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4-5-11 0:11:49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班级:     姓名:      号数:    成绩: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赛事 塞车 瑟缩 敷衍塞责 塞翁失马       B.揣测 踹开 湍急 惴惴不安 气喘吁吁

C.解说 亵渎 解送 坚持不懈 沆瀣一气       D.哄骗 轰鸣 拱门 哄堂大笑 一哄而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抱怨 以德报怨 振荡 回声震荡          B.贯串 贯穿始终 反应 反映情况

C.背景 离乡背井 连篇 浮想连翩          D.闻过 文过饰非 退化 蜕化变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哺育子女,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有些人却以种种借口 自己的责任。

②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为了防止经济衰退,英国中央银行 利率, 并向金融部门注资,以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

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 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A.推脱 降低 确立  B.推托 减少 建立  C.推托 降低 建立   D.推脱 减少 确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有人以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那些进口饮料。

B.他俩从小学到高中同窗十二载,一直相敬如宾,从来没有因琐事而吵架。

C.在国庆节前的全市卫生大扫除中,市直机关干部倾巢而出,分片参加了集体劳动。

D.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振奋人心;但在世界杯小组赛中却表现欠佳,铩羽而归,令国人大失所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大会之后,很多企业的领导端正了认识,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了整顿的力度。

B.3月19日1时30分起观测到迸发猛烈的狮子座流星雨,目测最大强度估计超过每小 时1万颗以上。

C.文艺作品里的语言好坏,不在它是否用了一大堆词儿,而在它的词儿与话语用得是地方不是。

D.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房产销售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 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 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①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②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③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

④它能浸润成一种氛围,弥漫成一种情调,镌刻成一种记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二十四桥何在

      吴锡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可以说,在所有歌咏扬州的诗词文赋中,要数这一首最为脍炙人口,也最广为人知。尤其是后两句简直成了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事实上,很多人也正是从这两句诗出发,溯源而上,认识二十四桥,认识瘦西湖,继而认识扬州的。可是,在那些纷至沓来徜佯陶醉二十四桥 景区美妙优雅的景色中的天南海北客中,又有谁知道,杜牧这首几成绝唱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悬疑千古的谜题:二十四桥所指为何?位居何处?岁月流转 ,和世间许多事物不知所终一样,事实上的二十四桥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的深处。如今来探究它的身世,只能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检索那些历朝历代留下的关于扬州的诗词文章,二十四桥的身影频繁闪现,这其中对其的记载、理解自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顾盼之间,就和春日里的扬州一样“乱花渐欲迷人眼”了。细细梳理这些隐藏在纸本册页里的文字,大体可将其归纳为这样几种:

一桥说。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白石道人姜夔的那首著名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细细品味词中意境,当指一座桥无疑。与白石道人同处宋代的另外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如韩琦“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赵公豫“桥在大业间,今已倾圮”;吴文英“二十四桥南北,罗存香分”,等等。

二十四座桥说。这一看法最开始由北宋沈括提出。沈括作为我国北宋时杰出的科学家,以科学的方法、务实态度,在其传世名著《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对扬州的二十四桥逐一进行了落实,详细记载了二十四桥的桥名和地理位置。但有人指出,沈括列举出的桥,实际只有二十三座,其中下马桥出现两次。对一座规模并不太大的城市来说,有两座桥异地同名,可能性似乎不大,文中的两座下马桥,当是指同一座桥。因此,沈括的这一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姑且存疑。

编号说。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编号为二十四的一座桥。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编号桥梁,比如杜甫的诗句“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姜夔的诗句“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等。而在关于扬州的诗词中,此类的例子也确实不少,如唐代诗人施肩吾“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明人林章《送人诗》“不知今夜秦淮水,关到扬州第几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的友人姚世鲸也有“记取扬州郭,寻君第几桥”的诗句。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或许当时的扬州有对桥梁进行编号的做法,但要说二十四桥 是编号二十四的桥 还需要直接的证据。

泛指说。中国古长文化中对数字有一种觉的虚指、泛指的用法,如“三生有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百六十行”、“七十二变”、“弱水三千”等等,这里面的数字并非确指,那么,二十四桥 是不是也是用来泛指扬州的桥梁之多呢?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与编号说一样缺乏直接而确凿的证据。只是有人以杜牧好以数字入诗的事实提供了一个并不晓白的旁证。的确,杜牧的很多诗作中都出现了具体的数字,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村舍燕》“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洛中送冀处士东游》“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邱。诸如此类,都是泛反映和约数,扬州的二十四桥也极有可能如此。

以上几种说法各自自圆其说,谁也没有压倒对方的说服力,谁也无法推翻另一方的观点,因此二十四桥之谜也就一直无从定论。但身世的悬疑未决终不影响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众多绮丽的想象。

7.对“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十四桥 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杜牧诗作中最出色的诗句,历来“脍炙人口”。

B.“徽章”说恰如其分地描画出二十四桥拱形的特征。

C.诗句描绘的形象、意境是扬州风景秀丽的最典型的代表。

D.这是人们认识二十四桥、瘦西湖等扬州风景的真正原因。

8.以下不属于对二十四桥身世考证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

A.韩琦“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

B.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梦溪笔谈?补笔谈》对二十四桥的桥名、位置逐一进行了落实。

D.《送人诗》“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

9.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

A.杜牧的几乎成为绝唱的诗句为后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

B.只有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才有可能对二十四桥的身世进行探索、研究。

C.梳理诗词文章中的文字,可以看到对“二十四桥”大体有四种解说。

D.“一桥说”“二十四桥说”“泛指说”还是有直接证据的。“编号说”缺乏直接确凿的证据。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石道人姜夔的诗句比宋代另外几位诗人的诗句更能证明“二十四桥”原本是一座桥。

B.对二十四桥身世的记载理解众说纷纭,从侧面表明杜牧诗作的巨大影响力。

C.二十四桥 之谜悬疑未决,各种论争尘埃未定,说明我们的考证学尚欠科学性和权威 性。

D.千古而来,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众多绮丽想象,正是其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反映。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颓当之后也。世为乡里著姓。父寻,建武中为陇西太守。

棱四岁而孤,养母弟以孝友称。及壮,推先父余财数百万与从昆弟,乡里益高之。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兴子尝发教 欲署吏,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 。事下案验,吏以棱掩蔽兴病,专典郡职,遂致禁锢。显宗知其忠,后诏特原之 。由是征辟,五迁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寿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宠敦朴,善不见外,故得椎成。

和帝即位,侍中窦宪使人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畅于上东门,有司畏宪 ,咸委疑于畅兄弟。

诏遣侍御史之齐案其事。棱上疏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恐为奸臣所笑。窦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及事发,果如所言。宪惶恐,白太后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棱复上疏谏,太后不从。及宪有功,还为大将军,威震天下,复出屯武威。会帝西祠园陵,诏宪与车驾会长安。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诌,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尚书左丞王龙私奏记上牛酒于宪,棱举奏龙,论为城旦 。棱在朝数荐举良吏应顺、吕章、周行等,皆有名当时。及窦氏败,棱典案其事,深竟党与,数月不休沐。帝以为忧国忘家,赐布三百匹。 迁南阳太守,特听棱得过家上冢,乡里认为荣。棱发摘奸盗,郡中震 ,政号严平。

数岁,征入为太仆。九年冬,代张奋为司空。明年薨。

《后汉书·韩棱传》

注:①教:文告。 ②章之:上章告之。 ③原之:赦免、原谅他。 ④城旦: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致禁锢 禁锢:禁止封闭,勒令不准做官。  B.兴子尝发教欲署吏 署吏:在官署吩咐官吏。

C.由是征辟 征辟:征伐偏僻之地。       D.咸委疑于畅兄弟 委疑:指推卸责任,故意怀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养母弟以孝友称             B. 世为乡里著姓

申之以孝悌之义 为天下笑者,何也

C.议者皆惭而止               D. 肃宗尝刚诸尚书剑

吾尝终日而思矣 宰乃赏成,献诸抚军

1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手署其名曰 :称代前文的“尚书令(韩棱)”“仆射郅寿”“尚书陈宠”

B.诏遣侍御史之齐案其事: 称代前文的“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畅”

C.棱固执其议 : 称代前文的(棱)“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

D.棱典案其事 : 称代前文的“王龙私奏记上看牛酒于宪”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棱“忠”并“渊深有谋”的一组是 ( )

①推先父余财数百万与从昆弟  ②出入二年,令无违者 ③上疏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  ④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 ⑤数月不休沐 ⑥特听棱得过家上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棱自小失去父亲,对母亲非常孝顺,对弟弟非常亲善。到了壮年,把父亲留下的几 百万余财推让给了堂弟,乡里人称誉他风格高尚。

B.太守葛兴中风,不能听政,韩棱暗地里代替葛兴处理政事。因有人告发,经查核,有关官吏认为韩棱隐瞒葛兴生病的情况,擅自掌管郡守职权,对他进行了处理。

C.韩棱认为刺杀齐殇王之子都乡侯刘畅的凶手和主谋都在京城,不应当舍近问远,窦太后非常生气,责令韩棱查究此事。事情真象大白后,窦宪很惶恐,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

D.东汉和帝时,尚书以下官吏议欲跪拜窦宪,且呼“万岁”,被韩棱正颜厉色阻止。韩棱在朝迁多次举荐的良吏在当时都很有名。等到窦宪失败,韩棱负责查究这个案子,并深入彻底追究其党羽。

第Ⅱ卷 (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诏遣侍御史之齐案其事。

译文:

(2)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有人说“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请你简要分析。

答:

 

(2)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感情?请简要说明。

答: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4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 。(屈原《离骚》)

(2) ,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垂死病中惊坐起, 。(唐?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4)出师一表真名世, 。(宋?陆游《书愤》)

(5) ,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卧虎”说

        贾平凹

①我说的“卧虎”,其实是一块石头,被雕琢了,守在霍去病的墓侧。自汉而今,鸿雁南北徙迁,日月东西过往,它竟完好无缺,倒是天光地气,使它生出一层苔衣,驳驳点点的,如丽皮斑纹一般。黄昏里,万籁俱静了,走近墓地,拨荒草悠悠然进去,蓦地见了:风吹草低,夕阳腐蚀,分明那虎正骚动不安地冲动,在未欲跃的瞬间;立即要使人十二分地骇怕了!怯生生绕着看了半天,却如何不敢相信寓于这种强劲的动力感,竟不过是一个流动的线条和扭曲的团块结合的石头的虎,一个卧着的石虎,一个默默的稳定而厚重的卧虎的石头!

②前年冬日,我看到这只卧虎时,喜爱极了,视有生以来所见的惟一艺术妙品,久久揣赏,感慨不已,想生我育我的商州地面,山川水土,拙厚,古朴,旷远,其味与卧虎同也。我知道,一个的文风和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一个地方的文风和风尚统一了,才

能写得入情入味,从而司出要作我文,万不呆类那种声色惧厉之道,亦不可沦那种轻靡浮

艳之华。“卧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的啊!

③我在那墓场呆了三日,依依不表离去。我总是想:一个混混沌沌的石头,是出自哪个荒寂的山沟呢?被雕刻家那么随便一凿,就活生生成了一只虎了?!而固定的独独一块石头,要凿成虎,又受了多大的限制?可正是有了这种限制,艺术才得到了最充分的自由吗?!貌似缺乏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则来得这么的单纯,朴素,自然,真切。

④静观卧虎,便进入一种千钧一发的境界,卧虎是力的象征,我们的民族,具有辉煌的因史,但也有过一片黑暗和一片光明的年代,而一片光明和一片黑暗一样都是看不清任何东西的。现在,正需要五味子一类的草药,扶阳补气,填精益髓。文学应该是与世界相通的吧,我们的文学也一样是需要五味子了,如此而已。

⑤但是,这竟不是一个仰天长啸的虎,竟不是一个扑,剪,翻的虎,偏偏要使它欲动却终未动的卧着?卧着,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澜深藏,它卧了个恰好,是东方的味,是我们民族的味。

⑥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的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但是,实践却是那么艰难,每走一步,犹如乡下人挑了鸡蛋筐子进闹市,前虑后顾,唯恐有了不慎,以至怀疑到了自己的脚步的力量。终有幸见到了“卧虎”,我明白了,且明白往后的创作生涯,将更进入一种孤独境地。喜从此有了“源于高度的自信”,进一步“精于其道的自感”(这是袁运甫的画语),我想,艺术于我是亲近的。

⑦我的“卧虎”啊……

19.文中的卧虎有哪些特点?(4分)

 

 

20.作者为什么视卧虎为“有生以来所见的惟一艺术妙品”?(4分)

 

 

21.面对卧虎,作者悟出了许多东西。请根据文意,分条简明概括。(6分)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从一个石头卧虎谈起,对艺术创作的诸多方面进行了严肃深刻的思考探索,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创作观。

B.文章由卧虎谈到了故乡山川水土,谈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谈到了中国的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力求表现作者文化修养深厚、知识面开阔的特点。

C.说石虎“卧了个恰好”,是因为它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表现出中华民族特 有的内在的精神气质。

D.“乡下人挑了鸡蛋筐子进闹市”一句,形象地描写出作者进行文艺创作一度产生的心 理体验:谨小慎微,举步维艰。

E.全文结构谨严,七个自然段呈一字排开的并列式,与散文思路开阔的特点正确吻合,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六.(12分)

23.用“音乐”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4分)

各种非理性的欲望,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净化,那是指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方才可以让各种欲望在音乐中得到净化。

音乐:

.

2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的消息,不超过18个字。(2分)

[武汉16日电]记者今天从华中科技大学药物研究所获悉,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不用通过注射的胰岛素口腔喷剂日前完成临床试验。有关专家称,这是世界上首例胰岛 素口腔喷剂,这一成果预示着我国3000万糖尿病患者将要结束靠针头注射胰岛素的历史,用上方便、安全、高效的药物。

 

 

 

25.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语意前后呼应,连贯畅通,句式一致,比喻恰当。(6分)

人有生理的年龄,那是用时间来衡量的;也有 , 。

有的人正值年少却胸无大志而暮气沉沉,年轻时就已经老了;有的人

。生理的年龄是可贵的,如春兰秋菊,但它不能永开不谢;心理的青

春或许更加可贵, , 。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智者和朋友走在山路上。智者一不留神滑倒了,被朋友全力拉住才免于葬身山谷。得救后,智者执意在石头上执意刻下这件事:×年×月×日,经过×山谷时,朋友×× 救我一命。又有一天,行至海边,发生争执,朋友一怒之下打了智者一耳光。智者执意在退潮的海滩上写下了:×年×月×日,在海滩上,朋友××打了我一耳光。朋友惊问其故,智者笑了,“告诉石头的,是我惟恐忘了的事,要让石头帮我记住;告诉沙滩的,是我惟恐忘不了的事,要让沙滩帮我忘掉。”

请以“记住与忘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B(A两个读sài两个读sè C三个读xiè   D两个读hōng ) 2.C (连—联)

3.A(推脱:推卸;推托:借故拒绝。降低:下降,使下降;减少:减去一部分。从与“利

率”的搭配看,用“降低”比较恰当。确立:稳固地建立或树立;建立:开始产生;开

始形成。从与“劳动关系”的搭配看,用“确立”比较恰当。)

4.D(A“下里巴人”是古曲名,非人名。B“相敬如宾”一般指夫妻之间。 C“倾巢而出”

褒贬误用。)

5.C(A句式杂糅。应去掉“围绕”或“以……为中心”。 B赘余。应去掉“超过”或“以

上”。 D主谓搭配不当,“房产销售”后应添上“方式”才能与“推陈出新”搭配。)

6.B①②句应照应上文,③④句要符合事物由浅入深的逻辑联系。

二.(12分) 7.C(徽章是表示身份特点的标志,是一种代表。故ABD均不合适。)

8.B(文中引用白居易的诗是为了说明历代对二十四桥的记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9.D(泛指说和编号说都缺乏直接而确凿的证据。)

10.C(二十四桥身世悬疑未决是因为历史久远,众说纷纭,现在还未有定论。这正是考证

界客观严肃的态度的反映。)

三.11.D(A关押、监禁 B安排官吏 C征召)

12.C表修饰,地(A因为;把、用 B是;表被动,被 D众;之于合音)

13.D称代前文窦宪 14.B 15.C(窦太后对韩棱的看法很生气,重重责备韩棱。)

四.16.(1)皇帝下诏书派侍御史到齐国(齐地)查办这件事。(2)对上不谄媚,对下不亵

渎,按礼无人臣称万岁的制度。((1)2分,译对大意1分。“之”作动词“到”。1分。

(2)3分,译对大意1分。“上”“下”:对上、对下。1分。“礼”:“按礼”。1分。)

17.(1)“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两联,紧紧贴住“事事幽”,

一路叙下,物情幽静,人事幽趣。(3分,“提挈一篇旨意”1分,“中间两联紧贴”1分,

具体说明1分。意对即可。)(2)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

之情。“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这两句,与其说是

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3分,答出“苦情”或“不平之情”的意思,2分,具体说明1分)

18.(1)余独好修以为常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暗风吹雨入寒窗 (4)千载谁堪

伯仲间 (5)数罟不入氵夸 池(任选4小题,每小题1分,小题中有一处错该小题即不得

分)

五.(18分)

19.①历史悠久,完好无缺。(自汉至今)②形神兼备(形:被雕琢成虎的石头,有斑纹一

般的苔衣;神:骚动不安,未跃欲跃。寓于强劲的动力感。)共4分。两条各占2分,概括

具体均可。

20.因为它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丰富而抽象;反映了艺术创作

的规律和原则。4分。分号前后各占2分。

21.①作文不能声色俱厉,轻靡浮艳;②真正的艺术是单纯、朴素、自然、真切的;③文学

需要一种精神;④创作要有自信,不怕孤独。6分,共4条。写出两条得3分,写出三

条得5分,写出四条得6分,意思对即可。

22.BE(B文章谈到了很多方面,但不在于表现作者水平,而在服务中心。 E七个自然段

不是并列的,其与散文思路开阔的特点没有必然的联系。)

六.23.(4分)音乐可以让,也只能让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的,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

望的听众各种非理性的欲望得到净化。意思对即可。①“非理性欲望可以在音乐中得到

净化”“敢于忏悔一生过错的人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净化”敢于承认心底欲望的人可以在

音乐中得到净化”三个要点及三个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得正确,得3分。

②在第①条的基础上,语句通顺得1分。③改变原意全题不得分。

24.(2分)世界首例胰岛素口腔喷剂在我国问世。“世界首例胰岛素口腔喷剂”与“在我国

问世“各占1分,每超出3个字扣1分。

25.(6分)①心理的年龄,那是用精神来衡量的;②年华已逝却壮心不已而朝气蓬勃,年老

了却永葆青春;③如苍松翠柏,它可以傲对岁月的风霜。要求语言前后呼应,句式一致,

比喻恰当,语言畅通。意思对即可。三句各占2分,共6分。

七.(60分)26.(60分)写作