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1

2014-5-11 0:11:48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国    鞠躬尽  不及防

B、点    泣不止  日夜不

C    惴不安  仔细

D    神情  耐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濒危 轻歌曼舞  端倪  拭目以待

B、殒落 源远流长  寒暄  箴言警句

C、斡旋 甘之如饴  蛰居   盅惑人心

D、临摹 奴颜婢膝  幅射   连篇累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流露着凄惘和_______色彩,但也有一些诗格调很明朗。

2)那些把土耳其队在2003年欧锦赛中的失利完全归咎于哈坎·苏克的观点有失________

3)问题是如何产生的,____最后该如何解决,都需要调查研究。

A、神奇 公允  以及  B 神奇 公正 

C、神秘 公正     D 神秘 公允 以及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美国决定用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后,不安全感就弥漫在中东国家,使人们心有余悸。

  B.对"学术腐败"现象要严肃处理,但对这一现象的严重程度不可危言耸听,不能把一般的学风问题与学术腐败混为一谈。

  C.中国加入WTO,为改革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许多部门带来了危机,这是不容置喙的。

  D.张局长非常气愤,对他们严厉斥责道:“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可一旦接触了药物,又难以断定其抗药性是接触药物后产生的呢,还是早就存在着的。

B,   “那是苏州的象征——虎丘。”外公见我答对了,点点头说,“嗯,虎丘塔下葬着吴王阖闾,我们这儿养鱼跟他有关系哩。”

C,   请以《转折》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D,   “这次成绩很不理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赵老师严肃地说。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大会以后,很多企业领导端正了认识,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了整顿的力度。 

B.     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既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打击除掉萨达姆。

  C. 特别是关于那些可能阻碍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因素及其新的表现形式,更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D.       构筑数字化的生活平台,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和高科技生活相接,这种介质就是网络接入和支持平台。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使各自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例,它就广采博纳了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作了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比如,秦始皇巡幸江东时,项羽夹在人群中观看,傲然评论道:“彼可取而代也!”英豪之气溢于表。陈胜贫困时,对同伴说:“苟富贵,毋相忘。”气概相差一筹,只念念于个人能否翻身转运。而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宫殿的壮丽时竟失声大叫:“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一脸的贪婪与鄙俗,气质更低下了。关于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在失意时各言其志的这些传闻,前人往往视为司马迁的文学笔法,把它解作一种人物性格的对比描写。其实差矣,司马迁在这里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否则哪能描写得这样栩栩如生。

  《史记》中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史学家司马迁一手“创作”的。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象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司马迁曾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作为自己治史活动的座右铭。他公开宣布,自己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再如,《鸿门宴》这样的场景,当事人早已死尽,又无官方的详细记载予以披露,司马迁的想象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活现出如此生动的个性冲突的戏剧性场面。其中“项庄舞剑”一段,与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十分接近,与其说是后来的民间说书人受了《史记》这部巨著的影响,还不如说二者同受汉代及以后的民间传说形式的影响。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二十四史”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从中勾勒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为数更多的史、道闻、野语、历史演义和历史剧里的历史传说。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总量将在被目为“宝库”的希腊神话传说和印度故事之上。

  中国三千年以上文字记载的历史,产生了庞大的文献记录。从春秋时代,中国历史著作就一直没有断绝过,形成了传统。从汉朝始,每代统治者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官方的修史活动。民间的历史著述也很繁多。即使在社会动荡、文明解体的南北朝时代,这一传统也未从根本动摇。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时间跨度上看,都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

7、对第一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因为采用民间传说撰写历史,所以形成了我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

B、司马迁对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的描写并无多大的文学气,只不过是采纳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

C、文中引用《史记》中对项羽、陈胜、刘邦言行的描写,从而有力地证明《史记》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历史著作。

D、《史记》之所以能把项羽、陈胜、刘邦刻画得如此生动,并非完全是司马迁的想象和描写的结果,而是因为有生动的民间传说这个基础。

8、下列对“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象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离开了民间传说,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就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

B、《史记》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有赖于民间传说和作者的想象力。

C、多样化的想象是司马迁能在《史记》中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

D、民间传说培养了史学家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从而为塑历史人物打下了基础。

9、第二段引述了“项庄舞剑”的史实,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城舞剑”中富有戏剧性的、生动的描写反映出民间说书艺人对《史记》的影响。

B、“项庄舞剑”这个片断描写生动,极具戏剧冲突,这也是后代民间说书艺人的特点。

C、司马迁对“项庄舞剑”的描写明显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影响。

D、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与《史记》中的一些描写相似,并不能说明后代的民间说书人受到了《史记》的影响,而是二者都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而导致相似的。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中大多数历史著作吸收了民间传说,因此可以据此编写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

B、《史记》是“二十四史”中首部依据民间传说来撰写历史的史学著作。

C、把“二十四史”中民间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故事加起来,数量将超过希腊神话和印度传奇故事。

D、官方修的所谓“正史”和民间的历史著作构成了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正史”中的民间传说成分少一些,民间历史著作中民间传说则多一些。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攻其军

B.不自知膝前于席也
亦足发明商君刻薄少恩也
C.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能徙予五十金
D.尽破之归秦
乐饮而罢兵,安秦魏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  )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施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14.下面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认为商鞅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这从他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不听赵良规劝几件事上足以得到验证。
B.认为商鞅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有真才实学。
C.认为商鞅的著作《开塞》、《耕战》的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
D.认为商鞅因变法最终在秦国落得一个车裂的下场,完全是罪有应得。

第Ⅱ卷

四、18

15.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8分)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gòu)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何也?”公孙袭对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杀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矣。”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刘向《新序》)

(1)  袭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

(2)  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

(3)  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16,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两小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3)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访    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面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住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8 如何理解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的含义?(4分)

  19 父亲在几年间成功地种植了兰草,“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为什么“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4分)

  20 我和父亲花了半天时间才到空谷兰草之地,崎岖的山路,直下的瀑布,轰轰隆隆的水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 这篇散文写的对象是“兰草”,但作者没有对它进行细致地刻画,这样写有何用意?纵观全文,父亲带我到深山去访兰,其真正意图是什么?(6分)

六、(12分)

22、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2分)

1)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都停了。

2)院子里,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3)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4)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5)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6)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依例仿句,要求字数,内部结构一样。(4分)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四季,那么便有寒来暑往,草荣草枯,花开花谢。

仿句:如果把人生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的故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思考,提炼、压缩故事所包含的两个人生哲理。各用一句话表述,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夜,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我高兴地说:“好啦!马上就要到过夜的地方了。”船夫却不以为然地说:“还远着呢!”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退去: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光,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现在,无论是那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生活之河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淌,而火光依旧在前,似乎近在咫尺,又总是那么遥远。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他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救。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往往是很困难的。但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栖息的雁群闻讯后纷纷出逃,但没发现什么,便又飞回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雁奴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瞧在眼里但也懒得再管,年轻人举起了枪……

  悲剧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忠诚的人被误解,被误解的人不能坚持到底。请以“忠诚与误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C(湍 tuān,踹 chuài,惴 zhuì,揣chuǎi ,A粹、悴、瘁均读cuì;B啜、辍均读chuò,D沮、咀均读jǔ)

2、答案AB殒—陨 C、盅—蛊 D、幅——辐)

3、答案D(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神奇,非常奇妙。公允,公平恰当;公正,公平正直,没有偏私。“以及”前而能够停顿,“及”不能。)

4. B (A项"心有余悸"只能用于事情已经过去,而语境中"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还只是做出决定,并未成为现实。C项"不容置喙"是不容许插嘴的意思,此处应用"不容置疑";D项"杯弓蛇影"是"自相惊扰"的意思,此处应用"捕风捉影"。)

 5,A(B项“说”后的“,”改为“:”;C项“《》”改为引号;D项将“?”改为“,”,“!”改为“?”。

  6. D (A项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  ;B项"的目的"和"为了"重复;C项去掉“关于”此题集中考查考生对"成分残缺或赘余"这一病句类型的把握情况,虽然涉及的面不广,但能由此看出考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7 D8A9A10B

11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A项前一个“因”是介词,作“通过”讲;后一个“因”是副词,作“趁机”讲。C项前一个“者”是助词,起提顿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者”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一个“以”也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12
C(①句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句说明商鞅言而有信。)
13
B(“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刑公子虔,黥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借以恐吓他人。“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举。)
14
D(司马迁并没有否定商鞅变法的意思,只是认为他为人太刻薄才落得一个谋反的恶名。)

15.(共8分。第(1)句,2分;第(2)句,3分;第(3)句,3分。)

(1) 公孙袭你不亲附你的国君,反而亲附其他的人。

(2) 话还没说完天就下起了方圆千里的大雨是为什么呢?

(3) 因为对上天有德行,而对百姓施加恩惠。

16,评分参考:

 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轻舟已过万重山”等例为类比。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例为类比。

17.(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3)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18 兰草生长环境不一样就产生了不同的味儿。山中兰草静处幽静的山谷里,吸自然天地之精华,沐浴阳光雨露,有灵气,有风骨;庭院里的兰草虽然美丽,也有香气,但经过人的莳弄,太媚俗,缺少格调。

19 方圆几十里的人只知道兰草的外形美和兰花的香,而不知道兰花默默地开在山谷中的幽香,不知道兰草兰花的“内在美”,包括“我”在内,更不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

20、既点明了访兰路途之艰辛,也写出了兰草是生长在人迹罕至的环境之中,说明只有在远离世俗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品赏到兰草的幽香。

21、第一问:为了更好地解释兰草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更重要的是“本质”的美。(2 分)第二问:让“我”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人活在世上,不可失去“本质”,不要献媚迎合,拍马逢迎,应保持自己的节操,否则就会失去人格。(4分)

22、(3)(1)(5)(6)(2)(4

23、如果把人生比作登山,那么难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升降浮沉。

24、(1)希望之光是不能泯灭的,有了希望就有了追求。(2)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作文评分意见]

忠诚的人被误解,被误解的人不能坚持到底,无论古今中外,还是现实生活,这样的事情还少吗?学生只要由此展开引申,或写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或编写故事、寓言等,都应该看作符合题意,但如果思想偏激,以偏概全,格调品位不高,要慎重给分。

[具体评分办法]参照2003年高考评分标准。切入分为42分。

《商君列传》(节选)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击。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卬写信说:“当初我与公子相处很好,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忍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两国的局势。”魏公子卬认为卫鞅说得对。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发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将商君满门抄斩。
太史公说:商君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推究他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天资好。况且当初他由君王的宠臣引荐,等到被重用,就处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足以说明他冷酷无情了。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最终在秦国留下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也是有缘由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