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知识归纳二
文言词汇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学习并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对于学习文言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因为文言实词数量多,占文言词汇的绝大多数,而且还因为文言实词具有一些使人容易望文生义、产生错觉的特点,如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类活用等等。正因为这样,我们对文言实词应给矛高度的重视,要把它作为重点来学习和复习。
1、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单音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
词。
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时容易造成错觉,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这一点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卑鄙”是单音节词,“卑”和“鄙”连用,“卑”指出身低微,“鄙”指见识短浅,举止粗俗。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
2古今词义的变化。文言文中部分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没有多大变化,如“天”“地”“人”“马”“日”“月”“风”″雨”等等,但相当一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发生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褒贬色彩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因此,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注意词义的古今变化情况。例: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齿:古义:年岁
今义:牙齿修:古义:长
今义:修理3一词多义
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意义。因而学习文言文,就要根据语言环境,分辨不同的含义,这需要仔细辨认,如:道:1道路2原则,方法
3道理,事理4述说故:1原因2特意
3所以4原来的、旧有的4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有时在句中临里改变它的基本功能,结果处于另一类词的位置,起着另一类词的作用,这就是词类活用。大致有如下几种:
名词用作动词。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原来是名词,但在句中用作动词,作谓语,“照亮”的意思。
名词用作状语。如:斗折蛇行。“斗”和“蛇”原是名词,是“北斗”和“蛇”的意思,但在句中都用作状语,是“像北斗星座一样(曲折)”、“像蛇一样曲折(前进)”的意思。
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出”和“人”在句中的意思是“出产的东西”和“收人的东西”,由动词转为名词,作宾语。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和“远”在句中意思是“亲近”和“远离”,由形容词转为动词。
5通假文言文中,常常有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这就是通假现象。文言文中还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字的写法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了,形成我们所讲的异体字(又称古今字)。如“返”,古代本写作“反”,我们就说“返”是“反”的今字,异体字也常被看成假借字,我们也姑且把这些异体字算在假借字中,把它们看作通假现象了。“说”通“悦”“具”通“俱”“拂”通“弼”“惠”通“慧”“直”通“值”“属”通“嘱”“齐”通“剂”(黄浦区教科所教研员 任其斌)
先来看看今年的古文翻译题,其中有两个句子。第一句:其李将军之谓也?第二句: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这个题出得不错,都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其……也”、“及”、“知”等词语都是课堂上反复强调的。
学生的差错出在哪里?在词语上。“其……也”在《师说》中有“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翻译成:“大概……吧”。“及”在课文中出现的次数
太多了:“及其身也,则耻师焉。”等。知:明白、了解、认识都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见要想在文言文翻译上得高分,就要咬定词语不放松。
◆从平时的训练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词语积累不够,翻译时无法做到举一反三。
比如有这样一段文言文:9月,上与冯道从容语及年谷屡登,四方无事。道曰:“臣常记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井陉之险,臣忧马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放辔自逸,俄至颠陨。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上深以为然。上又问道:“今年虽丰,百姓赡足否?”道曰:“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者,唯农家为然。臣记进士聂夷中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话虽鄙俚,曲尽田家之情状。农于四人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上悦,命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要求翻译“臣忧马蹶——俄至颠陨”句。
【分析】有哪些词语是平时学过应该掌握的呢?蹶:一蹶不振,跌倒了一次就再也振作不起来。《赤壁之战》有“必蹶上将军”,一定会使大将军受到挫败。“马蹶”主语是马,因此应该是马跌倒。俄,在文言文中表时间很短,非常常见。颠,《六国论》中有“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颠:是“倒”的意思。陨《采草药》有“望秋先陨”。陨:是“落下”的意思。连在一起,应该是说马摔倒了。整句连起来应该翻译成:我担心马跌倒,抓紧缰绳不敢放松,幸亏没有过失;等到了平路,我放开缰绳让马自己跑,不一会就摔倒了。
再比如这样一段文言文: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要求翻译“夫犬马人所知也——故易之也”句。
【分析】有哪些词语是应该掌握的呢?罄竹难书:砍尽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尽他的罪恶。罄,有“尽”之意。夫,是发语词不翻译。“所”和“知”组成所字结构,翻译为“什么的”。学生错得最多的是“类”。中学教材中出现的“类”有那些义项呢?《训检示康》有“走卒类士服”,“类”译为“大多”;《雁荡山》有“时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次类耳”,此处“类”为“种类”之意;类乎:译为“好像”。连起来应该翻译成:狗和马是人熟悉的东西,早晚都能见到,不能画的很像;鬼魅没有具体的形状,人们也没见到过,所以很容易画它们。
◆缺乏前连后引的能力,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比如前面提到的例二,为什么会翻译成“类比”呢?如果能联系前后文,从整体把握,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再来看一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要求翻译“传不习乎?”和“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两句。“传”和“弟”很多学生不知道意思。能不能从后文或前文来推测呢?三省的是什么?做人、交友、还有做学问,因此,把第一句翻译成“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第二句,前一句是“孝”,应该是对父母,那么“弟”应该是对兄弟,因此这句可以翻译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爱护兄弟,小心谨慎做事。”再看一句“引耄耋坐语,讯得失。”前文介绍方克勤如何鞠躬尽瘁为国家,这句一定是说方克勤虚怀若谷。引:延请;耄耋:是指八九十岁的老人,那么是问哪些地方做得好?那不成了表功了吗?应该是问过错。因此,这句应该翻译成“请那些老人来交谈,向他们询问管理做得不好的方面。”
发现了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地练,在练中感悟,总结,提高。最关键的是把词语掌握好,掌握扎实。这是万丈高楼的基础。(作者:安少梅)
文言文知识[固定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经常搭配在一块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达基本固定的意思,现总结部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5、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9、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以上所归纳的只是常见到的一些固定句式,像这样的固定句式还有很多,平时注意积累、归纳,这对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
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承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2、承后省 (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殽之战》)
3、对话省 (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
人。”(《孟子》二章)
(2)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2、承下文谓语而省略。 (1)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歧路亡
羊》)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2)后公攻(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2、省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