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中语文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2014-5-11 0:11:49下载本试卷

高中语文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说明: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热 不  鞭  摧山

B 跷 求  首  人忧天

C 邻 如  荫  可与

D 好 号 君  有无恐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自诩  刚復自用  举家迁徒  事实胜于雄辨

 B 陷阱  东施效颦  孺子可教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C 拢络  稗官野史  向往光明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 松驰  一枕黄粱  心劳日绌  吃一堑长一智

 答案:B。愎  徙 辩 笼 弛 拙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老师和同学的误解让班长感到十分______,他把头扭向一边,不愿让同学们看见自己的眼泪。

(2)发言人当即表示,中国中央政府愿意与台湾政府早日接触,在一个中国的______,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3)他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流露着凄惘和_____的色彩,但也有一些内容健康,格调明朗。

A 委屈  基础上  神秘       B 委屈  前提下 神秘

C 委曲  基础上  神奇       D 委曲  前提下 神奇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不能把凡是印在书本上的东西都当作金科玉律,否则会束缚我们的思想的。

B 在到希望学校开展心连心活动的日子里,我与我的助学对象相敬如宾,相互鼓厉:我鼓励他战胜困难,努力学习;他鼓励我克服气候带来的不适,努力适应。

C 一些领导干部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必将被时代潮流淘汰。

D 为追求冬奥会金牌,即使在最不起眼、最不惹人注目的角落,美丽的冰上艺术家们也会用其独特的方式相互尔虞我诈

答案:A。B“相敬如宾”适用于夫妻之间。C“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D“尔虞我诈”贬义,且不能受“互相”修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B 一个人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的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恐怕不下于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追溯某个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

C 据了解,这种碳酸饮料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

D 当喧嚣繁杂的都市生活和跟车轮一样单调压抑的忙碌令你满脸倦容的时候,朋友,请读一点泰戈尔吧,他会让阳光重新洒满你的胸膛。

 答案:D。A“和自己”之前缺介词“与”;B 照应不周,将“历史学家”与“地质学家”的位置互换,或将“某个王朝的兴衰史”与“自然界的演化史”互换亦可。C“活动……表达”搭配不当。

6、某电视台有位年轻的记者去一个交通不太方便的山村采访,向一些年岁较大的村民提了不少问题,下列问题问得较得体的一项是

A 听说你们这里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活水平不高,谈谈你们的生产生活现状好吗?

B 不久就要有公路从附近通过,村里的面貌会迅速改变,生产、生活水平都会上一个新台阶,听到这个消息您有什么感想?

C 你长到这么大,还没出过山,是不是觉得很遗憾?

D 路修好后我还会再来,到时候接你们出去看看好不好?

答案: D。A“谈现状”不妥;B“感想”不妥,易使人难堪;C“你”“遗憾”用词不当。

二、(12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7—8题

欣赏诗歌,由于①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的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在中国旧诗词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帆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②它的繁复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①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②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③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③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恋老母骄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足相同的。

7、对文中加序号的两个词语“它”、“具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个“它”意义各不相同,三个“具体”意义都相同。

B 三个“它”意义各不相同, ①“具体”与③“具体”意义相同。

C ①“它”与②“它”意义相同,②“具体”与③“具体”意义相同。

D 两个“它”、两个“具体”意义都各不相同。

答案:B。“它”①指诗歌,②指《枫桥夜泊》,③指情思。“具体”①③都是“特定”的意思,②意思为“细节方面明确、不抽象、不笼统”。

8、关于这段文章主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段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诗歌“极精练”的特点。

B 选段以陶潜和张继的诗作为例,阐明诗歌鉴赏过程中,欣赏者产生的情思既有稳定性,又有 随意性的特点。

C 选段以陶潜和张继的诗作为例,阐明诗歌鉴赏要努力寻求言外之意。

D 选段借人们在欣赏张继时《枫桥夜泊》时会产生因人而异的情思这一事实,论述我国古代诗歌“少量的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的特点。

 答案:C。选段第一句话是文段的关键,“不仅”照应前段的内容,“而且”关联本段的中心。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9—10题

热污染

所谓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火力发电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这些废热排入地面水体之后,能使水温升高。在工业发达的美国,每天所排放的冷却用水达4.5亿立方米,接近全国用水量的1/3;废热水含热量约2500亿千卡,足够2.5亿立方米的水温升高10°。

热污染首当其冲受害者是水生生物,由于水温升高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同时又使水生生物代谢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从而影响环境或生态平衡。此外,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他们得以滋生、泛滥,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1965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后经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一种变形原虫,由于发电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原虫在温水中大量滋生,造成水源污染而引起了这次脑膜炎。

随着人口和耗电量的增长,城市排入大气的热量日益增多。按照热力学定律,人类使用的全部能量终将转化为热,传入大气,逸向天空。这样,使地面反射太阳热热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辐射 热减弱,地面空气的热能减少,上升气流减弱,阻碍云雨形成,造成局部地区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一些原本十分炎热的城市,变得更热。专家们预测,如按现在能源消耗速度计算,一个世纪后全球温度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造成热污染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源未能被最有效、最合理地利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热污染将不断加重。然而,人们尚未有一个量值来规定其污染程度,这表明人们并未对污染有足够的重视。为此,科学家呼吁尽快制订环境热污染的控制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

9、下列有关第二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水温升高,水中溶解的氧减少,同时,水生生物代谢加快,这样造成水生生物缺氧直接受损。

B 热污染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危害人类健康,这些已被事实所证明了。

C 1965年,澳大利亚流行脑膜炎的根本原因是工厂排放的热水,使变形原虫大量繁殖,进而污染水源造成的。

D 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大量繁殖,引起疾病流行。

  答案:D。原文说“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选项D明显扩大了范围。

10、根据文意推断,解决“热污染”的最佳途径是

A 发展高科技,提高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

B 减少人口,减少能源消耗。

C 引起重视,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D 制订控制标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答案:C。对第四段进行归纳就可得出答案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于高祖,由是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废,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如海。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勤。⑤李靖。

翻译: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重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深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 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 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 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 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重回本官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 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 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与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柳芳说: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位去世,总共有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为贤相。可是无法形容他的伟大,德行可说是相当高深了。所以太宗平定外祸内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圭、魏征劝谏国君,而房玄龄、杜如晦让位给他们,李世勋、李靖善于统御部众而房玄龄、杜如晦采用他们的意见,使得政治得到太平,却把善处归给国君。说他们是唐宗室大臣,是很恰当的。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草隶,善文  属:写作   B 太宗地渭北  徇:曲从、偏私

C 文约理      赡:足够   D 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

答案:B。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隐太子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②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B ①将至御座下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出。

C ①谮于高祖           ②作师说以贻

D ①由是如晦并被驱斥       ②刘备天下枭雄,操有隙

  答案:A。分别为“因为”介词、“把”介词

1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君王倚重的一组是

A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朕无西顾之忧矣

B ①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②擢拜太子右庶子

C ①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②并委令处分发遣

D ①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②论者称为良相焉

答案:D。(①为评论其性格,②句论者不是君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具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 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D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深重的厚待。

  答案:C。原文应为高祖李渊驱斥。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柳芳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的官位上去世。他任职共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他为贤相,这是很公允的。

B 柳芳认为房玄龄的伟大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他的德行可以说是相当高深了。

C 柳芳将房玄龄跟其他文臣武将作比,意在反衬房玄龄的伟大。

D 柳芳赞扬房玄龄把一切善处都归于国君,表现了维护君主至上的观点。

  答案:C。(错在反衬)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5分)

四、(15分)

16、阅读下列文段,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翻译: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们)砍伐树木作兵器,高举竹竿作旗帜,天下的老百姓像云彩聚集回声呼应,纷纷背着粮食如影随形般地跟随陈涉。(“兵”“揭”“云”“赢”“景”须翻译出来,少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②崤山以东的豪杰就一起起兵而灭亡了秦国。(“山东”“豪俊”“并”每处1分,扣完2分为止。)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孤  雁(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古人评诗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应为“孤”(1分),首先大雁因“孤”而“飞鸣”、“念群”,颔联“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2分)。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所以说“孤”是诗眼。(3分)(诗眼判断错误该项不得分,解释成理酌情给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2小题)(4分)

(1)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答案:(1)如怨如慕,余音袅袅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8分)

空山鸟语

郭  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的语言吧!

③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

④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在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聆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嚎。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

⑤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开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

⑥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唉!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呢?

⑦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候,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近、忽远,那飘渺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鹏鸽呢!鹏媳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飘渺的几声,便会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里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⑧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⑨还要做些什么呢?

⑩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9、作者在文中说:“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作者所说的“怅然”的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都有鸟儿一样的欢乐时光(1分),但由于人自己制造出的桎梏,把自己套牢,而使欢乐流逝,成为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3分)(意思对即可)

20、文章主要写鸟儿的鸣叫,但在第七段开头却写山林入睡鸟儿静默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渲染一种寂寞清幽的氛围(1分),衬托鹧鸪缥缈几声鸣叫(2分),引发寂寥、苍凉的思乡之情(1分)。

21、作者在文中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分条陈述作者这样写的具体原因。(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2)鸟的鸣声里透露着欢乐与自由;(3)鸟的鸣叫声里有诗情,能引发人的思乡感情;(4)从鸟儿美妙的清音中能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每项2分,答对任意三项得满分)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一句,极富情调地描绘了两只小鸟的鸣叫声,赞美了它们纯真、缠绵的爱情。

B 文章第五段开始,用多种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听到成群结队的山雀们的鸣叫声后的感受。

C 作者在文中说鹧鸪是“鸟中的诗人”,是“诗人的化身”,原因是鹧鸪的叫声缥缈、不可捉摸,这些正与诗人丰富而又朦胧的感情特点相似。

D 文章语言多用整句,句式整齐而抑扬顿挫,具有散文诗的特点。描绘的山中鸟鸣,同样具有诗情画意,优美而令人向往。

E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现出作者厌恶现实社会向往自由、欢乐的大自然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消极情绪。

答案:C E

2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2分)

① 总觉得这里面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诞感

②又倒映在昆明湖如镜的水面上

③站在昆明湖边,我看着天,看着云,看着这一幅园林美景

④皇家园林在这秋阳照耀下显得既庄严灿烂

⑤天高日朗,缕缕白云飘在蓝天

⑥又典雅秀丽

⑦真是一幅“云淡风轻两无心”的悠闲画图

答案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⑤②⑦④⑥③①

24、将下面的短讯改写成一句话消息(回答不超过35个字)(4分)

美国有563家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和大学在内的单位接受了计算机安全协会的调查,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报告说:他们过去的几个月中,遭受了由破坏计算机安全的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损失。然而,调查发现,只有17%的计算机系统受侵扰者向执法部门报告,许多单位不报告的理由是怕名声受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怕名誉受损,美国计算机受人侵扰的单位大多不愿向执法部门报告。(原因、国别、比例、结果每一要点1分)

25、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们进行衬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驿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映衬恰当、比喻贴切、语句通畅各占1分)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比喻恰当、揭示原因、语句通畅各占1分)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老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尤其是现在我国孩子中多数是独生子女。青岛一中学教师投书当地媒体,认为当今的学生不缺少沟通,不缺少激励,少的是管教。

面对这一话题,身处其中的你一定有不少话要说,请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