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试卷类型一律涂A。
2、第Ⅰ卷、第Ⅱ卷均在规定的答题纸上答题,否则答案无效。
3、交试卷必将第Ⅰ卷答题卡、第Ⅱ卷答题卡、作文纸三项分开整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歼灭 僭越 眼睑 间不容发 形神兼备
B、陵寝 凌晨 菱角 棱角分明 绫罗绸缎
C、复辟 庇护 刚愎 相互媲美 一臂之力
D、贿赂 绿林 露珠 戮力同心 高官厚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题跋 韬光养晦 顶顶大名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B、奚落 了若指掌 妍媸毕露 无事不登三宝殿
C、遏止 和盘托出 各行其是 胁天子以令诸侯
D、木讷 毛骨耸然 蟾宫折桂 三寸不烂之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们——————要对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要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
②王相看着满桌的酒菜,虽然饥肠辘辘,但是因为刚做完手术,所以无福————————。
③——————职业教育能将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备受重视。
A、不但/还 消受 由于/因而
B、不但/还 享受 因为/从而
C、不单/也 消受 由于/因而
D、不单/也 享受 因为/从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各种花卉,争奇斗妍,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B、虽然炎热的夏季早已过去,可怕的秋老虎也已经被秋风赶走,可是特丽珑显示器和钻石珑显示器为占领未来的CRT市场的明争暗斗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C、尽管一些专家警告,长期使用阿特金斯所创的饮食法减肥可能对人体有害,许多想瘦身或保持身段苗条的人仍然对此趋之若鹜。
D、为了治理水流污染,洛阳市依法取缔了十几家污染严重的造纸厂,一时间,洛阳纸贵,用纸大户纷纷抢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B、技术创新的浪潮正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存储、获得和处理有关我们星球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的信息。
C、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办事、想问题都应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D、诚然,家庭在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在对青少年正确对待“自我”的宣传教育上也负有重大责任。
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文章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历史时期斗争的战略特点。
B、洪书记,那个工程队就是让你停了职的那个王长兴承包的。
C、河北省原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维高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
D、钱中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女士在把稿酬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的仪式上说:“我以代表的身份在这里讲话,我一个人代表了三个人:我、已去世的钱中书先生和女儿钱瑗。”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当前,海洋的污染正在日趋加剧,其中海洋的石油污染尤为严重,这是由于石油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石油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使石油的运输格外重要。由于大型油轮的营运成本较低,而经济效益却较高,因此,在现代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建造的油轮吨位越来越大,往往在20万吨以下。目前世界所需石油的2/3经海路运输,经常运行在航道上的油轮大约有7000艘之多。大型油轮失事以后,其中的原油部分或全部流入海洋中,从而造成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此外,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也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这些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严重危害。
石油溢出后,使污染区内的甲壳虫和鱼类迅速死亡,海鸟也难以幸免。因为原油能损害羽毛的功能,使海鸟体温降低,其游泳和飞翔能力降低,最后冻饿而死。据统计,每年死于石油污染的海鸟多达数十万只,而甲壳类和鱼类根本无法统计。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光的通透性,使受污染海域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其结果一方面使海洋产氧量减少;另一方面,藻类生长不良也影响和制约了海洋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影响。
海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据分析,污染海域的鱼虾及甲壳类致癌浓度明显增高。海面浮油还可萃取分散于海水中氯烃,如DDT、毒杀芬等农药和聚氯联苯等,并把这些毒物浓集到海水表层,对浮游生物、甲壳类动物和夜晚浮上海面活动的鱼苗产生有害影响,甚至直接触杀。石油一旦泄漏而流入海洋后应及时采取的措施,目前主要仍是采用围栏将海洋表面的泄围住,以避免进一步大面积的扩展,然后要尽快地用清污船将石油收集起来。
进入海洋的石油,一部分可直接挥发而进入空气;一部分受紫外线作用可发生化学分解,而绝大部分石油污染都要依靠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净化。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种类很多,目前已经知道细菌、放线菌、真菌中有70多个属,约200多个种能氧化降解石油。在近海、海湾等处,因海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营养物质,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石油流入此海域后,较容易被氧化分解掉。然而,由于外洋海水中N、P等营养物质的缺乏,石油降解菌的增殖受到制约,那里的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不容易很快消除。
7、下列对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石油在工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B、全球石油分布严重不均衡。
C、大型油轮营运成本较低,经济效益高。
D、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
8、下列对“这些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严重危害”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石油溢出后,使污染区内的甲壳类、鱼类及海鸟遭遇灭顶之灾。
B、不透明的油膜使受污染海域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
C、海面浮油导致污染海域的鱼虾及甲壳类致癌物浓度明显增高。
D、海面浮油中的氯烃,对许多海洋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甚至直接触杀。
9、下列对海洋石油污染净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有清污船将石油收集起来是目前主要的净化方法。
B、进入海洋的石油,一小部分可以通过挥发和化学分解得到净化。
C、在近海、海湾等处,因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石油污染很容易被氧化分解掉。
D、由于外洋海水中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不容易很快消除。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止石油的运输过程中大型油轮失事的石油泄漏、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是目前防治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方法。
B、海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其结果一方面对海洋生物有毒害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食物链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C、在近海、海湾等处,因海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营养物质,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净化方法。
D、当前海洋的石油污染严重,而无论是人工治理还是依靠自然净化都很困难,如何从各个方面努力防治、消除它,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王若虚字从之, 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 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令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2)“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命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集》若干卷,传于世。
(节选自《金史 王若虚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老幼攀送 秩满:满十年。
B、数日,促迫不已 促迫:催促。
C、微服北归镇 微服:穿平民衣服。
D、汩没尘土中一生 汩没:埋没。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数日乃得行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且丞相既以城降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D、则朝官皆出其门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3、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若虚)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
B、崔立变。群小附和(崔立),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
C、(王若虚)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
D、顾谓同游曰:“(我辈)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趋炎附势的一组是:
①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②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③若虚自分必死 ④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⑤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若虚离任时,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这正说明其得信于民、珍视名节。
B、文章详写王若虚拒绝撰写崔立功德碑一事,意在表现其珍视名节,不趋炎附势的品格。
C、文章中王若虚与同游者所说之言意即:“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
D、通观全文,也反映了王若虚性格机警善辩的一面
四、(15分)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译文:———————————————————————————————————————————————
(2)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
译文:———————————————————————————————————————————————
17、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倦夜
[唐]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⑴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⑵诗歌是从哪几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答:—————————————————————————————————————————————————————————————————————————————————————————————————————
18、补写出下列各句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③才须学也,————————————,————————————。(诸葛亮《诫子书》)
五、(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9—22题。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得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上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上文人,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园的永恒的相思,顾念而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一个人在冰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与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用说在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有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19、第一自然段“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一句中“空间”“时间”在文中的具体的含义是什么?请写在横线上。(4分)
“空间”是指———————————————————————————————————————
“时间”是指———————————————————————————————————————
20、第一自然段末作者认为“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其理由是什么?请据第一自然段内容分条概括。(6分)
答:——————————————————————————————————————————————————————————————————————————————————————————————————
21、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末“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的理解。
答:(1)“离你越来越远”是指———————————————————————————————————————————————————————————————————————————————
(2)“离你越来越近”是指—————————————————————————————————————————————————————————————————————————————————
2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作者认为“乡愁”是人们内心对一去不复返的昔日岁月的留恋与追忆,是对难以再现的生命的感伤,表达了对乡愁的独特感悟。
B、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对陈子昂的诗句从“乡愁”的角度进行了理解,给人以新的启迪。
C、本文从生命本体论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生的重要意义,指出人们只要在生命流逝之前把握生命行列中的自己,就是一个无悔的旅人。
D、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借对鲁迅《故乡》的分析,表达了“真正的家乡是永远无法返回去的”的深刻感悟。
E、全文思路开阔,面对“乡愁”这一文学题材,展开古今中外的联想,抒写对人生的感悟,在无奈与感伤中表现了对人生的消极情绪。
六、(12分)
23、下面一段话中有一些语病,请将修改结果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4分)
本栏目面向高中语文教师诚招各类优秀作文题目。题目要求贴近实际,符合近年高考命题趋势为宗旨,尤以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而且又利于学生张扬个性的题目为佳。务请赐稿。
(1) 删去①—————————————— ;②————————————
(2)①将————————————改为;②将————————改为—————————
24、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文章前后贯通。(4分)
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①————————————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这句话意思很明白,就是提倡人们在交友时,不要②——————————————,而应该③———————————————。
25、仿照下面的比喻句形式,另写一组句。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连贯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仿写
我是一朵白云, ————————————————————
亲情是包容我的天; ————————————————————
我是一棵绿树, —————————————————————
亲情是滋养我的土地。 —————————————————————
六、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没有滤网的水龙头,一打开,水流便激射而出,洗衣、洗菜、洗碗,一不小心就溅人一身;有了滤网的水龙头,水流出来,就像一串湿润的玉链,用手一掬,像清风拂过一般,却不会溅湿衣裤。同样是水,有没有滤网,给人的感受大不一样。因此,人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有人说,感情要有滤网,有人说,说话要有滤网,有人说,学习要有滤网……
请以“滤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A僭jīàn,睑jīǎn,其余为jīān,B棱léng,其余为 líng,C媲pì 其余为bì,D全读lù。
2、B。A“顶”应为“鼎”,C“胁”应为“挟”,D“耸”应为“悚”。
3、A。“不但/还”表递进,“不单/也”表并列。“消受”多用于否定句,“因为”与“从而”不搭配。
4、C。 A“国色天香”主要形容牡丹花的色香,非一般花卉。B“如火如荼”比喻声势浩大而热烈,褒义。“明争暗斗”不可能“声势浩大”。D“洛阳纸贵”晋朝左思作成《三都赋》。人们竟相抄写,使洛阳的纸都涨了价。形容文章名贵或流传很广。
5、D。A “采取”与 “改革” 搭配不当,B语序不当,“存储、获得和处理”应为“获得、处理(存储)和存储(处理)”,C应为“从……出发”或“以……为出发点”。
6、C。A“和”产生歧义。B“让你停了职” 产生歧义。D“已去世” 产生歧义。
7、D信息筛选。A、B项是石油的运输显得格外重要的原因,C是广泛使用大型油轮运输石油的原因。
8、D文意理解。不是“海面浮油中的氯炔”而是“海面浮油还可萃取分散于海水中的氯炔”。
9、C文意理解。不是“”很容易而是“较容易”。
10、C文意推断。判断依据:“石油一旦泄漏而流入海洋后应及时采取的措施,目前主要仍是采用围栏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
11、A任期满。《辞源》:谓服官任满。
12、B。用。A前者“才”,C前者“况且”,后者“而且”,D前者“那么”,后者“如果”。
13、D王若虚自称,“我”。
14、A。15、A。对“秩”字的理解,此一情节不能说明其珍视名节。16、翻译:(1)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若有人稍稍顶撞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立即被杀害。
(2)丞相以京城归降,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
17、①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②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是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是心倦。
18、①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②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9、祖居之地 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20、①乡愁是人们面对逝水岁月对自己无情抛掷的哀叹;
②乡愁是人们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只能远游他乡的不归途时的伤心之感。
21、①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生命的故乡),随时光流逝而越来越远,无法返回。②在时光流逝中,人们对生命的故乡的向往、追怀之情越来越浓。
22、CE。C原文中没有把握自己的意思,E并非消极情绪。
23、⑴删去①“为宗旨”②“而且”;⑵①“诚招”改为“诚征”②“务请”改为“欢迎”。
24、答: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这句话意思很明白,就是提倡人们在交友时,不要过于注重物质的交易,而应该重视精神思想的交流。
25、略。26、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附译文:王若虚字从之,是 城人。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很熟悉似的。
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鹿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因人推荐,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军州事,留下来担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实录》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入朝担任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奔走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各种小人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若有人稍稍顶撞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立即被杀害。王若虚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如一死为好。即使这样,我仍然姑且以道理说服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哪些事写进去?”
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以京城归降,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 王若虚说:“学士的职责是代王立言,把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门下的人。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之人为主帅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吗?” 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士刘祁、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为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了,请二位不要推辞。” 刘祁等坚决推辞并离去。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盯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后来元军入城,功德没有建立。
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另一儿子王恕往前走,看山路的平坦险峻,于是垂足坐在一大石,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去世了,时年七十岁。所著文章叫《慵夫集》、《滹南遗老集》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