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题
语 文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2页。共150分,考试日寸间15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3,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翘(qiáo)首 怆(chuàng)然 解(xiè)甲归田 呱呱(gū)坠地
B.溘(kè)然 贿赂(1ù) 余勇可贾(gǔ) 不容置喙(huì)
C.瑕疵(cī) 悭(qiān)吝 前倨(jù)后恭 身陷囹圃(wú)
D.枕藉(jiè) 翩跹(xiān) 靡(mǐ)计不施 强(qiáng)颜欢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粹 奋发图强 伸张正义 一言以敝之
B.陷阱 一筹莫展 孺子可教 有志者事竟成
C.凑合 作壁上观 集思广议 风马牛不相及
D.厮杀 直截了当 甘之如怡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是我对你郑重的承诺,我决不____ 。
②中西方文化的会合与交流,不断地给我们制造着新的发展契机,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________西方文化中的糟粕:
③“我的存在”_______一个自明的事实,________需要加以证明的,____有笛卡尔的命题:“我思故我在”。
A.失言 摒弃 或是/或是/于是
B.食言 抛弃 不是/而是/即使
C.失言 抛弃 或是/或是/是因为
D.食言 摒弃 不是/而是/于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句是
A. 演员黄河很小的时候就崇拜太平天同英雄陈玉成,没想到多年以后,他自己摇身—变,成了荧屏上的陈玉成了。
B. 他雄心勃勃,准备开一家当地最大的电脑超市,可是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的创业计划成为纸上谈兵。
C.未来怎么样?没有谁可以预知。但我们确信,那未来的一切,恰如明日黄花,是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充满魅力的。
D.青年人就是要亮出自己坦诚的心胸和率真的个性,我们不愿再在有一些人所提倡的一团和气的为人处事方式中丧失自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周昆玉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小接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举手投足间自然有股很浓的书卷气。
B.我们经过顽强的奋战,非典终于被战胜了。在我们欢庆胜利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C.经过长达一月的精心准备,昨晚,“四川歌手演唱王洛宾作品音乐会”终于在锦城艺术宫举行,30多名本土歌手登台献唱。
D.振兴东北,靠政府,还是靠市场?专家指出,政府首先就需要调整思路,从抓大项目转变为抓市场,培养起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真正实现靠市场力量来配置经济资源。
6.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J顷序最合理的一组是
有一个时期,人类过着极其平静简单的生活。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一定会认为那种生活难以忍受。可是,我们很少听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抱怨寂寞,叹息无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承认我也是一个现代人,已经没有那样淳朴的心,因而适应不了那样简单的生活了。
②我要尽量平静地度过寂寞的时光,尽量从容地品尝无聊的滋味,也许这正是一个回归简单生活的机会。
③不过,我想,我至少能做到,当我寂寞无聊的时候,尽量忍受,决不逃避。
④要适应简单的生活,必须有一颗淳朴的心。
A.①②④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②③①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10题。
①最近,有两位科学家发现,在大脑的发育期,大脑内部的神经细胞经常游动,行程遥远。这些神经元在某处安居落户后,是依靠周围细胞的信号指令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根据遗传纲要行事。这跟以往科学家们的看法不同。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实,作为哺乳动物大脑最发达的部分的大脑皮层;并不是按照基因蓝图的模式固定下来一成不变,而是对环境具有极其灵活的适应性。
②最新的理论认为,一个神经元之所以在大脑视觉区域落户而成为视觉神经细胞,并不是基因就是如此规划的,而是因为该细胞接受了附近的视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假如它当时驻留在大脑的听觉区域,它可能就发展成了听觉神经细胞。
③早些年就有一些生物学家赞成神经元具有可塑性的观点,而新近的研究报告为该观点提供了翔实有力的证据。
④塞寇博士和沃尔士博士证实,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只因漫游到了截然不同的皮层区域,它们定居后就从事截然不同的职业。
⑤研究人员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决定着新生细胞何时停止在皮层之间的游动,然后驻留在大脑一个特定的地点,但他们认为,比起它们自身携带的基因指令,一块外部空地吸引的作用可能更关键。
⑥塞寇博士说:“母细胞并不给它们的子女传授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之类的具体信息,它们不会对一个子女说,你去视觉皮层,对另—个说,你去运动皮层。”
⑦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技术手段来监测脑细胞游动规律。他们把具有记录作用的分子标签注射到胎鼠发育期的大脑中,然后通过屏幕监测,确定哪个神经元到哪里安家落户。
⑧神经生物学教授莎兹博士说:“我想这个研究报告是我所看过的最棒的之一。做这种实验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神经生物学家欧利里博土,通过胎鼠脑组织移植,也证实了神经细胞的适应能力。
⑨几十年来,对于胚胎神经元究竟是—张白板,还是预制的带有某种命运趋势的神经单位,神经生物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有些研究曾经显示,在发育期,神经元是沿着固定通路,以紧凑的步伐向一个个皮层区域移动,似乎是在执行基因指令。在此以前,科学家们不能准确理解细胞的移动,无法对这种现象作出明确解释。
7.本文主要讲的是神经元具有可塑性,根据“最新理论”,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可塑性”这一特性:
A.在大脑发育期,神经元自身携带基因指令,沿固定通路向一个个大脑皮层区域移动,从而发展成为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
B.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将来有可能在大脑中履行不同的职责。
C.新生的神经细胞在皮层之间游动,当它接受了附近视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就可以在大脑视觉皮层区域落户而可能成为视觉神经细胞。
D.在大脑发育期,漫游在大脑皮层区域的神经元驻留在大脑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就可以成为该皮层区域的神经细胞。
8.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被称为“最新的理论”的理由是哪一项?
A.它第一次提出厂神经元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并为该观点提供厂证据,是—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B.它证实了在大脑的发育期,大脑内的神经细胞经常游动且行程遥远,而且极具适应性。
C.它攀登上了神经生物学的珠穆朗玛峰,是神经生物学领域最棒的科研成果之一。
D.它对大脑神经细胞的移动及其驻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解释。
9.文章第4段说:“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只因漫游到了截然不同的皮层区域,它们定居后就从事截然不同的职业。”决定它们从事不向职业的因素是哪一个?
A.遗传纲要影响 B.周围细胞的信号指令
C.基因指令使然 D.外部空地吸引的作用
10.依据“最新理论”,以下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的大脑内部的神经细胞可以游动到大脑的嗅觉区域落户而成为嗅觉神经细胞。
B.两位科学家的报告对细胞的移动现象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根据这个报告我们就可以对新生细胞游动及驻留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C.不久,我们就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克服人类神经系统先天性缺陷,使人类不再产生盲人、聋子。
D.我们可以通过屏幕监测到胎儿脑神经细胞的游动情况,将来我们也许可以进一步·了解大脑神经细胞的秘密。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张俭列传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清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①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②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共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
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论曰:昔魏齐违死,虞卿解印;季布逃亡,朱家甘罪。而张俭见怒时王,颠沛假命,天下闻其风者,莫不怜其壮志,而争为之主。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盖数十百所,岂不贤哉!然俭以区区一掌,而欲独堙江河,终婴疾甚之乱③,多见其不知量也。
《后汉书》
注释:①蘧伯玉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②明廷 指称毛钦 ③婴疾甚之乱 婴:遭受,遇。遭到疾恶过甚而招致的灾祸。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俭初举茂才 举:被推荐,被推举
B.且蘧伯玉耻独为君子 耻:可耻
C至乃捐城委爵 委:丢弃
D.赵家拜少府,皆不就 就:就职,赴任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总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张俭知名天下 B.笃因缘送俭出塞
C.而张俭见怒时王,颠沛假命 D.然俭以区区一掌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 B.钦叹息而去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吾尝其跂而望矣
C.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 D.赖其存者以百数
其孰能讥之乎?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1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正直贤良的一组是
①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②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③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 ④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 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
A.③④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俭嫉恶如仇。他上书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种种罪恶,并清求加以诛杀,对朱并谄佞邪恶的品行极端厌恶,因而与两人结下仇怨,这是朝廷追捕张俭的直接原因。
B.张俭知名天下,在逃亡过程中,得到很多人无私的帮助。文中特别记叙·厂李笃的仁义之举,他不仅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了张俭,而且还说服毛钦带兵而去,最后得以送俭出塞。
C.中平元年,张俭回到家乡,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一一回绝,建安初,不得已而为卫尉,当见曹氏权势渐重,萌生篡位之心时,他便闭门谢客,不与政事。
D.作者在篇末评论中认为张俭的贤能是无可置疑的,同时,还指出张俭对个人与社会现 实之间的力量对比认识不足。
第Ⅱ卷 (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 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2分)
②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3分)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①。
注:①枳壳花:枳树开出的花朵,洁白而清香。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二句描写了诗人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情景,“日高犹未”表现出了诗人急于见到友人的心情。
B.三、四句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微妙变化,有新鲜和好奇,有惊叹和赞美,还有对路途遥远、 院落难寻的埋怨,曲折且富有层次感。
C.从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位友人追求的是一种恬然闲适的生活。
D.这首诗描绘了村园春色特有的美丽,整首诗就像诗中的枳壳花,色彩淡雅而又清香宜人,别具风姿。
(2)唐代诗人贾岛有—著名诗篇《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请指出这首诗与《访城西友人别墅》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18.请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任选两小题)(4分)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怀疑与激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声域出奇地宽广,既可以放声嚎唱也可以浅唱低吟。当他停止创造的时刻,也就是他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刻。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利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筛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怀疑,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他们也过于认真: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滩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这种悲剧没有个终止,毕加索的悲剧也没有个终止。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最盛的生命力,最深的牵挂、最长的忧虑,还有最强的悟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一旦面对着捉弄人的上帝,又能怎样呢?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主题,表达对底层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从1930年起,明显倾向于超现实主义风格。
19.第②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从艺术家和受众两方面分析作答。(4分)
艺术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据文章②—④段的内容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认为毕加索是伟大的,也是屈服的,请问:造成毕加索屈服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作答,:(4分)
主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三自,然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
B.第⑤段中“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指的是自觉与清醒地用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来嘲讽时代,嘲讽自己。
C.文章虽然肯定了毕加索的伟大创造,但就他一生来说,最终是消极的、屈服的,所以总体上还是持否定态度。
D.本文开篇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然后先对应“惊叹”突出毕加索的“伟大”,再对应“惋惜”表现其“屈服”,最后以“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作结。全文文气通畅,结构严谨,呼应巧妙。
E.本文从—个全新角度,对毕加索的创作,特别是后期怪诞的超现实主义创作,进行了深入的评说,也为读者解读出厂一个“新的毕加索”。
六、(12分)
22.把下面这则新闻的导语补充完整,补充的内容不超过50字。(4分)
在齐齐哈尔市发生的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的处理问题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政府10月19日就齐齐哈尔市发生的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发表声明,决定向中方支付武器处理费3亿日元,并要求中国政府在公开场合说明这3亿日元并非是给被害者的赔偿,而是支付给处理这起事故的相关单位和医疗机构的处理费。日本的这种坚决不赔偿的态度引起厂受害者的不满,中国外交部19日发表讲话说,这声亿日元“是为了用于赔偿损失”,包括赔偿给身心受到巨大伤害的受害者。预计此事的牡理今后仍将会有波折。
24.下边是嘉江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曲线图,反映了嘉江市儿童入学率的变化,请结合图表说明其变化规律。(4分)
入学率(%)
100
99.6
98
96
94
92
90
88
86
84.6
年
` 19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2000
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下面横线上填人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分)
承诺并不难,有时只是轻轻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有时只是默默的—次握手;但作出承诺却不容易:轻轻一句话,那是用真诚写成的誓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默的一次握手,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分)。
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就关心地问道:“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声不好,所以我要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的。”生活中有许多与这个寓言类似的情形。人们面临许多问题时,都在试图改变。但是,对改变什么以及如何改变又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成都市200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题
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18分,每题3分)
1.B(A.解(jiě)甲归田,C.身陷囹圄(yǔ),D.强(qiǎng)颜欢笑)
2.B(A.“敝”应为“蔽”B.“议”应为“益”D.“怡”应为“饴”)
3.D(失言:无意中说了不该说的话,食言:说话不算数;抛弃、摒弃都有扔掉的意思,但摒弃还有拒不接纳的意思。)
4.D(A.感情色彩不当。“摇身一变”是贬义词,指坏人改换面目。B.词义不当。“纸上谈兵”讽刺那些只有空洞理论,脱离实际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或讽刺死守教条,理论一大套却不会变通,在实际工作中屡遭失败的人。C.望文生义。“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还容易误作“昨日黄花。”)
5.C(A.“书香门第之家”语义重复。B.“我们怎么样,没说完,下半句就更换主语了。可见,上半句句子结构和表意不完整:可把前后统一为“我们”作主语,“经过顽强的奋战,我们终于战胜了非典。”或改成“经过顽强的奋战,非典终于被我们战胜’了。”D.表义不明。“培养环境”搭配不当,“了”字也用得不恰当。)
6.B(单独看①放在句首也可,但是①句中的“那样”指代不明,与上文无法对应。综合全文内容看,第④句与前文衔接更紧,第③句是过渡,第②句是小结,由此可以选择B项。)
二、(12分,每题3分)
7.A(“神经元自身携带基因指令,沿固定通路……”是以往科学家的看法,不符合“可塑性”的特征。)
8.B(A.不是“第一次”提出。C.把比喻描述当作理由。D.对“大脑神经细胞的驻留”并未作出解释。)
9.B(A.C都是以往科学家的看法;D是其驻留某处的原因,属张冠李戴)
10.D(A原文说的是“大脑的发育期”,“三十岁的成年人”有误。B.“可以对新生细胞驻留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缺乏依据。C.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三、(15分,每题3分)
11.B(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认为……可耻”)
12.B(因缘古:文中意是两个词,因:依靠,凭借;缘:机缘。 今:是一个词,为缘分。)
13.C(C①代词,他 ②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A.连词,于是,就。B.表修饰。D.介词,用。)
14.D(①⑤正面体现其正直贤良②侧面表现正直贤良③侯览掩盖其不轨的行为④逃亡经过⑥对政治形势的清醒认识)
15.A(“直接原因”不对,直,妾原因是乡人朱并上书,诬告其结党谋反。)
四、(15分)
16.①即使张俭可以抓到(1分),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1分)(共2分)②受到重刑处罚、诛杀的人用十来计算,宗族亲人一起都(被)杀害,(他所经历的)郡县因为他(而被)毁坏。(一句1分,着重注意“以”、“数”、“殄灭”、“为”、“残破”几个词的直译。)
17.(1)B(没有“埋怨”的情绪。)(2分) (2)侧面描写(或以景写入或虚实相生。)(1分)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含蓄别致。(1分)《寻》借郁郁青松、悠悠白云,写出了隐者的高洁风骨;《访》借朴素自然、洋溢着闲野情趣的景色,写出了别墅主人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两者都做到了景与人的和谐统一,更好地烘托出了人物形象。(2分)(如答为“都是借访友表达作者高洁的志趣,这样写的好处是含蓄别致”也可。或有其它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4分)
18.(4分,填对一空1分)(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
五、(18分)
19.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摊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2分) 受众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无能力去鉴别。(2分)(照抄原文只给1分)
20.①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2分)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2分)(照抄原句给1分)③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激活了当时和后来的艺术。(2分)
21.屈服的原因:(4分)主观: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意思答对即可)(2分) 客观:①毕加索处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人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1分) ②毕加索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和虚荣的时代,他不得不自欺欺人,并以此为乐。(1分) ·
22.B.E(A.“领略不完诠释不尽”的原因是其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而不是“我们没有能力鉴别”。C.文章总体上并非持否定态度,而是从毕加索的“伟大”和“屈服”两方面来阐述的。D.文章不是先表现“伟大”再表现“屈服”,两方面内容是结合在一起阐述的。)(4分)
六、(12分,每题4分)
23.日本政府声明支付3亿日元是处理费而不是赔偿金,引起了中方受害者的不满,中国外交部就此发表讲话。(“日本政府声明”1分,“是处理费而不是赔偿金”1分,“引起了中方受害者的不满”1分,外交部发言1分)。
24.嘉江市从1980—2000年二十年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1980—1990年十年间上升幅度大于1990—2000年十年间的上升幅度。(或答成:(1)嘉江市近二十年来适龄儿童入学率有较大增长,增长近十五个百分点;(或“从……增长到……”)(2分) (2)嘉江市八十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增长速度较快,九十年代在适龄儿童入学率较高的情况下仍有缓慢增长。(2分))(先概述再分说,概说计2分,分说计2分,条理清楚,归纳准确共计4分。)
25.参考答案:有时只是浅浅的一个微笑,(1分)浅浅的一个微笑,那是用信任凝成的默契;(2分)那是用心灵做出的回应。(1分)
26.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