养道德品行;名句,或许能开启你的心扉,或许能激活你的灵感……

请以“读诗词名句随想(三则)”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附录】

(1)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6)向使当初身先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

(7)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8)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9)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要求:

(1)引发“随想”的名句,可以是【附录】中的,也可采自【附录】之外(包括中外现当代作品)。

(2)每则“随想”引用的名句不限数量;各则“随想”可以有独立的中心意思。

(3)各则之间要空一行。全文(三则)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部分重点中学联考试题

1.C

2.A(“震”应为“振”。)

3.B(A.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B.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C.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D.毁誉参半:批评和表扬各占一半。)

4.C

5.A(B成分残缺,应去掉“了”,并在联句末加上“打下基础”;C“超出……二十”表意不明,应为“比原定计划超出了百分之二十”;D不合逻辑,应在“会发生逆转”之前加“不”。)

6.C(本题考查用语是否符合语体。A项“母亲”语体不当,应该用“妈妈”、“娘”等。B项,“洋柿子”语体不当,应该用“番茄”。D项,“雅正”语体不当,应该用“指出”。)

7.C(“骨髓移植”是指把骨髓细胞从一个人体内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

8.A(B、C、D三项是侧面解说“造血干细胞”的作用,而非“种子”的作用。)

9.D(D项是“进行超大剂量化疗和放疗”的作用。)

10.C(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获得造血干细胞,而非“进行骨髓移植”。)

11.C(A“从此”在这里是两个词,跟随这(两个人);B“妄人”,这里应该理解为“糊涂、荒唐的人”;D“面目”,在这里是“面子、颜面”的意思。)

12.C(两句中的“其”字,前一个是人称代词“他的”,后一个是指示代词“那些”;A中两个“以”字都表示承接关系;B中两个“乃”字都表示转折关系;D中两个“为”字都是介 词,相当于“给”、“替”。)

13.D(这里的“之”称代的是平原君误解信陵君这件事。)

14.C(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表明信陵君门客不敢劝说他的原因,⑤是毛、薛二公劝说信陵君的话,排除包含这两句的选项,就只有C项正确了。)

15.B(平原君耻笑的不是毛、薛二公,而是信陵君;另外,“整装离他而去”的说法也欠妥当,因为从后面看,信陵君只是准备离开。)

16.(1)平原君就脱掉帽子谢罪,坚决挽留魏公子。

(2)有谁敢替魏王的使者通报,处死。

17.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18.(1)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别有幽愁暗恨生  铁骑突出刀枪鸣  (3)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19.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少年时代未读懂;②青年时期自以为读懂了;⑧成年时期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读堆积之后才读懂。(每一点2分,每点中要答出时间和读的情况才能得2分)

20.作者的目的是赞赏它们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气度和胸襟。(4分。答出“自我完善”给3分,语句表达完整给1分。若只答出“自我修复”或“自我完善”的给1分)

21.①木中的祖宗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培养情操。②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最贫穷。(4分,每一句2分,意思对即可)

22.B  C

23.①我是通过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②这把折扇是由一位到过杭州的前辈带回乡间来的。③折扇上印着一幅题为“人间天堂”的游览图。④它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

24.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西汉古纸证明蔡伦并非造纸术发明人。

25.(1)②④⑤⑥  (2)②改为“聘请……担任编委”,④改为“设读者欢迎的多个栏目”,⑤改为“欢迎订阅”,⑥改为“并欢迎读者供稿”。

26.略

附参考译文:

魏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居在赌博徒群中,(又有)薛公隐居在卖酒人的家里。魏公子想要会见这两个人,两人主动躲起来,不肯会见公子。魏公子知道了他们隐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平原君听说了这件事,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您的弟弟(信陵)公子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物),现在我听说他竟然随便跟赌徒和卖酒浆的人交往。公子是个糊涂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魏公子。魏公子就告诉平原君夫人要离开(赵国),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辜负了魏王而救援赵国,来满足平原君的心意。但平原君和人们的交游,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壮举罢了,并不是为了寻求贤士。我在大梁的时候,时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以后,唯恐不能见到他们。像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是羞耻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他交朋友了。”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全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脱掉帽子谢罪,坚决挽留魏公子。平原君的门客听说这件事,半数人离开平原君来归附魏公子。天下的士人又前往归附,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门客都到自己的门下了。

魏公子留居赵国十年不回国。秦国听说魏公子在赵国,日夜加紧派兵去进攻魏国。魏王忧虑这件事,派遣使者去请魏公子回国。魏公子害怕魏王怨恨他,就告诫门客:“有谁敢替魏王的使者通报的,处死。”宾客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没有谁敢劝告公子回国。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声名传闻到各国,只因为有魏国。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同情,假使秦军攻破大梁,毁坏先王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站立在世上呢?”

话还没有说完,公子立刻变了脸色,吩咐准备车马赶快启程回去解救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