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怯场 契机 惬意 提纲挈领 锲而不舍
B.摹本 宏谟 模具 摩拳擦掌 磨穿铁砚
C.禀赋 彪炳 把柄 秉正无私 屏气凝神
D.跻身 缉私 汲取 赍恨而亡 消除积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
A.庇佑 金瓯无缺 戳力同心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B.桀骜 诌上欺下 滥竽充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善长 张皇失措 置若罔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D.一瞥 直言不韪 涸澈之鱼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黄土高原是我们民族的发祥之地,无数_________在地下的文物被________出来,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
②我厂早就________,凡是冒用我厂名义生产、推销“红梅牌”精制豆油者,一经_______,立即追究法律责任。
A.湮没 发掘 声明 发现
B.埋没 挖掘 声明 查获
C.埋没 发掘 申明 查获
D.湮没 挖掘 申明 发现
4、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得当的一项是
A.坐着旅游车在山间公路上行驶,对两旁络绎不绝的景色真是赞叹不已。
B.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C.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仍习以为常。
D.当前,我国市场仍大量使用难以处理的塑料袋盒包装商品,不少人对“白色污染”的危害执迷不悟,为“节省”成本,不肯使用纸袋或可以降解的塑料袋盒。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巴西、新西兰和沙特三个队还各有两场比赛,中国队能否出线进军西班牙将取决于他们的三场比赛的结果而定。
B.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善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反对抄袭的不良学风。
C.评价文学作品语言,不在于看它用了多少华美的词句,还在于它的词句是否贴切,是否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D.国家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正在研究是否批准在中国仅存的两条自然生态河流之一——怒江上修筑众多大坝。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亲戚都奉劝我到国外定居,但我始终认为我的事业在中国。
B.承蒙赠送纪念画册,一定妥为惠存。
C.我们旅行社的酒店的大堂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
D.你荣幸地被我单位聘为顾问,请届时与会。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在太空中遗弃了各种物体和碎片。自从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揭开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序幕,同时也为太空送去了第一批垃圾。人们称这种垃圾为太空垃圾。当时,宇航员完成飞行任务后,把卫星的装载舱、备用舱、仪器设备及其他遗弃物都留在了卫星轨道上。此后,随着人类太空史上的一次次壮举,太空垃圾与日俱增。人类先后已将4000余颗卫星送入太空,目前仍在继续运转的仅有400余颗,其余的或坠毁于地球表面,或遗留在太空,成为太空垃圾。据统计,目前有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而其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科学家预测:太空垃圾以此速度增加,将会导致灾难性的连锁碰撞事件发生。如此下去,到不远的将来,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太空轨道了。
太空垃圾给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它们成为人造卫星和轨道空间的潜在杀手,使宇航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运行的。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斯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可将造价数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由人类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灾难屡见不鲜。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前苏联的“礼炮—7”号轨道站也多次被刺激类“尘埃”损坏。由于太空垃圾从中作梗,美国曾有7枚火箭在轨道上爆炸。1986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后不久便爆炸,成为564块10厘米大小的残骸和2300块小碎片,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赴黄泉”!1991年9月15日,美国发射的“发现者”号与这个“不速之客”仅仅相距2.74公里,幸亏地球上的指挥系统及时发来警告信号,它才免于丧生。据计算,目前太空轨道上的每个飞行员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几率为3.7%,发生非灾难性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为20%。以此计算,今后将每5—10年可能发生一次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05年将会达到2年一次。
7、根据文意,不全属于“太空垃圾”的一项是( )
A.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被宇航员遗弃在轨道上的遗弃物。
B.人类送人太空的4000余颗卫星,其中大部分先后坠毁而造成的废弃物。
C.人类在进行航空活动时遗留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
D.太空中飞行的油漆细屑、涂料粉末、金属微粒等。
8、下列航天器事故反映了“灾难性的连锁碰撞事件”的一项是( )
A.“挑战者”号
B.“礼炮—7”号
C.“阿丽亚娜”号
D.日本通信卫星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太空垃圾是由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造成的。
B.运行中的油漆细屑、涂料粉末、阿斯匹林药片等人们肉眼无法辨认的尘埃,都能使宇航员毙命。
C.现代雷达能监视和跟踪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的事件将会减至两年一次。
D.目前,太空垃圾的增多,与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正比。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空垃圾这一巨大隐患,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B.科学家要考虑研发更加耐碰撞的材料来制造航天器。
C.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太空爆炸科学家考虑与太空垃圾有关。
D.未来的航天器上将会装上自动探测并能绕开太空垃圾的一种仪器。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循吏辛公义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少以勤苦著称,长在朝中为官。
先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 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听事。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 那得不死?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人或谏之曰: “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日柬 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公义答曰: “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昧衔之。及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入为黄门侍郎,因言公义之短,竟去官。吏人守阙诉冤,相断不绝。后数岁,帝悟,除内史侍郎。后从征至柳城郡卒,时年六十二。 (节选自 《隋书·循吏·辛公义传》)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注]①差:读“chài”病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担任。
B.何忍勤劳使君 勤劳:刻苦
C.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服:服罪
D.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 属:通“嘱”, 嘱咐。这里是“打招呼”的意思。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A. B.
C.
D.
14.下列有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年少时就很有名气,后来凭借军功被任命为岷州刺史。
B.在辛公义任岷州刺史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个不好的风俗,就是没有孝顺道义,因此得病的人常常没有及时治疗而都会死去。他来到后,亲自深入病人中间,最后革除 了这种陋习。
C.辛公义在任牟州刺史时,办案到现场,一连十多天,才回到大厅里休息。他的行 为感染了犯罪的人,于是他们都自己承认了罪行。
D.辛公义秉公执法,刚直不阿,遭到奸佞小人的诋毁,而被罢官,从而引起一些官吏络绎不绝地在皇宫外为其喊冤。过了几年,又被重新任用。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以史学家的身份,认识到循吏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特征:即他们“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B.从辛公义的所作所为来看,司马迁的说法是很全面的。
C.辛公义在任岷州刺史时,革除当地的陋习,从而受到人们的称赞,这说明,循吏 有被百姓称赞的时候。
D.辛公义在任牟州刺史时,所说的“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说明循吏有“不伐功矜能”的特点。
第II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寂寞的浯溪
——王青伟
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泰山的雄奇壮观, 暗合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史,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 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面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他尽管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但天地之大,总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和融会我的心灵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我拥有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
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
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 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搀杂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在归途时而张望,在空灵中排挤着一丝无奈。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原载2003年第5期《散文》,有删改。)
19、作者为什么说“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认真阅读全文,概括元结“半归隐”境界的特点。(6分)
答: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全文,概括元结政治和文化反叛的内容。(4分)
①政治反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化反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B.泰山是皇权的体现,是封建文化的象征,古代文人对泰山的崇拜使得“豪放派”文学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C.“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突出了元结在 “大我”到眼前的“小我”之间变化的过程,是自我认识的深化。
D.“我站在那个地方,……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对 元结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E.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六、(12分)
23、把下面的长句变为三个短句,使表意连贯、明了。(4分)
联合国安理会今天推翻了美国代表对部分安理会成员提出的有限制解除对波黑武器禁运提案的否决。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充语句,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有句格言说,沉默是金。想想也是。当你受到表彰时,沉默是一种谦逊;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你受到责难时,沉默是一种涵养;但再换一个角度想,有时沉默又未必是金。当别人遇到难处时,你却哑然无语,这种沉默是金么?当人格尊严受到践踏时,你却逆来顺受,这种沉默是金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下面的故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思考,提炼、压缩故事所包含的两个人生哲理。各用一句话表述,每句不超过20个字。(4分)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夜,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魆魆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我高兴地说:“好啦!马上就要到过夜的地方了。“船夫却不以为然地说:“还远着呢!”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退去: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光,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现在,无论是那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生活之河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淌,而火光依旧在前,似乎近在咫尺,又总是那么遥远。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西方有一个流行的观点: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状态,也是一种内在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认为,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第七次月考
语文答卷
四、(15分)
五、(18分)
六、(12分)
第七次月考语文答案
一、
1、C(A契:qì ,其余读qiè;B模:mú,其余读mó;C汲读jí,其余读jī)
2、B(A戳-戮;C善-擅 杆-竿;D韪-讳)
3、A (“湮没”,有逐渐埋没义;“发掘”多与“宝藏、文物、人才”等搭配;“声明”有公开说出让大家知道义;“发现”适用于一般单位,“查获”用于执法部门。)
4、B(A项应为“扑面而来”,“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C项应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指常常做某件事,就成了习惯;D项应为“麻木不仁”,“执迷不悟”指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5、D
6、C(A奉劝是敬辞,对象应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其余如“奉告”、“奉还”、“奉陪”、“奉送”等都是敬辞;B“惠存”的主语应是对方而不是自己;D“荣幸”不应用于对方。)
二、
7、B(其中坠毁于地球表面的不属于太空垃圾)
8、D 9、D 10、A
三、
11、B(勤劳:烦劳)
12、B(前一个因是“于是”,后一个“因”是“经由,通过”;A项“之”都是代词,C中的“以”都是“来,用来”;D中的“及”都是“等到”。)
13、B 14、B 15、B
四、
16、⑴事情如果没有办完,又有必须监禁的犯人,辛公义就睡在办公的地方。(2分)
⑵奉行法令,遵循法理的官吏,不夸耀功劳,也不自骄才能,百姓未曾赞美他,他也没有过失。(3分)
17、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隐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意思对即可)
18、⑴钟鼓馔玉不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
⑵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五、
19、浯溪的碑林诗书是半归隐文化的代表;既不宏大,也不苍凉的浯溪是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
20、①远离高官厚禄,寻找一块小小的地方安放和融会自我心灵。
②是夹在得意与失意之间的狭窄的心灵通道,情感不易大起大落
③与自然融合
21、政治反叛:违背帝皇的大一统思想,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拥有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
文化反叛: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违背一统千年的儒家思想。追求心灵与自然结合的诗文取代了占主导地位的“豪放派”的文章。
22、A D
六、
23、①部分安理会成员提出了有限解除对波黑武器禁运的提案。
②美国代表否决了这一提案。
③联合国安理会今天推翻了美国代表的否决。
(一句一分,顺序对一分)
24、当你被人误解时,沉默是一种宽容 当看见坏人作恶时,你却不敢吭声,这种沉默是金么?(每句2分)
25、①希望之光永远不能泯灭,有了希望就有了追求。
②追求光明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每句2分)
文言文译文:
辛公义是陇西狄道人。年少时, (读书)因为勤奋刻苦而闻名,长大后在朝廷做官。 起先,辛公义参加军队随皇上平定陈朝后,凭功劳当了岷州刺史。当地的风俗是畏惧疾病,如果一人有病,全家都要避开他,就是父子、夫妻之间也不会去看望照顾,一点也没有孝顺道义,因而害病的人多半要死掉。辛公义为此很忧虑,打算改变这种风俗。他于是分别派遣官吏巡查所管地区,凡是有疾病的,都叫人把他们用床抬来,安置在办公的地方。病人有时达到几百,办公地方的厅上两廊上全部睡满了病人。辛公义亲自安置了一张床,独自坐在上面,从早到晚对着病人办公。他把所得的俸禄,全部用来买药,为病人请医生治病,亲自劝他们吃东西。由于这样,那些病人全部好了,这时,他才叫他们的亲属来晓谕他们说:“人的生死命运,不是互相关联的。以前你们抛弃生病的人,这是他们死亡的原因。现在我把生病的人聚集起来,我坐睡都在他们中间,如果说要互相传染,我怎能不死?你们不要再信以前的说法了。”那些有病人家的子弟,都很惭愧,感谢辛公义后回去了。后来,有人遇上生了病,就争着到辛公义这儿来,那些无亲无故的病人,辛公义还把他们留下供养起来。人民之中,这时才开始相互慈爱,原来那种不好的习俗就被革除掉了,整个辖区内的人叫辛公义做慈母。
辛公义后来升任牟州刺史,刚到任,他就先到监狱中,坐在牢房外的露天场地,亲自审问检查。十多天里,判决处理完全部案子后,他才回到大厅中。辛公义接到新的诉讼案子,全都不记录在案,他派当班的副手一人在一旁坐着审问。如没把事情办完,而又有必须监禁的犯人,辛公义就睡在办公的地方,一直不回到屋内睡。有人劝他说:“处理这事也有个过程,您又何必自讨苦吃。”他回答说:“我作为刺史,没有什么德行可用来引导人民,还让百姓犯了罪坐监狱,哪里有把人投进监狱而自己还心安理得的呢?”那些罪人听了他的话后,都自己承认了罪行。后来有想打官司的,他的同乡邻居父老就马上晓谕他说:“这是小事,你又何必忍心去烦劳使君。”要打官司的都互相让步而解决了纠纷。
隋文帝仁寿元年,补充辛公义为扬州道黜陟大使。像章王杨昧害怕自己的属官有犯法的,没等辛公义入境,就预先叫人给辛公义打招呼。辛公义回答说: “我奉皇上的命令而来,不敢挟私情。”到扬州后,对犯法的官吏都毫不宽容,杨昧很恨他。到隋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到皇宫内当了黄门侍郎,因此就在皇上面前说辛公义的坏话,隋炀帝竟然罢免了辛公义的官。一些官吏络绎不绝地在皇宫门外喊冤。过几年,隋炀帝醒悟了,授予辛公义内史侍郎。后来他跟随皇上出征,到柳城郡时去世,死时六十二岁。
奉行法令,遵循法理的官吏,不夸有功,也不自称才能,百姓未曾赞美他,却也没有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