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每题3分,共18分)
1. 1.下列词语中相同的字读音全不同的一组是:
A.疟子 疟疾 牲畜 畜生 B.殷切 殷红 伺机 伺候
C.监督 监生 供给 给予 D.逮捕 逮住 勒令 勒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
A.虫豸 诚惶诚恐 赦然 茕茕孓立
B.幽壑 伶牙利齿 心扉 横槊赋诗
C.口呐 无涯之戚 嗥叫 周公吐哺
D.口啤 杯盘狼藉 蛊惑 沧海一粟
3、下列句中划横线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中国每人平均每年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要有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
B.据克鲁普斯卡娅说,列宁“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述事实,他叙述事实是极确切的。”
C.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发达国家,包括苏联,东欧(东欧不能算很发达),西欧,北美,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十一二亿人口。
D.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们——————要对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要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
②王相看着满桌的酒菜,虽然饥肠辘辘,但是因为刚做完手术,所以无福————————。
③——————职业教育能将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备受重视。
A、不但/还 消受 由于/因而
B、不但/还 享受 因为/从而
C、不单/也 消受 由于/因而
D、不单/也 享受 因为/从而
5、下列熟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目前,全球各主要军事强国对隐形军舰的研发,乐此不疲。
B、古语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台独”危害绝中华民族的利益,决不会有出路。
C、个间因由在于美国因其强大、日本则因其狭隘,从来不愿意实践“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之类的箴言对待中国的完全统一。
D、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反腐力度的制度化,少数腐败官员借机出国外逃,真可谓是与时俱进。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一对夫妇特意赶在结婚纪念日这天来到捐助中心,一人捐献了1000元钱。
B.必须指出,目前中小学复习资料的泛滥成灾,不仅使教学走了耗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的恶性循环之路,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加重了学生的学业和经济负担。
C.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D.作为一名共产觉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其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办事、想问题都应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在禽流感出现后,研究人员觉得这种病毒(h5n1)与众不同,因为它似乎能直接从禽类传染给人。这种猜测被证实是正确的。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人员坎特•苏布劳说,他们在分折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后,证实该病毒的基因百分之百来自禽类的感冒病毒。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解释禽流感具有强致命性的线索。他们在测定一负责合成抗原的病毒基因时,发现该基因的一小段遗传物质使得病毒不仅能侵袭呼吸系统,还能袭击其他器官的细胞。
流感病毒的危害在于其基因不稳定性,这也是所有pna(即遗传物质核糖核酸,是基因的载体)病毒的特点。大多数生命形态将遗传信息储存在双股分子链的dna(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中,其中一股分子链上发生的突变,常常会被与之配对的另一股正常链所抵消,因此这些生命形态的基因变化是缓慢发生的。但pna是单链分子,因此像流感病毒这种pna病毒的基因突变能迅速累积,并能快速传递给病毒的后代。
其中最重要的突变要数导致感冒病毒外层的表面蛋白即抗原的基因变化。当这些表面蛋白发生变化时,病毒将不能被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斯识别,人体也就无法有效地抵御之。这便是每年都得开发一种新型感冒疫苗的原因。
美国研究人员指出,禽流感病毒能够跨越人鸟界线,直接传染给人类,这是极不寻常的。禽流感一般通过家畜传染给人类,它先感染家畜,然后与家畜染上的人类感冒病毒相结合,形成一种“混血”病毒,这种“混血”病毒对人体和家禽均有传染能力。研究人员还没有弄清禽流感是如何传染人体的。
7、对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具有“不稳定”这一特点,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稳定”指的是双股分子链上会发生基因的突变,产生新一代的病。
B、“不稳定”指的是双股分子链上的基因发生缓慢的变化。
C、“不稳定”指的是单股分子链的病毒基因能迅速积累和快速传递。
D、“不稳定”指的是单股分子链上发生基因的突变,产生新一代的病毒。
8、新出现的禽流感病毒具有强致命性,下列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陔病毒能侵袭呼吸系统和其他器官的细胞。
B、人体对该病毒尚无免疫能力。
C、该病毒能在人体内反复复制,吞噬白血球。
D、还没有研制出能抵抗该病毒的药物与疫苗。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禽流感病毒是否能直接从禽类传染给人,在医学研究上尚无定论。
B、禽流感病毒肯定与禽类的感冒病毒有联系,研究人员已证实了这一点。
C、所有禽流感患者都是通过家畜被间接传染的。
D、禽流感能在人与入之间迅速传播。
10、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dna基因和pna基因都会发生内部的变化。
B、禽类感冒病毒传染给人,人类感冒病毒也能传染给家畜。
C、研究人员发现,禽流感病毒主要是在基因内层的一小段遗传物质上。
D、传染给人类的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混血”病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因攻其军
B.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C.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能徙者予五十金
D.
尽破之以归秦
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 )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14.下面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认为商鞅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这从他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不听赵良规劝几件事上足以得到验证。
B.认为商鞅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有真才实学。
C.认为商鞅的著作《开塞》、《耕战》的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
D.认为商鞅因变法最终在秦国落得一个车裂的下场,完全是罪有应得。
第II卷(105分)
四、(18分)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
(2)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3)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
译:
1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答: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例子:
简析:
。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于是余有叹焉。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长歌行》)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李白《将进酒》)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9—22题。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得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上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上文人,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园的永恒的相思,顾念而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一个人在冰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与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用说在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有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19、第一自然段“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一句中“空间”“时间”在文中的具体的含义是什么?请写在横线上。(4分)
“空间”是指———————————————————————————————————————
“时间”是指———————————————————————————————————————
20、第一自然段末作者认为“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其理由是什么?请据第一自然段内容分条概括。(6分)
答:——————————————————————————————————————————————————————————————————————————————————————————————————
21、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末“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的理
答:(1)“离你越来越远”是指
(2)“离你越来越近”是指
2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作者认为“乡愁”是人们内心对一去不复返的昔日岁月的留恋与追忆,是对难以再现的生命的感伤,表达了对乡愁的独特感悟。
B、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对陈子昂的诗句从“乡愁”的角度进行了理解,给人以新的启迪。
C、本文从生命本体论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生的重要意义,指出人们只要在生命流逝之前把握生命行列中的自己,就是一个无悔的旅人。
D、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借对鲁迅《故乡》的分析,表达了“真正的家乡是永远无法返回去的”的深刻感悟。
E、全文思路开阔,面对“乡愁”这一文学题材,展开古今中外的联想,抒写对人生的感悟,在无奈与感伤中表现了对人生的消极情绪。
23、广告语修改(3分)
(1)改正下面广告中的语病。(1分)
"福星天然枕"让你在轻松的睡眠中改善颈椎病。
(2)某餐馆的广告词是:"好吃,您告诉大家;不好吃,您告诉我们。"这两句话看似挺自信,但仔细想想,这样说显得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仍没有十分把握。如果稍作改动,那就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自信多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是一个冗长的单句,请用两个单句表达这个句子的意思。(可适当增减文字)(4分)
中央电视台将于2004年2月5日和12日在第10套节目15点和第8套节目23点先后
四次播出电视散文《父亲的漓江》。
答:
25、标语拟写。(6分)
①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3分)
②你将踏入高等学校,到那时,学校里将贴满了标语。满怀信心的你走进新的校园,希望看到怎样的标语?请你为学校拟一条迎新标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一篇杂文,根据要求作文。
有关农民(有删节) 徐润
一个操四川话的小伙子向我的房东太太打听有没有活干时,房东老太太不耐烦地说:“你们这些农民,不在乡下好好种田,却跑到这里来,整天在我眼前晃,晃得我头晕眼花!”
一家市级日报发表一篇关于整顿社会治安的评论时,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近年来,由于农民蜂拥进城打工,使我市的社会治安形势更加严峻……”
有一年春节,楼下店铺电视里播放春节联欢晚会,黄宏和宋丹丹正演着《超生游击队》,一群因没买到火车票未能回家团聚的民工围在一起,看得兴致高昂,笑得前仰后合。不知什么时候从背后出现一个大款模样的人说:“笑什么?你们农民哪,除了吃、偷懒、一个劲儿地生以外,还能干什么?”
我上高中后的第一天,全校召开师生大会,校长说:“如果你们这三年不用心学习,那么三年以后,考不上大学,你们就回家当一辈子农民。”
一次,女儿在家和她的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玩耍,女儿出道算术题给小朋友:“一加三等于几?”小朋友掰着小指头算了半天,最后还是摇了摇头。女儿生气地说:“真蠢,像个农民!”
河南小某县一派出所所长,严刑拷打一农民,农民反抗道:“你这是犯法的,我要告你。”派出所所长却冷笑着说:“我什么人都怕,就不怕你们农民!”
这篇杂文只是罗列了一些现象而未加任何评论,但是读者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了这篇杂文,你有何感想?有何评说?你心目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从这篇杂文生发开去,以农民为话题写一篇有关农民的文章。可写你的所见所闻,也可写你的所思所想。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BDCACCDCBC11.A(厌:满足)
12. C(①句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句说明商鞅言而有信。)13.B(“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刑公子虔,黥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借以恐吓他人。“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举。)
14.D(司马迁并没有否定商鞅变法的意思,只是认为他为人太刻薄才落得一个谋反的恶名。)
15.(1)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利的数以千计。(3分,大意对给1分,并注意“期年”、“之”、“不便”的翻译,可实行倒扣分,错一词扣1分。)
(2)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
(3)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来示众,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2分,大意对给1分,并注意“徇”的翻译,译对给1分。)
《商君列传》(节选)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击。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卬写信说:“当初我与公子相处很好,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忍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两国的局势。”魏公子卬认为卫鞅说得对。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发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将商君满门抄斩。
太史公说:商君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推究他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天资好。况且当初他由君王的宠臣引荐,等到被重用,就处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足以说明他冷酷无情了。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最终在秦国留下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也是有缘由的呀!
1617.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18.(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9、祖居之地 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20、①乡愁是人们面对逝水岁月对自己无情抛掷的哀叹;
②乡愁是人们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只能远游他乡的不归途时的伤心之感。
21、①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生命的故乡),随时光流逝而越来越远,无法返回。②在时光流逝中,人们对生命的故乡的向往、追怀之情越来越浓。
22、CE。C原文中没有把握自己的意思,E并非消极情绪。
23、①"改善"改为"治疗"②不好吃,您告诉大家;好吃,您告诉我们。
24.(4分)
中央电视台将于2004年2月5日和12日播出电视散文《父亲的漓江》。播出的频道和时间是:第10套节目15点;第8套节目23点。
25、①今日,我是你的骄傲;明日,你是我的骄傲!②新同学,新老师,新生活,新希望! |
(不是两个分句或两个句子的扣3分,日期、时间、频道缺一点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