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I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共18分,每小题3分)[请将答案填涂于答题卡中]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估计 铁箍 辜负 呱呱而泣 孤注一掷
B.拈住 粘贴 谵语 高瞻远瞩 皮开肉绽
C.鏖战 熬煎 山坳 佶屈聱牙 嗷嗷待哺
D.煊赫 倒悬 弓弦 绚丽多彩 轩然大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端睨 认识肤浅 书声琅琅 坐收渔人之利
B.气慨 相形见拙 留连忘返 解铃还需系铃人
C.引证 一暴十寒 再接再厉 曾经沧海难为水
D.缺撼 留芳百世 泄露机密 如坠五里雾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新文化不是横空出世,而是_______旧文化中的先进成分。
(2)2003年我国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加快_______民营资本。
(3)让我们在北京和上海_______为母亲的生日祝福吧。
A.源于 起动 一起 B.源于 启动 一齐
C.缘于 起动 一齐 D.缘于 启动 一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大自然的神秀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描绘的,只有设身处地的看一看,才能真正
领略到她的魅力。
B.下车伊始的老杨不顾长途跋涉带来的疲倦,没顾上回家看看,就兴冲冲的带
着新菜种一头钻到责任田里去了。
C.鲁迅是一个赤子,大地与人民的赤子——仅此一点,就与当时形形色色的作
家、学者、名流拉开了距离。
D.有人说紫荆是清华的校花,那紫色很好看,可是我不喜欢紫荆,对于看不出
花瓣的花朵,我很不以为然。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高速磁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
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人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
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当今社会生活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短期行为,它扰乱了市场秩序,
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D.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
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共识。
6、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边居
然觉得有些远呢!
B.田华同志说,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这种精神值得赞扬。
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
C.“你是腰痛呢,还是腿痛?”母亲关切地问。“没事儿。”女儿接着说:“妈妈不用担心!”
D.由于作者回延安,(贺敬之同志1940年到延安,1946年投奔华北干革命,1956
年重回延安访问学习。)心情格外激动。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7、对“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还存在的具体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人存在与否 B.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存在与否
C.基本价值取向发挥作用与否 D.独特语言存在与否
8、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9、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
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
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
“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
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使
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古文,完成11—15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敢直言,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井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滕公曰:“季布为项羽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汝阴侯滕公乃许曰:“诺。”待间,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 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动摇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大史公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覆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史记·季布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 购:悬赏征求。
B.单于尝为书嫚吕后 嫚:辱骂。
C.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 誉:赞美。
D.身覆军搴旗者数矣 搴:拔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羽用,职耳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①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②且以—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①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①故受辱而不羞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季布“重其死”和“敢直言”的一组是
①季布匿濮阳周氏
②项藉使将兵,数窘汉王
①周氏曰……季布许之
②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①乃髡钳……之朱家所卖之
②樊哙可斩也
①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②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楚汉争雄之际,季布一直追随西楚霸王项羽,并曾率领军队多次围困汉王
刘邦,致使刘邦怀恨在心。
B.刘邦夺取政权后,出重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为了保住性命听从濮阳周氏的计谋,忍辱为奴被卖到鲁国的朱家。
C.孝惠帝时,匈奴单于来信惹怒吕后,樊哙等诸将阿附吕后心意,纷纷请求带兵出战,只有季布直言利害,终使吕后再不提攻打匈奴的事。
D.季布做河东太守时.曾被孝文帝召回京城, 可是等了一个月,也没有得到新
的任命。季布就大胆进言,指出皇上的过失,使文帝感到惭愧。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同“自负其才,忍辱而不羞”的做法,季布遭逢刑戮能忍辱为奴,这是因为
他还没有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B.强调“贤者诚重其死”,这也正是作者甘受宫刑,忍辱重死,以撰写伟大的历
史巨著《史记》的精神支柱和自我写照。
C.作者认为,世俗人们自杀轻生的行为,并不表明他们有什么勇气,而只是他们觉得没有出路和希望罢了。
D.太史公在评价季布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品格时,略加批评了项羽只知崇尚勇力,而不能以柔克刚的悲剧性格。
第Ⅱ卷(共105分)
[注: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四、(15分)
16、翻译下面文言短文:(5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属。 (6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哪两个动词运用得准确传神?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①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
②忧劳可以兴国, , 。《伶官传序》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劝学》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向日葵
张抗抗
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从很远的地方就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城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在脸上。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粒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选自《时文选粹》第二辑,南方出版杜)
19、“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一句中,“秘密”指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在揭开这个秘密时,用了“究竟”“或许”“难道”“也许”等词语,领起一连串的问
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笔下的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第1段中的“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这一景物描写,简洁有力,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B.“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意思是说天山向日葵顶风冒雨,在逆境中生长,不需要很好的条件。
C.“天山向日葵”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的思想者的象征。
D.文章最后说“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意思是作者受
天山向日葵的启迪,决心在晚年有所作为。
E.整篇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赞美了“天山向日葵”独特的个性美,批评了其他向日葵的盲从和谄媚。
六、(12分)
23、下面报导中画线处有语病,请逐一修改(可以调整语序、添加或改换词语,不得改变愿意)。(3分)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交易汽车5.5万多辆,①占据全年前十名销售排行的全部是国产车。该市场2002年销售汽车总量比2001年上升60%。国产车的火爆,也让其他行业“眼热”,近日,②国内最大的涂料企业红狮集团与美国著名涂料公司将联手进军中国,意欲在这块“小领域”里占一份地盘。另悉,2002年我国共进口汽车127394辆,增幅创历史新高,③但对于火爆增长依然捉襟见肘,今年进口汽车数量还会增加。
修改:
①
②
③
24、下面是2003年5月3日的一则消息,请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得超过15个宇。 (5分)
4月25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因当地遭遇5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火场风力达到6-7级,阵风8-9级,火头随风多变,火借风势,迅速蔓延,烧入附近宝山乡,241户民房被烧毁。由于先制定了防火预案,及时转移居民,没有发生人员伤亡。经过1.1万余名森警官兵、专业扑火队伍和林业干部职工7昼夜顽强艰苦扑火,到5 月2日,火场明火全扑灭。火灾原因和损失正在调查之中。
答:
25、改写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的句子(单句、复句不限),使上下文意更为贯通。(4分)
我国“神州”三号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各分析系统和有效载荷性能稳定,运行良好,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和科学实验数据。科技人员将对近日运回北京的飞船返回舱及科学实验仪器和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和科学研究。飞船轨道舱继续在轨运行并进行多光谱对地遥感观测和地球环境检测等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宇,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个太太多年来总是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 “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阳台上的衣服, 总是有斑点,我真无法想象,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她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玻璃脏了。
其实,在现实牛活中,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因此,我们每个人更应时常检省自己,扪心自问: “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请以“擦亮自己的窗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答题纸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四、
16、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①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
②忧劳可以兴国, , 。《伶官传序》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劝学》
五、
19、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 )
六、
23、修改:
①
②
③
24、答:
25、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
(A读gū;B“拈”读niān, “绽”读 zhàn.其它读zhān;C“坳”读ào,其它读á0;D“煊”, “轩”读xuān, “悬”读xuán, “绚”读xuàn, “弦”读xián。)
2.C (A倪;B概,绌:D憾,流,堕。)
3.B
4.C
5.C
(A句式杂揉,应把“靠的”删掉:B成份残缺,可删掉句首的“由于”:D搭配不当,“健全”不能与“共识”搭配。)
6.A
7.D
(应该是“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8.D
(A“现在已经没有了”太片面;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偷换概念;C“在人生选择中”以偏概全)
9.C
(A“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绝对化;B“文化荒漠”和“荒漠化”混淆概念;D“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与文意不符)
10.C
(世界文化多元化一体化,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保护……
受影响”)
11.B
(姓:轻视,轻侮)
12.C
(A“为”介词,译成“被”;B“以”介词,译成“因为”;C第一句“之”是指示代词,译成“这件事”;第二句“之”是人称代词,译成“他”。D“而”连词,译成“却”)
13.C
14.C (“纷纷请求带兵出战”错误)
15.D (没有批评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16.(1)今天樊哙怎么能用十万军队扫平匈奴,这是当面欺骗!
(2)河东是我非常重要的郡,因此特意召见你。
17.“系”和“啼”。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拉衣
裾的动作,表现出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别情,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8.(1)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2)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9、天山向日葵没有围着太阳旋转。
20、从形式上看,连续设问,加强语气,使文章跌宕有致;从内容上看,层层铺垫,突
出主题,引人深思。
21、作者笔下的向日葵具有不盲从,不谄媚,坚持自我的特点。她们颔首向东,从不围
着太阳转;即使背对太阳,仍高傲的扬着头;从早到晚,从出生到收获,始终保持着挺拔的站姿。
22、AC
(B“不需要很好的条件”不当;D“决心……”不当;E“批评了其他向日葵的盲从和谄媚”不当)
23、①改为:占据全年销售排行前十名的全部是国产车。
②改为:将联手进军中国汽车涂料市场,意欲在这块“小领域”里占一份地盘。
③改为:增幅创历史新高,但相对于火爆增长仍然供不应求。
24、小兴安岭森林火灾明火全部扑灭。
25、飞船返回舱将在近日运回北京,由科技人员对飞船返回舱及科学实验仪器和样品进行科学研究。
第三次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二、参考答案及简析
1.答案:A
B项“拈”应读作niān
“绽”应读作zhàn
C项“坳”应读作ào
D项“煊”应读作xuān
“弦”应读作xián
“绚”应读作xuàn
“轩”应读作xuān
2.答案:C
A项 睨,应写作“倪”
B项 慨,应写作“概”
拙,应写作“绌”
留,应写作“流”
D项 撼,应写作“憾”
留,应写作“流”
坠,应写作“堕”
3.答案:B
源于,表示“起源于”
缘于,表示“原因在于”
启动,表示“开始工作或动用”
起动,表示“开始发动或动了”
一齐,表示“同时(去做)”,不强调同地
一起,表示动作发生同一处的地点,也有同时发生之意。
带入语境可知答案应是B。
4.答案:C
A项“识身处地”是指假设处在他人的境地,为他人着想。应改为“身临其境”。
B项,下车伊始,非指下车,而专指官吏初到任。不应望文生义
D项,不以为然,非指不以为意,应指“不认为是对的”或表示不同意。此词与语境不合。
5.答案:C
A项最后一个分句属句式杂糅。
B项滥用“由于”而致主语残缺
D项“建立、健全”与“伦理”、“共识”不能搭配。
6.答案:A
B项,去掉问号,改句号。
C项,“女儿接着说”后冒号改为逗号。
D项,①前括号前边的逗号应移至后括号后边。
②括号内的句号应去掉。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B 嫚,应讲作“轻海”
12.答案:C
A项 均讲作“被”,表被动
B项 均讲作“因为”
D项 均讲作“却”
C项 ①之,复指上文的事,讲作“这件事”
②之,人称代词,讲作“他”
13.答案:C
14.答案:C 此项“纷纷请求带兵出战”的内容在文中没有。
15.答案:太史公在文段中并没有涉及批评项羽只知崇尚勇力,而不能以柔克刚。
本段文言语段翻译参考
季布是楚国人。喜欢仗义行侠,敢于直言,在楚国很有声望。项羽派他带兵打仗,多次围困汉王刘邦。等到项羽失贬,高祖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季布逃到濮阳周氏家躲藏。周氏说:“汉王急于悬赏捉拿将军,将搜寻到我家,将军(如果)能听我的话,我就冒味献上一计。”季氏答应了周氏。于是周氏剃去了他的头发,用铁箍套上他的脖子,让他穿上粗布衣,把他装进广柳车中,并和几十个家奴一起,送到鲁国的朱家卖掉。朱家心理明白他是季布,就把他买下来,安置到农田里劳动。朱家就乘轻便的快车赶到洛阳,拜见汝阴侯滕公。于是对滕公说“季布被项羽重用,是尽职罢了。项羽的旧臣能杀尽吗?况且凭着季布的德才而汉王这样急于捉拿他,这样他不是北投匈奴,就是南奔南越了。忌恨豪杰,就会帮助敌国,这就是伍子胥鞭笞楚平王尸骨的原因。你为什么不详尽地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于是答应说:“好吧。”等过了一段时间,高祖就赦免了季布。这时,就会上许多人都称赞季布刚柔相济能屈能伸。朱家也因此而闻名于当地。季布受到召见,并向皇上请罪,高祖任命地为郎中。
孝惠帝时,季布任中郎将。匈奴单于曾写信轻侮吕后,语气不恭。吕后大怒,召集众将商议此事。上将写樊哙说:“我愿率十万兵马,扫荡匈奴。”众将都迎合吕后的正意说:“是这样。”季布说:“樊哙该杀!高帝曾率兵四十万,被围困在平城,今天樊哙怎么能用十万兵马去荡平匈奴呢?樊哙是当面撕谎!况且秦由于对匈奴用兵,陈胜等人发动起义。如今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医治好,樊哙又当面逢迎,这是要动摇国家。”这时殿上众人都很害怕,太后于是退朝,就不再商议讨伐匈奴的事了。
季布任何东太守。孝文帝时,有人称赞他贤能,孝文帝召见他,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后又有人说他勇悍,如发酒性使人难以接近。季布到京城后,在客馆住了一个月,受到召见后都没有得到新的任命。季布就进言说:“我没有功劳却到皇上的宠爱,在河东担任郡守。陛下无故召我来,这一定是有人称赞我而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京城,都没有新的任命就让我回去,这一定是有人诋毁我。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美就召我来,又因为一个人的诋毁就让我走,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所说这件事,都窥测到陛下的好恶了。”文帝默不作声,内心惭愧,过了许久才说:“河东郡是我重要的郡,所以特地召你来。”季布告别,在就任原职。
太史公说:“因为项羽崇尚勇力,季布凭借勇气在楚国扬名,亲自率兵消灭敌军多次,拔取敌军战旗,可以说是壮士。然而到受刑要被诛杀时,他却做人的奴作暂得偷生,这是何等的低下啊!他一定是认为自己才志远大,所以屈身受辱却不感到羞耻,这是想发挥他那还没有充分施展的才能,因此终于成为汉代名将。贤能的人确实看重他的死。那些女奴贱人们因为一时的怨愤就自杀寻死,不是他们有勇气,只是他们觉得没有别的出路罢了。”
16.答案:
译文:
君子的修行,用安静来修养身心,用俭朴来修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无法使心志明达,不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须应宁静,要有才干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会增加才干,没有志向就不会成就学问。
17.答案:
(1)“系”和“啼”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不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8.答:(略)
19.答案:
天山向日葵没有围着太阳转
20.答案:
从形式上看,连续设问,加强语气,使文章跌宕有致。
从内容上看,层层铺垫,突出主题,引人深思。
21.答案:
从早到晚,从出生到收获始终保持着挺拔的站姿,它们颔首向东,从不围着太阳转,即使背对太阳,仍高傲地扬着头。
写出不盲从,不谄媚,坚持自我的特点。
22.答案:A、C
B、D、E三项均有文章没谈及的内容。
23.答案
①应调整语序为:“占据全年销售排行前十名的全部是国产车。”
②应在“ 联手进军中国”后边添加“涂料市场”。
③“捉襟见肘”一词应改为“供不应求”。
24.答案:
小兴安岭森林火灾明火全被朴灭。
25.答案:
改写:飞船返回舱将在近日运回北京,由科技人员对飞船返回舱及科学实验仪器和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和科学研究。
26.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