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六次阶段测试

2014-5-11 0:11:48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六次阶段测试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刘宏业      复核人:贺守能      2004、3、6

I(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应 骨 德 逢其盛 筹交错

B 咀 逐 唱 咬文字 味同

C代    化变质  傥不羁

D 惘 独 车 得不失 为虎作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舞弊 噤若寒蝉 计日成功 翻手为云覆手雨

B 恍惚 功败垂成 口蜜腹箭 多行不义必自毖

C 浩瀚 功亏一篑 错落有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领衔 合衷共济 秀外慧中 家有敝帚享之千斤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和掠夺,在这一点上他们是没有  什么  的。

②人,可以抛舍许多,却绝不可抛舍养育自己的土地。失却了对它的  ,便也失却了良知。

③计算机最初一批设计者在表达年份时简单地使用了两位数字,从而造成了   世界的“千年难题”。

④依法缴纳税款后,您说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您在接受教育、乘车、去公园休闲等活动中,都已享受了纳税人应享受的权利。

A 差别 眷恋 困惑 而且

B区别 眷念 困惑 其实

C差别 眷念 困扰 而且 

D区别 眷恋 困扰 其实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卖药人唾沫四溅,将那小瓷瓶里的药说得神乎其神,围观的人们大都将信将疑,但个别显然有些动心了。

B 英格兰队开场表现不错,先进一球,但终场前德国队的反戈一击使英格兰队的主场被顽强逼平。

C 弄虚作假的“官赏农业”,遵循的不是市场规律,而是官场法则,追求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个人政绩。它破坏了党的威信,浪费了人民的钱财,群众对其更是道路以目

D事物的发展自有本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水推舟,而不可强求,更不能要它按自己的意志来确定走向,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针对当前人们一听说粮食或蔬菜粘上农药化肥,就痛加讨伐,刘先生强调不要盲目地完全抛弃化学农药、化学肥料。

B 如何继承用书法育人的优良传统,发挥书法在培养人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C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多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了颇高评价。

6、下列各句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艺术翅膀,借助它,诗人就能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和感人的意境。

B 据他的朋友饶孟侃回忆:“《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一臭水沟而作。”

C《沁园春》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D《致大海》使你感受到大海怎样的形象?诗人在诗中作了哪些联想?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前人论文,曾有“会心”一说。其实“会心”就是心灵共鸣。         。这种“会心”,         ,使人无以名状,只有颔首微笑而已。

①我们读散文时产生的共鸣的快感,正是我们同作品中意象的“会心”之趣;构思为文,开始于作者与万物的“会心之顷”。

②构思为文,开始于作者与万物的“会心之顷”;我们读散文时产生的共鸣的快感,正是我们同作品中意象的“会心”之趣。

③是那样美妙、和谐,有如丝竹之和鸣,疏梅溶淡月。

④有如丝竹之和鸣,疏梅溶淡月,是那样美妙、和谐。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选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

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面对这些形式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如: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用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庄,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受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8、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 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 建筑的形式、风格的演变,往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 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 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含了历史审美因素。

9、第三自然段加点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内容”主要指的是

A 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C 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D 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中画有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人们对建筑的感受是具体的。

B 文章的第三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C 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

D 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建筑美学。

11、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将来必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 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形式美而得以升华。

C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稳定到流动,从单纯到复杂。

D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是静态的,又是流动的;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5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谓宰相曰:“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九龄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虽离乃复有私。”

于是上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壬寅,以耀卿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严挺之贬洺州刺史,王元琰流岭南。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专给唯诺而已。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能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其术者。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以为相(举荐)

B 及位势稍(接近,迫近)

C 自有他矣(途径)

D 由是炅为岐州刺史(出任)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凡上所厚者/长者折枝

B 人莫窥际/皆出于此乎

C 好甘言啖人/乱易整,不武

D 竟为诣/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基本相近的一组是

A 林甫城府深密

B 明日,黜为下邽令

C然二人皆谨守格式

D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表现李林甫“奸佞误国”的一组是

①林甫恨之益深

②以林甫兼中书令

③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

④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⑤专给唯诺而已

⑥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

A ①②③    B①③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II卷(非选择题 共105分)

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以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枝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另一种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种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锻炼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驁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16、文章开头说:“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其原因是什么?(4分)

17、这篇文章写了三种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6分)

(1)写了哪三种鸟?

 

(2)这三种鸟分别象征着生活中哪三种人?

18、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篇文章构思很巧妙,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先写“适应能力强”的鸟和“鸟类的古典主义或理想主义者”,然后写“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者”,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B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只怀有“理想主义”的鸟的形象,这只鸟虽然囚于笼中,但仍坚持练飞。这里的笼子象征了灾难与厄运,这只鸟则象征了困难中坚持奋斗的人。

C 对第一种鸟作者在表示赞美的同时,批评了它们随遇而安,不思进取;对第二种鸟,作者则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抗争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D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用怀有“理想主义”的鸟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应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应寻找自己的天空,继续奋斗。

E 这篇散文描写生动传神,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而且能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爱憎,读来让人深思,给人启发。反语、夸张手法的运用又使文章显得风趣幽默。


语 文 试 卷

请将第I卷的答案填入下列表格中(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四、(18分)

16(4分)                                     

17(6分)(1)                                    

                                        

(2)                                       

                                          

18(4分)                                     

                                         

19(4分)(    )

五、(15分)

20、把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①,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①草昧:指国家草创未定之时。角力:比武,这里有用武力争夺天下的意思。

(1)                                     

(2)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4分)

答:                                       

                                       

2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⑵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⑶天行健,              。地势坤,              。 《周易》

六、(12分)

23、请将下面报道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个字,2分)

来自日本媒体的消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正在安排出访东南亚、东亚国家计划,试图以这种访问打破由于他参拜靖国神社带来的外交困境。

在东亚、东南亚国家的一片抗议声中,小泉我行我素,在日本战败日的前两天参拜了靖国神社,向二战战犯顶礼膜拜,激起了二战中饱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践踏的国家的强烈愤慨。

小泉打算出访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借此缓和紧张关系,最好能够得到这些国家的谅解。

一句话新闻:

 

24、以“北约的绝大部分成员国”为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三个较短的句子,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自然。(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4分)

俄罗斯到底走向何方理所当然地受到作为欧洲国家和俄罗斯近邻的北约绝大部分成员国的极大关切。

北约的绝大部分成员国                                 

                                         

25、下面是《秋叶》中的诗句:

纷飞的秋叶/悠悠地落在地上/它静静地躺在树脚下/化作了春泥/无怨无悔地等待/充满希望的春天

诗要讲究形象,开头两句诗只是一般的陈述。为了描绘出秋叶的艺术形象,作了如下修改,你认为最合适的是哪一项,并说明理由。(2分)

A 纷飞的秋叶/像累了的蝴蝶/趴在地上喘息着 

B 纷飞的秋叶/好像蝴蝶/滑入大地的怀抱

C 悠悠的蝴蝶/轻轻地起舞/偎依在树的身旁

答:                                         

诗歌的第三、四句,虽用了一个“躺”字,但仍缺乏生命力,无法表达作者对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请运用拟人的手法,加以修改。(2分)

答:                                     

最后两句诗改成“把热情和希望/交给一个新的春天”,与原诗句相比是好是差?说明理由。(2分)

答:                                       

                                       

七、作文(60分)

26、阅读下则材料,完成作文。

联合国给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目:“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

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而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或许这只是一则笑话,但笑过之后,不能不让人深思。请以“ 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1——15题答案

ACDABCBBCCDDCAB

16、因为它身处困境,却坚持飞翔,不失生活的理想。

17、(1)①适应能力强的鸟②悲观绝望的古典主义式的鸟③乐观的理想主义的鸟

  (2)①随遇而安,屈服于命运,在困难面前放弃理想的人②面对厄运悲观失望的人③面对厄运敢于抗争,心怀理想并积极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18、①有的人身处广阔天空却不愿飞翔,终生无所作为②有的人身处囚笼却能心怀理想,不放弃奋斗,它们在笼子里同样能放飞理想,可见生活的天空是靠自己创造的。

19(B D)

20、(1)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是在艰难中得到天下,而在安逸中失去天下的,守业真是困难啊!

(2)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经常担忧富贵产生骄傲奢侈的情绪,粗心大意导致祸患动乱,所以知道守业的困难。

21、(1)①交待环境②为全诗定下清冷的基调,烘托气氛③景中寓情,抒发一种寂寞惆怅心情(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给满分。

(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乐音繁促酣畅。

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

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客心。(答对其中的任两点可得满分)

22、(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3)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以厚德载物

23、小泉欲通过出访东亚、东南亚化解外交困境。

24、是欧洲国家。是俄罗斯的近邻。他们理所当然地极为关切俄罗斯到底走向何方。

25、(1)B。因为A描绘的形象缺乏一种积极的精神。C未点明落叶,让人误解以为就是蝴蝶。

(2)略

(3)改句更能突出落叶的奉献精神,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原诗句只强调了等待春天的心愿。

26、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