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中毕业考试语文试卷

2014-5-11 0:11:49下载本试卷

高中毕业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邓传辉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

1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修(qì)   联(mèi)  痉(luán)   怀(yíng)

B.陌(qiān)  (jiè)   (juàn)永   商(gǔ)

C.智(ruì)   静(mì)   茕(qióng)  挑(xìn)

D.逆(bèi)   劲(qiú)  发(xiào)   (zhàn)开

2.下列各组词语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苍凉   历尽苍桑   竞相   穷形尽相
  B.招聘   游目骋怀   渺茫   虚无缥缈
  C.佝偻   衣衫褴褛   同侪   和衷共济
  D.青睐   明眸善睐   辽阔   寥廓江天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实现祖国统一顺应民心民意,合乎社会发展规律,是一股不可  的历史潮流。

②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在那段生活中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人的道理和____的人生理想,至今仍然受用。

③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最后该如何解决,都需要调查研究。

A、遏止  确立  以及    B、遏制  确立   及

C、遏止  树立  以及    D、遏制  树立   及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巴以冲突不断升级,中东局势充满变数,令许多旅游者和投资者退避三舍

B、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C、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D、当年他独闯上海,身无长物,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吃苦精神创下的这份家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B.昨日,已逝女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追思会在台北举行,参加这次追思会的有一位来自大陆的特殊祭拜者:曾在《城南旧事》中扮演“小英子”的女演员沈洁。

C.随着入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作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上海在一段时间内,不仅会受到世界经济的挑战,而且在文化领域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D.《孤独的收割人》的作者是著名的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华兹华斯写的。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____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_____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①是天真无邪的童话   ②是跌宕起伏的戏剧    ③是情节曲折的小说   ④是优雅闲适的散文   ⑤是意韵深远的诗歌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⑤②①③④  D.⑤②③④①

7.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甲:用于新闻报道
  ①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   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考验的一位中国人民伟大的母亲。
  ②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一位母亲,她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她自己也为革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的考验。
  乙:用于小学语文课本
  ③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人们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
  ④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丙:用于会议讲话
  ⑤我们党的幼年时期,也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一再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幼稚病。患着这种病,只能使中国革命在黑暗中摸索,甚至陷于绝境。
  ⑥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经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二、阅读下边一段文字,完成89题。(4分,每小题2分)

                真率性灵的山水

杨万里的山水诗更强调诗人的主观性。他不像王维那样,使自然之物成为人心境的泛我象征,而是把自然变成人。自然物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世态人情:“天恐梅花不耐寒,遣将孤月报平安”;“不是白云留我住,我留白云卧闲身”。……我们能在其境界中发现一种历史的必然逻辑

我们发现:那亘古未老的山川明月,在逐步转化为人的、社会的、心灵的对象,转化为诗人“自己的外在现实”。推动这一行程的是另一行程:中国的传统统治思想儒学直接以封建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为内容,它是以人学而非神学的面目出现的社会宗教。因此,挣脱这种宗法羁绊的艺术反而要采取超人间的形式(山水诗、游仙诗)。从山水诗产生的社会心理可知:诗人们正是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封建宗法规范之外的人生理想。在六朝贵族谢灵运那里,它要到蛮荒无人之境中去觅求,而表现为对立于儒家信条的玄学义理和悦目娱耳的物质外观;……在出身卑微的杨万里那里,它已和实质上淡泊的仕宦生活溶而为一了,而表现为接近市井风情的人生乐趣。正像后来的李贽可以认为自然之道即是“百姓日用”,“穿衣吃饭”一样,那种独立于宗法规范之外的人生理想不必再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了,它已出现在社会之中了。山水诗回到世俗人间的过程,也就是儒学价值观在人间日常精神生活中逐渐解体的过程。凭借自然去“穷情”,去“写性灵”,去解放人的情感,山水诗人们纵然宣称远离人间,他们吹出的纵然不是英雄的号角,而是隐者的箫笛,缠绵低回,却仍是历史肺腑中的呼吸。

8、文中“历史的必然逻辑”是指

A.山水诗将自然物表现为一种超人间的形式,是与挣脱儒学的宗法羁绊相一致的。

B.山水诗从超人间形式转变为把“自然变成人”的进程,是与儒学价值观解体的进程相一致的。

C.山水诗从追求山水林野之美转而描写市井风情,这与儒学价值观解体的进程是一致的。

D.山水诗挣脱了儒学的宗法羁绊,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9、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表现为对立于儒家信条的玄学义理和悦目娱耳的物质外观”句的“物质外观”指谢灵运诗中体现了玄学趣味和悦目娱耳意趣的山水林野。

B.依据本文内容,山水诗的发展过程可有这样三个阶段:其一,谢灵运描写蛮荒无人之境的山水诗;其二,王维使自然物成为泛我象征的山水诗;其三,杨万里接近市井风情,表现人生乐趣的山水诗。

C.说山水诗“不是英雄的号角,而是隐者的箫笛”,是因为山水诗人们无力从正面抗争封建政治伦理道德规范,只有寄情山水,以曲折的方式表达追求情感解放的愿望。

D.从山水诗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玄学义理和儒学信条是和谐统一的。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12分,每小题3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0、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蒙育  矜:怜悯     B.不名节       矜:夸耀

C.臣微志  听:听见     D.臣不犬马怖惧之情  胜:尽

11、下面的句子与例句“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以”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无祖母,无至今日    B.臣具表闻

C.愚触罪,谪潇水上      D.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12、下面句子中的“之”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臣尽节于陛下日长   ②哀吾生须臾   ③惟江上清风   ④耳得而为声  ⑤古谓染溪   ⑥是造化者无尽藏也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13、对这两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面几段重在叙事中动以深情,而这两段则重在陈情中陈之以大义。

B.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力,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 这两段融情于理,特别是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第Ⅱ卷(共70分)

四、(13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____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3分)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③将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17、请从文章结构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⑴作者说,“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在作者看来,这钟声对张继起着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

⑵倒数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某一种心情”所指的是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

19、文章最后一段说,当年的状元已被人遗忘,不朽的诗篇却使落榜者张继不朽。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联想和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一首七绝演绎出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感情跌宕起伏,意蕴丰富,可谓推陈出新。

B.文章前半部分写了张继的失意落魄,讽刺他消极悲观的一面,后面则写了张继因诗而不朽,赞扬他能正视现实的精神。

C.文章的标题一语双关:失眠既指夜不能寐的忧愁,又指超脱人世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D.捕鱼者“也有撒空网的时候”,“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困难挫折在所难免。

E.一般人解读“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都说不仅衬托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将张继当时种种难以言传的心理感受都表达出来了。可是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却读到了另一番意味。

六、(5分)

21、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一句意象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话。(3分)

例句:孩子紧紧地牵着高飞的风筝,不,那不是风筝,那是孩子放飞的梦。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下面这段话写一个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使语段完整严密。(不超过20个字)(2分)

大凡成就卓越的作家,都是用人格和个性抒写作品,用作品表现人格和个性。当我们吟诵李白、杜甫、白居易诗篇的时候,自然会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风貌和个性特征在字里行间涌动和闪耀;当我们捧读鲁迅、巴金、郁达夫作品的时候,自然要被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艺术魅力所征服。究竟是他们的人格魅力,还是他们的作品魅力使他们名垂千古,成为永恒?我想,答案应该是:□□□□□□□□□□□□□□□□□□□□

七、(4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几十春秋,尽有苦辣酸甜,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唱着一支叫做告别的歌:告别亲人,踏上远去的列车;告别故土,去经历一次陌生的旅行;告别亡人,留下永恒的思念;告别纯真的童年,跨入多愁善感的花季雨季;告别虚伪的面具,做一回真实的自己……
  告别可以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告别也可以是一段心路历程,一座成长的丰碑。
  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①题目自拟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常德市一中2004届高中毕业考试

语文答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4、(4分)⑴                                  

                                    

15、(6分)①                                

                                    

                                    

16、(3分)①                        

②                           

③                           

17、(2分)                                  

18、(4分)⑴                                

                                    

19、(3分)                                   

                                       

20、(3分)           

21、(3分)                                 

                                       

22、(2分)                                 

23、作文(请写在作文格子纸上)

常德市一中2004届高中毕业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9题,每小题2分;10—13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A

A

D

C

B

C

B

D

C

C

A

D

14、(4分)⑴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因此我的私衷是不能停止供养,远离祖母。                        

臣说不尽犬马般的惶恐心情,恭恭敬敬地上表奏报。                                   

15、(6分)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

                                    

16、(3分)①哀民生之多艰                         

此时无声胜有声

物与我皆无尽也。                          

17、(2分)从结构上说,此句由写张继京城落榜转而写他枫桥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过渡(承上启下)。

18、(4分)⑴警世和鞭策。

遭遇挫折后的失落、沮丧心情。

19、(3分)暂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真正的强者应乐观豁达地笑对现实,创造不朽的人生。

20、(3分) B、C。

21、(3)示例:仿句一:黑色的天暮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仿句二:清澈的水面上飘荡着纸船,不,那不是纸船,那是孩子们远航的渴望。

22、(2分)人融入文,文表现人,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意思对即可)

23、(60分)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