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检测高三语文试题
2003.8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 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造诣(yì) 栉比(zhì) 狙击(jū) 濒临(bīn)
B、瞠目(chēng) 自诩(xŭ) 回溯(sù) 骈文(pián)
C、譬如(pì) 辍学(chuò) 鸟瞰(kàn) 慰藉(jiè)
D、粗糙(cāo) 粗犷(guăng) 模样(mó) 卓越(zhuó)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翔实 词不达意 冷漠 励精图治 B、痉挛 信誓旦旦 偏僻 一愁莫展
C、风靡 孽根祸种 攀缘 始作俑者 D、倾轧 挥斥方遒 弘扬 扑朔迷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个比喻﹍﹍﹍三层意思,需要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②、近年来,内地作家﹎﹎﹎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关于市场经济题材的好作品。
③、无权无职的平民百姓,虽然人微言轻,但他们送给为官者的外号,褒贬清楚,受憎分明,很能﹎﹎﹎民意。
④、这又让我们见识到怀疑的残酷。它只需要一点借口,就可能将一个﹎﹎﹎的生命顷刻间置于死地。
A.包涵 作客
阐明 灵活 B.包含 做客
阐明 鲜活
C.包含 作客
说明 鲜活 D.包涵 做客
说明 灵活
4.下列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几乎全是遗老遗少。
B.有些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甚至说的和做的南辕北辙。
C.《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出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D.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拿我们国有企业来说,就是要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更好地适应市场,才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水平。
B.我国税务机关正在加紧完善涉外税收征管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的新变化。
C.19日1时30分起观测到迸发猛烈的狮子座流星暴,目测最大强度估计超过每小时1万颗以上。
D.近些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小说成熟于唐代,称为"传奇",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期,其中最有影响的四大章回体小说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汉武帝时,设立了主管音乐的机关"乐府",采录民间歌谣,用以配乐歌唱,因此许多民歌得以保存下来。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是从民歌发展而成的。
D、《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奥德赛》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中国的两河文明
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流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
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
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
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领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州、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觊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
7.联系全文,下列对“另有个说法”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在人文发展史早期“一体化”的特点不明显。
B.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文化上互相统属,政治上共尊一个王权。
C.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一体化”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
D.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合力浇灌,共同养育出灿烂的文化成就。
8.下列是对“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两河流域辽阔宽广。
B.中国两河之间相距遥远。
C.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长,各成体系。
D.统一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有经济上的需求。
9.下列可作为两河“共尊一个王权”的最重要证据的一项是 ( )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
B.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据点有重要战略意义。
C.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
D.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两河”要比西亚的“两河”长大、广阔得多,因此,中国的“两河文明”
要比西亚的“两河文明”灿烂得多,伟大得多。
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可见,
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出现过“一体化”。
C.到目前为止,在长江流域只发现了商朝据点遗址和一批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这说
明北方王朝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
D.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广汉三星堆铜器文明遗址的发现,说
明商朝的政治势力已经控制了四川广汉。
三、(15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司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循吏》)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城州,周十三里 周:筑城
B.当济以威 济:成功
C.度其费为估 估:价格
D.丹覆其粮 覆:审察
1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
B.则可使者唯两京耳
C.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D.吏岂自费邪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足于资,宜上请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B.具疏所宜费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因拔刀斫前奏案
D.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 遇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丹大行仁化的一组是( )
①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③丹召工教为陶 ④贫不能者,畀以财
⑤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⑥籍其家,尽得文记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验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
语文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分)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 ;(2分)
“肥”、“瘦”分别形容 。(2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2)问君西游何时还?------------------------------。但见悲鸟号古木,----------------------------。 (李白《蜀道难》)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转过弯,看不见了。苏庭梅才慢慢地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白日的气氛沉淀下去了,墙边的青竹静静站立。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密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盛开。
县太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
苏庭梅点上灯,如豆的灯光在清冷中轻轻摇曳。孑然而立的苏庭梅游目四顾,壁间除了管砚,除了他用管砚涂出的一幅幅梅图,除了一个画者的清寒,还有什么呢?另外一间房子里,形容枯槁的妻子正搂抱着孩子在如铁的布衾之下瑟缩不止。
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
知县是个好官。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知事三年,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和诗,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的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朔风渐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爷。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庭梅给县太爷的回答。
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苏庭梅推开窗子,空中又是雪纷纷扬扬了。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
苏庭梅仰天一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
苏庭梅就开始打点行装了。
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的。
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苏庭梅连连摇头,辛野鹤的画俊逸古雅,超然高蹈于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
再看落款曰:廷梅兄雅正。苏庭梅眉头皱得更紧,怎以,字也写错了,"庭梅"变成了"廷梅"?一生至交,竟出现如此失误?
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野鹤!野鹤!
苏庭梅看窗外,雪更大了,老梅的点点红色也不见了。苏庭梅笑了,苏庭梅给自己说,这梅的热闹我苏庭梅知道,雪知道,天地也知道,还要让谁知道?
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
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
19、县太爷的"青纱小轿"为什么在苏庭梅的眼中变成了一面旗帜?(5分)
答:
20、前文与"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相照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
21、苏庭梅要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并且在梅花前站了三日三夜。这些行为表现了苏庭梅怎样的心理活动?(5分)
答:
22、"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表明苏庭梅理解了辛野鹤的画的用意,那么辛野鹤的用意是什么?(5分)
答:
六、(12分)
23、李小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华,你真爱美呀,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4分)
①、你能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
②、如果你是李小华,应该怎样回答刘阿姨?答:
2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要符合语境,并与相关句子构成排比句。(4分)
回首人生,老年人是一部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憧憬未来,老年人是一道风景。人,都是要老的。老年人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尊老的家庭是和谐的家庭,_______________,尊老的民族是进步的民族。
25.下面的文字记述了一件小事,请你在横线处填写一句话,表达“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教益。(4分)
我要写一篇小说,主人公是穷途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我到处寻觅原型。我相信能找到。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一个荒凉破落的庄园。最令我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他就在这儿—— 一个满脸胡须的老人,穿一件褐色的工作服,脏、破;他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小块马铃薯地锄草,吃力、缓慢。我恨不得立即跑回家,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他身后的土埂时,又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不由自主地从另一个角度看了他一眼:我发现老人的椅边有一副拐杖,有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他变为与“主人公”完全相反的形象——多亏再看一眼。从那以后,---------------------------------------------------------------------。
七、作文(60分)
26、“你每天拥有新的东西,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对于那些失去了的,你还愿意去寻找回来吗?”“假如你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寻找一样东西,可找到后却发现它已经面目全非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在寻找的过程中,你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吗?”……面对上述提问,相信每个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我们可能每一天都在寻找。对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并非常珍惜的事物,我们甚至不惜用生命去寻找。从古至今,从小到大,寻找成了一种向往、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
请你以“寻找”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
答题卡
请用0.5mm黑色签名笔作答。
一、二、三(45分)
1-5:----------------------6-10:-----------------------11-15:-----------------------
四、(15分)
16、(5分)①--------------------------------------------------------------------------------------------(3分)
②--------------------------------------------------------------------------------------------(2分)
17、(6分)①-----------------------------------------------------(2分)
②--------------------------------------(2分)
③---------------------------------------------------------------------------(2分)
18、(4分)①---------------------------------------------------------------------------------------
②----------------------------------------------------------------------------------------
③----------------------------------------------------------------------------------------
五、(18分)
19、-------------------------------------------------------------------------------------------------------------
--------------------------------------------------------------------------------------------------------------------
---------------------------------------------------------------------------------------------------------(5分)
20、----------------------------------------------------------------------------------------------------(3分)
21、--------------------------------------------------------------------------------------------------------------
--------------------------------------------------------------------------------------------------------------------
----------------------------------------------------------------------------------------------------------(5分)
22、---------------------------------------------------------------------------------------------------------------
---------------------------------------------------------------------------------------------------------------------
-----------------------------------------------------------------------------------------------------------(5分)
六、(12分)
23、(4分)①---------------------------------------------------------------------------------------(2分)
②----------------------------------------------------------------------------------------(2分)
24、(4分)①----------------------------------------------------------------------------------------(2分)
②-----------------------------------------------------------------------------------------(2分)
25、从那以后,------------------------------------------------------------------------------------------------
------------------------------------------------------------------------------------------------------------------------------------------------------------------------------------------------------------------------------------(4分)
参考答案:
一、1、D 模样mú 2、B 一筹莫展 3.C 4.B(A是贬词,因望文生义和不注意适用对象而错;C是形容为人直率的意思,因望文生义而错;D指两姓联姻,因不注意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而错) 5.B(A句动宾不当,C句前后重复,D句"不仅"位置不当,并使"许多人"存在歧义) 6.D(《奥德赛》是荷马史诗。此处应是《奥赛罗》,莎士比亚剧作)
二、7 B 本文并没有否定中国的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史实,只是认为中国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时间要比西亚晚,且艰难得多。
8 D 任何地区的统一都必须具备这两种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流统一难于西亚两河的原因。A.西亚两河相距不远,地理、气候等条件也就相近,经济因素也比较接近,因此统一难度要低于中国两河流域。B.相距遥远,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难度自然较大。C.西亚的文化是“一体化”的,政治上的统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统属的中国两河容易得多。
9 D “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说明”,“铜矿遗址”就是一种“经济说明”;而且这些“铜矿遗址”是“商周时代”的。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只是一种推测,不是证据。B.具有战略意义不是证据。C.虽然“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但如果不能确证这些遗址的风格与北方王朝的相同,则不足以说明北方势力已到达长江流域。 10 C 一个政权对某区域的控制,离不开政治与经济两大因素。因为在长江流域没有发现早于商代的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依据,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权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A.河流长大、流域广阔只是两种文化比较的其中一个条件,不是唯一条件。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然体系、互不统属”,只能说明中国在上古时代的文化曾经没有“一体化”,但并不能因此推断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一体化”。D.不仅商朝有铜器,周朝也有铜器,即使这些铜器出现在商时期,如果不能断定是商朝的铜器,也不能仅据此就断定商朝的政治势力曾经到达。
三、11.B(“济”意为“救助”)
12.C(此处古代汉语意和现代汉语意同,均为所获利润的意思。A此处“故事”古代汉语意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代汉语“故事”意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B“使”古代汉语意为命令、管辖;“者”,用于组成名词性短语。此处应断句为“可使者”,意为能够管辖的地区。现代汉语“使者”意为奉使命办事的人,多指外交人员;D“自费”此处古代汉语意为自己耗费,现代汉语“自费”意为自己负担费用)
13. A(前者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可译为“在……方面”“对于……方面”;后者也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可译为“给”。B均用作助词。“所”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C均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D均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表示假设和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4. D(排除①⑥,①是说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⑥为叙述韦丹查获证据)
15. C(“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应是”权吏”而非“主仓吏”,被韦丹“责令限期归
还”的也应是“权吏”们而非“主仓吏”)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司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来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其后就把这种做法写在法令制度中。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城,城垣周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就只剩下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和砖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赋税,以后慢慢地归还欠款。因贫穷无力建瓦屋的百姓,给予他们钱财。韦丹亲自前去勉励和监督。韦丹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来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录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帐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凡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侯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兵卒告发的罪名,都不符实,韦丹的为政的功绩就更加显著
四、16.(1)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2)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子儿女。
附文段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商汤王流放夏桀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古代人的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说:“为臣的人杀掉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答道:“毁灭仁爱的人叫做贼,毁灭正义的人叫做残,残贼的人叫做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了个‘独夫’的殷纣,没有听说杀过君主。”
17、(1)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2)叶和花 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18、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畏途巉岩不可攀 雄飞雌从绕林间 ③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五、19.因为苏庭梅在县太爷第二次光临后已经心动,把"青纱小轿"比作"炫目的旗帜",表现了县太爷的光临对苏庭梅的影响之大。
20.朔风乍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
21.踏入仕途有违自己孤傲清高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却又有助于改变困难的家庭和报答县太爷的识才之心。
22.画以牡丹,落款改"庭"为"廷",隐喻在朝廷为官则有如大红大绿的牡丹,俗艳至极。劝苏庭梅莫去朝廷为官,莫做俗艳的牡丹。
六、23.①小华浇花弄湿(脏)了刘阿姨的被单。②略。要点:道歉并表示如何补救自己的过失。
24、把握今朝,老年人是一面旗帜;尊老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
25、答案举例:(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只见过一面或聊过几句的人下判断或做结论了。(本题无统一答案,只要扣合所给材料,言之成理,语言通畅即可)。
七、26、作文导写
话题作文虽然在选材、文体上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但文章品位的高下还是容易看出来的,这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意。
以“寻找”为话题写作,立意当然有高下之别。你可以“寻找”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寻找”一般的人,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的“寻找”,它注重的是“寻找”的结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寻找”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友情、亲情、真理、奥秘……它更多的是注重“寻找”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美感和哲理的东西,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也许一时还找不到,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寻找”的本身就带着思考,体现着人生的境界。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找”!
参考拟题:1、寻觅净土。2、寻觅知音。3、寻梦人生。
例文
寻
一
我已经很累很累了,躺着,听得见心脏微弱的呼吸,那泉水疲惫地从我的指夹穿过,手指机械地跃起,捧住,然后又一次喝到了水,抿嘴,那种滋润开始向全身扩散,闭上眼,我听到了人的话音。
“最西边儿那个村吗?把水引到那儿去?”
“嗯,虽然以前送过去很多,但谁知道……”一个老人的声音。
“怎么样?”
“死的死,病的病啊……”
我猛地站起身,远远望着那老人。“是他!就是爹在画像上画的那个,是的没错。天哪!”
我跪下,我远远地望着,我磕头,我哭了,我泣不成声,我使劲地哭……那就是我做梦都想去找的人啊,竟然就在眼前,在这儿……
二
我刚满十八岁的时候,村里缺水,突然之间好像什么都没了。早晨醒来的时候,豆豆死了,它蜷缩在我的床前,叼着个瓢,地上干裂得开了缝——一只和我一起长大的狗,没了。走出门,秀秀恶狠狠地扑向我,疯了似的抓住我,歇斯底里地叫:“水!要水,水……”接着,她开始吮吸我的脖子,我哭着把她推开,她倒下,不动了——一个和我一起长大的朋友,没了。
爹告诉我:“孩子,动身吧,向东走,拿着这幅画,到山的那边去,去找他,他是爹年轻时最好
的朋友,十多年前咱村缺水的那一阵,他走了,后来,就有一个山那边的人来这儿说认识他,再后来,咱村就一直有人送水来。可现在……唉!”
爹和娘连夜把我“赶”走了,我就一直往东走。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咱村的水会没有了呢?一直在想,一直在想……
三
我往东走,一直往东走,到处躺着死去的人,到处都有人趴着,抓住我的脚,渴求地望着我:“水!要水,水……”那是心脏的声音,他们早已喊不出声,他们放开我的脚,不动了。
我渴了,我想喝水。那泥地里有一滩水,我飞奔,我爬过去,快到了,快到了,我伸手——一群饥渴的“野兽”哄了上来,他们用自己仅有的力气争夺,他们用手打,用脚踢,他们互相撕扯着衣服,互相吮吸着脖子,即使是那粘稠的带着腥味的液体……疯了,全都疯了。
没有人和我一样愿意去找水,他们躺着,趴着,或是去抢别人的……
我一直在想,咱村为啥就缺水呢?一直在想,一直在想……
四
我向东走,一直走,我哭,我舔尝自己的眼泪,直到眼泪耗竭。我要去找那画像中的人,要去找水,要救我的爹和娘……我走一步,两步,三步……停下,觉得惰性在逐渐萌发……
我一直在想,咱村为啥缺水呢?一直在想……
五
终于,我看到了山!
……
我跪拜,一个劲地拜,我哭,但没有眼泪!
我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连滚带爬地“冲”,我竟然看到了一汪泉水。我的天哪!天哪!我跳下去,贪婪地扑过去。我躺下,身子湿了,全湿了,哈,我活了,有救了!!
可是,我竟没发现,我就像是那群抢水的“野兽”,只是在“抢”而已!
六
我贪婪地享用泉水,一个月,两个月,一年……我就此忘了爹娘,忘了村里的人!
我睡在泉水里,没再去找画中的那人,我只是麻木地思考:“为啥咱村就缺水,为啥?”机械地不停地念叨。
我一直这样过着,直到今天……
七
当我抬起头的时候,那画像中的人已经走远了,远处传来孩子的声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孩子,多好,他们只是孩子。
……
“水儿,爹告诉你,这画像中的是一个勇士,他坚强,他和咱不一样,他为了俺村翻过了那座山,是去找水的。他找着了水,而咱这些人却找不到!水儿,一直往东走,别像村里的人,别停下,啊?……”
……
现在,我苦心寻找的人啊,竟就在眼前;我想了好久好久的问题,就这样有了答案!
点评
本文以找水的故事,隐喻式地阐明人生的哲理,形象、精警,耐人咀嚼。文章多用短句,善用反复,有效地增强了节奏感和感染力。不足之处是个别句子表意较为含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