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

2014-5-11 0:11:48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题号

一­­—三

总分

1-15

16-18

19-22

23-25

26

得分

 请将第Ⅰ卷(选择题)各题的答案填入下表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相同的字读音全不同的一组是:

A.子 疾   牲 生    B.切 红  机 

C.督 生   供 予    D.捕 住  令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一组是:

   A.鱼船  勉励  针砭时弊  厉兵秣马

B.痉孪  炫目  开门缉盗  纷至沓来

C.茅庐  窠臼  爱不释手  众目睽睽

D.俩个  馈赠  缘木求渔  虎视眈眈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有错的一组是

A.清幽(秀丽而幽静)   隐约其词(言辞含糊)

紧俏(销路好,供不应求)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B.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生吞活剥(生硬的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攀比(援引事例比附)     陈词滥调(陈旧而不切合实际的话)

C.失足(比喻人堕落或犯严重错误)  瞬息万变(形容极端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释怀(爱憎、悲喜等感情在心中消除)  棋逢对手(比喻双方本领不相上下)

D.极致(精致、精美)  锱铢必较(对很细小事情也认真负责)

景慕(景仰)   愁云惨雾(形容使人感到愁闷凄惨的景象或气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次信息革命已经悄然到来,对此,我们的心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采取掉以轻心的态度。

B.绿草如茵的街头绿地上,一座座美轮美奂的艺术雕塑,为城市增添了无限生机。C.要么就消灭企业的亏损,要么就消灭亏损的企业。“国企”改革已经到了千钧一   的紧急关头。

D.北京人的菜篮子再也不是萝卜、白菜、土豆当家了,南方菜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王奶奶为人和善,大家都愿意跟他老人家______。

②他同周围的群众休戚与共,______无间。

③孩子们_____地叫他李爷爷。

④母女俩在一起,别提多______了。

A.亲热 亲近 亲切 亲密

B.亲近 亲密 亲切 亲热

C亲近 亲密 亲热 亲切

D.亲热 亲近 亲密 亲切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商品包装、广告等上面出现企业名称、地址时,应当使用汉字,或汉字、汉语拼音并用,不得仅用汉语拼音。

B.GQ系列管道清理机能协助你疏通各种管道的堵塞问题。

C.发展副业后,村民生活水平从人均三百多元增加到六百多元。

D.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地抢救粮食、棉花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春秋”的得名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7.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    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的《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    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   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8.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    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    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    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   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    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他们舍弃了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法。

C.    “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D.   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王室东迁前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    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国史均为“春秋”。

C.    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   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书奏,从之。

诗虽身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暴横民间  横暴:干横行霸道的事

B.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清平:清正平和

C. 郡内比室殷足  比室:家家户户

D. 求欲降避功臣  降避:放下身价躲开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复使河东      B. 与长史急焚其船

辍耕垄上        今其智反不能及

B.    诛暴立威      C. 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鲁阳长董崇等

微贱,当侍东宫    凡我父兄昆弟国子姓

13.说明下列各句中“所”称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指前两处任职的地方

B.    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  代实行“符第合会”的原因

C.    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 代前文的“兵者”,即凶器

D.   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  代杜诗死后下葬的地方

14.下面四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杜诗才能的一组是

①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②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③又修治陂池,广拓土地,郡内比室殷足 ④不安久居大郡 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⑥视事七年,政化大行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15.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是虽不是行伍出身,但却有勇有谋,杀纵兵扰民的将军萧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

B.    杜诗担任地方长官把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上,爱民帮民,让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将他比做父母。

C.    杜诗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顾全大局,为了封赏功臣,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向皇帝献言献策,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诚之心。

D.   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足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以至死后无葬身之地。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①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③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虚:虚空。②太清:天。③端居:安居,这里指不仕。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不超过20字。

□□□□□□□□□□□□□□□□□□□□

(2)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洞庭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

①   洞庭湖□□□□,□□□□。

②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粗糙也是一种美

海星星

某日,在一朋友家中听古典名曲《化蝶》,是用那种老式唱机播放的。塑胶唱片在金属唱针下面不慌不忙地转溜着,如泣如诉的旋律,宛如一泓清波,一圈一圈地迭漾开来,伴着“哧哧哧哧”的电流声、唱片“咝咝咝”的滑动声,显得有些凝滞又有点厚重。虽是小提琴独奏,却有着交响乐的效果,释放出一份古典而又散漫的忧伤。这种用老式唱机、唱片送出来的音质,与高保真CD唱片相比较而言,却独具一种粗糙之美。

是的,粗糙也是一种美。粗糙,有时候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营养,比如黑面包,那种用有麸皮的面粉做成的面包,就绝对比那种用抽了筋、扒了皮的麦子做成的白面包有着更多的维他命。因此,小时候,母亲常常告诫我:别挑嘴,多吃点粗粮是好事!

相对于做工精细的高脚杯,我更钟情于粗瓷大碗。前者带来的可能是桨声灯影、酒绿唇红;后者带给我的,却是母亲慈爱的目光、父亲祥和的面庞,甚至是寒夜里冻得通红的脚趾头被一双老茧丛生的大手塞进热乎乎的被窝。

平日读书,对那些装帧精美的豪华本,我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总觉得这种书不是给人读的,而是用来装潢门面的。心下十分神往这样一个场景:在某个寂静的雨夜,听着豆大的雨点在窗台上跳来跳去,一个人躺在被窝里翻一本毛边的书,哧哧哧地掀着那些表面粗糙的书页,那该是一种多美的享受啊!

作为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每当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便对乡村生活中的许多旧物心存一份感怀。那做工粗糙的木板凳,那豁了口的饭勺,那缺了把的水瓢,那卷了刃的菜刀,那断了一条腿的木床,那脱了发的扫帚,还有那长满苔藓的石阶……隔着一层岁月的毛玻璃,细细打量这些曾经深深打动过我的旧物,叫人禁不住生出诸多感慨。

眼下已是一个追求细腻和精致的时代,一个对蒸馏水、太空水、纯净水情有独钟的时代。而笔者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粗人,常年穿一身粗布衣服,终日吃的是粗茶淡饭,做事毛手毛脚,做人也不拘小节。与人相处,我最讨厌那些八面玲珑者,那种滑溜溜的感觉,总让人心里玄吊吊的,不踏实。我坚信,相互之间有摩擦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有磕碰才会有“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默契。

不敢想像,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心也变成了一个精美细致的瓷器,处处都需要“小心轻放”,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形!那样的人生岂不活得太累?

19.标题说“粗糙也是一种美”,请体会“粗糙之美”在文中的含义,说说“粗糙之美”在与人相处上应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

 答:“粗糙之美”在与人相处上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说:“一个人躺在被窝里翻一本毛边的书,哧哧哧地掀着那些表面粗糙的书页,那该是一种多美的享受啊!”这里所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精神?

答:这里所倡导的学习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了文章最后一句:“那样的人生岂不活得太累?”请联系文意,简要分析一下“活得太累”的原因。(不超过50字)

答:□□□□□□□□□□□□□□□□□□□□□□□□□□□□□□□□□□□□□□□□□□□□□□□□□□

22.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能从老式唱机播放的音乐声中感受到“粗糙也是一种美”,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非常之强。

B.    “相对于做工精细的高脚杯,我更钟情于粗瓷大碗。”表明作者所喜爱的粗糙之美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一种质朴美和自然美。

C.    作者天生排斥那些装帧精美的豪华本,是因为不如翻看那些表面粗糙的毛边的书页更有美的享受。

D.   “眼下已是一个追求细腻和精致的时代”,“而笔者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粗人”,反映了作者思想观念的守旧。

E.    这篇散文以叙述开头,有感而发;以议论结尾,意味深长;语言平实而不乏幽默,行文随意而形散神聚,也体现了一种“粗糙之美”。

六、(12分)

23.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4分)

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把课业负担控制在大多数中小学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的水平上,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将下面的文字概括为“一句话新闻”。(26字以内,含标点)(4分)

本报讯 “绿色需要你的呵护”“爱护绿色就是爱护生命”,昨日,园林部门在已绿化完毕的淮海路上设置了40个“绿色警示牌”,时刻提醒市民关注生态、爱护绿化成果。为提高道路绿化覆盖率,市园林部门上月对淮海路进行了重点绿化,栽植了350多棵直径10厘米以上的银杏树,1万余株龙柏树。由于绿化带里是1米多深的营养土,土质十分松软,希望市民不要摇晃树木、践踏绿草。

□□□□□□□□□□□□□□□□□□□□□□□□□□

25.依据给出的句子,再仿写两个句子,句式要大体相同。(4分)

记忆没有重量,它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记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位画家的屋里,我见到了一幅非常特别的画。那是一张被裱起来的白纸,在中间偏左上的位置,有一块墨渍。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算什么生花妙笔,被画家挂在了墙壁正当中最为显要的位置上,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头脑里仍然是一片空白。我向画家请教。画家说:“我的这幅画叫《快乐》。”“快乐?”我不明白。画家说:“中间这块墨渍是痛苦,好多人看我这幅画只看到这痛苦的墨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吗?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我说:“按照你的说法,这张画应该是一张白纸。”他说:“没有痛苦,我们便见不到快乐。”我明白了,我们的眼睛,只是盯着痛苦,而快乐常常是被我们忽视了的部分。

要求:①文体不限,可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韩维加 编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D

D

B

A

C

B

D

A

D

B

B

D

C

1.   B(A.子yào疾nüè牲chù生chù B.切yīn 红yān 机sì

 候cì C.督jiān生jiàn供予jǐD.捕dài 住dǒi 令lè 马lè)

2.  C(渔船 痉挛 开门揖盗 缘木求鱼)

3.  D(极致,最高的造诣、最佳的境界。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4.  D(A与“心里”重复 B“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建筑物 C改为“刻不容缓)

5.B(“亲近”着重指亲密而接近/“亲密”着重指关系、感情密切,没有隔阂/“亲切”着重指感情真挚、恳切/“亲热”着重指亲切而热情)

6.A(B“疏通各种管道的堵塞问题”的说法不通,因为“疏通”的对象应该是“堵塞的管道”,而不是“问题”。如果要保留“各种管道的堵塞问题”,可以把“疏通”改为“解决”。 C陈述的对象是“质量”或“水平”时,陈述的内容应该用“提高”或“降低”,不能用“增加”或“减少”。这句话的主语“村民生活水平”可改为“村民收入”,这样就可以和“增加”搭配了。D“人民的生命财产”中的“财产”是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粮食”和“棉花”,因此不能把它们并列在一起。) 7.C  8.B 9.D  10.A

11.D(降职让位)12.B(A到 B就,竟然 C凭  D和)

13.B(“所以”在此表示凭借的方式、方法) 14.D(④⑤忠于朝廷)

15.C(只是有愿望,因皇上不许,最终没有让出)

16.(1)使用的力量少,收获的却很多,百姓觉得这样很便利。(2)如果没有如姬的杀父之仇,那么公子无忌救赵也不会成功。

附:《杜诗传》译文

杜诗,字君公,是河内汲县人。年轻时很有才能,在郡里为官担任公曹,以公平著称。更始年间,被大司马府征召。建武元年,一年之中连升三次官职做到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干不法之事,在城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扰。杜诗晓喻萧广,他仍不改悔,于是杜诗就杀掉了萧广,回京后把情况奏报给光武帝。光武帝召见了他,赐给他仪仗,又派他到河东巡视,去招降和诛杀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调集部署郡中士兵,带领骑兵突击贼兵,杀死了杨异等人,贼兵因此被消灭。拜授为成皋令,做了三年官,政绩十分突出。又迁升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建武七年,升任汝南太守。他生活俭朴,施政清正平和,靠诛杀强暴的人建立威望,他还善于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又设计制造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人力少,而收获多,百姓觉得这样很便省。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丰足富裕,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的人称赞他说:“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氏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不应长期担任大郡长官,请求降职,用以把职位让给功臣。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喜欢推举贤才,多次举荐名士清河人刘统以及鲁阳董崇等人。当初,法令制度还非常简单,朝廷还只是以皇帝的玺书调兵,没有虎符作凭信,杜诗上疏说:“臣下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对此极慎重。依照旧例,发兵都以虎符作凭信,其余的征调,仅用竹制的令牌。符信会合无误,作为信用,这是用以证明国家的命令,表示重视,加强威信的。先前发兵,只是用玺书,如果有奸邪的人欺骗作假,也无法知道。我认为军事行动还在进行,贼人尚未消灭,从各郡国征调军队,应该慎重,可以设置虎符,以断绝奸人作恶之源。先前魏国的公子无忌,威德远播邻国,仍要借助虎符才能解救对赵国的包围。如果没有如姬的杀父之仇,那么公子无忌救赵也不会成功。事情应该复杂,就不可以减省,繁费出于不得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杜诗上疏奏报,建议被朝廷采纳。

杜诗虽然在外地做官,仍然尽心于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进献上奏。任官七年,政令教化大大推行,建武十四年,因为派宾客为弟弟报仇,被征召问罪。正巧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奏说,杜诗家中贫困,没有田宅,死后没有地方下葬。皇上下诏在郡中官邸治丧,并赐一千匹绢办理丧事。

17.(1)委婉表达了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见。解答时要注意诗题“上张丞相”的提示作用,“耻圣明”的含义,“羡鱼情”的喻意。

(2)①汪洋浩大,澎湃动荡。或“烟波浩淼,气势雄伟”。(首联写广大,颔联写声势,意思对即可)②用比兴手法,有洞庭湖广大无边,引出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洞庭湖暗喻仕途)

18.(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9.“粗糙之美”在与人相处上的表现是:对人坦率真诚、宽容大度。(意思对即可)

20.这里所倡导的学习精神是:读书学习要注意内容而不要在乎形式(或:要重视而不在乎表面。)

21.如果为人处世处处精明小心,事事斤斤计较,便会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和负担,因此人生就会觉得太累。(要求联系文意来回答,意思对即可)22.CD

23.在“要求”后添加“出发”或“看”。(2分)在“体育锻炼”前添加“从事(进行、开展)”。(2分)

24.淮海路上40个“绿色警示牌”提醒市民爱护绿化成果。(答案应突出“绿色警示牌”。若突出“绿化成果”扣2分)

25.示例:(记忆)没有体积,它既可以使人的心眼儿狭隘的芥蒂难容,又可以让人敞开襟怀去拥抱整个世界。(2分)(记忆)没有标价,它既可以一个人的灵魂贬值到零以下,又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2分)

26.参照200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